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简介
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及生态特点。包括浮游植物(蓝藻、硅藻、金藻、黄藻、隐藻、甲藻、裸藻和绿藻),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箭虫类、被囊类、腔肠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甲壳类、浮游多毛类、浮游幼虫),底栖动物(环节动物、底栖软体动物、底栖甲壳类、水生昆虫、棘皮动物等),水生大型植物(红藻、褐藻、轮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 二、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 内容:
①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②水生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③我国在水生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④水体生物的分区 (二) 本章重点:
水生生物的分区
(三) 要求:
掌握以下概念:水生生物、浮游生物、自游生物、漂浮生物、底栖生物。
浮游植物篇
(一) 内容:
浮游植物概念、意义及在水产养殖上的作用 (二) 要求:
掌握浮游植物概念、意义及在水产养殖上的作用
第一章 藻类概述
(一) 内容:
第一节 藻类的主要特征
①藻类的定义, ②藻类的生殖单位 第二节 藻类的形态结构 ①藻类藻体的形态, ②藻体细胞结构 第三节 藻类的生殖方式
①藻类的生殖方式, ②藻类的生活史 第四节 藻类的分类 ①藻类分为哪些门, ②藻类分门检索表 第五节 藻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 藻类的分布特点, ② 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 本章重点:
1. 藻类色素组成特点, 2. 藻类的生殖方式、生活史类型 3. 藻类分门检索表 (三) 要求
1. 掌握以下概念:水华、赤潮、蛋白核、厚壁孢子2. 掌握藻类的色素组成的特点 3. 掌握各门藻类同化产物的特点 4. 掌握藻类生殖方式有哪些 5. 能够列举4-5个藻类分类学的依据 6. 能够简述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第二章 蓝藻门
(一) 内容:
第一节 蓝藻的形态构造 ①蓝藻的体制和细胞形态, ②蓝藻的细胞构造 第二节 蓝藻的生殖 ①蓝藻的常见生殖方式 第三节 蓝藻的分类
①蓝藻纲下属目、属的划分及特征介绍, ②常见检索表
第四节 蓝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蓝藻的生态分布, ②水华蓝藻的常见种类, ③蓝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 本章重点: 1. 蓝藻的形态构造特征 2. 蓝藻的生殖方式 3. 蓝藻的分类 (三) 要求:
1. 掌握概念:胶被、胶鞘、假空泡、异形胞、厚壁孢子、段殖体、湖靛、
2. 掌握蓝藻的主要特征
3. 结合蓝藻的形态构造特征以及繁殖方式能够简要分析蓝藻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原因
4. 掌握能形成水华及可作为水产饵料的蓝藻种类
第三章 硅藻门
(一) 内容:
3
第一节 硅藻的形态构造 ①外部形态构造, ②细胞内部构造 第二节 硅藻的生殖 ①繁殖方式 第三节 硅藻的分类 ①硅藻门分纲检索表, ②中心纲分类, ③羽纹纲分类
第四节 硅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生态分布,
②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二) 本章重点: 1. 硅藻的形态构造 2. 硅藻的生殖特征 3. 硅藻的分类 (三) 要求:
1. 掌握概念:壳缝、假壳缝、间生带、复大孢子等 2. 掌握硅藻门的特征是什么? 3. 掌握硅藻细胞结构特征?
4. 掌握硅藻门分为几个纲,相互之间有和区别?
5. 掌握羽纹硅藻纲有几个目,各目之间的区别及常见种类? 6. 掌握能够形成水华及可作为水产饵料的硅藻有哪些?
第四章 金藻门
(一) 内容:
第一节 金藻的形态构造 ①形态构造特征 第二节 金藻的生殖
4
①不同类群金藻的生殖方式 第三节 金藻的分类 ①金藻门分纲检索表, ②及下属5个目的特征, ③分科检索表
第四节 金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金藻的生态分布,
②金藻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二) 本章重点:
1. 金藻门的特征、繁殖方式、常见的金藻种类 (三) 要求:
1. 掌握金藻门特有的繁殖方式 2. 掌握金藻门有哪些常见种类 3. 掌握金藻的生态分布特征及生态意义
第五章 黄藻门
(一) 内容:
第一节 黄藻的形态构造 ① 形态构造特征 第二节 黄藻的生殖 ① 生殖方式 第三节 黄藻的分类 ① 黄藻门的分类, ②常见种类
第四节 黄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 生态分布,
②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二) 本章重点:
1. 黄藻门的特征、分类,常见种类
5
(三) 要求:
1. 掌握黄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2. 掌握黄藻门常见种类
3. 掌握黄藻的生态分布特征及生态意义
第六章 隐藻门
(一) 内容:
第一节 隐藻的形态构造 ① 隐藻的形态、构造特征 第二节 隐藻的生殖
第三节 隐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二) 本章重点:
1.隐藻门的特征、分类,常见种类 (三) 要求:
1.掌握隐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2.掌握隐藻门常见种类
3.掌握隐藻的生态分布特征及生态意义
第七章 甲藻门
(四) 内容:
第一节 甲藻的形态构造 ① 甲藻的形态、构造特征 第二节 甲藻的生殖 ① 甲藻的生殖特征 第三节 甲藻的分类 ① 甲藻的分类, ②横裂甲藻亚纲,
6
③纵裂甲藻亚纲
第四节 甲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 甲藻的生态分布,
②甲藻在水产养殖、渔业、海洋生态、人类生活的意义 (五) 本章重点:
1. 甲藻门的特征、常见种类,各个亚纲结构 (六) 要求:
1. 以多甲藻为例,说明甲片式的含义? 2. 掌握甲藻的特征,
3. 甲藻门分为几个亚纲,各纲特征如何 4. 能形成水华及可作为水产饵料的甲藻有哪些?
第八章 裸藻门
(一) 内容:
第一节 裸藻的形态构造 ① 形态构造特征 第二节 裸藻的生殖 ① 生殖特征 第三节 裸藻的分类 ① 裸藻的分类, ②常见种类
第四节 裸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 在水体的分布特征, ②在水产养殖中的意义 (二) 本章重点:
1. 裸藻的形态构造特征、分类特征 (三) 要求:
1. 能够简述裸藻的特征
7
第九章 绿藻门
(一) 内容:
第一节 绿藻的形态构造 ① 绿藻的构造、形态特征 第二节 绿藻的生殖
① 绿藻的3种生殖方式, ②绿藻的生活史 第三节 绿藻的分类 ① 绿藻门的分类,
②绿藻纲、结合藻纲的特征和分类 第四节 绿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 绿藻的生态分布,
②绿藻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二) 本章重点:
1. 结合生殖、似亲孢子、帽状环纹、青苔、鞭毛藻类的定义 2. 衣藻细胞模式图, 3. 绿藻门的分类 (三) 要求:
1. 名词解释:接合生殖、似亲孢子、冒状环纹、鞭毛藻类 2. 衣藻细胞模式图绘制
3. 能够区别绿藻纲与接合藻纲的种类
4. 掌握小球藻、盐藻、水网藻、刚毛藻等常见绿藻的饵料及生物学意义
二、浮游动物篇 第一章:原生动物
(一) 内容:
第一节 原生动物的形态构造
8
① 形状、大小和颜色, ②结构组成
第二节 原生动物的生理机能 ① 运动的形式和机制, ②营养方式、摄食类型和消化, ③呼吸方式, ④渗透压调节与排泄, ⑤刺激和反应, ⑥生殖方式, ⑦包囊形成方式及意义 第三节 原生动物的的分类 ① 分类,
②与水产养殖相关的肉足纲、纤毛纲和吸管虫纲的种类 第四节 原生动物的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 生态分布特点,
②环境因子对原生动物的影响, ③原生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④原生动物在水体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⑤原生动物与养鱼的关系 (二) 本章重点:
1. 原生动物的形态构造和生理机能 (三) 要求:
1. 掌握原生动物的运动形式及对应的生物类别 2. 掌握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种类 3. 掌握原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4. 掌握包囊的生物学意义
5. 掌握原生动物的生态分布特征和意义
第二章:轮虫
9
(一) 内容:
第一节 轮虫的形态构造 ①主要形态特征, ②外部形态构造, ③内部形态构造
第二节 轮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史 ①食性, ②生活史, ③休眠卵 第三节 轮虫的分类 ①分类, ②盘尾亚纲, ③真轮虫亚纲
第四节 轮虫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分布,
②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二) 本章重点:
1. 轮虫的形态、构造特征,轮虫的生活史,轮虫的分类 (三) 要求:
1. 掌握轮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2. 掌握轮虫咀嚼器的构造 3. 能够图示轮虫的生活史
4. 名词解释:孤雌生殖、卵胎生、夏卵、冬卵
第三章:枝角类
(一) 内容:
第一节 枝角类的外部形态构造 ① 头部, ②躯干部
10
第二节 枝角类的内部构造与功能 ①消化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②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③呼吸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④排泄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⑤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构造, ⑥生殖系统的构造
第三节 枝角类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①个体发育的时期, ②生活史, ③生殖周期 第四节 枝角类的分类 ①分类, ②单足部, ③真枝角部
第五节 枝角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习性和分布, ②垂直移动, ③摄食、季节变异, ④经济意义 (二) 本章重点:
1. 枝角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育、生殖特征 (三) 要求:
1. 枝角类外形和内部构造模式图的绘制 2. 枝角类第二触角刚毛式的定义及解释 3. 枝角类和轮虫生活史的异同说明 4. 分析不同食性枝角类在身体构造上的差异 5. 枝角类的生殖、发育特征
11
第四章:桡足类
(一) 内容:
第一节 桡足类的形态构造和生殖发育特征 ①桡足类的外部形态, ②内部形态, ③生殖和发育特征,
④名次解释: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第二节 桡足类的分类 ①桡足类的分目, ②分科, ③常见属检索表
第三节 桡足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桡足类的生态分布特征, ②摄食方式,休眠现象, ③经济意义 (二) 本章重点:
1. 桡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桡足类的分类,各目的特征区别 (三) 要求:
1. 名词解释: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2. 叙述哲水蚤目、剑水蚤目、猛水蚤目的主要区别,并以图示之 3. 掌握枝角类的生殖和发育特征 4. 桡足类的经济价值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第五章:毛颚类
(一) 内容:
第一节 毛颚动物的基本形态构造 ①外部形态特征, ②内部形态特征 第二节 毛颚动物的分类
12
①毛颚动物的分类, ②我国近海常见的毛额动物种 第三节 毛颚动物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①分布, ②食性, ③生殖、发育, ④再生现象, ⑤经济意义 (二) 本章重点:
1. 毛颚动物的基本形态构造特征 2. 毛额动物的生殖发育特征 (三) 要求:
1. 毛颚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三、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教材
赵文主编 《水生生物学》。2005年8月,第1版,农业出版社。(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 (二)主要参考书
1、孟庆闻等.《白鲢的系统解剖》(第一版).科学出版社,1960年 2、秉志.《鲤鱼的解剖》(第一版).科学出版社,1960年
3、成庆泰;郑葆珊.《中国鱼类系统检索》(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 参考资料:
1、梁象秋.《水生生物学》(形态与分类)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2、何志辉.《淡水生物学》(上、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年 3、李永函,赵文. 《水产饵料生物学》,大连出版社,2002年
13
4、韩茂森.《中国淡水生物图谱》,海洋出版社,1995年
5、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6年
6、王家辑.《中国淡水轮虫志》(第一版),科学出版社, 1961年 7、中科院动物所 1979《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 8、中科院动物所 1979《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
9、杂志:《水生生物学报》、《水产学报》、《生态学报》、《湖泊科学》、《动物学报》、 《植物学报》、《淡水渔业》、《水利渔业》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