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人:王淑霞
我校第二届“树蕙杯”大赛初赛圆满落下帷幕,听了两位生物教师的课,我感受到我校参赛生物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创新,下面仅就这两节课作一下点评。
刘老师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章用药与急救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同时我有个建议:本专题知识点多,能否分两课时完成讲授,这样课堂内进行适量的课堂练习,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
邹老师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消化和吸收及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合理,综合运用谈话法、讲授法、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做的比较好的有以
下几点:
评课报告
授课内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讲课人:邹树彪 评课人:王淑霞
一、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开头以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入手,在激发同学们的孝顺
的情感下,自然引出本节内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引起同学们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血液的循环和尿液的形成有什么关系?”时间的分配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效果显著:
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都给予积极的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统一,过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体现了面对全体的学生的理念,促进了每个人的发展。
邹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
邹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邹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互动,让学生再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