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湘江战役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就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最惨烈的一站--湘江战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而开展的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湘江战役异常的惨烈,但其历史意义也非常巨大。通过查阅资料等了解,发现历史与意义具体为以下:
第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兵贵神速”本为兵家常理,渡河作战尤其如此!遗憾的是,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为此却做了一个反面注脚。离开中央苏区之后,由于李德、博古等人指挥呆板,以致红军的动向很快被敌军所察觉。为了防止中央红军前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在横亘湘桂两省的湘江沿岸布下重兵。即便如此,红军仍有迅速通过这道封锁线的机会:由于国民党军之间的内部矛盾,桂系首领白崇禧曾私自修改作战计划,使得整条防线一度出现了缝隙。而这个情况,也曾为红军侦察部队获悉并向上反映。然而,由于此时的红军高层毫无时间观念,加之队伍中非战斗人员比重大,“坛坛罐罐”太多,以致每天行军不过十几华里。如此拖沓的如果就是:红军将士虽经浴血奋战并最终渡江西去,但付出了伤亡过半的惨重代价不说,还被迫改变最初的战略计划改去贵州。广大干部眼看反第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第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路线的结果。在干部中强烈要求改变错误领导的情绪,经过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第二,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并非人们一开始就认识得很清楚的。李德是洋人,有一套错误军事理论,红军干部被视为“土包子”,除了像彭德怀这样的人敢
顶撞他外,许多干部是敬畏他的。如果说第五次反“围剿”像广昌战役的失败使一些干部开始对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有所认识的话,那么湘江战役的惨烈结局则使广大指战员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改变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形成了共识。此后开始,大家逐渐统一了毛泽东出来指挥的意见。这为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作了舆论准备。
第三,湘江战役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这是人类两千多年的战争史上,唯一的一场其中一方大军团损失超过一半,中低骨干干部损失一大半,丢了总根据地,没有后援,但仍然没有溃退,而且维持了基本建制完整的战役。红军的士兵们,在这样一场战役下,没有对未来失去希望,损失巨大没有逃跑,没有后援也没有绝望,坚定的相信中央,坚决的执行中央战略计划。遵义会议之后,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完长征。
湘江战役过去80年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早已翻开新的一页。不过,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淡忘。但他的时代价值依然不可磨灭。它给我们留下了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红军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中需要倡导和弘扬的正确价值观。
塑造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湘江之战中,红军广大指战员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无不以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与之展开肉搏厮杀,进行拼死斗争。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指挥员顶上去,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屏障,为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过江争取更多的时间。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新时期的人民军队也需要发扬这种作风。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更需要人民军队发挥当年红军的这种政治素质和顽强战斗作风,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敢于与任何强敌比拼,成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
它向我们彰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在湘江战役中,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
了充分发挥。红军的这个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始终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作用,同样的在当代中国,也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正能量,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景的重要保证。
树立了从全局出发的整体意识。这种从战争全局出发的整体意识,是我军的一大优势。这在湘江战役中展现出来了,在后来的抗日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比原来预期提前取得了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胜利。这是我军战无不胜的一个传家宝,因而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弘扬的全局观念。
具有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铁的纪律性。在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的时刻,全军将士表现了高度一致,毫无保留地执行命令,从而保证了绝大部分红军过了湘江。这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在战争年代是如此,在和平时期也是如此。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湘江战役已成历史,但湘江战役的革命精神是永存的。它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当今,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资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一定要继续弘扬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取得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