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朗读层次

朗读层次

来源:爱go旅游网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因此,我们可以说,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朗朗的语文阅读课,就不是好的语文课。如果因为我们在教学时缺乏有效地指导而取消有感情地朗读,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失败。

要做到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必须了解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提出了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正确是流利的先决条件,正确、流利是有感情的必备基础。要求明确,层次清楚,体现了逐步提高的过程。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笔者认为,有必要具体了解朗读的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读得正确——疏通性朗读

这是认知性朗读,即要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这是浅层次的朗读。读得正确是朗读的最低要求。读任何一篇文章,碰到不懂的字词需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疏通字词。这一步没有做到,根本谈不上读得流利和有感情。有些文章,生僻字很多,如不进行疏通,很难做到读得正确。如《学问与智慧》中有这么一句:“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句话中的“晷”字就是一个生僻字,很多学生就不会读。经查字典,这个字读“guǐ”,日光的意思。这样,这句话就疏通了。

第二层次:读得流利——理解性朗读

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要读得流利顺畅,在断句上就不能出错。而要做到不读破句,停顿合理,这就要求读者对课文的意思能够理解。理解是一种内化、吸收的过程。而要理解,就离不开思考。因此,理解性朗读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去朗读。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流利地朗读文章。相反,不会理解,就可能在朗读节奏中出现问题。如《出师表》的“今/天下三分”。有的学生不理解,就会读成“今天/下三分”,以致闹成笑话。

第三层次:读得有感情——欣赏性朗读

不同的文章欣赏的角度不同。要根据文章内容,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写景类的文章可欣赏其景。这类文章一定要带着想象去朗读,使人听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不绝”。

叙事、抒情类文章可欣赏其情。如朱自清的《背影》。 父子间真挚的感情,作者在质朴的叙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捡定座位、千万叮嘱;从亲自去买橘子……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虽然平常、琐细,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它使作者久久不能忘怀。

议论类文章可欣赏其势。如《孟子》的文章,文气畅达,一泻千里。从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可以欣赏到语势之壮,体会其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无可辩驳。

第四层次:读得会动情——体验性朗读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动情地朗读,能与自己或听众产生共鸣,这是朗读的最高层次。如果说前三个层次阅读主体是叙述者,那么会动情地朗读阅读主体则是事件的亲历者了。阅读主体融入其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随着人物的遭遇变化或喜或悲,产生共鸣,感于心而发于声,这样的朗读就会动情了。如有这么一篇文章叫《父亲为我蒙耻》。写的是一位农村自费生不学无术,私自溜出学校看录像,后被政教处李处长抓到要开除。而父亲为了“我”的前途,给李处长下跪求情。后受触动,改邪归正,考上大学的故事。因为学生大多有不自觉学习的经历,当学生读到父亲给李处长下跪一节时:“这时,我清楚地看到:我那50多岁的父亲,向30多岁的李处长,缓缓地跪了下来……我亲爱的父亲呀,当年你被打成黑五类分子,你对我说你没有跪;你曾一路讨饭到河北,你也没有跪;你因为儿子上学而借债而被债主打得头破血流,你仍然没有跪!而今天我不屈的父亲呀,你为了儿子的学业,为了儿子的前途,你跪了下来!我“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父亲搂着我,我们父子俩哭声连在了一起……”很多同学深受感动,产生了共鸣,流下了眼泪。这种体验性朗读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对学生朗读时所处的层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我们就会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至于要求过高而导致失望过度。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才会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朗读的实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