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Yl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I—●一 道家审美观 邢淑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摘要:儒、道、禅三家思想相互融化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其中,道家超越制度礼法提出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具有 巨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老子》和《庄子》这两部道家重要经典,讨论先秦道家审美意识,结合中国古典美学 “虚实相生”的原则、“同自然之妙有”的命题以及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说明道家的美学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 的基础。 关键词:道有无自然游 中图分类号:JO一05 文献标识码:A 与西方美学不同,中国古代并没有形而上的对审美 现象进行理论的概括。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主要是主体 自身的精神与情感感受,艺术的最高追求是意境,其本质 是对宇宙本体和生命的体现。老子是中国美学史的发端, 庄子对老子思想承继并发展.就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建 构而言,影响极大。道家提出“道”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精 神,把与“道”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道家美学的 核心正是天、地、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与天地的审美 关系。因此。“从所谓宇宙观、认识论去说明理解庄子,似 不如从美学上才能真正把握住庄子哲学的整体实质”Ⅲ。 一、有无相生 “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审美的基础。 老、庄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原,包含了一切事物之 理,是形名之外不可言说的存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zl。老子否定了世俗之美,认为浮华炫 丽常会迷惑心智。“道”的精妙并不能从现实的形色名声 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美是在道的层面的形上之美,即“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 说”[3J。在对“道”的感悟和人的修养过程中,“道”从而形而 上的玄想进入了具有审美意蕴的深层心理感受,实现了 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转换。[43 老、庄审美境界的实现途径是有无虚实的统一。老子 同时用“无”和“有”来指称“道”,“无”是含藏着无限生机 的“有”,“有”和“无”构成了“道”。庄子进一步去掉了“有” 和“无”的对立,说“物无非比,物无非是”阁,道本身是似有 非有的恍惚,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单执于“有”或单执于 文章编号:1008—3359(20]8)04—0187—02 “无”,都是有违于道的。文字、笔墨、色彩所表现出来的能 够直接感知的形象、形式是“有”,是实,而进一步需要通 过想象、思考才能体验或领悟的都发生在主观意识中,则 是“无”,是虚。 中国古典审美一条重要的原则虚实结合最早即发源 于道家哲学。在中国古代诗书画。虚空有很重要的地位, 没有虚空,中国书法、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山水 画不拘泥于物象,方寸之间表现广阔神韵凸显艺术之妙。 宗白华提出“画家赋予山水画中的空白特殊意蕴,中国画 底的空自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是宇宙灵 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外”闻。宋代山水画正合“无我之境”同,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人生的理想、情趣和 意境;元代山水画则合“有我之境”阎,笔墨可以具有不依 存于表现对象的相对的美,从形式结构的美中传达 出人的主观气韵。 二、道法自然 “自然”是“道”的本质。“自然”不同于现代名词指称 自然界,是个精神生活上的观念。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 此,无所依靠。【9】‘‘道”能养育万物,但不会干涉万物本身, 任由万物自由生长,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 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庄子在此基础上发展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1】的“天人合一”精神境 界.以自然观察宇宙、人生之道。 道家呼唤人从实用功利的目标中超越出来,进入~ 种人与自然同一的浑融之境,体悟自然的完美与本性的 纯真。 “自然”体现了人与宇宙万物最根本的一致性的 审美原则,回归本原,不是在外在事物上看到的感官美, 而是在人内心世界体验和感受到的超越了外在的美。人 保持天性,与大自然贯通一气,有限的人融入到自然之道 中达到天人感应、物我合一的状态,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这是无限延伸的审美的境界。 “自然”成为一个中国古典美学很高的标准,并左右 了中国艺术的形式和趣味。历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很多 都谈到了“自然”这个概念,他们的理解和阐释和老、庄的 思想一脉相承。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诗书画艺术要做到 “自然”,就是要深刻地体察自然无为状态,并在创作中表 现出来:庄子思想则启发美学家和艺术家在创作中不应 该显露太多的人为特征,而应该妙契自然,天机自张,仿 佛在毫不经意之中天然而成。 】中国古代诗词画中的自 然,总是与人的生活、精神相联系的,在与人的亲切关系 中进行观照、欣赏和描绘,充溢着人的思想情感。自唐代 起山水画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源于水墨的颜色“最接近 造化自然的本色,因此是最‘自然’的颜色”㈣。水墨山水 画在绘画中占有最高的位置,提倡创造者保持一种自然 的状态,画面仿佛自然生成,以自然的本真独抒性灵的山 水画作品不胜枚举。 三、逍遥游 老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提出“无为”这一政治上 的主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㈣,老子的“无为”并不是 什么的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无为”产生了放 任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1q“无为”也是老子最高 的审美哲学,也就是在没有审美目的的情况下得到审美 体验,是一种无目的而合目的的审美境界。庄子继承了无 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乘物以游心”[17J,主 张人们进入一种物我两忘、与天合一、大无为、任逍遥的 理想境界。张世英提出“游心”最准确地概括了审美主体 的自由与审美愉悦两相结合。081这种“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㈣的逍遥游本身就是无目的的漫游,是一种无目的的 精神创造,是诗意化了的理想境界。 庄子“游”的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审美的哲学基 础,经过魏晋对庄子学说的继续阐释和发扬,对中国古代 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书画美学中有大量对“游” 的继承和发展的论述,宗炳、苏轼从关照自然的角度来看 待“游”的概念,张怀瑾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游”的 概念,郭熙、恽南田则是从审美创造的角度来看待“游”的 概念,但共通的是强调对尘世和功利的超越,强调“游”是 一种无限自由的精神意向。[2Ol山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艺 术创作的源泉,既是个人排遣苦闷、化解寂寞的桃花源, 也是挣脱现实桎梏达到精神的升华的信仰。 审美和自由的关系的另一方面,是庄子用许多关于 匠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掌握了事物规律.获得出神人化绝 技的寓言故事深刻揭示了艺术审美创造的基本品质。庖 丁解牛的过程恰好是人生境界向审美生成的过程,而不 是美的现成存在。创造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在这种从艰 苦努力中获得的精湛技艺的施展中,人实现对外在功利、 社会等级的束缚的超越,生命的自由得以展开,充满了美 感和艺术精神。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神”即是对于创造的自由的一种概括。【2】】 1RA} 船 ∞ I ;6岛¨ 四、结语 道家关于“有无相生”“自然”和“逍遥游”的思想包含 重要的美学启示.对中国古典美学艺术和有广泛而深刻 的影响,自此,中国古代文人将人与万物视作整体看待, 以真性情去面对自然,在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中无关功 利目的,自由的审美创造更加激发创造潜能,主张在艺术 形式之外表现更加深远的境界,通过有目的的自我修养 来建立审美胸怀,以审美直觉方式对宇宙本体有更深层 次的领悟.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诗意的人生。 注释: 『1】李泽厚:《漫述庄禅》,《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版第1期, 第125-148页。 f2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 章,第73页。 【31陈鼓应:《庄子今泣今译》,《知北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650页 [4】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 复旦大学,2004年,第33页。 [5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齐物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67页 [6l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 251页。 [7】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177页。 [81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83页。 [9】梁启超,胡朴安等:《道家二十讲》十二,牟宗三:《道家玄理之 性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1O】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老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34章,第203页。 [1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齐物论》,第88页。 [12】王焱:《自然神秘化——道家美学对生存意义的诗性观照》,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3]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年 版,第43—49页。 [1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246页。 [1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37章,第212页。 [16]陈鼓应:《老予今注今泽》,第50~54页。 [1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人间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146页。 f18]张世英:《道家与审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2(05)期。 [1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天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1016页 [21】樊渡:《中国书画美学史纲》,第90页。 [21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文艺研究》,1986年第5期,第123 页 参考文献: [11李泽厚.漫述庄禅【J】.中国社会科学,1985,(01):125~148.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1.上海:复旦大学,2004年 [5]宗白华.美学散步(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