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第 1 页 共 11 页

摘要:本文以金庸小说的历史大背景入题,简述这些背景之下佛学思想存在的作用,其次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具体的阐释,文章试从不同人物身上的佛性禅心进行阐述从而对比分析,并分别得出结论。然后简述佛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对金庸创作的影响以及金庸小说中佛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最后说明金庸小说中融合佛学思想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 金庸 ,佛学,思想演变 ,武侠 1 引言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除了197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越女剑》是以春秋末年吴越之争为大背景之外,另十四部小说的历史背景皆在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之内,可以说其小说在时间上有很好的衔接性。而对于小说的创作来说,朝代的更替,各民族之间的斗争,人类的斗争,思想的碰撞,这些种种的矛盾能够更好的为小说提供卖点,也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一般来说武侠小说都是以古代为社会大背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道佛的思想能够更好的铺展开来,也更有说服力。

放眼这些小说的历史环境多在宋辽之际、宋蒙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的民族之争。可以说金庸在其小说时代背景的选择上并非偶然,在政权更替之际各类矛盾会显得特别突出。而金庸在描写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大多以汉族文化为中心,通过大量正面描写来灌输汉人皇朝正统观念,但同时也夹杂了对少数民族英雄的描写,委婉地批判了民族霸权主义思想。[1]

在这些中国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战争杀戮似乎无处不在。但,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会体现出一定的佛性禅心,正所谓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明的存在。佛学思想在此时就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为路上的人们指明彼岸的方向。金庸先生也曾说过“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2]金庸先生借佛法来开化人性,表面写佛性实际为表现人性,旨在阐述“悟”这个道理。 2 异彩纷呈的思想演变

纵观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很重。可以说作者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寻找一种契合自己的思想依据,人确实需要信仰的支持才能活得出彩,金庸先生的这条路是从儒家到道家再到佛家的一条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信仰,直至《天龙八部》这部一百三十万字的鸿篇巨制的问世,将金庸先生的佛学思想推至了一个新的境界。

总的来说金庸小说的思想基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变化的,从一开始《书剑恩仇录》、《碧血剑》中塑造的陈家洛、李岩等的儒侠形象,到《神雕侠侣》中那位不将名门正派放在眼中,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第 2 页 共 11 页

敢于挑战儒家礼义廉耻,不顾世俗与身为师傅的小龙女在一起的神雕大侠杨过,再到以《天龙八部》为主的刻画了一系列佛家经典形象甚至连题名都是出自佛经的小说,直至后期的《侠客行》与《鹿鼎记》中充满着一种反讽及离经叛道的意味。 2.1 “儒”色彩

上文也说到了《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的儒侠形象,虽然在书中第十九回“心伤殿隅星初落魂断城头日已昏”中,陈家洛夜闯少林遇天虹老方丈与其谈经说法时曾表现出陈家洛大慈大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性,老方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相信了老婆婆的话出手相救,老婆婆趁机脱险,那人却因救人而自困。陈家洛便回敬他说:“救人危难,奋不顾身,虽受牵累,终无所悔。”

[3]

短短十六字却真正体现了他的侠肝义胆。

但在陈家洛对待感情对待事业态度上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表现,正是他受到儒家

忠孝节义思想制肘的一种表现。而且小说主题里包含较多狭隘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在小说第十一回“高塔入云盟九鼎,快招如电显双鹰”中陈家洛对乾隆道:“正是,做汉人的皇帝,不是满清的皇帝。”“反清”不是因为当政者的不仁,而是因为当政者非我族类,这不正是赤裸裸的体现了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吗?

从儒侠形象来说,郭靖是塑造的比较完整的一个形象。郭靖,一个生在大漠长在蒙古人堆里的汉人。四岁才开口说话,人人都以为他愚钝,却不知他能以多于常人数倍的刻苦来学习,他个性忠厚善良,崇尚节义,爱国爱民,天生一副侠义心肠,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郭靖本性通透,加之后天经其母李萍悉心教导,使其对忠孝节义尤为看重,而且从他“入世”这点上也可将他分在儒侠这类里。在《射雕英雄传》的最后一章“华山论剑”的最末处,郭靖与成吉思汗的一段对话更是体现了他的侠义。原文如是:“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5]郭靖面对纵横天下的成吉思汗尚还能当面指责其杀戮太多“算不得英雄”,心胸之坦荡当是无人能及。 2.2 “道”色彩

由儒入道应该是从《神雕侠侣》开始的,该部小说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人物虽与《射雕英雄传》没有多大出入,但主角却从郭靖变成了杨过。说杨过那不顾世俗的性格,还要从他的出身说起,一个一往情深的母亲一个性格复杂的父亲,再加上自幼失去双亲靠偷鸡摸狗过活,《神雕侠侣》开篇杨过提着一只偷来的鸡出现足见他的幼年过得很不安稳,其后他跟随郭氏夫妇生活又处处受到郭芙与武家兄弟欺负,被送至终南山全真教学艺又受到教众欺辱,后来在活死人墓遇到小龙女人生才算有些安慰。种种经历使他离正经八百的名门子弟相去甚远,也使他对名

[4]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第 3 页 共 11 页

门正派产生了抵触心理。杨过不受世俗制约,随性而为,后来虽与郭靖合力抗蒙也只是抱着感恩的心思,最后与小龙女隐世江湖也正是道家所向往的逍遥游。《倚天屠龙记》中黄衣女子所说“钟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也正说明了这点。

还有其后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里出现的张君宝,他虽然一开始是佛门俗家弟子但后来却自创了武当派。但金庸对张君宝的描写却介于似写非写的样子,他的存在似乎是两部小说的一个纽带,连接了《神雕侠侣》里的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与《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也是金庸由道转向佛的一个阶段。

道家主要注重人的自然性,因而也就相对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将人的自然性和整个世界的自然性相通相融,并且进行纯粹化、抽象化的改造,进而达到“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物我结合”后于是“物我相忘”,于是人便可以逍遥游,因“天和”而“天乐”,这是一种“大美而不言”的永恒的理想境界。 2.3 “佛”色彩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并不是老和尚念经,也不是叫人立地成佛。人就是人,生在红尘离不了人世间的贪嗔痴,若是这么容易就成了佛,那苦行了十万八千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玄奘岂不是走了十几年的冤枉路。金庸小说中的佛学道理旨在劝教大众“放下自在”,“放下”二字尤为重要,佛说人生有八苦,通俗的说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恨悠远、求不得、放不下。这“放下”二字写写容易,要做到实在是难,放下你拥有的,放下你执着的,放下你喜欢的,放下你憎恶的„„放下即自在。

要做到这“放下”二字,关键是个“度”。常说度人如度己,也就是说放过(生)别人也就是放过(生)自己。有人天天吃斋念佛,但求佛法能度自己去彼岸看花开花落,却不知佛法从不度人,佛法只是指明彼岸的方向,人唯自度,无以达彼岸。路在自己的脚下,灵山也在自己的脚下。也许这样说太过“唯心主义”,但谁又能说过分的唯物不是另一种唯心呢!

可以说说金庸先生入佛大致是从《倚天屠龙记》开始的,之前的作品中虽也有一些佛学思想的呈现,但都只是点缀。从《倚天屠龙记》入佛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整部小说最高深的一门功夫《九阳真经》。说到《九阳真经》的来历,许多读过此部小说的人应该知道它是达摩祖师写在梵文《楞伽经》夹缝中的一部经,事实上作者应该就是暗指《楞伽经》。禅宗有云:楞伽印心。《楞伽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从初祖达摩开始,至五祖弘忍之前均以此经为主修经典,至五祖之后才改为《金刚经》,即能断金刚无坚不摧大智超度彼岸之经,亦合《九阳真经》之名。

但此部小说的儒道色彩还是相对比较浓重的,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张无忌的形象刻画也是游离在三种文化思想之间,他有个出生名门正派的父亲也有个出生邪教的母亲,后来还与“异族妖女”

[6]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第 4 页 共 11 页

在一起,后来带领群雄推翻异族的统治却在最后被部下朱元璋窃取了政治成果。他是个充满矛盾的人,而非正统意义上的侠,他有离经叛道的一面却也有循规蹈矩的一面,这应该与他的出生有关,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更接**常人的角色,这也可能是作者转型时笔下充满矛盾的一种表现。 后来的《天龙八部》一书,可以说这是金庸先生对佛学思想阐述的登峰造极之作,唯一的不足应该就是请倪匡先生代写了四万多字这一点吧。此书篇名“天龙八部”就出自于佛经,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罗那,八摩呼罗迦。在小说中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萧峰、段誉、虚竹这三个角色,但“天龙八部”不是有个八字,至少应该要写八个人才对呀?也许作者一开始是想要突出八个人物,但小说的创作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过细想之下“天龙八部”隐射的应该是人世百态,如果仔细寻找还是能隐约在书中找到“八部者”。

萧峰即天神。段誉即龙神。虚竹即摩呼罗迦。夜叉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经常以集体名义出现的,据上分析夜叉应指四大恶人。乾达婆在梵语中有“变幻莫测”的意思,所以不难想象乾达婆就是阿朱。阿修罗是慕容复。迦楼罗显然是鸠摩智。紧罗那,善歌舞,也是帝释的乐神之一,联系之前的乾达婆可知紧罗那是阿紫。 3 佛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金庸先生在其小说中要表达的佛学思想并不是生搬硬套式的佛理教条,他将佛学融合到人物性格之中,融合到人物的武功里,融合到人物的生活之中。 3.1 开悟智慧

《天龙八部》中,少林寺铜镜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偈语启示人们世间万物本是虚无,唯有了解自己本心所想才可放下执着。佛家精神看似高深莫测空灵通透,但其本质还是落实在了人性关怀之上。 3.1.1 大智大慧

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有很多僧人的形象,除了个别为世事所累的六根不净者,其余众高僧皆是佛法化身。其中《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不得不说是佛法的集大成者,他的武功修为固然是深不可测但其对佛法的领悟更是令众人鞭长莫及,这样一个高人却连一个具体的名字都没有。不得不说这是金庸先生的巧妙安排,像这样的高人定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在这里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有或者没有又有什么重要。

扫地僧是心如明镜,他以佛法化解萧远山与慕容博之间的恩怨,“打死”慕容博后又对萧远山说:“慕容少侠倘若打死了你,你儿子势必又要杀慕容少侠为你报仇,如此怨怨相报,何时方了?不如天下的罪业都归我罢!”随后又“打死”萧远山,他将罪责都归到自己身上亦是“我不入地狱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第 5 页 共 11 页

谁入地狱”思想的外化。岂料他这是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法子,两人同赴鬼门关走了一遭之后,慕容博顿时明了:“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7]而萧远山也了解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真正含义。两人在扫地僧的点化下双双幡然醒悟放下了几十年心中的执念,遁入空门。 3.1.2 睿智淳朴

另一个与扫地僧形似的角色是张君宝的师傅觉远,他与张君宝一样同是衔接《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的人物。觉远是少林寺默默无闻的一名监管藏经阁僧人,看似不过是路人甲乙丙的角色。但觉远地位却很重要,因为从他身上衍生出了两个人物,其中一个,正是《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依觉远的看法,“那‘九阳真经’只不过教人保养有色有相之身,这臭皮囊原来也没有什么要紧„„但楞伽经却是佛家大典”,因此重要得多,这个看法,正是后来《天龙八部》扫地僧讲解的道理。然而,觉远与扫地僧又截然不同。扫地僧老态龙钟而深含智慧,觉远则是“身长玉立,询询儒雅”,像一位饱学宿儒,但又完全不通世务,这个形象倒使人想起《鹿鼎记》中那位遍习天下武学却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的澄观大师。澄观比之扫地僧,一深一浅,一庄一谐,相去何止千里?但是两个人物却都是源出觉远,一个无比睿智,一个无比淳朴。他们就犹如佛学知识,表面看似粗浅易懂深读之后才知意味深远,但回过头想想那些都不过是最简单的道理。好似做人,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3.2 大慈大悲

在《天龙八部》中与萧峰的悲剧命运正相反又与萧峰息息相关的另两位主角段誉和虚竹的形象塑造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3.2.1 龙神

先来说说这位大理世子段誉。他在《天龙八部》中属龙神,段誉后来成为了大理皇帝,在中国人眼里皇帝就是龙。在佛教起源地印度龙也是受到尊崇的,这正好也与段誉的身份受人尊崇一样。龙自幼向佛,这和段誉也是一致的。段誉是尚佛之国大理的堂堂世子,可他却偏偏不愿在家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绝世武功明明唾手可得,他却为了不学功夫离家出走,还说觉得“学打人杀人的法子,自然觉得不对头”。佛家的戒杀戒嗔,慈悲为怀他倒是领悟的透彻,可有趣的是当他遇到王语嫣之后,熟读佛经深通佛理的段誉却始终不能自我解救,对王语嫣的痴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另他身不由己心不由己。不过他毕竟不是六根清净的僧人,动情也无可厚非。

但在四十五章“枯井底 污泥处”中又提到段誉为了让王语嫣开怀,为了成全王语嫣和慕容复,说道“你放一百二十个心,让我去做西夏驸马。你表哥做不成驸马,就非和你成婚不可了。”[8]不得不说此时的段誉已将自己心中的小情小爱化作了大爱。这也为后文中段誉最终抱得美人归做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3.2.2摩呼罗迦

第 6 页 共 11 页

好了铺垫,是他种了善因才得了善果。相较之下,那个机关算尽的慕容复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再来说说这少林寺小沙弥虚竹。他是大蟒神摩呼罗迦,人身而蛇头,在《楞严经》中对其解释是:摩呼罗迦,此云地龙,亦云蟒神。腹行之类也,由痴恚而感此身,聋呆无知,故乐脱伦,修慈修慧,挽回前因,脱彼伦类也。而虚竹本是普通的少林和尚,但他亦是“四大恶人”之一叶二娘与少林寺玄慈方丈的私生子,他相貌平平资质平平,却只因怀了一颗大慈大悲之心无意之间破了珍珑棋局,得了上乘内功成了逍遥派掌门,意外救了天山童姥成了灵鹫宫主,又经童姥乱牵红线得了西夏公主这般的如花美眷。可这些对他而言都不值一提,他只想在少林寺里做个本本分分的小沙弥,纵使青灯古佛也乐此不疲。

相对而言,虚竹算是个幸运的角色,八苦之中也只占了“求不得苦”,他一心向佛却无奈被逐出师门,不过之后玄慈方丈对他说:“佛门广大,何处不可容身?虚竹,咱们罚你破门出寺,却非对你心存恶念,断你皈依我佛之路。天下庄严宝刹,何止千千万万。倘若你有皈依三宝之念,还俗后仍可再求剃度。盼你另投名寺,拜高僧为师,发宏誓愿,清净身心,早证正觉。就算不再出家为僧,在家的居士只须勤修六度万行,一般也可证道,为大菩萨成佛。”[9]这番话不正是“灵山只在汝心头,莫向灵山塔下修”的意思么!

段誉和虚竹的身世也都有其曲折的地方,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常”。段誉本是名正言顺,后来却成了私生子,虚竹本是孤儿,后来也成了私生子。两人得知身份之后父母双双被害,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可他们却不像萧峰那般想着报仇,两人从小受到佛理点化,生慈悲心,这也正是为什么他们的结局会跟萧峰不同的根本原因。 3.3 大彻大悟

从某些方面来看金庸先生对待“坏人”是仁慈的,他不会给他们那些凄厉的下场,相反那些“坏人”还可能求仁得仁长命百岁。但其实想想,有时候活着比死亡辛苦。

道家追求长生,而佛家讲究轮回,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郭靖死守襄阳,最终城破身亡(参见《倚天屠龙记》),萧峰不愿阀宋,自杀明志,可以说他们虽死犹生。慕容复复国不得,身败名裂,疯癫苟活,虽生犹死。

佛家讲求“悟”。以下讲到两个人的“悟”,裘千仞和鸠摩智。 3.3.1 心生忏悔

裘千仞原来是铁掌帮帮主,可以说是坏事做尽,在华山众大侠准备对他处以死刑时,一灯大师救了他,让他皈依佛门,法号为慈恩。在一灯法师点化下,慈恩开悟了:“只听得一灯喝道:‘冤冤相报,何时方了?手中屠刀,何时方抛?’„„慈恩面如死灰,刹时之间大彻大悟,向一灯合十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第 7 页 共 11 页

躬身,说道:‘多谢和尚点化!’一灯还了一礼,道:‘恭喜和尚终证大道!’两人相对一笑,慈恩扬长而出。[10]伤害瑛姑之子是慈恩一大心病,在一灯法师相助之下他在临终之际,终于得见瑛姑表示忏悔,得到原谅后他才圆满解脱,安然而逝。有人表示此处的一灯大师似乎受基督教的影响,其实不然,“忏悔”一词佛教中也有,佛说生忏悔之心,慈恩既生此心求得事主原谅才可圆满,不致堕入六道轮回。

慈恩的“悟”有赖于一灯大师的点化,但始终是他自己心生忏悔,终能圆满解脱。 3.3.2 舍即是得

鸠摩智。是大鹏金翅鸟迦楼罗,它的翅膀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的一个大瘤是如意珠,

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随着体内毒气聚集,迦楼罗最后无法进食,因为它中毒至深临死时毒发自焚只剩一颗纯青琉璃心。鸠摩智在整部小说中都在跟段誉过不去,最终走火入魔,其痛苦等同自焚。大轮明王鸠摩智如上所说是个过目不忘的“聪明人”,却是误在一个“痴”字之上。鸠摩智参佛多年,怎生如此看不破?众生皆有佛性,众佛皆有魔性,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究其原因还是对武学的执着使他迷了心智。佛理在他嘴里至多不过是与人口舌之争时的厉害武器。由于嗜武成痴,贪得无厌,又喜欢炫耀武功,再加上恶念丛生又不听劝教,终至其走火入魔。正如扫地僧所说,“大轮明王原是我佛门弟子,精研佛法,记诵明辨,当世无双,但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终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钟的戾气。”[11]

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够觉悟的心,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心,让心时刻缘着光明面,缘着善法,并依着戒定慧用功,善业就能不断累积,如同古人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逐步就能够离惑业苦,得究竟乐。 3.4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武侠小说中“复仇”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连侠之大者的郭靖与萧峰都逃不了复仇的阴影。 3.4.1 一念成魔

《倚天屠龙记》中一场人间惨祸使原本人品与武功俱佳的谢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谢逊师父成昆假装醉酒,奸污其妻杀死其子。为了复仇,谢逊以成昆之名肆意杀戮,希望激得成昆现身。被复仇之火团团围住的谢逊,因为个人恩怨荼毒了整个江湖,将自己所受之苦数倍加之于无辜的江湖人士身上,自己则变为江湖人人闻之色变的大魔头。 3.4.2 一念成佛

之后他被囚少林寺,日夜受佛经感化,幡然醒悟对自己之前所做之事忏悔不已,面对张无忌的相救,他说:“我这一个多月来,在这地牢中每日听着三位高僧诵经念佛,听着山下寺中传来的晨钟暮鼓,回思往事,你义父手上染了这许多无辜之人的鲜血,实是百死难赎。唉,诸般恶因罪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第 8 页 共 11 页

孽,我比成昆作得更多。好孩子,你别管我,自己下山去吧。”又说:“杨左使、殷大哥、无忌孩儿,我谢逊双手染满血迹,早已死有余孤。今日你们为救我而来,与少林寺三位高僧争斗,若是双方再有损伤,谢逊更是罪上加罪。无忌孩儿,你快快率同本教兄弟,退出少林寺去。否则我立时自绝经脉,以免多增罪孽。”第三次,张无忌联手周芷若再战三僧,苦战之下张无忌魔由心生渐入危境,谢逊在地牢中诵念《金刚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张无忌顿时犹如醍醐灌顶心魔得消。

[12]

后来他与成昆当面了断前仇旧恨,照道理他该一刀杀了成昆为家人报仇,可他此刻已经心中有佛,于是放下屠刀。放下二字在这里看似容易,实则谢逊一路走来却掺着血泪,从血海深仇到四大皆空,立地成佛谈何容易。止恶修善乃安身立命之道,通过忏悔,赎罪,谢逊不仅在慈悲佛法中获得心灵的依托,也重新寻回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4 佛学思想的影响 4.1 佛学的兴起与发展

佛学由东汉明帝时期进入中国,从一开始对这一异国异教的攻击批评到后来的渐渐了解接纳,追究其根源无非要从当时民众的思想观念及社会政治大背景着手。佛学进入中国,其汉译过程备受儒学文化的影响,这也为日后佛学在中国的稳固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加之儒学发展到了东汉末期,成了通向仕途的必经之路,这种手段化的发展使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及活力。

在东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处在社会动荡,政治紊乱的时期,原有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动摇,人们急需新的宗教信仰来填平这一时期的纷乱和浮躁,于是佛教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到了魏晋,佛教正式脱离道士的附庸,与老庄玄学相辅而行,渐渐打入士大夫阶级,佛学佛理也因此散播至华夏南北。直到后期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发起的四次灭佛事件都未能将佛教力量从华夏土地上彻底根除,可见其深入民心的力量。 4.2 佛学对金庸创作的影响

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蕴涵着大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数佛学思想,或者说是汉化的佛学思想。可以说金庸是对佛学很有造诣的一位作家,甚至他为了能够读懂佛经还曾潜心学习梵文这种复杂的文字。

金庸曾谈到,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都主张佛教要入世,要为社会、民众做贡献。也就是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渡众生”,这样的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实际在金庸的作品中,对于佛家的“功德”就另有一番解悟。乔峰的一生杀过的人无数,但少林无名扫地僧称赞他是“菩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第 9 页 共 11 页

萨心肠”,与生俱来的的佛性使他甘愿牺牲自己一人的性命换得辽宋两国数十载安宁,这样的行为具有佛祖“割肉喂鹰”“舍身喂虎”的大慈大悲。这样的功德,哪是吃斋念佛可以相比?

金庸在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人在开悟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开悟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许多人在看山水的时候因为心境不同,因此山水都被赋予了人自身的情感,等到“悟”之后也就会明白山水就是山水。当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变得清晰明了,人的得失心就会变小,当人不在计较得失,内心就坦坦荡荡,也就变得无比强大了。 4.3金庸小说中佛学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困扰在各种欲望之中,金庸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希望借自己身为作家的一点力量写下具有警示意义一些篇章。假如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对世界的影响也就越大,如果别人不再能够约束他,而他自己又不自我约束的话,很可能就会误入歧途。人们热衷于追求权力,也常常会被权力所迷惑,继而迷失自我,人需自觉自悟,生慈悲心,等到生命终了时才能无怨无憾。

金庸作为华人世界里举足轻重的作家,心灵的耕耘者,其影响之广可想而知,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因此,金庸先生常以佛学中的“悲悯”思想来开化读者,希望读者能受这些正面思想的影响,在生活之中放下执念,为人处事之间宽以待人。

常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这话一点也不错。武侠小说中为什么会掺有佛学思想,这一点在张中行先生的《佛教与中国文学》一书中就有提到过“在中国过去的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人数不多,受佛教思想熏染最多的是一般人民群众,因而俗文学作品所受佛教的影响,同正统文学比起来,就显得特别广泛,特别深远。几乎可以说,一千多年来各种体裁的俗文学作品,如果深入

[13]地辨析,就会随时随地发现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佛教思想的成分。”小说作者正是抓住佛学思想

深入人心,讲述的佛偈又深入浅出不用有太高的文学修养也能懂其中的道理,通过大家熟悉的事务入手才能牢牢的抓住读者的眼睛,使其产生阅读的兴趣,又可借佛学来说明道理,点化世人。

结论

其实金庸先生一直在探寻一条他满意的武侠之路,有人曾问他自己认为哪部小说好以些,他大致的回答是这样的:长篇的比短篇的好,后期的比前期的好。我们细细看来也确实如此,金庸前期的作品试图塑造一些儒侠的形象,但很可惜儒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儒侠的形象也停滞不前。后来金庸试图用本土的道家思想来表现自己的作品,可是道家重视“出世”向往随性而为,这一点似乎与金庸主张的要为社会大众做贡献的初衷不符。于是到了佛学,佛家讲究慈悲为怀,于是各人只要能悔过自新皆有被原谅的可能,杀人如麻者如是,作恶多端者亦如是。这一点对于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权力,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住着真诚和善良。

第 10 页 共 11 页

现代社会来说未免过于理想,但请别忘了那是个成人的童话世界,既然是童话就该有保留美好的

笔者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了解人性启发人性,用人道主义的笔触诠释武侠的艺术魅力,竭力将俗文化和雅文化结合起来,试图做到雅俗共赏,将武侠小说的写作推到另一个高度,而事实也证明金庸做到了这一点。

注释

[1] 荣文汉.论金庸早期创作中的香港属性[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30—34. [2]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1)[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总序. [3]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1)[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289页. [4]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1)[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159页. [5]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3)[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822页. [6] 从金庸武侠小说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体现[J].国学资讯网,2007-11-14. [7]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1)[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1025页. [8]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1)[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1049页. [9]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1)[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969页. [10]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5)[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476页. [11] 仲浩群.金庸小说与佛家精神[J].山花,2009(12).

[12]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5)[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1175页. [13] 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95页.

参 考 文 献

1 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2 金庸.金庸作品全集[M].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

3 张秀奇,李志英.一个人的江湖——金庸武侠小说完全手册[M].北京:中华工商联和出版社,2003.

4 张建智.儒侠金庸传[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5 葛涛,谷红梅.金庸其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 葛涛,谷红梅,苏虹.金庸其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 孔庆东.金庸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8 张元春.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J].榆林学院学报,2009(10):41—43. 9 王学海.金庸作品武侠人物的文化涵义[J].嘉兴学院学报,2003(9):30—33.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

11 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

致谢

第 11 页 共 11 页

10 仲浩群.从佛学角度评析《天龙八部》的警示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2006(7):40—43.

毕业论文是对自己四年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的总结整理,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进行再研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既有对已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欣喜之感,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思绪万千,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尽的帮助,在这里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首先十分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评阅了我的论文,通过邮件对论文的评改和指导。在与您的交流沟通中我茅塞顿开,确定了新的目标。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经由您悉心的指导,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很多疑惑都迎刃而解,重新思考找到新的方法 。 在此,对指导老师提供的莫大帮助,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的朋友们,在我学习和工作中始终的支持我给予我鼓励,并且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如今即将各奔东西,祝愿大家有一个锦绣前程,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永远怀念于心!

我还要感谢在四年学习中所有教授过我、教导过我的老师们,你们不仅教给了我知识,也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道理,如今我即将真正地踏入社会,你们的教导将使我受益终身,我也必定终身不忘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教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