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ulture…~…and C om m u ni ca t i o……—……………n 瀚 从春晚微博吐槽看微时代的信息传播 口欧阳亦周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媒介环境学研究的重点,是媒介的形式如何塑造使 用者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微博虽然 不仅是欣赏一台联欢晚会,而是寻找一个吐糟点或者共同话 题,难怪会有人说“我看春晚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精彩,而是因为 不看就无法加入热火朝天的春晚讨论中去”。 不论是“春晚吐槽”,还是“微博打拐”或者是“微博反腐”, 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介在短短一两年间能对中国社会有如 算不上是一种单独的媒介形式.但其信息生产和传播形式的 “微小”却足以对社会和文化产生重大冲击。春晚的微博吐槽体 现了“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主要包括人的主体性回归、场 景的共享式转变以及信息的碎片化趋势。微博的积极和消极影 响共存,未来它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何种影响最终仍由人类自身 决定。 此影响,使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件有如此高的参与热情和卷入 程度,这是别的媒体所不曾达到的。媒介环境学研究的重点,就 是媒介的形式是如何塑造使用者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影响整 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微博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是互联网媒介 的一种新应用,算不上是一种单独的媒介形式,但其信息生产 和传播形式的“微小”却足以对社会和文化产生重大冲击。正如 【关键词】微博;主体性;共享式场景;碎片化;传播过程 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在除夕之夜诞生,开始承载起 十多亿中国人的过年记忆。伴随着褒扬声和批评声。如今春晚 已风风雨雨走过30年历程,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晚早已成 了中国入的习惯。然而在近两年,春晚除了出现在央视上,还出 现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在这个空间里,春晚中精心构筑的小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所认为的,媒介形成了人们感 知、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形成了社会个体行动的方式。媒介 对社会的这种深刻影响不在于传播的内容,而在于传播的形 式。 ]那么,微博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动方式和社会的运行状态 的呢?在吐槽春晚的一片喧哗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信息? 一品包袱被一一拆分,神奇的魔术被瞬间解密,演员们的过往被 悉数陈列,明星们的表演被实时点评,从台前到幕后,春晚的各 个细节都备受关注……这个平行时空就是微博。 微博客(Micro Blog)又称“微博”,是基于web2.0的一种新 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和网络交流形式,其特点是允许用户以简短 、传播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回归 多年之前看春晚时,通常的状况是一家或几家人问坐在一 起。一边欣赏节目,一边交流感受,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 有限的。自从微博出现之后,这种情况被大大改观,人们在关注 的文本(一般为140字以内)随时发布信息,并获得及时的传播 与分享。用户通过微博可以把图片、视频、音乐和传统文字文本 等内容进行混搭处理,并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展开互动,与其 他用户建立“联系”,从而使内容生成“意义”。¨1 从2011年春晚 开始就有人评论说春晚的微博比春晚本身更好看.因为在这里 有吐槽揭秘,有八卦绯闻,表演嘉宾的失误,主持人的明争暗 电视中演着什么的同时也在关心微博上说着什么,一些经典的 点评或者爆料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数以万计的转发和评论, 传播范围极广。 相较于传统博客等其他网络应用形式,微博的操作不仅更 加简易快捷,而且覆盖了网页、短信、手机客户端等多个平台, 构建了一个即时信息交流网络。在这个新型的互联平台上,网 状传播的信息交换频率更快,信息扩散效果更强。_3 这一过程使 传播由技术回归到内容,并最终回归到传播的主体人身上。 虽然网络传播的相对自由使人们在服务终端前都是作为 斗,网络流行语的低级重复,商家广告的生硬植入,观众们从这 个由文字和图片构筑的简陋舞台得到的信息量远比在电视前 正襟危坐丰富得多。有了微博之后,很多人看春晚的目的已经 播报的单调性,使听众耳目一新,获得更佳宣传效果。 于它能否进一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以取长补短。广播微博是增 开展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活动,能在受众心里树立起良好 的品牌形象。广播微博应在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阶 段充分调动粉丝的热情,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如在活动前对粉 丝的意见进行征集、活动中对粉丝的感受进行访问、活动后对 粉丝的反馈进行梳理,这些环节的设定都会大大提升粉丝和听 众的参与热情,推动节目走向成功。栏目对粉丝的授权和尊重, 强广播媒体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广播微博唯有乘风破浪、 不断突破,方能使广播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更宽广的生存 之地。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 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367-369. 也会让粉丝对栏目具有更高的忠诚度和归宿感,增强粉丝对栏 目的“粘着性”,使广播微博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四、结语 [2]TechWeb,2012—09—20,http://www.chinaz.corn/news/ 2O12/0920/275591.shtml。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大浪潮中,广播媒体身处风口浪 尖,固步自封不求突破必定会被人们遗忘于身后,尘封于历史。 广播媒体的第二春能持续多久,能否获得更强劲的生命力,在 [3]邵培仁.流媒体技术与传统广播[J].国际广播影视学刊, 2007.11. 《大江周刊・论坛》2013年3月3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一个无差别的个体而存在,但是传播内容的优 劣以及对传播技 往。这种交往模式的自我选择实质上是对传统交往模式中的强 制性的反抗。 三、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碎片化趋势 术的熟练程度却可能在无形中扩大了“知识沟”。正如约书亚・ 梅洛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提到的:“传播媒介越是倾向 于将社会中不同人的知识区分开,该媒介就会支持越多的权威 由于所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多数微博用户在发布信息时 都是比较随性的,带有一种现场叙述的性质,这导致用户的表 达往往缺乏节制和约束,容易自说自话。微博的文字、图片等内 容的松散无序使信息的呈现方式冗杂而琐碎,容易消解信息的 意义,降低沟通的有效性。从春晚的微博吐槽来看,博友们的各 种评论一直贯穿春晚始终,这些评论有的一针见血,也有的只 是无聊八卦,人们的关注点在不断切换的话题中跳动,在获得 娱乐快感的同时也降低了对春晚本身的注意力。 等级;传播媒介越是倾向于融合信息世界,媒介就会鼓励平等 的交往方式。[4 同样作为开放给个人进行自我表达的多媒体形 式,微博的传播门槛明显低于博客。新浪微博从诞生起便以“随 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为口号,140字的篇幅限制使传播 主体的表达更加随意,无需像写博文那样考虑措辞编排,这种 特性使处于“随时随地发布”状态的个人更容易进行现场叙述, 并且与其他个体展开即时交流,这也使得春晚直播中微博同步 “吐槽”成为可能。用埃尔温・戈夫曼的场景论解释,微博客平台 就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后区”场景,而微博客传播就是个体的 “后区”行为。这种“后区”状态使个体可以放下“前区”表演,自 由而从容地进行自我表达,从而满足了传播用户的虚荣心与表 现欲,而围观不留“足迹”的特点也满足了部分用户的窥视欲。 这种简略即时的传播所形成的后台交往模式,使每一个人都成 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成为可能,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了一 种平等的交流模式。作为一个无差别的个体存在,在微博这个 平台上,传播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回归。 二、传播过程中场景的共享式转变 梅洛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指出:对人类交往场景的 性质起作用的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6 他的 分析在微博这一平台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从除夕之夜的春晚微 博吐槽来看,人们似乎并不在乎自己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 观看春晚,只要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便可以在微博上与他人 进行交流。此时的传播已不仅仅是的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展开的 面对面交流,微博的介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场景突破了时 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即时共享式的传播。这种共享式的传播场景 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传播媒介的集成性和开放性。以新浪微博为例,它以 “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为口号集结了2亿多的注册 用户,用户除了可以通过PC发布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手机登陆 网页、短信和手机客户端软件等形式来发布信息,_7 这种对于信 息发布平台的整合有效实现了“随时随地分享”的初衷。在这个 开放自由的信息系统中,上至高官政要下至平民百姓,只要具 备相应客观条件便都可以参与到对某一话题的讨论中来,发出 自己的声音。 第二,参与个体的身体“缺席”。由于微博使传播突破了时 空的限制,因此处于传播场景中的个体可能是来自四面八方、 具有不同身份和价值观的人,他们以各自期望的模样展现在微 博这一虚拟空间中,展现着或许与现实生活中并不一致的姿 态。身体的“缺席”掩盖了个体的真实心理,脱离了福柯式的“全 景式视角”的监视,个体的自我本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 热火朝天的春晚吐槽中,各色网民的参与将微博变成了一道五 味俱全的娱乐大餐。 第三,交往模式的自主选择。微博的核心是关注与被关注, 人与人变成了关注对象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注与被关 注的过程中无形中完成了表达与交流。如果关注者与被关注者 保持互动,在持续的信息互动中人们可以建立对彼此的认识和 联系,拓宽人际交往圈,同时完成了信息的双向传播。如果交往 双方缺少互动,粉丝接受的则是博主的信息单向传播,当这些 信息不再吸引粉丝时,他们便会以取消关注的方式来结束交 4《大江周刊・ ̄..E-}2013年3月 信息的碎片化带来的是一种消费性的文化,正如尼尔・波 兹曼提出的技术垄断论,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最终都诚服于技 艺和技术的统治。 波兹曼将人类技术的发展分为工具使用、技 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 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他认为, 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 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 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 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 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微博的碎片化使信息暴涨, 人们在获得有用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大量垃圾信息,孰优孰劣 难以辨别,在这种娱乐和宣泄的过程中,人们变成了欢快的无 意识的“网络游民”,不断追求碎片化的快感,文化被赋予了消 费特性,并逐渐向信息倾斜。 微博就像是放大镜,任何在电视镜头中无法捕捉到的细枝 末节都会在微博上呈现出来来。以往掌握节目呈现方式的是央 视春晚的导播,如今随着春晚现场无处不在的微博,一个更加 立体式地春晚就呈现在观众面前了。随着微博的介入,更多的 人开始关注春晚,与此同时,春晚正在微博里加速成为全民吐 槽的对象,从一种节日的仪式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嬉笑怒 骂,无比欢乐。微博中的春晚一方面体现了微博对人们思考行 为、行动方式的改变,但它的碎片化趋势对社会文化带来的消 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人始终是主宰,作为技术应用而存在的微博未来将对人类社会 产生何种影响最终仍由人类自身决定。 【参考文献】 [1]陈燕慧.论微博对用户交往行为的影响【1].东南传播,2011, (08):73. [2]陈燕慧.论微博对用户交往行为的影响[I].东南传播,2011, (08):73. [3]赵梦溪.微博的统合与偏向——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1]l 新闻世界,2010,(11):184. 『4]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 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1. [5]陈燕慧.论微博对用户交往行为的影响[I].东南传播,2011, (08):74. 『6]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 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3. [7]陈燕慧.论微博对用户交往行为的影响[I].东南传播,2011. (08):74. [8]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