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

我国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

来源:爱go旅游网
1438 r_]J Med Theor&Prac Vo1.30,No.10,May 2017 2017年第30卷第10期 医 毛|睡-^与 矗耄: 我国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 李湘琚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妇女儿童保健中心300270 摘要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是儿童保健门诊常见的喂养问题,已引起医务人员和家庭的关注。本文对饮食行为问题 定义、我国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干预工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医务人员尤其是儿保医生 及家庭的有效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干预工具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17.10.014 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智 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营养状况会影响儿童体 格、智力以及心理发育。这个时期出现饮食行为问 题不仅影响营养状况,影响生长发育,而且对其成年 后的身心健康、社交及适应能力都有明显的影响L1]。 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已受到医务人员和家庭的关 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l8],34.7 的儿童存 在一项或几项饮食行为问题;全国多个地方也进行 本地相关调查研究,4岁以下城市儿童检出饮食行 为问题的结果具有差异性,从21.4 ~ 67.62 [ “],但目前对农村、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 该问题的流行现状调查研究不多,多数是围绕饮食 注,其发生往往涉及多方面因素,本文主要就饮食行 为问题定义、我国婴幼JbtX ̄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影 响因素、干预-12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医务人 员尤其是儿保医生及家庭的有效干预和预防提供 依据。 1饮食行为问题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定义不是很明 模式、营养性疾病的研究,有研究显示_1 2_城乡婴幼 儿的喂养现状及喂养困难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农村 婴幼儿喂养困难较城市多见,且多为中重度喂养困 难,由此可见,婴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尤其是农村、 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的相关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又 亟待解决的。 3影响因素 3.1 家庭环境因素 婴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 确,仍在不断发展中,没有统一的、广泛被接受的定 义。饮食行为问题是临床中常见的问题l2],饮食行 为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喂养和进食行为、食物选 择和进食氛围等,年龄越小,受喂养、进餐行为等影 响越大,婴幼儿期是儿童体格生长和身心发展的重 要时期,因此也是饮食行为问题的高发年龄。2009 年Kerzner BE 将饮食行为问题定义为“喂养困难” 庭,因此家庭环境是影响饮食行为最重要的因素。 现有的研究多从父母(喂养人)的饮食行为、营养知 识以及饮食观念、喂养态度、家长文化程度等方面探 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婴幼JLCX1 ̄行为的影响[1 。首 先婴幼儿时期的饮食行为与家长饮食行为具有一定 的相关性,各种喂养行为均会对婴幼儿饮食习惯的 形成产生不同的后果,儿童往往参照家长的饮食行 为和对食物的反应,家长不良的饮食、喂养行为、缺 乏正确的营养知识、消极的喂养态度及喂养人负性 (Feeding difficulty):胃口差、严重挑食(拒绝某种 食物口味或拒绝新食物)、害怕进食,但对这一定义 各国专业人士存有争议,Haywood P等 J贝U定义该 问题为胃口差、饮食类型单一、不愿尝试新食物、自 食困难和奶制品饮用过量;在ICD-IO和DSM 5中 情绪,更容易引起儿童饮食问题,增加发生率[1 ;其 次父母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也会影响儿 童的饮食行为,母亲年龄过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及 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都易造成儿童饮食行为问 题_l5]。另外,喂养时良好的就餐环境,良好的亲子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定义为喂养失调_5]:在食物供给 充足和抚养人拥有正常喂养能力的条件下,无器质 性疾病的幼儿或儿童拒绝进食或严重挑食偏食,严 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社会心理功能。饮食行为问题的 发生无缘由、无节律可循、也无法预测,但其流行率 高,已引起营养、发育行为儿科等多学科领域及家庭 共同关注。 交流如喂养人语言、非语言的鼓励互动等,能有效降 低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率B6]。 3.2 儿童自身因素 婴幼儿饮食行为受到其自身 因素、性别年龄、气质类型及进食情绪与行为、生物 因素等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3.2.1婴幼儿器质性疾病: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最 应优先考虑和最危险的因素是器质性疾病,不仅有 2我国婴幼儿饮食行为流行现状 近些年,国内外一系列调查研究显示婴幼JL' ̄R 食行为问题的流行趋势较高_6 ]。上海市是最先开 展证实饮食行为问题在1~6岁儿童中普遍存在,其 流行率为39.7 ,且随年龄增加而流行率递增_7 ; 随后对我国7个区域的22个城市1~3岁的儿童饮 直接与饮食相关的消化系统器官疾病,还包括间接 影响进食行为的其他疾病,如脑瘫、孤独症、甲状腺 等一些内分泌系统疾病,有研究显示¨】 ,孤独症、脑 二 医 芋l溪_^与察践2017年第30卷第1o期 Vo1.30,No.10,May 2017 J Med Theor&Prac 1439 瘫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正常儿童。婴幼 儿的器质性疾病通过不同机制和环节,最终直接或 间接导致喂养行为中断或不良喂养结局的发生。 3.2.2婴@JL口腔感觉运动功能:进食行为需要完 整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的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 过程。外来食物首先通过口腔进入人体,食物最初 的咀嚼、加工和消化的场所在口腔,同时刺激味觉, 激发食欲。相关研究指出口腔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包 括口腔运动的不协调和口腔的敏感性异常[ 】,是引 起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口腔运动 不协调的婴幼儿进食时不能协调咬一嚼一吞咽以及 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拒食半固体、固体食物、进食困 难及进食时易呛咳。口腔敏感异常分为敏感性高和 低。口腔敏感性高的婴幼儿对部分食物味道、形状 及质地的主观感知过于敏感,食用食物即出现恶心、 呕吐,从而挑食、拒食等;而敏感性低的婴幼儿,口腔 对食物的味觉刺激及物理刺激敏感度低于正常,表 现为喜欢刺激性食物、流涎多、口含食物、餐后口腔 内食物残渣较多、口腔多不完全闭合等。口腔感觉 运动功能障碍以往是按胃肠疾病治疗,未能从口腔 功能方面真正解决问题,正确认知、及时纠正口腔感 觉运动功能障碍,可以预防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以 及语言发育障碍。 3.2.3性别与年龄:阮仁芝等研究显示09],不同类 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中存在性别差异I】。。;随着年龄 增加,儿童从被动接受喂养逐渐转变到更多的自主 选择饮食,受父母(喂养人)的控制减少,但是其缺乏 相应饮食知识,更容易出现饮食行为问题,相关研究 显示2~3岁儿童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1岁 儿童组[ 。 3.2.4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幼儿:气质类型直接影响 婴幼儿与养育者间的喂养模式,部分决定了儿童的 饮食行为。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气质特性的婴幼儿 X,l-新事物适应较慢、退缩,易检出饮食行为问题口 , 而此类儿童的喂养困难会影响喂养氛围,增加喂养 人焦虑情绪,不良氛围和情绪又增加儿童进食的难 度,形成恶性循环_2 。 3.2.5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也是影响婴 幼儿饮食行为的因素。金星明指出[2],天生食欲好 的儿童,吃什么都香,喜欢进食,而有些儿童天生对 食物缺乏'94趣,这种差异与生俱来,并且呈现正态分 布的格局;婴幼儿进食量也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胃 容量的大小、日渐发育成熟的消化系统、儿童生长速 度不一等。 3.2.6食物选择:儿童的进食有一定的技能,需要 学习,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动态过程,婴幼儿期 是学习这种技能的关键时期,适时合理添加辅食,不 但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素,还可促进口腔、 咀II爵功能的发育,减少和预防饮食行为问题的发 生¨2]。一般婴幼儿接受新的食物有一个适应过程, 要尝试15次左右才能接受,且食物的种类、质地选 择由婴@JL的口腔发育情况和年龄段决定,因此婴 幼儿时期拒绝进食新食物现象常见,造成饮食行为 问题。 4干预工具 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不是简单的医生说和喂养人听就能解决的,需要 发育行为儿科医生一儿保医生一家庭之间的交互干 预,以家庭为中心,儿保医生对婴幼儿饮食行为评估 和干预,与喂养者不断沟通、反馈、调整干预方法,发 育行为儿科医生对儿保医生培训行为干预指导技巧 等对儿童饮食行为的正向影响。儿保医生在繁忙的 门诊工作中需要简单易行的工具筛查和评价儿童饮 食行为问题。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MFeD)是 针对中国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分类诊断及干预指 导的临床工具,由金星明等专家2010年编制,共6 个维度,分别为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进食习惯、父 母过度关心、害怕进食以及潜在疾病状态。相关研 究显示口 “]应用IMFeD能更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饮 食行为,但具体的信效度检验目前尚未看到相关文 献或报道。 综上所述,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已受到医生和 家庭的重视,其发生原因复杂、受多因素交互影响的 干预时不仅考虑环境、喂养行为等外在因素,还要关 注婴幼儿的生物性因素,全面而深人地考虑婴幼儿 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以及重视农村婴 @JL、患器质性疾病如脑瘫、孤独症等婴幼儿的饮食 行为问题;在专业团队交互模式下制定有效策略,以 家庭为单位个体化、阶段性干预,加强父母(喂养人) 培训,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和亲子关系,强化良好的 进食行为等综合方式,使得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能 够得到完善的诊治和干预。 参 考 文 献 [1]陈丽雯,夏经炜,曹丽娟.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进展[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8):98一100. [2]金星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 (3):251-252. [3]Kerzner R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fee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A practical approach EJ3.Clin Pediatr,2009,48(9): 960—965. [4]Haywood P,McCann J.A brief group inter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feeding problemsCJ].Clin Child Psychol Psychia— try,2009,14(3):361—372. [53 Ameircan Psychiatric Assodatioru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mrder[M].Fifth edition.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2013:329. [6]Powell FC,Farrow CV,Meyer C.Food avoidance in children.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feeding practices and behaviours(J;. Appetite,2011,57(3):683—692. [73金星明,施榕,金志娟.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 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387—392. Es]王硕,黄小娜,王惠珊,等.全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 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2):109—111. [9]陈久霞,姚聪,冯德鸿,等.O~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调查分 析(J3.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7):774—776. 1440 J Med Theor&Prac Vo1.30,No.10,May 2017 2017年第3o卷第10期 客 邋 口 朱瑛,刘江虹,岳莉,等.兰州市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及影响 口 口 口 l二 口 二 l因素E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5):570 573. 阳 刀 巫瑛,武庆斌,陆海萍,等.苏州市7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 章依文,金星明.儿保门诊中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分析[J].中国 儿童保健杂志,2002,10(3):157—158. 阮仁芝,范良乐,段毓雯,等.合肥市包河区婴幼儿饮食行为影 响因素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6,22(3):l64—167. 及抚养人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 (11):1210-1213. 谢丽惠,陈藜,张延峰.婴幼儿饮食行为及家长喂养方式量表 的研究现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 9):4089 4093. Galloway AT,Fiorito I ,I ee Y,eta1.Parental pressure,dicta— try patterns,and weight status among girls who are“picky 徐海青,戴琼,汪鸿,等.6~36月龄婴幼儿喂养困难现状研究 [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5):375 377. Carnell S,Cooke I ,Cheng R,eta1.Paretal feeding behaviours and motivations.A qualitative study in mothers of UK pre— eate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05,105(4):541—548. sehoolers[J].Appetite,2011,57(3):665 673. 鲍雪梅,陈建华,等.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特点分析及其对婴 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0):1581. Dubois I ,Farmer A,Girard.Problem meating behaviors re— 倪锡莲,董砚,白云,等.长春市婴幼儿气质与饮食行为问题改 善的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142—144. 张丽珊,金星明,严萍,等.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在上海市浦 东新区1~4岁饮食行为问题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儿童保 健杂志,2015,23(6):667—670. 李静,黄彦红,董颖,等.应用爱饭达工具对儿童不良饮食行 为问题干预效果评价(J3.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 333—336. lated to social factors and body weight in preschool chidren:A longitudin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07,4(9):1—1O. Czaja j,Hartmann AS,Rief W,et a1.Mealtime family interac— tions in home environments of children with loss of-control eating(J3.Appetite,2011,56(3):587—593. 收稿日期2Ol6—12一O2 庞秀明,邹明扬,王涵,等.孤独症和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 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992—994. 口 口 (编辑胡大) 妇 (上接第1429页) 急性胰腺炎渗液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 (3):328—330. 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1):66—69. [3]张中骥.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相关临床探讨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9):94. [9]卢进利,严锋,戴小平,等.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重 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价值的探讨:附57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 科杂志,2012,21(3):364 366. [4]栾春艳,刘志刚,董涛,等.早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 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及对血液内环境的影响(J].中国全科 医学,2012,15(23):2712—2714. [1O]吴克松,周载平,黄宇,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 的微创手术治疗E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O16,】9(1): 42 43. [5]李成军,李金骁.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 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22 (3):389—392. [11]尹纯林,项和平,王伟,等.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在21例重 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中的应用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 2O15,23(5):361—363,366. [6]朱勇,何文华,夏亮,等.内镜下经胃坏死组织清创术治疗重症 急性胰腺炎并包裹性坏死的疗效初探[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5,20(3):187—190. [12]温静,梁浩,蔡逢春,等.超声内镜下经胃、十二指肠乳头引流 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 报,2O14,36(2):l94 l97. [7]陈修涛,邹德平,何铁英,等.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 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E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 21(3):257—261. 收稿日期2O16—1O一29 (编辑雅文) [8]赵君智,顿国亮,姬永浩,等.超声引导置管灌洗引流术在重症 (上接第1431页) r1O]Sexton T,Gordon KC,Gurman A,eta1.Guidelines for classif— ying evidence-based treatments in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社,2012:548.  [16] 孙艳华,宋淑芹,于乐.改良森田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效果(J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o13,21(5):724—725. [17] 吴茕,杜亚松.人际心理治疗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 [J3.上海精神医学,2007,19(6):366 368.  ,Gamble SA,et a1.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8] Poleshuck EI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versus enhanced treat—ment as Usual for women with co occurring depression and pelvicpain EJ3.Fam Process,2011,50(3):377—392. [11]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J].东北 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5):151—155. [12]()WEN J.Systemic alliance in individual therapy:factor analy— sis of the ITAS-SF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rapy out comes and termination status[J].J Marital Fam Ther,2012, 38(1):320—33L [J].J Psychosom Res,2014,77(4):264.  a1.Therapeutic effect of dy— [19] Chung MS,Tsu JH,Kuo CC,etnamic interpersonal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Taiwanese pa [13]师艳波,杨秀双,王业伟,等.家庭治疗对神经症患者临床疗效 及家庭功能和婚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 18(4):312-315. 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J].Int J Group Psychother, 2014,64(4):537—545. [14]李艳青,史占彪,柳铭心,等.森田疗法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 效研究E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4):353. 收稿日期2O】6—1】一O6 (编辑雅文) [15]杨艳杰.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策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