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靖远一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期末试卷—文树军

靖远一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期末试卷—文树军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试卷(哲学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 A.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B.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C.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D.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2.下列关于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哲学就是世界观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D.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有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的,这种观点 A.是神创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B.肯定了社会的客观性 C.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D.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不依赖人于的意识的 4.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客观存在在大脑中的反映 B.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5.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无神论和有神论

6.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体现了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7.下列说法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①教学相长 ②生产和科学相互促进 ③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选项体现整体与部分联系的是

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②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③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④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D.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1.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A.遗传与变异 B.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C.水往低处流 D.中学生守则 12.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这是因为 A.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自身的特点 B.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事物彼此之问存在着差别 D.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 13.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

A.坚持发展的观点 B.坚持全面的观点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从党的路线、方针出发 14.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

A.内因和外因 B.原因和结果 C.前进性和曲折性 D.量变和质变 15.风调雨顺时会五谷丰收,而各种自然灾害也能够毁掉一茬庄稼。这说明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第 1 页 共 4 页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外因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 C.外因埘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D.外因可以离开内因起作用 16.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7.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决定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治理环境,对此,老百姓、大企业、小企

业、小商贩反应不一。这说明

A.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价也会不同 B.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人们认识事物受到限制

C.每个人的智力不同,从而产生的意识有所不同 D.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觉悟有高低之分

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于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

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个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发现并改造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B.果农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C.事物之间有其同有的客观联系 D.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19.下列选项中,符合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是

①无风不起浪 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 ③竭泽而渔 ④德智体全面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表明

A.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B.物质是运动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人们违背规律要受到惩罚 2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②刻舟求剑 ③失败是成功之母 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德同哲学家莱布尼茨指出: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问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这表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C.矛盾具有客观性 D.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23.“解剖麻雀,抓好典型”这一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C.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24.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不是要人为抑制经济

增长。这告诉我们

A.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B.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C.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关系 D.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25“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司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这句话说明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②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 ③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27.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 ②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③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④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第 2 页 共 4 页

28.中央反复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做到“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发展。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思路 ①抓住了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②承认了两点之中有重点 ③把主要矛盾看成唯一矛盾 ④承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9.红军长征之初,队伍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

脊梁”。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在沿途11个省发芽、开花、结果。这表明 A.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联系具有普遍性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最近十年,国际上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喷油系统的主流技术从机械式转向电控式。面对这种技术变化,原来我国该行业最大的企业A,担心自己无力自主开发出能够达到欧洲标准的技术,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于是决定与外国企业合资以引进技术。合资的结果是:外国企业控股67%,把企业A的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合资企业;还规定企业A其他分公司的同类产品永远不能进入欧洲市场。由于决策失误,目前企业A已经濒临破产。

我国另外一家企业B,则决定自主开发电动喷油系统。该企业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实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开发出了达到欧洲标准的电控喷油系统。现在,其产品打进了欧洲市场,企业蒸蒸日上,成为国内该行业的领头羊。

运用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分析两个企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32.阅读右图,回答问题。(10分)

简述图中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第 3 页 共 4 页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在我国煤炭生产中,每年产生的有毒废料——煤矸石高达1亿多吨,严重危害环境。为此,利用煤矸石制砖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某煤矿利用该项科研成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两条生产线,年产1亿块标准砖,可消耗煤矸石40万吨。由于煤矸石砖成本较高,销路不畅,致使一条生产线闲置。而当地生产的黏十砖,虽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却因价格低廉,产销两旺。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忧虑。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在现有的互联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超过半数,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青少年由于心理及生理都还不成熟,手机淫秽色情网站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影响难以估量。一些孩子沉迷手机色情网络,家长、老师痛心。针对这一现象,不久前,工信部要求电信运营商出台整改方案根除手机涉黄;公安部部署打击整治淫秽色情手机网站专项行动。目前,一些淫秽色情网络平台已被关闭整顿。

这一系统列的措施能不能使沉迷手机色情网络的青少年自拔呢?以下是一些中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的看法。

同学甲:沉迷于色情网络源于孩子的内心,如果只关闭网站,还不能从根本上使孩子摆脱对网络涉黄的依赖。(3分)

同学乙:关闭网站,能使孩子摆脱对色情网络的依赖,从而促使其健康成长。(3分)

同学丙:对沉迷于色情网络的孩子不仅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其从思想上认识色情网络的危害,还需要有良好的网络环境。(4分)

请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的原理对上述同学的观点进行评论。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第 4 页 共 4 页

高二哲学上册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第Ⅰ卷(60分)

题号 1 答案 B 题号 16 答案 D 2 C 17 A 3 C 18 C 4 D 19 B 5 A 20 C 6 C 21 C 7 D 22 B 8 B 23 D 9 C 24 A 10 B 25 C 11 A 26 B 12 D 27 C 13 C 28 A 14 D 29 A 15 C 30 D 非选择题共40分,每题10分。

31、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企业A在错误意识的支配下,过分依赖外国技术,忽视了自主创新,导致企业濒临破

产。

③企业B在错误意识的指导下,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终于取得了成功。

32、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应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若从其他角度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33、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可以为保护资源、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

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③保护资源、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经

济效益。

34、①同学甲的观点,承认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但没有看到外因的作用。

②同学乙的观点,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没有看到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③同学丙的观点,既看到了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作用,又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第 5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