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中康
授课班级 课 题 2012级中康1、学生人数 2班 成语故事之大器晚成 23 任课教师 授课时数 房芳 2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大器完成的含义和使用;2了解《三国志》、二十四史相关文学常识以及周瑜、姜子牙历史典故等。 (2)能力目标:1提高文学修养;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的辅助作用,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教师启发式的指导,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典故,促进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自强,厚积而薄发。 重点:1.大器完成的含义和使用;2.理解课堂中出现其他成语;3、教学重点 教育;4、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难点:提高文学素养,明白厚积而薄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谈话交流法,比较法 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师准备《大器晚成》崔琰的故事,打印课文。 教学内容讲解 [40分钟] 一、导入成语。 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称赞的英雄公瑾是谁? 周瑜,十四岁拜将,从青少年时就辅助孙策创建了江东的基业。年轻有为,英俊潇洒,东吴人爱称之为“周郎”。孙策临终前嘱咐他的弟弟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周郎可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是也有人活到老,才成就一番事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姜尚,姜子牙。相传姜子牙的始祖为四岳伯夷佐,因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后来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1
教学用具 教学备注
牛卖肉,后来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刻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成为西周的最高军事统帅,辅佐姬昌、姬发父子,讨伐商纣,成为西周开国元勋,被封于齐。 在《封神演义》,姜子牙32岁上昆仑山学道,72岁下山,取了个68岁的老婆,80岁遇到西伯侯姬昌,拜为右灵台丞相。 大家相信封神演义的说法,姜子牙80岁拜相吗? 如果古代岁和现在的一年是一样的,那肯定是不足信。《封神演义》是一部神魔小说,成书于明代,里面融合了许多神话传说,和《西游记》中的人物有重复。因为时代久远,关于西周以前的史料非常有限,据后人考据,姜尚大约在40多岁壮年时拜相。 举一个现在的例子,一位普通人,60岁退休后,从零开始,自学画画,专画牡丹,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画了15年,竟然学成,还办了画展。 2、让同学们讨论,姜尚、画家为什么能够大器晚成。 3、总结,讲解成语含义。 大器:古时指贵重的器物,现比喻大才。晚:长期。成:制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此句改为:原意是铸造越大个头的铸件(如鼎、钟)所需要冷却凝固时间就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二、结合崔琰的故事,讲解成语出处 1、最早出自《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晋陈寿《三国志 魏书 崔琰传》有引用。 讲解《三国志》及二十四史文学常识。 2、讲述成语故事。 3、解答疑问。 4、提问。崔琰是个怎样的人?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道什么? 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崔林大器晚成? 三、请同学们讲一个成语小故事。 实践内容 1、表演一个历史典故 2、举办成语接龙竞赛 总结 [4分钟] 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强调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内容、答疑。 作业:[1分钟] 1、总结课堂上出现的成语。 2、自学一个成语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
教学后记 1. 教学对象为视障学生,要充分发挥视障学生对声音较敏感、对故事感兴趣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累计学习成语故事10课时左右,可请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成语接龙比赛,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式、点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由于个别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尽量使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根据学生接受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6.根据作业的反馈情况,布置作业时可设置初级题目与高级题目各一道,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选做高级题。 7.在视障学生教学过程中,注意描述性语言的使用。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