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滇西兰坪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与成矿关系

滇西兰坪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与成矿关系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3年第32卷第1期113~115页 云南地质 CN53—1041/P ISSN1004—1885 滇西兰坪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与成矿关系 胡永兴,方沛英,李 爽,杨新强,肖 业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矿产调查所,云南昆明650216) 摘要:兰坪盆地于古特提斯末期进入裂谷盆地阶段。燕山末期一喜马拉雅早期,西带发育沟通地幔的 铁各断裂组及由西向东逆冲推覆构造,形成区域上第一期导矿、容矿构造;喜马拉雅中期形成斜冲断裂,导 致发育由东向西推覆构造,形成盆地东带导矿容矿构造,完成了盆地内最重要的成矿期次。构造演化控制盆 地的沉积作用、火成活动。与成矿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裂谷盆地;成矿期次;导矿容矿构造;构造溶化主导;滇西兰坪盆地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85(2013)1-113-3 兰坪盆地是滇西北一个大型复合盆地,矿产丰富,是西南三江重要的矿集区。盆地性质、构造演化和 成矿规律研究,直接影响对矿区资源潜力的评估和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板块理论为基础,作尝 试性探讨。 1盆地构造演化 盆地形成之前,昌都一思茅陆块以东为金沙江一哀牢山洋,以西为昌宁一孟连洋。大约在晚石炭世一 二叠纪,上述两洋壳开始向所挟持的陆块之下俯冲,在陆块两侧形成了火山弧,中部形成共用弧后盆地。 盆地先后经历古生界弧后盆地、中生界陆内裂谷一前陆盆地、新生界走滑拉分盆地。 1.1盆地构造 构造区可分为:华力西期弧后盆地和印支陆内裂谷扩张阶段,燕山晚期一早喜马拉雅期挤压逆冲阶 段,喜马拉雅中晚期脆性变形和走滑、推覆等三个主要的构造期次。最终在白秧坪一营盘一云龙一带由西 向东逆冲康普一营盘断裂、布场一白莽山断裂与盆底东侧向西逆冲的批江断裂、华昌山断裂相对峙,形成 以第三纪盆底为轴心的对冲带(图1)。 0 5 10Kin 图1 兰坪一思茅背冲扩展式前陆盆地构造剖面示意图 Fig.1 Sketch Section of Lanping--Simao Back—-Thrust Expansion Foreland Basin Tatonics 1.2构造期次划分 (1)营盘三叠纪火山岩浆弧:经历了燕山期挤压、喜马拉雅期韧性剪切两个主要变形期次。 ①燕山期:现存形迹为广泛发育的片(板)理面及少量相似褶皱。片理面实为沿轴面劈理发育的板 劈理,沿劈理域发育有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等新生变质矿物,卷入本期变形的最新地层为白垩纪花岗岩 收稿日期:20l2_02_07 作者简介:胡永兴(1983~),男,云南通海县人,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114 云 南 地 质 (K—Ar 93.7Ma)。②喜马拉雅期:岩石受碧罗雪山韧性剪切带影响,普遍表现为糜棱岩化、千糜岩化。 糜棱面理总体向西陡倾,并形成稳定的南北走向,构成了碧罗雪山韧性剪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小型 鞘褶皱、流褶皱较为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见透人性的糜棱理、千糜理,沿该面理发育有绢云母、绿帘 石、绿泥石及石英等新生矿物,面理走向近南北,局部可见S—C组构(图2)。常见石英、长石斑晶及火 山质碎屑拉伸线理。此外,从该剪切带中获得糜棱岩全岩的K—Ar(稀蚀法)年龄为19.77±0.36Ma(1 :5万兔峨幅),该年龄与澜沧江北段糜棱岩的16.7Ma的K—Ar年龄的一致,说明喜马拉雅期20 Ma变质 带有过一次强烈的构造变形、变质,所代表的是剪切带左旋走滑的变形变质年龄。 (2)石登晚古生代弧后盆地:根据构造一建造和变 形组合特征、变质差异可划分出三期构造变形,即华力 西期的顺层剪切、燕山期的逆冲推覆和喜马拉雅期左行 走滑、脆性断裂。 ①华力西期:大量发育古生代岩块中透人性板劈 理,以顺层剪切面理为代表,主要为一组板理、千枚 理,是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一组区域性透入面理,形 成于浅表部构造层次。该期构造变形为华力西期古特提 斯俯冲消减背景下,弧后盆地扩张阶段的产物。 图2仃型碎斑系与S—C线构关系素描图 正交×22据1:5万小格拉幅 Fig.2 Sket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o Type ②燕山晚期一喜马拉雅早期:本期变形代表该构造 带控制性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在浅表层次的东西向强 Mortar Series and S—C Fabric 烈挤压、逆冲作用下,使古生代地层和中侏罗统花开左 组红层由近SN向、NNE向断裂分割,并主要以花开左组、坝注路组形成同斜倒转褶皱为特征。总体显示 阿尔卑斯式褶皱组合特征,反映强烈挤压造山作用。同斜皱褶带中轴面劈理s 发育,成为透人性面理。 断层以南西倾的小型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为主。本期变形变质以挤压作用为构造背景。推测该主变形时期 为燕山晚期一喜马拉雅早期,与冈瓦纳大陆与扬子板块汇聚一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③喜马拉雅中晚期:构造形迹均具有脆性变形特点。在早期北西向逆断层基础上多期活动,多具左旋 走滑特点,而横断层也以正断层为主。主要表现为构造带整体隆升,部分老断裂的活化而小规模错动或滑 脱,以及叠加了局部走滑和碎裂岩(带)等,或使构造带变形进一步加强和面理陡倾化,出现稀疏“x” 节理,少量张节理,主要有NE和NW两组。在这些面理的表面可见有两组明显的擦痕,一组的侧伏角在 6O。以上,反映早期为逆冲性质;另一组擦痕的侧伏角和侧伏向为20。~10。N,反映晚期以左行走滑为主。 由沙木组残体中所获得的32.4±0.4Ma的K—Ar年龄(1:5万兔峨幅)及其盆地内相对应的渐新世的磨 拉石建造,表明该期变形在渐新世达到高峰。 1.3推覆构造及飞来峰 分布于盆地西侧康普一营盘断裂和布场一北莽山断裂之间的“龙马山一石坪山斜歪褶皱带”内,以 及盆地东边缘一带华昌山推覆体。来龙地区青岩村一带也有少量分布。构造时限分别为燕山晚期一喜马拉 雅早期、喜马拉雅期中期和两期次的双重影响。 (1)燕山晚期一喜马拉雅早期 分布于黑蒿谷一大庄一带,见五个不同形状、不同规模的花开左组灰岩及砂岩、板岩块体飞来峰,推 覆于景星组红色碎屑岩之上,离根带1km~2km不等。其中最完整的是仁甸河飞来峰,长条状,长约 6km,宽约0.5km~lkm,NNE向展布,与下伏景星组地层呈断层接触(图3)。接触处岩石极为破碎,破 碎带宽10m以上,带内褐铁矿化发育,可见大量石英脉残块及断层泥、构造角砾岩等。岩石蚀变,硅化现 象明显,接触带附近地层产状混乱,牵引褶曲发育,显示由西往东推覆的特征。该飞来峰根带为康普一营 盘断裂,为冈瓦纳大陆与扬子板块汇聚一碰撞造山作用向东俯冲在区内的反映。 (2)喜马拉雅中晚期 华昌山推覆体分布于河西一达俄洛一带,近南北向带状展布。推覆构造形态复杂,飞来峰仅有零星分 布,面积均较小,主要分布于北部,最大者为达俄洛飞来峰。卷人推覆构造地层从1r3s —J’h,分布最多 者为T s 灰色块状灰岩,并组成推覆构造的灰岩最前峰带,内侧发育较多灰岩构造角砾岩。飞来峰或推 1期 胡永兴等:滇西兰坪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与成矿关系 115 覆体推覆于E m、E:b地层之上。两 者间接触面平缓起伏,发育断裂挤 压破碎带。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喜 马拉雅期中期受印度板块向北东方 向挤压,太平洋板块俯冲而使杨子 板块的向西推进,两相冲挤,右行 剪切派生的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形 成斜冲断裂,导致由东向西发育推 覆构造。 (3)燕山晚期一喜马拉雅早期 一图3仁甸河飞来峰示意图 Fig.3 Sketch Map of Rendianhe Nappe Outlier 喜马拉雅中晚期 金顶飞来峰处于盆地两侧推覆 体中间部位,具两期构造运动双重影响的 —E Elm 特点(图4)。早期受燕山晚期一喜马拉雅 早期冈瓦纳大陆与扬子板块汇聚一碰撞造 山作用向东俯冲,后期喜马拉雅期中晚期 左行剪切派生的近东西向水平挤压两期构 造运动特征。目前主要表现为上三叠统三 合洞组、麦初箐组向西逆冲在侏罗系、白 垩系和第三系之上,金顶铅锌矿区钻孔揭 示飞来峰内部地层层序向东倒转,表明曾 是倒转或平卧褶皱的倒转翼,暗示有自东 向西倒向的褶皱和冲断,根断裂为白草坪 图4兰坪金顶两期飞来峰构造示意图 Fig.4 Sketch Map of 2 Periods of Nappe Outlier Structure of Jinding,Lanping 断裂,可能也受上兰一马登断裂的控制,应力场和运动时限与华昌山推覆体一致。 2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 2.1古特提斯演化末期的弧后拉张,伴随海侵开始,盆地中轴断裂形成,进人裂谷盆地阶段,火山 活动增强,提供了丰富的深源矿物。此外,盆地内部等间距产出东西向隐伏构造,可能为盆地的同生 断裂。 2.2燕山末期一喜马拉雅早期,在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汇聚一碰撞造山作用的背景下,西带发育沟 通地幔的铁各断裂组由西向东逆冲推覆构造,形成区域上第一期导矿、容矿构造,并对从西向东的渗流带 形成具有控制作用。 2.3喜马拉雅期中期受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和可能因太平洋板块俯冲而使扬子板块向西推进, 两相冲挤,右行剪切派生的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形成斜冲断裂,导致由东向西推覆构造的发育。形成了盆 地东带的导矿构造、容矿构造和金顶矿区重要的第二期导矿构造、容矿构造。其后盆地进入挤压后的伸长 拉分阶段,大量钙碱性岩浆喷发,将深部成矿物质和地幔流体带到浅部地壳,更重要的是地幔回流中心的 形成,带来大量热能并形成巨大地热梯度场和化学场,加速流体的混合及水一岩反应,促使成矿物质的活 化,萃取和迁移,并最终在构造有利的部位沉淀成矿,完成了盆地内最重要的成矿期次。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潘桂棠、李兴振、王立全、丁俊、陈智梁.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地质通报,21(11).2002. [3]刘增乾,李兴振,叶庆同等,三江地区构造岩带的划分与矿产分布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4]钟大贲主编,滇川西部古特提斯造山带[M],科学出版社.1998 (下转第101页) 1期 张代云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钾含量的不确定度 10l 2011,(30),95~98 THE UNCERTAINTY oF K TESTING WITH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ZHANG Dai-yun,SONG Jiang—wei,LI Hong-bo,FANG Wen-tao,LI Shan—yu (Testing Center of Team 308, n n Bureau OfNonferrous Geology,Gejiu 661000) Abstract:The uncertainty component of testing K in laterite Ni deposit with atomic absobption spectrophotom— etry is assessed.The key link affecting the testing result is found out and expell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esting result.The uncertainty and expanding uncertainty of obtained compound standard are sepa- rately 0.001%and 0.002%. Key Words:Uncertainty of K Testing;Component Assessment;Correction of Key Link;Laterite Ni Depos— it;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上接第115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METALLOGENESIS OF LANPING BASIN IN WEST YUNNAN HU Yong—xing,FANG Pei-ying,LI Shuang,YANG Xin—qiang,XIAO Ye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Yunnan Geological Survey,Kunming 650216) Abstract:The beginning of rift stage of Lanping basin is from the last period of Tethyan.From last Yans— hanian to early Himalayan.the development of Tiege fault set in connexion with mantle and the eastward thrust nappe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ore——channel and ore—-bearing structure and fulfills the most important metallogenesis in the basin.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has controlled the sedimentation and igneous activity in the basin,which is in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metallogenesis. Key Words:Rift Basin;Metallogenetic Period;Ore—Channel Ore—Bearing Structure;Guiding Structural Evolution;Lanping Basin,W Yunna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