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将凸透镜A换成凸透镜B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A的焦距小于B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 B. A的焦距小于B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 C. A的焦距大于B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 D. A的焦距大于B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 【答案】C
【解析】【解答】解:(1)由甲图可知,物距u=35cm﹣5cm=30cm, 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即f<30cm<2f,可得15cm<f<30cm; 由乙图可知,物距仍为30cm,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30cm>2f,得f<15cm,
所以A的焦距大于B的焦距.(2)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靠近物体的称之为物镜,另一个称之为目镜,物体首先由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再经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物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投影仪,与图甲相同;目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放大镜. 可见ABD错、C正确. 故选C.
【分析】(1)当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据此比较甲乙两图中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关系;(2)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如图所示,图中凸透镜焦距用f表示,与图中标注的L1和L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L1>f B. L1>2f C. L1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v时,f<u<2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D选项错误. 3.自拍杆是最近风靡的自拍神器,它能够在20cm到120 cm长度间任意伸缩,使用者只需将手机固定在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下列关于用自拍杆拍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B. 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 C. 自拍杆增大了物距,同时增大了取景范围 D. 使用自拍杆的好处是减小了物距,增大了像的大小 【答案】 C 【解析】【解答】用照相机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在镜头的两倍焦距之外,AB不符合题意; 自拍杆增大了物距,同时增大了取景范围说法正确,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4.如图所示是被课本反射的光经小洪同学眼睛的晶状体折射的情况,则该同学是( ) A. 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B. 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 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 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 D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后,说明该同学患的是远视眼,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用凸透镜矫正,光线会聚能力增强,使成像靠前落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 故答案为: D。 【分析】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下列作图错误的是( ) A. 力F的力臂 B. 判定螺线管的极性 C. 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D. 光的反射 【答案】B 【解析】【解答】A、由A图知,力F的力臂是正确的,A不符合题意; B、螺线管的左端为N极,B符合题意; C、由B图知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正确的,C不符合题意; D、由D图知光的反射的光路图是正确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画力臂的方法:找支点;沿力的方向画延长线;过支点向力的延长线做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力臂;B、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让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C、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 ;射向虚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D、反射定律:反射线跟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飞机在海上进行搜救时,工作人员常常需要从飞机上拍摄海面的照片,若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0 mm,则底片与镜头的距离应该( ) A. 大于200 mm B. 恰为100 mm C. 小于100 mm D. 略大于100 mm 【答案】 D 【解析】【解答】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的焦距是100mm,胶片和镜头之间是像距,2f>v>f,所以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大于100mm小于200mm。由题意可知从飞机上拍摄海面的照片此时物距很大,所以像距会很小,即像很靠近焦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7.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 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B. 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C. 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 将白色的墙上蒙上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答案】 B 【解析】【解答】光屏上能呈现像,那一定是实像,又是放大的,那一定是投影仪原理,物距在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墙面是粗糙的,光照到墙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所以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墙上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红色的物体只能反射红光,其它的光被吸收,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投影仪原理:当f8.下列原理图与光学仪器不相符的是( ) A. 放大镜 B. 照相机 C. 电影机 D. 望远镜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A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B不符合题意。 C、电影机实际上和幻灯片的原理相同,是根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C不符合题意。 D、望远镜是用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如图是一个潜望镜,潜望镜的上下端都是平面镜,利用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原理工作的。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9.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如图所示导入二维码可快速登录网页,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 A. 二维码是光源 B.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 摄像头能识别二维码本身发出的亮暗不同的光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A不符合题意; B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物体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的物体看起来是黑色的. 10.如图所示,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B.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C.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 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符合题意。 B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1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象如图所示。图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 照相机是利用 A 点的成像原理制成的 C. 蜡烛在 C 点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将蜡烛从 C 移到 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变小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知,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A不符合题意; B、当蜡烛在A点时,由图象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 C、当蜡烛在C点时,由图象可知,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符合题意; D、将蜡烛从C移动到A的过程中,即物距变小,所以此时像距应该变大,同时像变大,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像距-物距图像得出焦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即可. 12.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 “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 C. 王亚平离水球的距离大于水球焦距的2倍 D. 若王亚平离水球越远,“倒影”会越大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王亚平前的水珠相当于凸透镜,所以此时的“倒影”是通过凸透镜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是光的折射的缘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于此时成的是缩小的实像,所以能成在光屏上,B不符合题意; C、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王亚平离水球的距离大于水球焦距的2倍,C符合题意; D、若王亚平离水球越远,即物距变大,所以像距变小,像变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珠相当于凸透镜,结合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分析解答即可. 13.晨光初中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法制教育时放映幻灯片,发现屏幕上的像小了点,应怎样调节( ) A. 放映机离屏幕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B. 放映机离屏幕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C. 放映机离屏幕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D. 放映机离屏幕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像变大,则像距变大,物距变小,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并把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解答:物近像远像变大. 14.如图所示是小明看到老师拿着放大镜看自己时的情景,若放大镜镜片的焦距大约在10cm左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师看小明是倒立缩小的 B.小明距离老师在10cm以内 C.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 D.小明若戴有近视镜则不可能看到图示情景 【答案】C 【解析】【解答】当凸透镜成像时,若u<f ,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图知道,可知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所以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C符合题意;由于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无论小明是否戴有近视镜,小明都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D不符合题意;由于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是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是2f>v>f , 眼睛中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而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老师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A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D. 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答案】 C 【解析】【解答】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20cm 时,所以f=10cm,A不符合题意; 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不符合题意; C、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C符合题意; D、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D不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16.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 D. 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解析】【解答】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此项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远视是因为晶关体曲度过小,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像成在视网膜后面,用凸透镜矫正,此项错误;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此项正确;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 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 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依据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来判断此题.本题考查对简单光现象的理解,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小孔成像、两种反射、色散、近视远视的矫正. 17.关于光学器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矫正远视眼需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B. 一束光线与平面镜表面成40°角射入到平面镜上,则反射角为40° C. 镜面反射遵循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反射定律 D.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产生一条彩色的光带,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答案】D 【解析】【解答】A,远视眼的产生原因都是因为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弱,使光线的会聚点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的,为了让光线的会聚点重新落在视网膜之上,所以需要佩戴会聚透镜来 加强对光线的折射能力,也就是凸透镜,此选项错误; B一束光与平面镜成40°角入射,则入射角为:90°-4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 为60°.故本选项错误;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选项错误; D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三棱镜将其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 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则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18.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甲:墙上的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 乙: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 丙: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属于光的反射 D. 丁:漫反射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墙上的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B正确; C、海面上出现的“海市屋楼”属于光的折射,故C错; D、漫反射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2)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佩戴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9.如图所示,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cm B. 图乙的成像的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 图乙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D. 图乙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根据甲图可以知道f=10cm,故A错误; B、根据乙图u>2f,应用应该是照相机,故B错误; C、挡住了透镜上半部分,光能通过下半部分会聚成像,只是光线变少了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C错误; D、戴上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像会成在后面,光屏向右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的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成像特点的变化与透镜的焦距有关.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2)然后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物距(u) u>2f u=2f 2f>u>f u=f u,<f 成像特点 倒立 缩小 实像 倒立 等大 实像 倒立 放大 实像 不成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像距(v) f<v<2f v=2f v>2f 应用 照相机 测焦距 投影仪/幻灯机 放大镜 3)结合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通过透镜会聚而成像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20.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cm B. 当u=3.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u=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由图知,当物距为4cm时,像距也为4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 所以2f=4cm,则f=2cm.故A错误; B、f=2cm,2f=4cm,当u=3.5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距u=5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cm处移到8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要解决此题,首先要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21.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 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 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 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B.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2.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 望远镜 B. 显微镜 C. 照相机 D. 投影仪 【答案】C 【解析】【解答】解:人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A、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远处的物体在物镜处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目镜与物镜所成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A错误 B、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标本放在物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这样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个幻灯机;目镜与物镜所成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B错误. C、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所以照相机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故C正确; D、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人的眼睛像像一架照相机,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3.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后,锤头由于惯性作用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 B. 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佩戴凹透镜以后得到了矫正 C. 竖直挂在小车顶部的小球与车厢壁刚好接触,小球随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小球只受到绳子的拉力和重力2个力的作用 D. 每个滑轮重3牛,物体重6牛,不计绳力和摩擦,物体静止时拉力F为3牛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开始锤柄和锤头同时向下运动,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而不是受到惯性作用,A错误; B、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佩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B错误; C、小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C正确; D、由图知,滑轮组由2段绳子承担物重,则F= (G+G误. 故选C. 【分析】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②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太强造成,成像在视网膜之前;③小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小球与竖直车厢壁刚好接 )= ×(3N+6N)=4.5N,D错 动 触,只是接触不挤压,没有力的作用,因此小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④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根据F= (G+G动)计算出拉力F的值. 24.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从图中光屏上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10cm; 当物体距凸透镜18cm 时,物距u=18cm,其介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根据图甲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再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像的性质 .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2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20cm 时,所以f=10cm.不符合题意. 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不符合 题意. C、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不符合题意. D、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26.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 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镜矫正 A. 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 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C. 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 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答案】D 【解析】【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 故选D. 【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分析. 27.图5中的四幅图,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 A. ②① B. ③①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解答】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③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①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 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28.在物理实验中,通常要进行多次实验,如:①“研究凸透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物距找像;②“测量物体长度”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③“研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时换用不同灯泡多测几组数据;④“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测量多组电压和电流值.其中属于从不同情况下探究普遍规律的多次实验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解答】①“研究凸透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物距找像;(从不同情况下探究普遍规律) ②“测量物体长度”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③“研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时换用不同灯泡多测几组数据(从不同情况下探究普遍规律) ④“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测量多组电压和电流值.(画得伏安特性曲线,找电阻,可以减小误差) 故选D 29.下列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图甲虚线框中如果是一种透镜,则应该是凹透镜 B. 图乙中当AB棒左右运动时会生成电流,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C. 图丙为四冲程汽油机的吸气冲程,该冲程将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吸进气缸 D. 图丁中A管能喷出水,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图甲虚线框中如果是一种透镜,通过透镜的光线比入射光线向主光轴靠拢,所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是凸透镜.故A错误; B、乙图没有电池,当AB捧左右运动时会生成感应电流,是电磁感应的实验图,属于发电机的原理,故B错误; C、丙图两气门都关闭,活塞下行,是做功冲程,内燃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不是吸气冲程.故C错误; D、往B管中吹气,吸管A上方空气的流速增大,压强减小,A管中液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管中液面就会向上升,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通电是原因,受力运动是结果;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运动是原因,产生电流是结果.(3)判断冲程名称可用口诀:“先看气门开关情,再看活塞上下行;开下吸气开上排,关上压缩关下功”进行分析;(4)吸管A和烧杯构成连通器,吹气之前,吸管内和烧杯内液面相平.当向B管吹气时,A管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A管下方压强不变,A管内的液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大,液面上升. 30.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处,可得到一个(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B 【解析】【解答】解: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亮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15厘米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这是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得了透镜的焦距. 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处,即现在的物距是20厘米,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分析】利用题目中提到的物理过程,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再利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得到成像的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