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要想适应社会的进步就要不断获取新信息。据调查,一个人更多的知识、信息85%来自于课外图书文献。这进一步证明加强课外阅读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势在必行。 《语文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强调阅读教学要努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阅读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在“各阶段目标”中还细化了不同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及数量;此外在“阅读建议”中又推荐了相应的阅读参考书目。这些规定至使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再次强调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科目。它应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时时处处做到学语文,用语文。那么如何有的放矢地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对此,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阅读兴趣——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可能去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籍。并从中寻找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兴趣”和“乐趣”是开启学生课外阅读的钥匙,我是这样做的。 (1)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熏陶学生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促进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班集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培养学生勤奋向上,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我首先在教室四壁张贴有关乐学,促学的名人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让这些名人警句走进学生的心灵。其次是让学生努力打造课桌文化,选取自己最崇拜的有关读书的座右铭贴于课桌。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书中自有黄金色屋”等等让其开启学生的心智;此外还利用剪报、板报等形式宣传名人读书的故事、趣闻。以此来感染学生,明白读书的作用,培养读书兴趣。 (2)打造博学的教师典范,感染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渊博的学识,良好的素养,健全的人格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了激发学生乐读兴趣。我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等特征,详细了解其阅读内容、范围后也投身于阅读之中,并利用课余或课堂时间有意无意地讲述我阅读过的某一名人故事,某一经典寓言,某一神奇童话,让自我阅读情感走进学生心灵,与之共鸣;同时也让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竞赛欲。心想老师怎么知道这么多?我要比老师知道得更多。有时还朗朗上口地吟诵并神秘地告诉学生,等你们上高中,念大学后就知道了,以此激发其阅读期待,培养其阅读兴趣。总之,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尽力做到博闻强记,博览群书,以便感染学生,让其明白“长到老,学到老”。书中真有黄金屋。 (3)制定灵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
当学生具有了阅读兴趣并投身于阅读之中时,他们希望从中获取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就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因人而宜,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阅读检测、评价。如一周开展一次“背诵擂台赛”,看谁背诵的段落最多,依次颁发“练习本”或“小红旗”等奖品;两星期召开一次“今天故事大家讲”、“天文地理知多少”等比赛式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阅读奖励,以鼓励其在今后的阅读历程中再接再厉。 总之,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前提。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步入五彩缤纷的知识殿堂。 二、授予阅读方法——会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要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同时,让其学会求知,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面对浩翰无垠的课外读物,如何让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和信息呢?我结合教学实际教给了学生这些阅读方法:
1、精读法运用于课内
“精读法”是课堂内切实可行的有效阅读方法。凡入选的文章都是文学的精品,是指引学生学会学习的航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精心地阅读,仔细的品味,让学生学会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和学会写作技巧。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小红军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来体会小红军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连累他人所体现的“倔强”性格。以此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文章思想,从而学会写人的方法。以期更好地运用于课外。 2、略读法运用于课外
“略读法”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更快捷有效获取新知、信息的方法。它要求在阅读之前,首先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即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准备从中获取什么?然后直扑重点,有针对性地阅读。略读法中又可分为选读法和浏览法等。
a、选读法即针对自我阅读指向进行筛选,抓住重点进行阅读。 b、游览法是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博览群书的一种快速阅读法。它要求对所读文章不需字琢句磨,精推细敲,可只读题目,或文中小标题;可只看开头或结尾,一目十行,了解大意 ,明白作者的写作观点,使用“略读法”于课外,是因为祖国不仅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定,而且语言文字运用丰富,要想博览群书却是冰冻三尺非一之寒。略读法可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及阅读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也就是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去读。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时,可据所需查找相应的资料,不需去大范围的读与之无关的读物,尽力做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应该具有的知识。不是好高鹜远。这样就能让学生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融通,有目的地拓展其阅读视野。 3、摘录批注法,课内外结合
这是小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课内外相结合以便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阅读方法。俗话说:“一千个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就指出了摘抄记录的重要性。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中,发现有好词、佳句、美段进行合理选择,并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还在文后批注好摘抄时间,来源以及自我体会等,并写成相应的读书笔记或制成读书卡片。长期积累,终就“厚积而薄发”,就会合理用于写作之中,下笔如有神。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也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合理运用,争取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新知、信息来丰富课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三、拓展阅读时空——多读 1、组建图书角于班内
现行时代,更强调“团结合作”、“和谐与共”。因此,首先凝聚班级读书资源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的重要途径。班级学生因性别、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不同各自会拥有不同的课外读物。老师便发动同学纷纷捐书,实现“资源共享”。如我班有72人,每人捐书三本以上,结果捐书达700余本,组成了五彩纷呈的图书角。我便选定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编号,合理规范管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排队借书,看书。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丰富了其课外读物,而且在群体中同学们还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对读物进行讨论、评议,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2、利用图书室于校内
学校的图书室或阅览室相对“图书角”藏书更多、更广,且分门别类,一清二楚,这更
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我引导学生走进了这座知识的宝库。首先,让学生系统学习图书室和阅览室有关制度条例,证其明白“图书室”是公共学习的场所,有别于家里,有别于教室这些学习之地;其次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及规则,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小组长,办理“借书证”,然后人人可参与借书活动。并且每两个星期抽出一节课让学生交流阅读内容及感受。
3、运用社区书店、网络于校外
我在充分利用校园读书阵地之余,还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书店或上网搜寻,查找相关信息、资源,以期博览群书。如每周布置学生写一篇有关课外读书的周记。让学生自愿组合同伴利用双休到大型书店去看书,看一整套书或整本书。看书时伙伴分工或用笔记或读背等。再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写出相应的读书体会。 4、保证阅读时间 a、课内充分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我努力更新教育观念,转换老师角色,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阅读、感知时间。保证在40分钟里至少有20分钟学生自我阅读时间。其次还利用晨会、班队会等拓展阅读时间;此外每周专门拿出两课时让学生自我阅读,相互交流。
b、课外保证阅读
为了学生在课外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一般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既使有作业也与阅读有关。如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此外,还抓住寒暑假黄金时间,让学生读整本书,全套书。总之,让其有充分的时间涉取大量课外读物。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总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新知汹涌而至的时代。课外阅读已成为学生有效获取更多新知、信息来适应于时代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它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更要追赶时代,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在浩翰无垠的知识海洋中,努力开辟课外阅读新天地,以便乘风破浪,到达获取新知的彼岸,成为时代需求的“弄潮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