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天 汪I注I 云南币2010年第6斗技管理 期 关于改进《云南科技管理》编辑 出版工作的思考 李建昌 (大理州科学技术局,云南大理671000 J 创刊于1988年的《云南科技管理》,是由 职责,所以不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简单地将其 云南省科技厅主管、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 断奶而推向市场化运作。否则,要么会因此丧 科技管理人员及科技活动单位的、主要担负科 失服务于科技管理与发展的方向,要么会导致 技公共服务职责的科技宣传普及性综合刊物, 这一云南科技系统的形象产品,逐步走向衰落 是全省科技管理报刊中的最高权威。近年来, 与熄灭。所以,要进一步统一提高对《云南科技 受现代信息网络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 中击, 管理》编辑出版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云南科技管理》的编辑出版工作也受到这样 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以促进其健 或那样的一些影响,但它仍以其独特的功能, 康持续发展。做好《云南科技管理》的编辑出版 在推进云南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其他刊物 工作,不仅是全省科技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 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顺应新的发展形 成部分,而且对于强化科技宣传、提升科技管 势,以创新思维来做好《云南科技管理》的编辑 理的社会形象和扩大科技工作的社会影响,都 出版工作,我认为关键在于3个方面的突破。 具有其它工作难以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 1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说,全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同志都应该主动 《云南科技管理》既是宣传科技方针及 关心支持该刊物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积极运用 法规的重要窗口,也是探索科技管理思路及办 这块阵地来宣传科技法规及科技工作,捕 法措施的重要园地;既是普及科技知识及科学 捉我们推进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信息,运用 思想、传播科技成果及信息的主渠道,也是广大 这块园地来传播交流优化科技管理服务及科 科技管理人员联系各级干部群众和交流科技管 技资源配置的成功经验,学习提高我们推进科 理及技术创新经验的重要桥梁。在国际竞争异 学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素质,运用这个桥梁来沟 常激烈和复杂的“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决定未 通各级科技部门与上下左右部f1及干部群众 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进一步改进和做好《云南 的工作联系,间接指导本辖区内各科技活动单 科技管理》的编辑出版工作,对于推进建设创新 位推进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务实工作等。一是要 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宣传提升科技部门 动员科技活动单位积极订阅《云南科技管理》, 的社会显示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之广泛覆盖:二是要主动加强与《云南科技 由于《云南科技管理》担负着诸多服务全 管理》编辑部的协作与联系,形成互依互动工 省干部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科技公共服务 作格局;三是要积极为《云南科技管理》提供稿 收稿El期:2010~11-17 作者简介:李建昌(1963一),男,大理州科学技术局局艮,高级统计师,本刊特邀编委委员 10 YUNNANI(E,IIGUANU 2010 年第期 I/\关 注 ,上 6 I件,并在反映基层科技管理服务心声的同时, 学精神、普及推广适用科技成果及科学思想、 指导或推进本辖区科技工作的大发展;四是要 指导基层科技管理及基层科技活动、沟通科技 加强组织领导,不仅省科技厅应该指定明确一 部门上下左右联系(包括与党政领导、上下级 位厅领导联系分管《云南科技管理》的编辑出 科技部门、同级相关部门、科技管理服务对象 版工作,而且各州市、县区科技部门也要有负 的联系)及其供需关系、交流科技管理经验及 现代科学思想、组织开展科技管理培训及科技 活动咨询服务等科技公共管理服务的职责,使 责《云南科技管理》征订、组稿及其协作联系的 分管领导:五是主管部门及主办单位要根据需 要与可能的原则,提供必要的重点宣传工作经 费,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科技管理工作,更 好地服务于各级干部群众和科技活动单位。 2科学定位,明晰办刊宗旨 办刊首先必须进行目标定位,明晰办刊宗 旨,以便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增强刊物服务的 针对性、可读性和刊物的整体质量。《云南科技 管理》的刊物名称,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以提 供科技公共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公益性和辅助 性期刊,因为推进创新和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 应用,是的职责所在,且管理本身也是为 辅助其职责目标任务实现的服务性工作,当然 也就不能把这种管理服务完全推向市场化,更 不能把承担着诸多为社会公众服务职责的《云 南科技管理》,办成让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册和 使人感到枯燥无味的论文集。要坚持开门办刊 的改革方向,并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对适宜 市场化运作的部分,采取措施加快其向市场化 经营转变;对该公共财政埋单的基本科技公共 服务,则应该继续由公共财政给予必要的支 持。换言之,《云南科技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它 的存在绝不是为了赚钱或谋取利润,所以不能 把办刊方向定位在市场化经营上,相反应该定 位在提供科技宣传、普及、指导、沟通、交流、培 训服务等方面。也就是说,该刊物要发挥其联 系面广、组织灵活等优势,紧紧围绕、省政 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在主管部门的支持和 指导下,勇敢地担负起宣传科技法规及科 之成为推进全省科技管理工作上水平的辅助 工具、强化科技宣传的主要阵地、推进适用科 技成果转化的引领航标、进行科技管理经验查 询的信息渠道、提供科技管理人员及科技活动 单位相互学习交流的重要园地。 3突出特色,扩大社会影响 突出特色,总的来讲就是要立足区域条 件,设置闪亮栏目、刊载服务对象最需要的信 息、提供社会最需要的科技咨询指导;扩大社 会影响,就是要通过提高刊物的内在质量和每 期均有几篇读者喜闻乐见的稿子,吸引更多的 人来关注、订阅和使用《云南科技管理》这个刊 物。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 撰稿人员、编辑人员和营销人员,更需要有高 超独特的策划技巧及灵活有效的组稿机制。 3.1立足云南科技管理而又不局限于云南及科 技管理 如果离开了云南科技管理这个主题,便会 失去由云南省科技厅主管该刊物的意义;如果 仅仅限于云南及其科技管理,则又会使编辑出 版该刊物的功能作用大打折扣,使发行面及指 导性、可读性、广泛性等社会显示度大受影响。 尤其是在刊载内容的筛选上,既要突出云南特 色、突出科技管理、突出满足阅读对象的不同 需求,又要善于将云南之外的相关文明成果吸 收进来为云南所用,善于宣传和普及科技 法规及相关管理知识,善于将科技与各级党政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 ! 1 1 关 注I 云南科技管理 2010年第6期 3.2优化栏目设置以满足社会需求 以增强稿件的针对性外,还可实行专兼职编甲 刊物的栏目设置应以固定栏目为主体,一 相结合的栏目编审责任制。要进一步完善文责 方面着力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栏目,由此 保持刊物核心内容刊载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另 一自负的文稿署名制度,除可在标题下落名(包 括单位及作者姓名)外,还可在正文前或文章 末尾加一段对作者的简介(1 O0字左右),增强 方面还应紧扣形势和、省的工作中 心,适时推出一些社会关注问题的研究栏目,组 作者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实行责任编辑署 织刊载一批既体现与时俱进和反映时代特征及 名制度,促使编辑人员认真负责和严格审核把 发展要求的,又紧密结合科技管理及创新发展 实践的新颖独到的稿件,尤其是要善于把推进 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实践中最新、最亮、最有推 广价值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思路,及时总结提炼 出来,刊载推介给相关方面借鉴,促进科技支撑 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并由此扩大刊物的社会 影响和吸引各级领导对该刊物的重视与支持。 根据我们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及科技活动 单位的需求,可采取联办、合办等方式,长期稳 定地开办一些特色固定栏目,比如与科技厅政 策法规处合作办好“科技法规辅导”栏目、 与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合作办好“科技项目申报 指引”和“重大科技项目简介”(包括党政一把 手科技工程)栏目、与科技厅工高处合作办好 “科技创新之星点评”栏目、与省知识产权局和 科技厅奖励办合作办好“适用科技成果推介” (包括重点获奖科技项目、最新专利技术等)栏 目、与科技厅办公室等部门合作办好“科技管 理经验汇萃”(包括新观念、新思维、新制度、新 措施及新做法等)和“当代科技知识讲座”等栏 目,并在总结完善中不断拓展到与省内外烟 草、环保、卫生等非科技系统的合作,一方面在 丰富刊物内容中优化科技服务,另一方面在增 强刊物权威性及减轻组稿工作量的同时拓宽 编辑出版经费来源。 3,3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优稿活编 一是要完善特约编辑人及撰稿人激励制 度,除紧扣每期特色和刊载重点加大约稿力度 关。二是要建立奖优限劣的刊物编辑发行激励 机制,不仅要继续重视对征订发行工作的激 励,更要重视对提高刊物内在质量的激励,推 行优稿优酬、特稿特酬和按贡献大小奖励撰稿 人、编辑人和征订使用人。三是要调动那些思 维敏锐、善于表达的优秀新闻记者积极参与到 刊物约稿撰稿人队伍中来,提高稿件内容的鲜 活性和表达的通俗性。四是要严格控制非科技 类宣传广告,一方面对没有技术含量和科技支 撑的产品或企业,原则上不得进入特色科技宣 传栏目,从根本上防范“有奶便是娘”和刊载广 告太多及宣传内容缺乏特色与指导性可能给 刊物健康发展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鼓励科 研单位、经济实体利用刊物进行非广告性质的 科技成果及项目推介,进行创新工作的宣传引 导,在促进科研工作及科技管理同经济社会发 展紧密结合的同时,丰富刊物内容、增强适用 性以扩大刊物编辑出版的社会影响力。五是要 创新编辑及刊物资料运用手段,实行网上编审 和传递,提高编发实效性、降低编审运行成本; 运用省科技网站,摘要介绍每期重点文稿内 容,既扩大宣传,又方便查询和使用。 编后语 大理州科技局、高级统计师、本刊特邀编委委员李建 昌同志,对《云南科技管理》饱含深情,以主人翁姿态注视着她 的每一个发展脚步,文中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 在此除向李建昌表示深切谢意外。也希望更多的从事科技 管理的领导和同志们关心《云南科技管理》,对改革、出版、编 辑、发行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