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于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小说集《羊脂球》,于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部分。单元编写要求为“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同时,小说教学属于阅读教学板块。新课标义务教育第四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一、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三、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综上所述,《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要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 小说内容及主题的把握。这是在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西北部哈佛尔海港达佛朗司家的一个故事。这一家老兄弟两个,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弟弟叫于勒,年轻时候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看成是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去碰运气。过了些时候,接到他的信,也听见到过美洲的人说起,知道于勒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打算发了财就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这时候,哥哥、嫂子把于勒看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
--
音”,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盼着他回来。已经长到26岁还找不到人家的于勒的二侄女儿,也由于他发财的消息找到对象,结了婚。菲利普带着新婚的女儿、女婿和全家坐船到附近一个英属小岛——哲尔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无意中发现了于勒。从旁打听,知道他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后来被这个船的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子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哥哥、嫂子一见大为惊慌,深怕被这个倒霉的弟弟看见,在新女婿面前出丑,更怕他再回家来吃他们。“希望”破灭了,于勒重又成为他们的“恐怖”。他们急急忙忙躲开了日夜盼望的“福音”,带着幻灭沮丧的心情溜回家去。小说是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的,所以用“我的叔叔于勒”作题目。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本,达到大致明了文本内容及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相互帮助的美好生活的主题思想。
2. 品味小说有意味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该小说语言非常有自己的特色。语言简洁凝练,没有太多的修饰,却能准确的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准确把握,深刻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体会小说独特的语言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时注重品味语言的魅力,而不是只抓情节,没有深度的浅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小说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语言描写,还有他们在偶遇于勒的慌乱、恐惧、失望以及愤怒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作者都一一准确而到位的运用语言表达了出来,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深入文本区感受、体会、理解。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教师的积极引导,准确提问等。
3. 分析文本结构,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性以及小说的写作手法。第一人称叙述,照应了题目“我的叔叔于勒”。说的主线是于勒,一线串珠,贯穿全文。同时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处处埋下伏笔。“船长“的出现极大推进了情节的发展,是小说进入高潮部分。另外,
--
小说中还有“船”这一重复出现的主要环境,十分切合故事情节。小说还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于勒这一形象主要是虚写,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则是实写;另外,于勒的生平经历是虚写,最后相遇时的潦倒形象则是实写,等等。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分为:通识大意——了解主题——品读语言,把握形象——文本结构分析,避开传统的按照小说清洁发展的顺序来讲读小说,流于形式,缺乏深刻性。同时,尽量让学生“安静地阅读”文本,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