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人对于猪的习性再熟悉不过,俗语说:“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往往是养猪不简单,不是那么好养,我们要对其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当猪生病时,一些外部身体表现信号在告诉我们,例如咳嗽、粪便排出物、身体颜色特征等等就猪整体外表特征做下解说:还请大家指正。
1、鼻子:病变有鼻涕(清鼻涕-流感、脓鼻涕-猪瘟等疾病、血色鼻涕泡沫分泌物—萎缩性鼻炎、巴士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 2、口部:水泡病,口蹄疫
3、耳朵:螨虫病,蜂窝组织炎,副猪,猪瘟、蓝耳病等引起的发绀,真菌病
4、脖子:打针造成的脓肿,下淋巴结肿大(链球菌引起)
5、躯干皮肤:螨虫病,渗出性皮炎,圆环病毒,猪丹毒,猪瘟、蓝儿等疾病引起的变色,附红体,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黄疽 6、尾:咬尾破伤
7、四肢关节:链球菌,副猪
8、蹄部:口蹄疫,水泡病,风湿,损伤 9、眼部:水肿,脑炎,结膜炎 10、泌尿系统:蛋白尿,血尿等 11、睾丸:乙脑,布病等 12、阴道:子宫炎症 13、肛门:脱肛 14、乳房:乳房炎症
15、脐带:断脐引起的感染或者先天性发育不全
种鸡孵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系的孵化率不同;近交种蛋孵化率低,因为鸡的致死基因可导致孵化末期的胚胎死亡;杂交种蛋孵化率高。
种鸡周龄
母鸡初产期的蛋孵化率低;在30周龄~42周龄产的蛋孵化率最高;以后随周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约在45周龄后,孵化率降低2%~5%。
母鸡产蛋量
鸡的产蛋量与孵化率呈正相关,即鸡群产蛋量高其孵化率也高;影响产蛋量的因素也同样影响孵化率。
种鸡营养
日粮中营养不全如缺乏维生素A,孵化初期死胚增多;缺乏维生素D,孵化后期胚胎死亡率高;缺乏B族维生素,蛋白稀薄,孵化中期死胚增加,弱雏增多。矿物元素钙、磷、锌、锰等缺乏,孵化率降低。
种鸡管理
鸡舍温度、通风及垫草的状况不良,造成舍内卫生较差,种蛋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孵化率。
健康状况
种鸡感染蛔虫、鸡白痢、鸡支原体等病均影响孵化率。有些疾病如鸡白痢、鸡支原体病等,可以通过带菌母鸡经蛋传染。尤应注意。
种蛋的原因
种蛋的品质
裂缝、污秽、畸形、太大、太小的蛋孵化效果不佳。
种蛋的保存
短期保存种蛋对孵化率的影响不大,但保存期延长就会导致孵化率不断下降。保存种蛋的温度太低,相对湿度不足,通风不良,翻蛋不当,都影响孵化率。种蛋受冻、受振以及消毒不严,均可造成胚胎早期死亡增多,胚胎发育受阻,孵化率降低。
孵化条件的原因
温度
孵化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胚胎发育,严重时造成胚胎死亡。
湿度
孵化湿度过大过小,都影响蛋内水分代谢,胚胎死亡率高。
翻蛋
孵化中翻蛋不当或完全停止翻蛋,卵黄容易黏附于蛋壳膜上,影响胚胎运动,造成胎位不正,导致胚胎死亡。
通风换气
孵化中通风不良,会出现胎位不正和畸形,胚胎死亡率增高。
供电不稳
在供电不稳的地区或孵化器出现故障,使孵化中停电时间过长,造成温度降低和机内温度不均匀,使胚胎发育受阻甚至全部损失。
青年母鸡育雏要点
获得高品质的青年母鸡是达到高产的第一步。因此就育成期的九个要点加以说明。
1、体重是品质的基准之一:育成期的体重是品质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雏鸡开食后7~10天间,随意抽100只鸡每天进行个体体重测定,并将其结果与标准体重经常进行比较与研究,再决定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所测体重的平均值,若在标准体重的中间值和上限值的之间,其后产蛋成绩良好。测定的体重常常在标准体重以下时,必须查明其原因及时采取对策(例如饲料摄取量、饲料品质、给料
次数、水槽位置、疾病、舍内环境等);相反,常常在标准体重上限值时,就是限制饲料喂量等来维持与控制适宜体重。
作为鸡群发育是否整齐的判定标准为:要有70%以上的个体,其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10%以内,就算鸡群的体重整齐一致。
2、断喙:断喙较容易失败,有时过分切割嘴喙,有的则断喙不足,还有的烧坏舌头,在断喙时下嘴比上嘴留得长,成功的断喙其后不会过分伸长。
3、避免密饲:通常,鸡舍面积夏天要宽敞,冬季较狭,春秋天介于两者之间。
4、光照管理:育成鸡的光照管理,其目的是控制鸡在适宜日龄达到性成熟。
关于光照程序有各种实用性的方法,究竟哪种好?要根据鸡舍是开放式的,还是密闭式的;或者是春雏还是秋雏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即要由各鸡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关键的一点是育成鸡舍的光照时间与产蛋鸡舍的光照要协调。例如:若在育成期采用相当长的光照时间,而转入成鸡舍时日照时间是变短的季节,这就会使产蛋高峰受到影响,不能使鸡群达到应有的产蛋高峰。
5、免疫接种:免疫接种主要是病毒性疫苗类型,接种方法要根据本地区鸡病发生状况,来制定各鸡场的疫苗接种程序。疫苗的管理、使用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否则,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6、控制鸡病的发生:现在育种公司、孵化场、育成公司从过去产蛋鸡舍的饲养密度等考虑,利用月田源抗体的雏鸡来生产青年鸡。
7、给料方法对青年母鸡的影响:给料方法对青年母鸡的生长发育状态有明显的关系,幼雏、中雏、大雏都必须给以优质而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饲料。喂料时,育雏前期床面铺上报纸或是活动纸板。将饲料加水浸湿((用手握成团、手松后即散开为准)后撒在上面喂给。前三天用此法喂料,从第四天起用此方法给合加料槽饲喂,第6~7天过渡到全部用料槽饲喂。初产前二周就要增补足够的钙,对开产早的青上母鸡也要设法补充钙。
8、青年母鸡的转群:青年母鸡迁入成鸡舍应在开产前进行。移动时捉鸡的方法要注意,因为迁移鸡舍对母鸡易受各类应激影响。育成期间用同一给料机和饮水器时,移动后用其他类型的器具给料、给水,则要数天后才能适应。这样,就会导致体重下降、性成熟推迟,进而产蛋量也将下降。
9、20周龄的体重:20周龄时的体重,希望达到种鸡饲养手册规定的体重标准,20周龄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较,若过大或过小都将对产蛋产生恶劣影响。有报道指出,若初产时体重不适宜,则产蛋个数和平均产蛋重就降低,死亡率就增高。
秋冬季如何消除免疫抑制影响?
1.种鸡接种REOK、传贫、MGK、IBDK疫苗,切断母源传播途径。
2.今年雨水大,饲料中霉菌毒素呈现较大的危害,鸡只食后造成免疫抑制和霉菌毒素中毒,在饲料中添加霉毒清,彻底清除霉菌毒素,消除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
3.疫苗接种,特别是活苗接种时配合新必妥同时滴鼻、点眼或饮水,提高疫苗免疫效果,防止免疫失败。
4.疫苗接种期间避免乱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止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
秋季育雏室温巧控制
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较成年鸡体温低3℃,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完善,所以秋季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与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有直接的关系。温度过低时,雏鸡畏寒而密集,影响卵黄的吸收,影响抗病能力,有的发生感冒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儿造成大量损伤和死亡。温度过高则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较弱,发育迟缓,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秋季温度低且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也越高。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3℃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6℃之内,避免因为温度不稳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不能只看温度计的显示,应该注意观察雏鸡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
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好,饮水适度,温度低时扎堆靠近热源,发出叽叽的叫声;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叫声。
另外温度控制应根据鸡群和天气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1.对健壮的雏鸡可稍微降低些温度,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快。
2.夜间因为雏鸡活动量小,温度应该比白天高出1℃~2℃。
3.秋季寒流袭来时温度要适当提高。
4.断喙,接种疫苗等给鸡群造成较大刺激时,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以减少损失。
5.雏鸡群状况不佳,处于临病状态或患病状态时,应适当提高温度。
秋季供暖时间应长一些,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应适当地降低温度以提高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一般每天降低0.3℃~0.7℃,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当育雏温度降至白天最低温时就可停止白天的供暖,当夜间的育雏温度降至夜间的最低温度时,即可停止夜间的供暖。
中医理论对家禽免疫抑制病的预防思路
中医理论对家禽免疫抑制病的预防思路
张方水
常州市武进得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近年来,家禽受各种疾病尤其是免疫抑制病的影响,其出栏率、饲料转化率、产蛋高峰维持时间和受精率、出雏率、健雏率等都受到不同程度下降。因此,控制免疫抑制病、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而中兽医所倡导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从整体出发,强调正气与疾病斗争的理论,为预防家禽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家禽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机会性感染未引起重视
要想做好免疫抑制病的预防,首先要了解当前的感染现状。目前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非常普遍,而且容易并发细菌、病毒、霉菌、原虫等。尤其是在家禽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者幼龄家禽使用抗病毒西药时,常造成体液免疫被破坏,免疫功能极度低下,从而出现免疫缺陷状态。许多正常免疫时不能致病的病原体(衣原体)或致病能力不强的疾病(如目前临床上多发的单纯疱疹病毒、白色念珠菌等)在免疫抑制病的作用下均可造成致命感染,称作“机会性感染”,但是目前这一点并未引起兽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当前很多疾病难以防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家禽免疫力受到抑制。虽然目前的免疫抑制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如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等就极易造成家禽免疫失败,使机体对环境变化敏
感程度增加,从而引发新城疫、禽流感、大肠杆菌、突发性产蛋下降、机体对抗生素耐药增加等。这也是近年来,鸡场频发新城疫和禽流感、蛋鸡产蛋高峰短的主要原因。
二、培育雏鸡:
扶正固本、培补气血、补肾健脾的中药方剂加减
目前,大部分家禽从出壳后就处于一种机体免疫力低下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3~5日龄家禽即发生肌胃发炎、角质层糜烂、肝脏发黄、肾脏轻微肿大、对环境的轻微变化敏感,温和型流感、白色念珠菌感染病例增多等。
这种表现就是中医宣讲的先天正气缺乏、气血虚弱。所谓正气乃为经肺气宣发,卫气、津液温润滋养于皮毛而成。究其来源,皆水谷所化,本在脾土,脾胃不足,则后天乏源。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的生成与肾脏、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肾藏精、主骨生髓,脾主运化,后天水谷精微,借脾之运化变化而赤化为气与血。气血不足,其脏器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使家禽容易发生呼吸道、包心保肝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疾病。
家禽脾胃不足多是因为家禽长期处于湿热的环境中,从而使湿热伤及脾胃,累及阴液,引起脾胃虚弱。如果久处湿地,易感外湿;伤于外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湿从内生;脾湿生痰、清气不能善升、肺气不得肃降;而脾阳不振,水湿不化,则更易招致外湿侵袭。
脾属土,肺心肾肝,则都是由脾土而生。因此,脾胃健康是家禽健康、抵御疾病的基础。“脾胃健,则百病消”,就是说健康的脾胃,对机体抵抗邪气的入侵很重要。因为饲料经过胃的正常纳腐、脾的正常运化才能气血充足,使肺可开合肃降、肝可解毒藏血、肾能藏精纳气,从而维持体内动态的阴阳平衡。家禽汗腺不发达、没有尿道等特殊的生理结构,使得脾、肾对家禽的健康和后天生产性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脾、肾不健康,极易导致毒素蓄积于体内、肺脏呼吸功能降低、肠胃健康恶化等,从而引起家禽发病。
在当前我们还无法彻底清除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疾病的现实背景下,如能提高机体正气,预防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尽快治愈、缓解机会性感染,畜禽即使在长期带毒的情况下也能降低发病率,并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
因此,就要从培育雏鸡开始采用扶正固本、培补气血、补肾健脾的方剂,保护雏鸡的脾、肾、肝脏健康,培育雏鸡的正气,如使用补中益气汤根据鸡的生理结构加以修改和加减(方剂:黄芪、甘草、柴胡、白术等),雏鸡每隔15天连用3~5天,成鸡每隔30天连用5天,就可以使机体气血旺盛,家禽方能安全地抵抗环境应激、饲料变化、病毒侵袭等。
另外,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发生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性疾病时也和先天肝肾气血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未知免疫抑制疾病是否存在的情况下,一般可采用补肾健脾加祛邪解毒之品,如补中益气汤加减加复方板蓝根、穿心莲、夏枯草、金银花等定期使用。可在蛋鸡产蛋率达到50%时使用,可以达到排毒、去湿、补中益气、养阴养血的目的,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家禽的健康养殖,还可以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如风寒、风热、干燥、湿热、季节反常等造成的应激。
但是目前一些临床兽医工作者常用西药进行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预防,西药按中医理论来讲属凉性药物,凉易伤及脾胃,长期服用易致脾胃虚寒,尤其是幼龄家禽依靠体液免疫的阶段,脾胃虚寒对正气的培育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西药不可在临床上长期添加应用,特别对雏禽健康的破坏是巨大的。除此以外,妄图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转移因子等药物彻底清除病毒对机体的影响也是错误和不切合实际的。
中药促进动物免疫作用研究及展望
中兽医非常强调“正气”在动物疾病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中兽医理论认为,所谓“正气”,就是动物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因此,在治疗学上,中兽医常用‘扶正”的中草药来扶持动物机体的“正气”,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抵御“外邪”的侵袭,是谓“扶正祛邪”,这对防治动物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集约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回归自然”绿色浪潮的推动下,中草药在畜禽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草药能增强畜禽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已得到广泛证实。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运用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草药增强畜禽等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已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对于阐明有关中兽医理论的物质基础,指导中西兽医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中草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中草药对畜禽等功物免疫器官的影响
免疫药对畜禽等动物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它们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机体免疫力的高低。目前,中草药对畜禽等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
胸腺、脾脏、淋巴结和腔上囊重量的影响。近几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例如用黄芪、白术、蒲公英等中草药饲喂雏鸡至7同龄时,黄芪组和蒲公英组均能增加雏鸡法氏囊的重量,而且黄芪组法氏囊重量明显高于蒲公英组。据张乐萃等报道,黄芪多糖、香菇多糖和复方多糖(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的混合物)均能促进鸡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免疫活性,能使环磷酸胺所造成的免疫抑制转至正常水平,且复方多糖对免疫抑制的逆转作用优于单一多糖。他们还用党参、黄芪、白术等中药与1% TMP组成复方中药加人饲料中,结果能有效地预防和解除IBDV所致的免疫抑制,而使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保持或恢复正常水平。滑静等也报道了黄芪添加在饲料中饲喂小公鸡可显著增加法氏囊重量。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中草药对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近年来还利用了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这一指标来评价其免疫功能的状况。脏器指数是用动物免疫器官(如脾脏、胸腺、法氏囊等)的重量除以对应动物体重而求得。据戴远威报道,用淫羊霍、补骨脂或何首乌粗提物添加在粤黄雏鸡的饲料中,结果发现:三种中药均能使鸡的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增大,而对胸腺指数的影响不规则,何首乌可使胸腺指数增大,淫羊霍、补骨脂则使胸腺指数减小。表明淫羊霍。补骨脂提取物能促进胸腺萎缩、脾脏发育和延缓法氏囊退化,而何首乌提取物则能促进胸腺、脾脏、法氏囊细胞发育增殖。
2 中草药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影响
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能非特异性地吞噬侵入畜禽体内的病原体和有害异物,而且能将抗原提呈给TB淋巴细胞,从而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大量研究表明,许多中草药及复方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正常机体或免疫抑制机体的单核—巨
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样的中草药主要有党参、黄芪、人参、灵芝、冬虫夏草、银耳、当归、白术、猪苓、大蒜、柴胡、茯苓等。如党参多糖、黄芪多糖、当归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巨噬细胞功能下降。一些中药复方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魏彦明等人用黄芪、白术、防风等9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均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对环磷酸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作用显著,而且此方还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中性白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魏彦明等人还报道,加味玉屏风场能明显始抗环磷酸胺所致脾白髓、骨髓造血组织和胸腺淋巴细胞容量下降,能显著升高下降的胸腺和脾指数。另外,当归补血场、白虎场、龙胆泻肝汤、当归散、消黄散、香薷散、二苓平胃散等也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3 中草药对畜禽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畜禽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正常生理情况下,动物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数目和由活化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水平是衡量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都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特别是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从而增强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这类中药主要有人参、党参、黄芪、灵芝、银耳、香菇、丹参、何首乌、白术、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柴胡、金银花等。
3.1 中草药对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许多中药能促进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据王金宝等报道,复方中药多糖可显著提高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百分率,并使因环磷酸胺降低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淋巴细胞百分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另据效梅报道,用生石膏、柴胡、延胡索、黄芪、仙灵脾等组成的中药添加剂能显著提高热应激蛋鸡的红细胞 C3b受体花环促进率,极显著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增强热应激蛋鸡的免疫能力。张乐萃等(1998)还报道了用党参、黄芪等组成的复方不但能提高正常鸡淋巴细胞百分率,而且能完全对抗氢化可的松所造成的淋巴细胞百分率下降,使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免疫抑制逆转至正常水平。
3.2 中草药对细胞免疫的促进作用
细胞免疫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种重要的机体免疫反应,通过检测动物T淋巴细胞数目,可以了解动物机体的细胞免疫状况。许多中草药对细胞免疫具有促进作用,能增加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据报道,构把多糖(LBP)可明显增加小鼠外周T淋巴细胞百分数(ANAE染色法),而且能恢复和提高荷瘤鼠脾细胞数及活化T细胞增殖能力;女贞子多糖(LLS)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脾T细胞均有直接的刺激增殖作用。当归内酯10及20mgl(kg.d)×7腹腔注射可拮抗环磷酸胺(CY,80mg/Kg,sc)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香菇多糖能促进多种未成熟的前T细胞成熟及向成熟T细胞分化,在体内外均可明显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活性,而且有效地提高辅助性T细胞(TH)的活性。在兽医临床上,据程相朝报道,中药免疫增强剂(由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中药组成)不但可促进外周血液ANAE与T淋巴细胞总数的增殖,而且能明显提高辅助型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好地增强火鸡疱疹病毒苗(HVT)对鸡马
立克氏病的免疫效果。剡根强等用何首乌、党参、熟地、补骨脂、川穹、丹参、黄芪等组成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饲喂雏鸡,结果发现实验组的T细胞体积比对照组明显增大,提示该复方能增强雏鸡的细胞免疫功能。另据戴远威报道,助阳中药淫羊蕾、补骨脂等粗提物饲喂粤黄鸡,试验组的T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比对照组高,而淫羊霍比补骨脂更显著。据张丽云报道,由金银花、连翘、黄芪、淡豆鼓等组成的银翘解毒合剂能显著提高鸡T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但该合剂对体液免疫具有抑制作用。
3.3 中草药对体液免疫的促进作用
体液免疫是B细胞介导的另一重要机体免疫反应。许多中草药及复方能促进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的生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香菇、黄芪、人参、地黄、柴胡、猪苓、何首乌、淫羊藿等。据魏彦明(1999)报道,由黄芪、防风、白术、银花、板兰根、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夏枯草、甘草等9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能提高小鼠血清凝集素水平,对环磷酸胶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血清凝集素的下降有极显著的拮抗作用,使B细胞的功能有所增强,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另外,戴远威还报道了何首乌、淫羊藿、补骨脂三味补益中药能增加鸡新城疫病毒(NDV)的抗体水平,判根强也报道了中草药免疫增强剂能提高雏鸡的抗体液度。许多中草药及其复方还能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蔡玉梅(2001)等用黄连、黄芪、黄年、党参、白术。板蓝根等20味中药组成金鸡散,免疫当日采用25%的金鸡散拌料连用5d对新城疫免疫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血清中ND抗体滴度及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使IgG高峰持续时间延长,并延缓IgA、IgM的下降,其免疫增效作用优于左旋咪晔。梁荣等自拟的补益方Ⅰ(由党参、
黄芪、茯苓等组成)与IBD弱毒苗和油乳剂灭活苗配合使用,血清IBDV抗体P/N值在测定期内(4~39天)都高于免疫对照组,对ND油乳剂灭活苗也有一定增强效果。陈德坤等报道了中药佐剂(由党参、黄芪、淫羊藿等组成)可提高ND抗体效价,延长其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并提高群体的保护率。朱沙等人用黄芪提取物、茯苓提取物及相关西药组成新型免疫增强剂用于鸡新城疫的免疫试验,结果实验组的 HI抗体滴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新型免疫增强剂不仅能使血清HI抗体效价明显增高,而且维持时间延长。一般说来,补阳中药能使免疫后抗体提前出现,补阴药则延长抗体在血液中的水平。此外有些中药还能提高血清中补体含量,如香菇、黄芪、人参等。
4 中草药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细胞因子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一类重要蛋白质物质。中草药也可通过激活网状内皮系统、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如促进干扰素生成、促进白细胞介素生成、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等)来增强动物免疫功能。陈智松等报道,枸杞多糖能提高老年小鼠和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和产生IL-2、IL-ZR的能力,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冯是奇等报道了当归内酯腹腔注射可拮抗环磷酸胺对NK细胞活性、IL-2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在兽医临床上,郑继方等报道了中药复方禽瘟王能显著增强小鼠IL-2的活力,增强NHC的杀伤活性,同时还可提高鸡体IFN的效价水平,进一步调节T细胞与B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使免疫系统适当,有效地发挥其防御、自稳和监视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抗病的目的。曹丽等人从中药黄芪等植物中提取分离多糖、皂式和黄酮等有效成分进行配合,组成纯中药制剂黄草素,试验结果表明,黄草素可明显增强小鼠、
鸡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并对小鼠IL-2的产生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草药诱生干扰素,可通过IFN-LIZ-NKC网络、细胞因子网络、T细胞网络、免疫细胞网络、机体水平分泌一免疫网络的调节来增强机体免疫力。药理实验证明,黄茂、剩五加、银耳、当归、柴胡、人参、天麻、红花等均能诱生干扰素。可见,利用中草药诱生干扰素,对防治畜禽等动物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5 问题与展望
中药是我国的医药宝库,我国加入WTO给国内的医药行业带来严峻挑战,人们对中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加强祖国传统医药学的研究,特别是中药免疫药理学的研究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普遍,但目前无论是国内或国外,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多数免疫增强剂是一些粗制剂,这使得要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它们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少免疫增强化学结构不明确,质量很难控制,造成药效重复性较差。在兽用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上,主要停留在中药对畜禽免疫系统功能指标上的改变,而从微观上阐述其机制报道的却不多。部分兽用中药免疫增强剂在组方上还不科学,离开了中兽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进而造成其免疫调节作用较差。另外,许多中药或其活性成分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呈现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又能抑制免疫功能。因此,我们在选择这些中药来调节动物的免疫功能时,应充分考虑机体因素、药物因素和剂量因素的影响,以充分发挥这些中药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许多中草药及中药复方制剂都能增强畜禽等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抵抗力,而且中草药由于源自天然,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无残留、作用广泛等优点,因此,中草药用于促进畜禽生长、防治畜禽疾病显示出了其广阔的前景,特别部分中药免疫增强刺与疫苗配合使用,可显著提高疫苗保护率,这提示中药免疫增强剂与疫苗的配合使用在临床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中草药能诱生干扰素,也为畜禽一些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禽饮水免疫操作把握三环节
农民养殖家禽,给家禽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是减少家禽发病,降低淘汰率,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给家禽免疫接种常用的有点眼、滴鼻、刺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气雾免疫和饮水免疫等多种免疫接种方法,而饮水免疫具有省时、高效、操作方法简便,且可避免频繁捉提家禽而减轻应激反应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与其他免疫方法相比较,家禽饮水免疫具有其独特的优点,要有效地提高饮水免疫的免疫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免疫失败,养殖户在具体操作时务必把握以下三大环节。
1.饮水免疫应选择合适的疫苗。并非所有的疫苗都适合于饮水免疫,如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油乳剂灭活疫苗、鸡痘甘油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灭活疫苗等。如对不适合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免疫的疫苗而采用此法免疫,那么只会造成免疫失败。而适合饮水免疫的疫苗是高效价的活毒弱疫苗,如鸡新城疫弱毒疫苗、禽霍
乱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同时,要确保饮水免疫的质量,对劣质、过期、保管不当的疫苗应绝对禁止使用。
2.稀释疫苗应把握适宜的浓度和适度的用水量。采用饮水免疫稀释配制疫苗可用深井水或凉开水,饮水中不应含有任何使疫苗灭活的物质,如氯、锌、铜、铁等离子,此外饮水器要保持清洁干净,不可有消毒剂和洗涤剂等化学物质残留,饮水的器皿不能是金属容器,可用瓷器和无毒塑料容器。饮水免疫的疫苗应保持适当的浓度,疫苗用量一般应高于其他途径免疫用量的2倍-3倍,稀释疫苗的用水量应根据家禽大小来确定,可参照如下用水量:1 周龄-2周龄,每只8毫升-10毫升;3周龄-4周龄,每只15毫升-20毫升;9周龄-10周龄,每只20毫升-30毫升;7周龄-8周龄,每只30毫升-40毫升;9周龄-10周龄,每只40毫升-50毫升。稀释疫苗宜将疫苗开瓶后倒入水中搅匀,为有效地保护疫苗的效价,可在疫苗稀释液中加入0.2% -0.5%的脱脂奶粉混合使用。此外,配制好的疫苗稀释液严禁受阳光直接照射,如在炎热季节给家禽施用饮水免疫时,应尽量避开高温时进行。
3.饮水免疫前后应控制家禽饮水和避免使用其他药物。施用饮水免疫前的家禽,应提前3小时-5小时停止供水,具体停水时间长短可灵活掌握,一般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节或家禽饲喂干料时,停水时间可适当短些,在天气寒冷的冬春季节或家禽饲喂湿料时,停水时间可适当长些,使家禽在施用饮水免疫前有一定的口渴感,确保家禽在半小时内将疫苗稀释液饮完。为保证家禽机体饮用后充分吸收药物,在饮水免疫后还应停水1小时-2小时。此外,家禽在饮水免疫前后
24小时内,其饲料和饮水中不可使用消毒剂和抗菌素类药物,以防引起免疫失败或干扰机体产生免疫力。
秋季育雏室温巧控制
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较成年鸡体温低3℃,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完善,所以秋季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与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有直接的关系。温度过低时,雏鸡畏寒而密集,影响卵黄的吸收,影响抗病能力,有的发生感冒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儿造成大量损伤和死亡。温度过高则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较弱,发育迟缓,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秋季温度低且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也越高。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3℃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6℃之内,避免因为温度不稳定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不能只看温度计的显示,应该注意观察雏鸡的表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好,饮水适度,温度低时扎堆靠近热源,发出叽叽的叫声;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叫声。
另外温度控制应根据鸡群和天气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1.对健壮的雏鸡可稍微降低些温度,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快。
2.夜间因为雏鸡活动量小,温度应该比白天高出1℃~2℃。
3.秋季寒流袭来时温度要适当提高。
4.断喙,接种疫苗等给鸡群造成较大刺激时,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以减少损失。
5.雏鸡群状况不佳,处于临病状态或患病状态时,应适当提高温度。
秋季供暖时间应长一些,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应适当地降低温度以提高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一般每天降低0.3℃~0.7℃,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当育雏温度降至白天最低温时就可停止白天的供暖,当夜间的育雏温度降至夜间的最低温度时,即可停止夜间的供暖。
禽类营养与免疫的关系
禽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与状况,而影响禽机体免疫力的因素很多,如遗传(品系)、年龄(日龄)、营养和各种应激等,其中营养是影响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也是人较易控制的因素。
一、营养对免疫的影响
营养中最重要的营养素包括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必需有机元素等。
1.蛋白质对免疫的影响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会影响许多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关于鸡饲料中蛋白质与免疫力的关系,一般以鸡饲料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为中心进行研究。1992年高桥认为:当肉鸡饲喂缺乏蛋氨酸的饲料时,产生抗体的免疫应答要比饲喂蛋氨酸充足的饲料低。
2.脂肪对抗体和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构成,其中主要是脂类。而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在受到抗原的刺激下,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许多新的免疫细胞,这就需要脂肪。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脂肪不仅能够提供能量,而且是免疫反应的调节因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饲料中脂肪含量和种类的影响。动物缺乏脂肪酸可使淋巴组织萎缩,降低对T依赖和非T依赖抗原的抗体反应,反之动物饲喂高脂食物,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提高。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过量均会影响机体免疫反应。
3.糖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细胞识别*细胞膜上糖蛋白来实现,细胞免疫*免疫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来识别外来抗原而进行。糖蛋白上的糖对其功能至关重要。抗体也都是糖蛋白,
糖基的功能也可能与补体有关。因此,糖与免疫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另一角度看,免疫过程的细胞分化、增殖及抗体的合成等都需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主要是糖。
4.维生素对免疫的影响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微量天然有机小分子。维生素与免疫的直接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但维生素是许多酶的辅酶或辅基,间接参与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DNA、RNA、抗体的合成等。其中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和粘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抗体形成、T细胞增殖、单核细胞的吞噬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维生素E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强特异抗体反应,促进脾脏巨噬细胞形成以及增生巨噬细胞。已有大量试验证明,在动物最低需要量基础上补充维生素E能提高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研究表明鸡饲料中添加300IU/kg,即达到需要量的6倍时,可使鸡对大肠杆菌脂多糖的抗体效价和吞噬细胞的活动机能提高3~6倍。
维生素C具有抗应激和抗感染的作用,增加剂量能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因为降低了某一类应激因素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
5.矿物质与免疫的关系
矿物质是有些生物大分子的组成部分,如硫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磷是核酸的组成成分。有的是酶的辅基或辅酶,如钙是淀粉酶的成分。矿物质元素还参与
维持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通过渗透压调节体内水分的分布,对体内各种反应有催化功能,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铜缺乏会减少抗体反应,诱发老鼠促细胞分裂剂芽生和淋巴细胞反应;增加家禽日粮中的铜也就增加主要的抗体反应。对于哺乳动物和家禽,也证实锌缺乏会抑制免疫功能。
在含钠0.36%、含氯0.07%的鸡基础日粮中,阶段性地添加食盐至含量0.75%,结果表明,随着食盐含量的增加,鸡的抗体值也增加。
硒与免疫的关系已受到普遍重视。硒具有增强免疫反应的能力,缺硒动物巨噬细胞抗体产生功能、细胞免疫机能均下降。目前认为其免疫抑制机理与缺硒引起含硒酶活性降低有关。
锌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法氏囊是鸡的中枢免疫器官,缺锌使鸡法氏囊的淋巴小结皮质变薄,淋巴细胞显著减少,髓质疏松。
钙是淋巴细胞的调节剂,对免疫系统有多种影响,并与锰有相互作用。
锰缺乏或过多都会抑制抗体的生成,锰盐的抑制趋化性,影响嗜中性白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其他元素如铅、镉、汞等重金属过多也可导致动物发生免疫抑制。因此,环境污染也会使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代养殖业应根据禽类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调整家禽的营养素需要量,以提高禽的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进而改善其生产性能。
二、免疫反应对营养的影响
免疫反应被分成两个基本部分。一是非特异机制,它保护宿主排除病菌,或在宿主体内创造一个不利于许多病菌的环境。阻止病菌进入和生存的屏障包括皮肤,胃肠道的粘液和凝集素分子、沉淀素分子、应激阶段蛋白、溶菌酶等。这些机制是非特异的,因为它们并不是针对特种的病菌;许多不同的病菌能诱导相同的反应。因为这些反应是非特异的,对宿主的影响是系统的遍及全身的。发烧、恶病质和食欲减退是所有炎症反应对全身的影响。在这期间,动物的营养需求会增加。第二方面的免疫反应是特异的免疫反应,如特殊的抗原引起特异的免疫球蛋白反应。禽类的特异的防御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如先前所讨论,涉及到特异反应的细胞类型的营养需要比新陈代谢和炎症反应的营养需要少。
总之,通过许多机制,日粮的成分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力。一些营养素能增加免疫反应,其它的能减少免疫反应。一个合适的各种成分平衡的日粮,对于确保禽类的生存和恢复感染的能力是必要的。
猪外部器官15解
养猪人对于猪的习性再熟悉不过,俗语说:“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往往是养猪不简单,不是那么好养,我们要对其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当猪生病时,
一些外部身体表现信号在告诉我们,例如咳嗽、粪便排出物、身体颜色特征等等就猪整体外表特征做下解说:还请大家指正。
1、鼻子:病变有鼻涕(清鼻涕-流感、脓鼻涕-猪瘟等疾病、血色鼻涕泡沫分泌物—萎缩性鼻炎、巴士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 2、口部:水泡病,口蹄疫
3、耳朵:螨虫病,蜂窝组织炎,副猪,猪瘟、蓝耳病等引起的发绀,真菌病
4、脖子:打针造成的脓肿,下淋巴结肿大(链球菌引起)
5、躯干皮肤:螨虫病,渗出性皮炎,圆环病毒,猪丹毒,猪瘟、蓝儿等疾病引起的变色,附红体,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黄疽 6、尾:咬尾破伤
7、四肢关节:链球菌,副猪
8、蹄部:口蹄疫,水泡病,风湿,损伤 9、眼部:水肿,脑炎,结膜炎 10、泌尿系统:蛋白尿,血尿等 11、睾丸:乙脑,布病等 12、阴道:子宫炎症 13、肛门:脱肛 14、乳房:乳房炎症
15、脐带:断脐引起的感染或者先天性发育不全
种鸡孵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系的孵化率不同;近交种蛋孵化率低,因为鸡的致死基因可导致孵化末期的胚胎死亡;杂交种蛋孵化率高。
种鸡周龄
母鸡初产期的蛋孵化率低;在30周龄~42周龄产的蛋孵化率最高;以后随周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约在45周龄后,孵化率降低2%~5%。
母鸡产蛋量
鸡的产蛋量与孵化率呈正相关,即鸡群产蛋量高其孵化率也高;影响产蛋量的因素也同样影响孵化率。
种鸡营养
日粮中营养不全如缺乏维生素A,孵化初期死胚增多;缺乏维生素D,孵化后期胚胎死亡率高;缺乏B族维生素,蛋白稀薄,孵化中期死胚增加,弱雏增多。矿物元素钙、磷、锌、锰等缺乏,孵化率降低。
种鸡管理
鸡舍温度、通风及垫草的状况不良,造成舍内卫生较差,种蛋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孵化率。
健康状况
种鸡感染蛔虫、鸡白痢、鸡支原体等病均影响孵化率。有些疾病如鸡白痢、鸡支原体病等,可以通过带菌母鸡经蛋传染。尤应注意。
种蛋的原因
种蛋的品质
裂缝、污秽、畸形、太大、太小的蛋孵化效果不佳。
种蛋的保存
短期保存种蛋对孵化率的影响不大,但保存期延长就会导致孵化率不断下降。保存种蛋的温度太低,相对湿度不足,通风不良,翻蛋不当,都影响孵化率。种蛋受冻、受振以及消毒不严,均可造成胚胎早期死亡增多,胚胎发育受阻,孵化率降低。
孵化条件的原因
温度
孵化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胚胎发育,严重时造成胚胎死亡。
湿度
孵化湿度过大过小,都影响蛋内水分代谢,胚胎死亡率高。
翻蛋
孵化中翻蛋不当或完全停止翻蛋,卵黄容易黏附于蛋壳膜上,影响胚胎运动,造成胎位不正,导致胚胎死亡。
通风换气
孵化中通风不良,会出现胎位不正和畸形,胚胎死亡率增高。
供电不稳
在供电不稳的地区或孵化器出现故障,使孵化中停电时间过长,造成温度降低和机内温度不均匀,使胚胎发育受阻甚至全部损失。
中医理论对家禽免疫抑制病的预防思路
中医理论对家禽免疫抑制病的预防思路
张方水
常州市武进得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近年来,家禽受各种疾病尤其是免疫抑制病的影响,其出栏率、饲料转化率、产蛋高峰维持时间和受精率、出雏率、健雏率等都受到不同程度下降。因此,控制免疫抑制病、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而中兽医所倡导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从整体出发,强调正气与疾病斗争的理论,为预防家禽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家禽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机会性感染未引起重视
要想做好免疫抑制病的预防,首先要了解当前的感染现状。目前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非常普遍,而且容易并发细菌、病毒、霉菌、原虫等。尤其是在家禽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者幼龄家禽使用抗病毒西药时,常造成体液免疫被破坏,免疫功能极度低下,从而出现免疫缺陷状态。许多正常免疫时不能致病的病原体(衣原体)或致病能力不强的疾病(如目前临床上多发的单纯疱疹病毒、白色念珠菌等)在免疫抑制病的作用下均可造成致命感染,称作“机会性感染”,但是目前这一点并未引起兽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当前很多疾病难以防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家禽免疫力受到抑制。虽然目前的免疫抑制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如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等就极易造成家禽免疫失败,使机体对环境变化敏感程度增加,从而引发新城疫、禽流感、大肠杆菌、突发性产蛋下降、机体对抗生素耐药增加等。这也是近年来,鸡场频发新城疫和禽流感、蛋鸡产蛋高峰短的主要原因。
二、培育雏鸡:
扶正固本、培补气血、补肾健脾的中药方剂加减
目前,大部分家禽从出壳后就处于一种机体免疫力低下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3~5日龄家禽即发生肌胃发炎、角质层糜烂、肝脏发黄、肾脏轻微肿大、对环境的轻微变化敏感,温和型流感、白色念珠菌感染病例增多等。
这种表现就是中医宣讲的先天正气缺乏、气血虚弱。所谓正气乃为经肺气宣发,卫气、津液温润滋养于皮毛而成。究其来源,皆水谷所化,本在脾土,脾胃不足,则后天乏源。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的生成与肾脏、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肾藏精、主骨生髓,脾主运化,后天水谷精微,借脾之运化变化而赤化为气与血。气血不足,其脏器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使家禽容易发生呼吸道、包心保肝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疾病。
家禽脾胃不足多是因为家禽长期处于湿热的环境中,从而使湿热伤及脾胃,累及阴液,引起脾胃虚弱。如果久处湿地,易感外湿;伤于外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湿从内生;脾湿生痰、清气不能善升、肺气不得肃降;而脾阳不振,水湿不化,则更易招致外湿侵袭。
脾属土,肺心肾肝,则都是由脾土而生。因此,脾胃健康是家禽健康、抵御疾病的基础。“脾胃健,则百病消”,就是说健康的脾胃,对机体抵抗邪气的入侵很重要。因为饲料经过胃的正常纳腐、脾的正常运化才能气血充足,使肺可开合肃降、肝可解毒藏血、肾能藏精纳气,从而维持体内动态的阴阳平衡。家禽汗腺不发达、没有尿道等特殊的生理结构,使得脾、肾对家禽的健康和后天生产性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脾、肾不健康,极易导致毒素蓄积于体内、肺脏呼吸功能降低、肠胃健康恶化等,从而引起家禽发病。
在当前我们还无法彻底清除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疾病的现实背景下,如能提高机体正气,预防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尽快治愈、缓解机会性感染,畜禽即使在长期带毒的情况下也能降低发病率,并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
因此,就要从培育雏鸡开始采用扶正固本、培补气血、补肾健脾的方剂,保护雏鸡的脾、肾、肝脏健康,培育雏鸡的正气,如使用补中益气汤根据鸡的生理结构加以修改和加减(方剂:黄芪、甘草、柴胡、白术等),雏鸡每隔15天连用3~5天,成鸡每隔30天连用5天,就可以使机体气血旺盛,家禽方能安全地抵抗环境应激、饲料变化、病毒侵袭等。
另外,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发生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性疾病时也和先天肝肾气血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未知免疫抑制疾病是否存在的情况下,一般可采用补肾健脾加祛邪解毒之品,如补中益气汤加减加复方板蓝根、穿心莲、夏枯草、金银花等定期使用。可在蛋鸡产蛋率达到50%时使用,可以达到排毒、去湿、补中益气、养阴养血的目的,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家禽的健康养殖,还可以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如风寒、风热、干燥、湿热、季节反常等造成的应激。
但是目前一些临床兽医工作者常用西药进行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预防,西药按中医理论来讲属凉性药物,凉易伤及脾胃,长期服用易致脾胃虚寒,尤其是幼龄家禽依靠体液免疫的阶段,脾胃虚寒对正气的培育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西药不可在临床上长期添加应用,特别对雏禽健康的破坏是巨大的。除此以外,妄图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转移因子等药物彻底清除病毒对机体的影响也是错误和不切合实际的。
中药促进动物免疫作用研究及展望
中兽医非常强调“正气”在动物疾病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中兽医理论认为,所谓“正气”,就是动物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因此,在治疗学上,中兽医常用
‘扶正”的中草药来扶持动物机体的“正气”,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抵御“外邪”的侵袭,是谓“扶正祛邪”,这对防治动物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集约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回归自然”绿色浪潮的推动下,中草药在畜禽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草药能增强畜禽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已得到广泛证实。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运用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草药增强畜禽等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已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对于阐明有关中兽医理论的物质基础,指导中西兽医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中草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中草药对畜禽等功物免疫器官的影响
免疫药对畜禽等动物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它们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机体免疫力的高低。目前,中草药对畜禽等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胸腺、脾脏、淋巴结和腔上囊重量的影响。近几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例如用黄芪、白术、蒲公英等中草药饲喂雏鸡至7同龄时,黄芪组和蒲公英组均能增加雏鸡法氏囊的重量,而且黄芪组法氏囊重量明显高于蒲公英组。据张乐萃等报道,黄芪多糖、香菇多糖和复方多糖(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的混合物)均能促进鸡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免疫活性,能使环磷酸胺所造成的免疫抑制转至正常水平,且复方多糖对免疫抑制的逆转作用优于单一多糖。他们还用党参、黄芪、白术等中药与1% TMP组成复方中药加人饲料中,结果能有效地预防和解除IBDV所致的免疫抑制,而使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保持或恢复正常水平。滑静等也报道了黄芪添加在饲料中饲喂小公鸡可显著增加法氏囊重量。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中草药对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近年来还利用了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这一指标来评价其免疫功能的状况。脏器指数是用动物免疫器官(如脾脏、胸腺、法氏囊等)的重量除以对应动物体重而求得。据戴远威报道,用淫羊霍、补骨脂或何首乌粗提物添加在粤黄雏鸡的饲料中,结果发现:三种中药均能使鸡的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增大,而对胸腺指数的影响不规则,何首乌可使胸腺指数增大,淫羊霍、补骨脂则使胸腺指数减小。表明淫羊霍。补骨脂提取物能促进胸腺萎缩、脾脏发育和延缓法氏囊退化,而何首乌提取物则能促进胸腺、脾脏、法氏囊细胞发育增殖。
2 中草药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影响
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能非特异性地吞噬侵入畜禽体内的病原体和有害异物,而且能将抗原提呈给TB淋巴细胞,从而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大量研究表明,许多中草药及复方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正常机体或免疫抑制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样的中草药主要有党参、黄芪、人参、灵芝、冬虫夏草、银耳、当归、白术、猪苓、大蒜、柴胡、茯苓等。如党参多糖、黄芪多糖、当归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巨噬细胞功能下降。一些中药复方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魏彦明等人用黄芪、白术、防风等9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均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对环磷酸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作用显著,而且此方还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中性白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魏彦明等人还报道,加味玉屏风场能明显始抗环磷酸胺所致脾白髓、骨髓造血组织和胸腺淋巴细胞容量下降,能显著升高下降的胸腺和脾指数。另外,
当归补血场、白虎场、龙胆泻肝汤、当归散、消黄散、香薷散、二苓平胃散等也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3 中草药对畜禽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畜禽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正常生理情况下,动物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数目和由活化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水平是衡量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都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特别是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从而增强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这类中药主要有人参、党参、黄芪、灵芝、银耳、香菇、丹参、何首乌、白术、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柴胡、金银花等。
3.1 中草药对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许多中药能促进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据王金宝等报道,复方中药多糖可显著提高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百分率,并使因环磷酸胺降低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淋巴细胞百分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另据效梅报道,用生石膏、柴胡、延胡索、黄芪、仙灵脾等组成的中药添加剂能显著提高热应激蛋鸡的红细胞 C3b受体花环促进率,极显著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增强热应激蛋鸡的免疫能力。张乐萃等(1998)还报道了用党参、黄芪等组成的复方不但能提高正常鸡淋巴细胞百分率,而且能完全对抗氢化可的松所造成的淋巴细胞百分率下降,使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免疫抑制逆转至正常水平。
3.2 中草药对细胞免疫的促进作用
细胞免疫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种重要的机体免疫反应,通过检测动物T淋巴细胞数目,可以了解动物机体的细胞免疫状况。许多中草药对细胞免疫具有促进作用,能增加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据报道,构把多糖(LBP)可明显增加小鼠外周T淋巴细胞百分数(ANAE染色法),而且能恢复和提高荷瘤鼠脾细胞数及活化T细胞增殖能力;女贞子多糖(LLS)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脾T细胞均有直接的刺激增殖作用。当归内酯10及20mgl(kg.d)×7腹腔注射可拮抗环磷酸胺(CY,80mg/Kg,sc)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香菇多糖能促进多种未成熟的前T细胞成熟及向成熟T细胞分化,在体内外均可明显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活性,而且有效地提高辅助性T细胞(TH)的活性。在兽医临床上,据程相朝报道,中药免疫增强剂(由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中药组成)不但可促进外周血液ANAE与T淋巴细胞总数的增殖,而且能明显提高辅助型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好地增强火鸡疱疹病毒苗(HVT)对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效果。剡根强等用何首乌、党参、熟地、补骨脂、川穹、丹参、黄芪等组成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饲喂雏鸡,结果发现实验组的T细胞体积比对照组明显增大,提示该复方能增强雏鸡的细胞免疫功能。另据戴远威报道,助阳中药淫羊蕾、补骨脂等粗提物饲喂粤黄鸡,试验组的T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比对照组高,而淫羊霍比补骨脂更显著。据张丽云报道,由金银花、连翘、黄芪、淡豆鼓等组成的银翘解毒合剂能显著提高鸡T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但该合剂对体液免疫具有抑制作用。
3.3 中草药对体液免疫的促进作用
体液免疫是B细胞介导的另一重要机体免疫反应。许多中草药及复方能促进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的生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香菇、黄芪、人参、地黄、柴胡、猪苓、何首乌、淫羊藿等。据魏彦明(1999)报道,由黄芪、防风、白术、银花、板兰根、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夏枯草、甘草等9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能提高小鼠血清凝集素水平,对环磷酸胶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血清凝集素的下降有极显著的拮抗作用,使B细胞的功能有所增强,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另外,戴远威还报道了何首乌、淫羊藿、补骨脂三味补益中药能增加鸡新城疫病毒(NDV)的抗体水平,判根强也报道了中草药免疫增强剂能提高雏鸡的抗体液度。许多中草药及其复方还能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蔡玉梅(2001)等用黄连、黄芪、黄年、党参、白术。板蓝根等20味中药组成金鸡散,免疫当日采用25%的金鸡散拌料连用5d对新城疫免疫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血清中ND抗体滴度及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使IgG高峰持续时间延长,并延缓IgA、IgM的下降,其免疫增效作用优于左旋咪晔。梁荣等自拟的补益方Ⅰ(由党参、黄芪、茯苓等组成)与IBD弱毒苗和油乳剂灭活苗配合使用,血清IBDV抗体P/N值在测定期内(4~39天)都高于免疫对照组,对ND油乳剂灭活苗也有一定增强效果。陈德坤等报道了中药佐剂(由党参、黄芪、淫羊藿等组成)可提高ND抗体效价,延长其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并提高群体的保护率。朱沙等人用黄芪提取物、茯苓提取物及相关西药组成新型免疫增强剂用于鸡新城疫的免疫试验,结果实验组的 HI抗体滴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新型免疫增强剂不仅能使血清HI抗体效价明显增高,而且维持时间延长。一般说来,补阳中药能使免疫后抗体提前出现,补阴药则延长抗体在血液中的水平。此外有些中药还能提高血清中补体含量,如香菇、黄芪、人参等。
4 中草药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细胞因子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一类重要蛋白质物质。中草药也可通过激活网状内皮系统、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如促进干扰素生成、促进白细胞介素生成、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等)来增强动物免疫功能。陈智松等报道,枸杞多糖能提高老年小鼠和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和产生IL-2、IL-ZR的能力,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冯是奇等报道了当归内酯腹腔注射可拮抗环磷酸胺对NK细胞活性、IL-2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在兽医临床上,郑继方等报道了中药复方禽瘟王能显著增强小鼠IL-2的活力,增强NHC的杀伤活性,同时还可提高鸡体IFN的效价水平,进一步调节T细胞与B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使免疫系统适当,有效地发挥其防御、自稳和监视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抗病的目的。曹丽等人从中药黄芪等植物中提取分离多糖、皂式和黄酮等有效成分进行配合,组成纯中药制剂黄草素,试验结果表明,黄草素可明显增强小鼠、鸡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并对小鼠IL-2的产生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草药诱生干扰素,可通过IFN-LIZ-NKC网络、细胞因子网络、T细胞网络、免疫细胞网络、机体水平分泌一免疫网络的调节来增强机体免疫力。药理实验证明,黄茂、剩五加、银耳、当归、柴胡、人参、天麻、红花等均能诱生干扰素。可见,利用中草药诱生干扰素,对防治畜禽等动物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5 问题与展望
中药是我国的医药宝库,我国加入WTO给国内的医药行业带来严峻挑战,人们对中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加强祖国传统医药学的研究,特别是中药免疫药理
学的研究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普遍,但目前无论是国内或国外,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多数免疫增强剂是一些粗制剂,这使得要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它们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少免疫增强化学结构不明确,质量很难控制,造成药效重复性较差。在兽用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上,主要停留在中药对畜禽免疫系统功能指标上的改变,而从微观上阐述其机制报道的却不多。部分兽用中药免疫增强剂在组方上还不科学,离开了中兽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进而造成其免疫调节作用较差。另外,许多中药或其活性成分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呈现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又能抑制免疫功能。因此,我们在选择这些中药来调节动物的免疫功能时,应充分考虑机体因素、药物因素和剂量因素的影响,以充分发挥这些中药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许多中草药及中药复方制剂都能增强畜禽等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抵抗力,而且中草药由于源自天然,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无残留、作用广泛等优点,因此,中草药用于促进畜禽生长、防治畜禽疾病显示出了其广阔的前景,特别部分中药免疫增强刺与疫苗配合使用,可显著提高疫苗保护率,这提示中药免疫增强剂与疫苗的配合使用在临床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中草药能诱生干扰素,也为畜禽一些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