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路径引领创造“威县模式”
“一棉独大”已成为威县的历史,转型升级、全面发展是今天威县的写实。
连续四年,威县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增长个数位列邢台市首位;继2010年财政收入首破亿后,2013年再破4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亿元,增幅连续四年位居邢台市第一。
威县迅猛的发展势头,令人称奇。省委书记周本顺等14位省领导密集到威县调研指导,给予高度评价,誉为“威县模式”、“威县速度”。
勇于担当,唯旗是夺争第一
邢台到威县,不到一小时车程。记者到临邢高速威县出口,威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立宪一行已等候许久,工作人员热情递上精致的采访接待手册,行程、路线、采访对象安排的周到详尽。威县县委宣传部从头天下午5时多得知采访,到第二天上午9时高速口见面,也就短短十几小时,又逢星期日休息,记者惊叹于他们高效的办事效率。随后采访的多个部门和企业,威县干部都是那么的准时、谦虚和敬业,这是威县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威县模式”的动力在哪里?
威县县委书记吕志成说,人是决定因素。我们始终弘扬干部激情创业、拼搏进取、雷厉风行、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始终弘扬干部只争朝夕、扛红旗争第一、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态度。
威县招商四局局长尹荣生坦言,前几年,威县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项目能落户威县,企业看中的就是威县人过硬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他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深圳艾德实业有限公司多次受邀到威县考察,白天看晚上谈,仍是犹豫不定。一天夜里11点多,一行人散步经过县政府,看到不少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上楼一看,县领导正在开会,研究的就是项目落地问题。这令他们感慨不已:“威县人肯干事、谋创业,跟他们合作肯定错不了!”当即拍板,进驻园区。
河北路坤电动车辆有限公司最初也不看好威县,董事长赵坤刚给威县出了个在他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难题:“如果半年后能顺利开工,我就来。”威县发改、规划、环保等部门马上成立专业团队,全程帮办。从项目签约到生产出样车,只用了8个月时间。威县的实干让赵坤刚感动不已,他主动当起“说客”,为威县引来了投资上亿元的密州香食品项目、投资2亿元的环保塑料项目……
威县上下人心思进,实干苦干,“5+1”、“白+黑”成为自觉习惯,“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形成了“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浓厚氛围,“往深里想、往细里谋、往实里做、往早里抓”成为普遍工作标准。
人民广场从开工到使用45天完成、人民公园50天建成、全县集中供热工程仅用5个月时间、四星级华威大酒店108天落成,创造了多项“威县速度”。
威县干部说,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了全县发展、百姓福祉,敢以党性作担保、敢拿职位作抵押,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阻力,不敷衍、不回避、不推卸,成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心骨”。
这就是威县能够创造出“威县模式”的根本原因所在。
科学思路,引领护航明方向思路决定出路。
面对发展压力,威县用科学的思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了传统农业县跨越发展“出路在工业、希望在招商、关键在环境”的共识,确定了“以工业突破为第一方略,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两大抓手,以城镇、园区、环境建设为三大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开始弯道超车、跨越崛起。
科学的思路,只有被干部群众认同,才能变成生动实践。园区建设初期,征地阻力大矛盾突出,威县先后组织12个层面干部群众5600余人次,赴周边先进县市参观学习,在强烈对比中找差距、明方向、凝共识、寻支持。
2009年,二次“百日招商”活动中,个别项目因违法占地被拆除,引发要不要继续建设工业园区的争议。县委主要领导勇担风险,认真研究土地现状、国家土地政策和争取土地指标办法,妥善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正是这种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推动了威县事业持续前行,也带动全县干部形成了勇于担当、埋头苦干、自我加压、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什么发展方式能推动威县的长久发展?
威县把目光聚焦在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业上。经过反复论证,谋划出一个专门的深圳电子产业园。之后,威县在深圳签下9个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项目,总投资额高达84.3亿元,开辟了我省一次性大规模引入珠三角产业资本的先例,极大地加快了威县经济发展步伐。
抓住“领头雁”,引得“百鸟来”。原先电子产业空白的威县,由于引进了关联度较强的电子项目,迅速显现乘数效应,又成功吸引了海纳电子、汇天光电、天杰节能等配套产品企业入驻园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家电视听设备、3g通讯终端、低电照明电器、led灯、信息产品、实训和人力资源服务等组成的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如今,威县已有
类似深圳电子产业园、欧德产业园的“园中园”5个,形成了链条健全、上下游配套、横向互补发展的产业体系。
威县持续鼓励企业家二次创业。现有企业通过增加投入和技术改造,上项目、扩规模,享受与招商引资项目同等优惠政策,使一些经营不佳的企业浴火重生、脱胎换骨。
威县吸引鼓励本地人回乡发展,两年来近万人返乡创业,创业项目涉及服务业、工业、养殖业、运输业,一批返乡创业能人在商海中大显身手。
从“工业强县”战略的确立,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再到全民创业的推进,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科学引领的生动实践。
乘势而上,绿色崛起谋新篇
“工业发展,带动财政收入每年增长1个亿,质变巨大,但不能盲目乐观。工业先行,农业也要跟进,现代农业是持久推动力。农业弱,工业发展也会受制约。我们必须把准方向,破难而行、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绿色崛起。”威县县委书记吕志成说。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威县围绕高科技、低排放、低能耗、生态化、无污染,全面推进工业、农业、商贸物流、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绿色崛起”。
在实现园区和项目建设巨变的同时,威县始终把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抓牢抓实。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论证,投资160万元,编制完成了《威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以建成全国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目标,高点启动“三带一园”规划(沿西沙河20万亩优质林果产业带、沿106国道2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沿金沙河20万亩畜
牧养殖带和4.5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三带一园”为载体,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找到了欠发达县推进农业发展、加速扶贫开发的抓手,趟出了路子。被省政府主要领导形象地描述为“十里荷塘、万里果香、十里鸡鸣、百里菜廊”。
服务业是吸纳就业能力强、增长潜力大的产业。威县以发展服务业为经济增长点、支撑点,以建设冀东南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以引进大品牌、大集团为切入点,以引进龙头名牌为带动,以建设八大专业市场为抓手,实现商贸物流业的振兴。
城市建设、民生事业战略推进。以2017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扩容提质为重点,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城市;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突破口,加快中小学、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以改善群众就医条件为目的,建成全省一流的县医院,并与解放军302医院签约合作,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大城市专家的医疗服务。
短短几载,威县在一次次转型、一次次跃升的精彩实践中,把“自强包容、诚信担当”的“威县精神”,把“科学引领、高点规划、全面推进”的发展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今,威县被省政府确定为“黑龙港流域综合改革试点县”,进入全面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威县领导层又为威县描绘出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2015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2017年跨入邢台市第一平台县,2020年进入全省50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