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几点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体会
作者:孙志权
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11期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以各种教学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数学;趣味;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83-01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新课的开始都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因此,作为教师在新课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课前导入应设计的有趣而科学。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角色,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而且还能充分体现了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教师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教师一一猜对,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课中激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使他们喜欢这种场所,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进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亮点,要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努力缩小学生与教师,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与教材的距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项的、高质量的互动,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如:“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先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利用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数学。又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中的一道例题:一项工程,由甲队单独修需要30天,由乙队单独修需要20天,如果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例题出现前,教师先出示这样一道题“一段公路长160千米,甲队每天修15千米,乙队每天修25千米,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很快就利用掌握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解答。接着教师快速把题改为“修一段路,甲队30天完成,乙队20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几天?”学生看了都觉得很简单,问题同前一题一样,也是求工作时间的,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教师接着问:工作总量是多少?工作效率又是多少?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此时说:“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积极讨论思考。通过这样的情景变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来。 三、设疑生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小学生年龄小,学习意识不强,但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感和好胜心。基于这个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实际精心设置疑问,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成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不要一下子就把“3的倍数的特征”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几个学生随意说出几个整数来“考”老师,老师立即做出准确判断: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当堂验证。当学生发现老师的判断十分准确时,感到非常惊讶:老师真神!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答案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个个都被激活了,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此时,老师再问:“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学生再也坐不住了,求知的欲望高涨,这就为下面上好“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练中有趣
练习是使学生掌据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练习设计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采用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 )+( )=15;( )=( )-3等,先通过看谁找的答案最多,让学生比一比谁更聪明。然后找学生汇报结果,我对每种答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创造性解题的乐趣,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设计既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说明巧设练习可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