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教育经费的结构分析:1995——20xx年

中国教育经费的结构分析:1995——20xx年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国教育经费的结构分析:1995——20xx年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通过对1995年——20xx年我国教育经费的数据梳理,对比OECD国家数据资料,对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来源结构、分配结构和使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断增长,其占GDP的比例逐渐提高,20xx年达到4.87%,与OECD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在一步步减少;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据教育经费来源前三位,与OECD国家相比,财政性教育经费少15%左右;教育经费偏向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从生均成本指数看,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指数都在降低,但是都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初等教育生均成本指数不断提高,但是低于OECD国家5%;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上,基本建设支出比例相对不足,事业性支出中,公用部分不断增加,容易导致效率低下。政策建议是: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确保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教育经费的提供必须多元化,政府必须创造良好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民营教育的发展、社会捐赠等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教育经费应该进一步向初等教育倾斜,不断增加初等教育经费,逐渐减少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基本建设支出力度,改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事业性支出中用于个人部分的比例,降低公用部分比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经费;高等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民营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xx)03—0069—07

第 1 页 共 7 页

教育作为科技进步、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原动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自从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社会政策的核心环节,教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财政领域内的矛盾重点也将发生重要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再一次提出:到20xx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4%。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目标,4%的达成将标志着我国教育财政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将继续提高,持续提高的经费需求和有限的经费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仍将是教育系统面临的长期问题。然而,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以及经费的使用效率将会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因此教育财政应该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教育系统内部,从教育经费总量、来源构成、分配模式以及使用去向上更加深入地研究教育体系内的财政与经济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变化趋势,通过与OECD国家教育经费的比较,更好地理解我国教育财政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经费总体情况分析

我国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教育经费与教育公平时,通常以财政性教育经费为分析对象,这样在分析的时候就没有对教育资源的充分性进行考虑,因为“仅仅强调公平而忽略对供给的充分性的关注,这是对所寻求公正的一种嘲弄。”因此,本文研究我国教育经费既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包括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两部分统称为教育总经费。

如表1所示:我国教育总经费由1995年的1877.9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19561.8

第 2 页 共 7 页

亿元,16年增长10.41倍,年均增长率为15.7%,低于同期财政支出17.4%的年均增长率。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3.08%持续增长到20xx年的4.87%。财政性教育经费始终是我国教育总经费的主体,但是其比例呈现出u行趋势,由最高1995年的75.16%下降到20xx年的最低值61.3%,11年下降了13.86个百分点;2006年开始,比例迅速上升,到20xx年其比例回复到74.99%,但是始终低于1995年的比例。

中国教育总经费的水平究竟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什么地位?为此,我们以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例为指标,与OECD国家进行比较,如图1。

在数据可得的24个OECD国家中,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1995年均值为5.52%,2000年下降到5.32%,20xx年为5.41%,虽然比例有所降低,但是总体处于较高位置。1995年OECD国家中,比例最低的是意大利(4.6%)和斯洛伐克(4.6%),最高为加拿大(6.7%),24个国家比例都高于中国比例,与OECD国家的平均值差距为2.44%。2000年OECD国家中,最低为斯洛伐克(4%),最高为美国(6.8%),我国与OECD国家的平均值差距为1.44%,与1995年相比差距减小。而到了如07年,我国比例为4.57%,OECD国家中第一次出现低于中国的现象,捷克(4.5%)、意大利(4.5%)、斯洛伐克(3.9%)都低于中国(4.57%),与OECD国家的平均值差距进一步缩小,差距为0.84%。因此16年来,中国教育总经费支出比例不断提高,但是基本上低于OECD国家,但是差距在不断缩小。

二、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

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指教育系统的总经费中不同来源的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教育经费

第 3 页 共 7 页

筹措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私人投资。具体地讲,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来源于税收,而私人投资主要来源于学杂费,除此之外,捐赠、借贷、经营收入以及发行教育债券等也作为教育经费的补充来源。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能够反映其教育投资体制状况及其沿革。特别是不同层次、类别的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能够反映出教育投资体制的不同,同时也能反映出政府对不同教育部门的财政努力程度以及不同经费来源渠道的重要性。另外,从不同特性的来源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教育系统经费总供给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支出不同,教育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经费支出的一些特性,包括非营利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因此教育系统主要依赖的经费来源应当能满足教育经费支出的这些特点。政府税收在非营利性和整体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也相对稳定,因此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比较符合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学费收入是能够按照学生人数成比例变化的经费来源,也符合教育规模变化的经费需求。其他收入来源,如捐赠收入受文化传统、政策法规和经济景气状况的影响较大,经营收入也受制于教育机构的使命等因素,因此这些收入来源只能作为补充性来源,而无法成为教育机构主要依赖的收入。

影响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因素首先是制度安排,在一个国家教育财政体制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教育机构收入的规定决定了教育经费的来源种类。相关的制度法规对政府教育投资责任的限定,以及政府和民意赋予教育投资的优先程度,决定了政府投资教育的意愿;同时政府的财政能力制约着政府投资教育的能力。在私人投资方面,受教育者个人投资教育的意愿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对各级教育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判断;而居民教育收费承受能力则受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所决定。以上政府教育投入、个人教育投资,辅之以其他收入来源,形成教育经费来源中公共经费和私人经费的比例结构此消彼长的格局。

第 4 页 共 7 页

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二是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属于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投入,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属于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反映出我国教育系统对政府财源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角色和责任。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教育总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始终占据了主体地位,由1995年的1411.52亿增长到20xx年的14670亿,而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则成为绝对主体,由1995年的1028.39亿增长到20xx年的13489.5亿。在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由1995年的20.36亿增长到20xx年的105.4亿,年均增长率为10.82%,其中1995年——2006年为迅速增长阶段,由20.36亿高速增长到549.05亿,年均增长率达到31.59%,但是2006年以后迅速下降,20xx年仅仅为74.98亿,20xx年才恢复到100亿以上,因此波动性非常大;社会捐赠经费1995年——20xx年虽然震动下降,但是基本保持在100亿以上,20xx年—20xx年为16年中最少的阶段,基本上在90亿左右,20xx年以后又增长到100亿以上;事业收入由1995年的201.24亿迅速增长到20xx年的4106亿,年均增长率达到20.74%,其增长率为各种教育经费来源中最高的;其他收入由1995年的81.97亿增长到20xx年的572.4亿,年均增长率12.91%。

由图2可知,自1995年以来,随着各项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措施的推行,我国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例经历了“U”型结构的先下降后反弹的过程,

第 5 页 共 7 页

1995年至20xx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比由最高的75.16%逐年下降至最低点61.3%,11年下降了13.86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逐步回复,到20xx达到74.99%,但是始终低于1995年的比例。虽然财政性教育经费波动比较大,但是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却一路上升,由1995年的54.76%增长到20xx年的68.95%,与财政性教育经费表现有所不同,也说明了我国教育总经费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不断上升,其中,事业收入从1995年的10.12%上升到20xx年的20.99%,16年提升了10.87个百分点,成为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教育事业收入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和家庭缴纳的学杂费以及教育机构培训及横向合作等社会服务获得的收入,这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成本分担。2001年以后,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县为主)的推行,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由20xx年的61.3%上升到20xx年的74.99%,5年比例增加了13.69%。社会捐赠经费下降明显,由1995年的8.67%下降到20xx年的0.57%,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和其他收入比也呈下降趋势。

图3显示了20xx年在OECD不同国家的教育财政体制下公共经费和私人经费在教育机构总经费中的贡献,OECD国家公共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平均为82.6%,私人来源占17.4%。但是,在OECD国家中,教育机构经费来源结构反映出的教育对公共教育经费的1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公共经费占教育总经费90%以上的主要包括芬兰、瑞典、比利时、丹麦、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法国、波兰、冰岛等10个国家,属于高度依赖公共经费的国家;而公共经费在总经费中占比低于80%的国家有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美国、智利和韩国,属于对公共经费依赖程度较低的国家。公共经费比

第 6 页 共 7 页

例低于中国的有日本、美国、智利和韩国等四个国家。

三、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

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指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分配比例。该指标反映的是在教育部门内部如何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进行资源配置,即总教育经费中各级各类教育经费应各占多大的比例,也就是是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以及在不同类别如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在有的文献中,特别地把教育经费在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状况作为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的研究内容。一方面,具有最高效益的教育层次是否得到充足的投资是影响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体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一般来说由于在三级教育中初等教育对弱势群体的不利程度最低,所以初等教育是否得到充足经费能够从一个角度反映一个经济体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性。

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结构可以用三级教育投资在总经费中所占比重来表示,也可以用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来表示,因为生均经费的比较可以表现出各级教育经费的相对充足程度或短缺程度。一个国家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结构受该国教育结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重点的影响,从国际范围内来看,由于经济发展与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之间的联系,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某种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在总经费中的占比呈现提高的趋势。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