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治疗方法
1、治疗机理
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牵拉挤压,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排毒增氧,、罐疗: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有刮痧、推拿的作用,但无痛苦)。
2、治疗手法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体位、不同手法拔罐。有轻、中、重和补、调、泻三种拔法。轻拔为补,重拔为泻,轻重交替和点按、提拉为调。负压控制在两个气压之内,即抽气两次即可,罐具排列松散,叩拔5-8分钟为补。负压达四个气压之上,即抽气四次以上,罐具排列密集,叩拔时间10-15分钟为泻。
3、补、泻、调的手法
(1)补法:慢抽气三下即可,负压控制在两个气压之内:留罐时间短,虚则补之。
(2)泻法:快速抽气三次以上,负压达到四个气压以下,留罐时间长,实则泻之。
(3)平调法:轻重交替,慢快结合,一慢二快。
(4)大补:提拉皮肤慢三下。
(5)大泻:压住皮肤快三下。
虚症易补,实症宜泄。可运用坐罐、补罐、泄罐、排罐、走罐、闪罐、转罐、提罐、发泡罐、磁性罐、
药罐、血罐、针罐、水罐、经络穴位罐等手法。
第二章操作要领
1、明确诊断。
2、选择穴位,根据诊断,辨症施治,依据针灸选穴图和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制定方案,、选择穴位。
3、环境选择:以保持清净、空气新鲜,光线柔和,冷暖适宜的室内环境为佳。
4、体位要求:以病人舒适得体,便于术者操作为宜。
5、清洁暴露:对要进行扣罐的部位应尽可能暴露,并要求清洁无污垢。
6、器具准备:根据病情及部位,选择适宜口径的罐具,一般口径和容积大则吸附力大,口径和容积小则吸附力小。所以,胸、背、腰、臀、大腿部位及身强体壮,新病痛症的患者多选大罐;颈、肩、上肢、小腿、以及瘦弱的成年人、老年人、久病重病的儿童的胸、腹、腰、背、大腿等部位,则选用中罐:头面部、关节部位以及体弱多病、儿童的腹部、前臂、小腿、颈、肩等部位,则选用小罐。还要准备润滑油、无菌针、酒精棉、药液、卫生纸等。
7、医患配合:拔罐前调理师应向患者介绍罐疗的原理、常识,消除紧张情绪,医患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心平气和、拔罐负压,可逐渐加大,拔罐过程中,医者多观察罐内和患者的反应变化,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处理。做到医患合作,以提高疗效。
8、留灌时间、疗程及补、调、泻:
(1)留罐时间背部:15—20分钟,胸前:10-15分钟。儿童、年老体弱的人时间短些,年轻力壮时间可长些,病症轻、麻痹等留罐时间要短,慢性病、重病、疼痛等留罐时间要长;头、面、颈、肩、上肢留
罐时间短:腰背、臀部、腹部、下肢留罐时间长,这些都是灵活的,应结合病人的耐受程度和病情而定。
(2)疗程一般8-10次为一疗程。大多数病要调理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要休息3-5日。
9、起罐方法:治疗时间完毕后,将罐稍微倾斜,边摇边起,再用罐边轻轻按摩患部、穴位,不可生拉硬拔,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起罐后,局部皮肤常出现水蒸汽,可用棉球擦干,若有水泡,,可用无菌针刺破,挤出液体,针口应用医用酒精棉消毒;皮肤下出现的紫红斑点属于正常反应,无须特别处理;治疗全部结束后,应喝杯热水,休息5-10分钟,避风寒,以确保疗效。
10、治疗原则:拔罐疗法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临床治疗经验。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病情、证候、部位而制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和选用不同拔罐手法。(1)急则治其标。急性病,以治疗身体局部、症状为主;(2)缓则治其本。慢性病,以治疗全身整体为主;(3)未病先防。发现亚健康,及时预防保健。
11、选穴原则:遵循中医脏腑阴阳表里的辨证关系、经络循行和穴位分布。
(1)局部取穴:即在病痛(阿是穴)处拔罐。
(2)前后取穴:也叫通透法,即在背部、胸前同时拔罐。
(3)远端取穴:即在远离病痛处拔罐,如胃腹痛,取足三里穴等。
(4)上下、左右、内外结合取穴:根据中医“上病下取,左病右取,表里对应’’的原则,如脾胃虚弱所致的腹痛取下肢内侧的血海、三阴交以及表里经的足三里穴等。这是辨病与辨症结合,灵活运用的经验。
(5)经验取穴:以功能区、反射区为主穴,如心脏病,以“心区”为主,再辨证配穴。
第三章治疗方法及原则
一、经络穴位罐疗法针对各个系统的疾病,选定不同的经络穴位进行拔罐。
(1)全身性疾病:大椎、天柱。
(2)呼吸系统疾病:背部的风门、肺俞、脾俞,胸部的中府、膻中。
(3)循环系统疾病:背部的神道、灵台、厥阴俞、心俞、肾俞、脾俞,胸部的巨厥、中脘。
(4)消化系统疾病:背部的至阳、隔俞、肝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腹部的期门、上脘、中脘、天枢、关元。
(5)内分泌系统疾病:背部的肝俞、心俞、睥俞、肾俞,腹部的中脘、关元。
(6)泌尿系统疾病:背部的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腹部的关元、中极。
(7)脑血管疾病:背部的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神道、灵台。
(8)神经系统疾病:背部的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神道、灵台、肾俞。
(9)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的肩井、肩贞、肩中俞、肩外俞;下肢的秩边、环跳、殷门、风市、伏兔;腰部的脾俞、命门、肾俞、腰阳关和压痛点。
(10)妇科疾病:背部的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胸腹部的中极、关元。
(11)肠道疾病:腰部的睥俞、三焦俞、大肠俞;腹部的天枢、关元。肠道疾病:肠道疾病
(12)肝胆疾病:背部的肝俞、胆俞、脾俞;胸腹部的中脘、期门、日月、阿是穴。
(13)类风湿关节炎:背部的大杼、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并注入少许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皮肤调理剂。
(14)高烧感冒:大椎、身柱、风门、肺俞、肝俞。
(15)失眠:大椎、身柱、神道、心俞、肾俞。
(16)祛斑:背部的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腹部的巨阙、中脘、气海。
(17)延年益寿:大椎、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二、治疗秘籍
单罐
(1)命门:腰酸腿疼、消除疲劳;
(2)足三里:防胃病、强肾、延缓衰老;
(3)三阴交:舒肝、理气;
(4)大椎:健脑、防头晕、血压高、供血不足、内分泌失调;
(5)关元:腹涨、腹痛、男女科疾病;
(6)合谷:头痛、心悸、心率不齐;
(7)委中:强筋骨、强健身体;
(8)天突:祛风除邪、呼吸困难;
(9)内关:宁心安神、宽胸理气;
(10)涌泉:排除湿毒,浊气、疏通肾经;
双罐通透
(1)命门、神阙:强肾、增活力;
(2)太阳双穴:健脑、头痛;
(3)内关、外关:头、心脏、肺、神志疾病;
(4)风池双穴:头痛、颈部、神志疾病;
(5)膝眼双穴:膝关节痛;
(6)劳宫双穴:增活力;
(7)涌泉双穴:驱浊气、脚臭;
(8)任脉、督脉:疏通阴经与阳经、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9)阳陵泉、阴陵泉:调节肝胆、脾胃功能;
三罐强治
(1)头三罐:太阳双穴、印堂(闪罐或走罐)
主治:头痛、头晕
(2)颈三罐:安眠双穴、大椎
主治:神经衰弱、失眠、癫痫、癔症
(3)肩三罐:肩前、肩后、肩禺
主治:肩周炎、肩背痛、肩凝症
(4)背三罐:定喘双穴、大椎
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高烧
(5)胸三罐:乳根双穴、膻中
主治:乳汁少
(6)腹上三灌:胃上双穴、膻中
主治:胃下垂、上腹痛
(7)腹下三罐:子宫双穴、中极
主治:白带多、月经不调、子宫脱落、遗精、阳痿
(8)脐三罐:天枢双穴、止血
主治:腹泻、肠炎、痢疾
(9)腰三罐:肾俞双穴、命门
主治:腰痛、腰扭伤
(10)膝三罐:内外膝眼、阳陵泉
主治:膝关节痛、扭伤
(11)踝三罐:太溪、昆仑、解溪
主治:踝关节痛、踝扭伤
四罐保健
(1)解除疲劳、增加活力:劳宫、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2)滋补元气、益肾固精: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3)调补经血、充盈气血: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4)调节肠胃、增强功能: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5)预防心血管疾病:内关、心俞、肝俞、肾俞
(6)预防呼吸道疾病:天突、肺俞、风门、定喘
五罐强身
肚脐和距肚脐两指的上下左右各拔一罐,能调节五脏六腑、平衡阴阳、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对于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显着疗效。
六罐排毒
锁骨双穴、内关双穴、三阴交双穴,对治疗各种肿瘤有奇特疗效。如结合叩拔涌泉双穴效果更佳。
七罐祛肿法功能区包围疗法。
八罐阴阳平衡法腹部八罐包围疗法
九罐减肥以肚脐为中心横排三罐,在肚脐上下二指各排三罐,减肥效果十分明显。连续叩拔九天为一疗程。
十四罐治糖尿病
腹部七罐:肚脐及四周二指分别叩拔一罐,子宫双穴各叩拔一灌。
背部七罐:大椎、命门、肾俞双穴、膀胱、子宫双穴各叩拔一罐。对于治疗糖尿病有显着疗效。
三、罐疗美容、瘦身
(1)美容瘦身机理:罐疗之所以能美容美体,最根本的是具有疏通血脉,打通气血,调理虚实,平衡阴阳,消炎止痛,调理人体内分泌的作用,同时排除气、血、汗、痰、垢、脂、毒七种瘀症,迅速消除“亚健康”状态下的一切病症。
(2)罐疗美容瘦身特点:5分钟即可查出长痘、长斑、黄气、黑眼圈、肥胖等病症的内在病因,准确率达到96%以上。
(3)罐疗美容瘦身疗效:1-3次可使面容明显改善,5-7天减肥5-7公斤,1-3个疗程可以从根本上祛斑、去痘、去黄气、消除眼黛、黑眼圈、鱼尾纹,治愈率达96%。。
(4)罐疗美容瘦身手法:闪疗、走疗、穴位疗法相结合、交替使用,内调外治一起应用。
四、罐疗保健十要穴
这十个穴位是:足三里、关元、中脘、内关、合谷、涌泉、阳陵泉、风池、殷门、命门。
下面把这些穴位的位置、主要功用、主治疾病及一些特点介绍如下:
(1)足三里
部位:膝眼下4寸处。
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腧穴。
功用: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胃病、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贫血、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部位:腹部中线,脐下3寸处。
是任脉上的一个腧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交会之穴。此穴通四脉。
功能:一是培根固元。丹田者(即关元穴),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此穴为全身元气之所在。穴名即含有关系全身元气之意。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早衰,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男性生殖病、女性妇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
部位:腹部中线,脐上4寸处。
功能:一是能调脾胃;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
部位:手掌根横纹线正中向上2寸处。
功用:一是能理气活血;二是能安神定志。
主治: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
部位:第二掌骨桡侧前缘正中。
功用:一是能清热解表;二是能疏经散风,通降肠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主治:尤其对感冒后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更佳。
禁忌:此穴孕妇禁用,否则容易造成流产。
(6)涌泉穴
部位:脚掌前部1/3凹陷处。
功能:一是清脑醒神,而是安神定志,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拔罐,可以引导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有助于防止老年性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主治: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癫痫、癔病、神经病、小儿惊风;脑出血、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咽炎、咳嗽、鼻衄、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7)阳陵泉
部位:腓骨小头最高点的前下方,胫腓关节处。
功能:一是通经活络,二是疏筋利节,三是清热利胆。
主治: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腓神经麻痹、脉管炎、类风湿、腰痛等病。也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对肝炎、胆囊炎、黄胆的治疗作用也较好。同时还对高血压、癫痫、遗尿、脚气等病有治疗作用。
(8)风池穴
部位:枕骨下、项肌隆起外侧缘凹陷处。
功用:一是清心明目,二是清热散风,三是通窍活络。
主治:脑血栓、脑震荡、脑膜炎、健忘、癫痫、神经病、偏正头痛,失眠、眩晕、甲状腺机能亢进,落枕、眼病、咽炎、疟疾、高血压、耳病等。主要是治疗头部疾病。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疗效明显。
经常叩拔此穴,可预防感冒。
(9)殷门穴
部位:大腿后侧,臀沟横纹正中直下6寸处。
功能:一是通经活络:二是疏通筋脉。
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下肢肌肉风湿症。
(10)命门穴
部位:第2腰椎棘突下。
功用:一是补肾调经,二是理肠固脱。
主治:腰痛、头痛、耳鸣、痔疮、便血症及生殖系统疾病。
第二章注意事项
1、患者自我感觉罐效拔罐后,身体出现冷或患部出现麻木,经络有蚁行的感觉,疼痛减轻,局部出汗,肿胀部位消肿,全身关节部位一日比一日疼痛(发热胀痛,甚至比拔罐前还痛),此种情况为散风,散寒、散湿的过程,继续拔罐治疗3-8天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这是罐疗效力所至,需连续拔罐,不得停罐,直到病愈。
2、如果拔罐后,患者感觉疼痛,可在拔罐后多饮水,可缓解疼痛。
3、在诊病,治病规定的时间内,如拔罐部位出现有白水泡,属体内有寒气;如出现黄水泡,说明体内有药毒;如出现黑血泡,说明体内有瘀肿;以上症状属正常排病毒反应,起罐后用消毒针把水泡、血泡刺破,挤出液体即可,不要停止治疗,直至痊愈。
第三章罐疗穴位图示应用
第一节美容美体
1、黄褐斑、
(1)全身疗法:主穴:肺俞、肝俞、肾俞、大肠俞、巨阙、中脘、气海。
(2)局部治疗:用罐在病灶部位实施闪疗、走疗十分钟。
2、雀斑、
(1)全身疗法:主穴:阳陵泉、中脘、足三里、外关。配穴:气海、中极、三阴交。
(2)局部治疗:用罐在病灶部位实施闪疗、走疗五分钟。
3、黑眼圈、
(1)全身治疗:主穴:脾俞、肝俞、肾俞、三阴交。配穴:足三里、关元、曲池、血海。
(2)局部治疗:用罐在眼周围做轻柔的走疗五分钟。
4、面部皱纹、
(1)全身治疗:主穴:足三里、合谷、血海、印堂。-16-配穴:太阳穴、颊车、阿是穴。用罐在病灶部位用闪疗和走疗交替
(2)局部治疗:使用,同时向上提位五分钟。
5、丰胸、
(1)全身治疗:
主穴:乳根、膻中、天突。
配穴:足三里、关元、气海、少泽、后溪。用罐直接在乳房上用坐罐疗法治疗
(2)局部治疗:十五分钟。
6、缩脸、局部治疗为主:用罐在双下颚以走疗向上提的方法治疗十五分钟。
7、眼袋:(1)全身治疗:主穴:阳陵泉、阴陵泉、肝俞、合谷、三阴交。配穴:命门、神阙。
(2)局部治疗:用罐直接在病灶部位实施闪疗、走疗,并向两侧提拉治疗五分钟。
8、减肥、
(1)全身治疗:
主穴:大椎、脾俞、胃俞、大肠俞、外关、关元、中脘、足三里。
配穴:带脉、血海、涌泉。
(2)局部治疗:以局部隆起脂厚处为罐点,胸前背后同时扣罐。
第二节儿科病症
1、小儿肺炎、
(1)风寒闭肺型
病状:畏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促,痰白稀,苔白。
取穴:大椎、风门、风池、肺俞、外关、合谷、曲池。
(2)痰热闭肺型
症状:壮热烦燥,咳嗽痰鸣,喘憋鼻煽,胸高抬肩,口唇紫绀,面赤口渴。
取穴:大椎、肺俞、风池、丰隆、膈俞、鱼际、曲池。
2、支气管炎
症状:发热咳嗽,气喘。
取穴:肺俞、膻中、风池、大椎、曲池、合谷。
3、消化不良
症状: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精神萎蘼。
取穴:天枢、足三里、内关、中脘、关元、神阙、上巨虚。
4、小儿遗尿
症状:睡中小便自遗
取穴:关元、气海、中极、命门、脾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
第三节皮肤科病症
1、痤疮
症状:是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前胸、后背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好发于青春期。
取穴:大椎、肺俞、肾俞、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局部走罐和刺络拔罐。)
2、神经性皮炎
症状:局疗瘙痒,皮肤增厚,皮沟加深和多角形丘疹为特征的皮肤疾患。
取穴:风门、风市、曲池、血海、脾俞、肾俞、太冲、局部刺络拔罐。
3、带状疱疹
症状:病变呈带状分布、剌痛,局部皮肤潮红,簇集状水泡,沿周围神经分布,单侧发生,伴神经痛。腰部、
腹部取穴:胆俞、大椎、足三里、三焦俞、在患部拔罐。
颜面部取穴:阳白、下关、颊车、合谷、外关、大椎。
4、湿疹
症状:是一种常风的过敏性、炎症性的慢性皮肤病,自觉瘙痒剧烈。
取穴:大椎、曲池、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局部走罐。
5、荨麻疹
症状:皮肤突起风团,瘙痒异常,疹块凸起。
取穴:神阙、大椎、肺俞、肾俞、大肠俞、曲池、血海。
6、丹毒
症状:发病急骤,皮肤红肿,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色如丹涂脂染,边界分明,伴寒战,高热及全身不
适,多发于额面、小腿、前臂。
取穴:大椎、合谷、曲池、身柱、血海、阴陵泉、三焦俞、大肠俞、委中。
第四节五官科病症
1、急性扁桃体炎
症状:咽痛恶寒,发热头痛。
取穴:大椎、风池、肺俞、风门、肝俞、合谷、天突、扶突、少商和内庭刺络。
2、慢性咽炎
症状:咽部憋、胀、微痛、干燥灼热,有异物感。
取穴:风池、大椎、肺俞、曲池、足三里、肾俞、天突、扶突、合谷、少商。
3、结膜炎
症状:有传染性,患眼红赤、痒涩,有异物感、或烧灼感、结膜充血。
取穴:大椎、肝俞、胆俞、心俞、三焦俞、合谷、太阳、四白,耳尖放血。
4、近视
症状:除部分有遣传因素外,多因用眼不当引起视力减退,拔罐对用眼不当引起的近视疗效较好。
取穴:眼睛周围走罐、光明、风池、肝俞、承泣、太阳。
5、麦粒肿
症状:眼睑痒,硬结痛,如麦粒状。
取穴:风池、大椎、肺俞、心俞、脾俞,太阳(大椎或太阳刺络拔罐)。
6、鼻炎
症状:鼻塞、头痛、流涕、喷嚏,有分泌物。
取穴:大椎、肺俞、风池、隔俞、风门、足三里、尺泽、涌泉、迎香(闪罐)。
7、牙痛
症状:牙痛、龈肿。
取穴:风池、颊车、下关、合谷、内庭、胃俞、肺俞。
8、耳鸣、耳聋
症状:自觉耳内鸣响,听力减退或听觉丧失。
取穴:肝俞、关元、大椎、风池、涌泉、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太阳。
9、美尼尔氏综合症
症状:眩晕,伴有耳鸣、耳聋及呕吐,中年人多见。
取穴:风池、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太冲、翳风。
10、三叉神经痛
症状:
(1)、风寒阻络痛
症状:风寒阻络痛疼痛呈阵发性抽掣样痛,痛势剧烈,遇冷如重,得热则舒。
取穴:大迎、颊车、下关、内庭、风门、合谷、外关、患侧走罐。
(2)肝炎上逆型
症状:疼痛乍发乍止,呈烧灼样剧痛,面红耳赤,心烦易怒,口干而苦。
取穴:曲泉、支沟、下关、大迎、大杼、肝俞。
第五节妇科病症
1、月经不调
(1)经前期
取穴:关元、三阴交、归来、行间。
(2)经后期
取穴:关元、三阴交、太冲、肝俞、血海。
(3)经量多
取穴:关元、三阴交、膈俞。
(4)经量少
取穴:关元、三阴交、肾俞、膈俞。
2、慢性盆腔炎
症状:下腹部隐痛,腰痛、月经紊乱,白带增多。
取穴:中极、血海、三阴交、大椎、脾俞、肾俞、肝俞。
3、产后少乳
症状:产后2——10日内无乳汁分泌或乳汁过少。
取穴:膻中、足三里、肝俞、胆俞、肩井、章门。
4、急性乳腺炎(适用于炎症期)
症状:乳房红肿,局部硬结,发热恶寒,烦燥口喝。
取穴:膻中、期门、合谷、委中、曲池、大椎。
5、痛经
症状:行经前后或经期腹痛,连及腰骶。
取穴:关元、三阴交、气海、太冲、肾俞、肝俞、足三里。
6、更年期综合症
(1)阴虚型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汗出,心烦易怒,面红颧赤,皮肤干燥或瘙痒,月经不规律,舌红少苔。
取穴:a、关元、心俞、三阴交、肾俞。
b、大椎、心俞、肝俞、肾俞、脾俞、阴陵泉、外关、三阴交。
(2)肾阳虚
症状: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行经量多,面浮肢肿,夜尿多或尿频失禁,舌淡或舌胖嫩,边有齿痕。
取穴:中脘、气海、命门、心俞、关元、内关。
第六节外科病症
1、颈椎病症状:颈痛、麻木、强硬、活动受限,或痛引前臂、手指,或有头晕、恶心。
取穴:大椎、大杼、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天宗、曲池、外关、风池。
2、肩周炎
症状:肩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夜间痛甚。
取穴:肩贞、天宗、大椎、风池、曲池、合谷、肩前、肩后。
3、急性腰扭伤
症状: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疼痛,局部压痛。
取穴:委中、肾俞、腰阳关、阿是穴。
4、慢性腰痛
症状:持续性腰部隐痛,劳累受凉加重。
取穴:肾俞、腰阳关、气海、命门、环跳、委中、阳陵泉、涌泉、阿是穴。
5、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
症状:肘关节外侧疼痛,向前臂放射,肘关节活动时加剧,肘关节外侧有压痛。
取穴: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阿是穴。
6、梨状肌综合症
症状:臀部疼痛,沿臀中部向下压痛。
取穴:关元、腰阳关、肾俞、环跳、胞育、殷门。
7、落枕
症状:因睡眠姿势不当,或劲部扭伤,或受寒凉引起颈项强硬,转动不利疼痛。
取穴:大椎、风池、风门、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8、软组织损伤
症状: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损伤引起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上肢部取穴:合谷、手三里、曲池、阿是穴。腰部取穴:腰阳关、委中、大椎、涌泉、阿是穴。下肢部取穴:委中、承山、阳陵泉、局部随症取穴。
9、肋间神经痛
症状:肋间神经分布区疼痛、咳嗽、喷嚏、吸气加重、或痛引肩部,局部压痛。
取穴:内关,阴陵泉、阳陵泉、支沟、肝俞、胆俞。
10、股外侧皮神经炎
症状:双侧大腿前外侧皮肤有蚁行感、麻木、疼痛、站立及步行过久时加重。
取穴:风市、中渎、飞扬、伏兔、膝阳关、阿是穴、大腿外侧走罐。
11、腓肠肌痉挛
症状:局闻痉挛、疼痛、或局部隆起,下肢不敢伸直。
取穴:委中、承山、承筋、昆仑、太溪。
12、足跟疼痛
症状:足跟外伤、劳损或骨刺引起足跟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困难。
取穴:承山、太溪、昆仑、涌泉、照海、阿是穴。
13、坐骨神经痛
症状:腰臀部、大小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背外侧,有放筋样、烧灼样、针刺样疼痛,活动受限,劳累与寒凉加重。
取穴:腰部反应点、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委中、承山、殷门、悬钟、风市、阳陵泉。
第七节内科病症
1、急性胃炎
(1)寒凝气滞型
症状:胃痛暴作、怕冷喜温、恶心呕吐、喜热饮。
取穴: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阴陵泉、梁丘。
(2)湿热中阻型
症状:胃脘灼热胀痛,进食加剧或入食即吐,吞酸嘈杂,口渴不欲饮。
取穴:中脘、下脘、足三里、内庭、合谷。
(3)食积停滞型
症状:胃脘胀痛,疼痛拒按、嗳腐酸臭,恶心呕吐,吐后痛减。
取穴:中脘、下脘、足三里、天枢、梁门、神阙。
2、慢性胃炎
(1)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饥饿痛甚,进食痛缓和,纳呆脘胀或泛吐清水,面色少华,畏寒肢冷,大便稀薄。
取穴:中脘、脾俞、大椎、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2)肝气犯胃型
症状:胃脘胀满,攻痛过肋,暖气频作,痛无定处,烦恼郁怒则加重。
取穴:中脘、肝俞、期门、支沟、足三里。
3、胃下垂
(1)脾虚气寒型
症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心悸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食后加重,平卧减轻,常伴有嗳气,不规则胃痛。
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胃俞、脾俞、关元。
(2)脾胃不和型
症状:胃脘胀痛,腹痛绵绵、食难消化,甚则恶心呕吐,大便时稀时干。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气海。
4、急性肠胃炎
(1)寒湿型
症状:腹痛肠鸣,大便清稀,肢体困重或伴恶寒发热,舌淡苔白
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大肠俞、足三里、阴陵泉、内关。
(2)湿热型
症状:呕吐腹痛,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泻而不爽,便色黄褐或间带粘液,舌红苔黄。
取穴:大椎、天枢、上巨虚、中脘、大肠俞、内关、足三里。
5、胃溃疡
(1)肝胃气滞型
症状:胃脘胀痛累及两肋,吐酸嗳气,嘈杂如饥,胸闷易怒,喜叹气,食欲不振。
取穴:肝俞、胃俞、期门、中脘、足三里。
(2)肝胃郁热型
症状:胃脘疼痛伴灼热感,进食后疼痛无明显缓解,口干且苦,嘈杂吞酸,心烦易怒。
取穴: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6、胃痉挛
症状:突发性剧烈腹痛,有时伴恶心呕吐,常见于有争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1)中脘、天枢、关元。
(2)中脘、梁门、肝俞、胃俞。
7、膈肌痉挛
(1)胃火上逆型
症状:呃逆声哄亮,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赤黄、大便干结。
取穴:膈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
(2)肝气犯胃型
症状:呃逆连声,胸肋胀闷,多由忧郁恼怒而引发。
取穴:膈俞、中脘、膻中、肝俞、太冲。
(3)脾胃阳虚型
症状:呃逆连续且声低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欲不振,倦怠乏力。
取穴: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关元。
8、腹泻、腹痛
(1)腹泻
症状:下腹隐痛,大便稀如水样,每日数次。
取穴:脾俞、大肠俞、气海、足三里、关元、上巨虚。
(2)腹痛
症状:胃脘以下疼痛,有冷痛、灼痛、隐痛、绞痛,也有满痛、胀痛等等。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气海。
9、便秘
症状:两日或数日一便,排出困难。
取穴:(1)天枢、支沟、上巨虚、大肠俞、脾俞。
(2)神阙、气海、大臣、足三里、关元。
10、支气管炎
(1)风寒束肺型
症状:咳嗽痰白,鼻塞流涕,或伴恶寒发热。
取穴:大椎、风门、曲池、肩中俞、肺俞、身柱、外关、合谷。
(2)风热犯肺型
症状:咳嗽痰黄,口干咽痛,身热微恶风,伴有头痛。
取穴:大椎、肺俞、大杼、尺泽、曲池。
(3)燥热伤肺型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略出不爽,甚则痰中带血,鼻燥咽干。
取穴:天突、尺泽、合谷、肺俞、内关、膻中。
11、慢性支气管炎
(1)痰湿阻肺型
症状:咳嗽痰多,痰稀白,胸部满闷,喘促气短。
取穴:脾俞、足三里、丰隆、肺俞、中府、膻中。
(2)脾肾阳虚型
症状:咳嗽气喘,动则尤甚,痰液清稀、形寒肢冷,多伴四肢不温,食欲不振。
取穴: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膻中
12、支气管哮喘
(1)实喘型
症状:呼吸深长,以呼出为快,气粗声高,病势急骤。
取穴:天突、膻中、肺俞、大椎、定喘、丰隆。
(2)虚喘型
症状:呼吸短促难续,以深吸为快,气怯声低,病势较缓。
取穴:脾俞、肾俞、气海、关元、天突、膻中。
13、高血压
(1)肝火亢盛型
症状:眩晕、头胀痛、面赤烦急,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取穴:风池、风门、足三里、曲池、阴陵泉。
(2)阴虚阳亢型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头重脚轻,心烦失眠,腰膝酸软。
取穴:心俞、胃俞、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
(3)痰浊上扰型
症状:眩晕头痛,头胀如蒙,胸脘痞满,心悸食少,肢体沉重。
取穴:大椎、中脘、风池、丰隆。.
14、冠心病
(1)胸阳痹阻型
症状:因受寒而卒发,心痛如绞,甚至心痛彻背,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心悸气短。
取穴:内关、心俞、膻中、巨阙、阙阴俞、郄门、支沟、足三里。
(2)瘀血阻络型
症状:胸痛如刺,痛不定处,入夜更甚,心悸不宁,舌质紫暗。
取穴:心俞、膈俞、膻中、内关、天泉、郄门。
15、失眠
(1)心肾不交型(阴虚火旺)
症状:心烦不寐即醒,心悸不安,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
取穴:神门、三阴交、内关、心俞、肾俞、失眠。
(2)心脾两虚型
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心悸健忘,饮食无味,腰酸便溏,倦怠乏力,舌淡苔厚。
取穴:心俞、阙阴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
(3)肝郁化火型
症状:失眠,多梦易惊,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喜叹息,舌苔-26-黄。
取穴:肝俞、曲池、太冲、神门、内关、三阴交。
(4)痰热内忧型
症状:失眠,头重,心烦口苦,痰多胸闷,恶心、厌食、目眩。
取穴: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内关。
16、神经性呕吐
症状:突然恶心呕吐,吐物量少或干咳恶心,伴暖气,两肋胀痛、头昏心悸,失眠多梦。
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内关。
17、头痛
(1)风寒型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
取穴:风池、风门、太阳、
(2)风热型
症状:头痛且胀或跳痛眩晕,发热恶风,有汗,舌尖红,苔黄。
取穴:大椎、风门、太阳、(闪罐)、曲池、太冲。
18、眩晕
症状:自觉头昏眼花,伴有恶心、呕吐。
取穴:风池、头维、合谷。
19、面部神经麻痹
症状: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口角向外侧歪斜,鼻唇沟平坦。
取穴:患侧的地仓、颊车、下关、阳白、风门、风池、大椎。
20、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症状:四肢麻木刺痛,畏寒肢冷,痿软无力,并逐渐向上扩展。
取穴:尺泽、外关、身柱、脾俞、委中、足三里、命门。
22、糖尿病
上消(肺热)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躁,小便频且多,舌边、舌尖红,苔薄黄
取穴:a、大椎、脾俞、肺俞、膈俞、足三里。
b、天枢、三焦俞、梁丘、肺俞、中府、上脘。
中消(胃热)
症状:多食易饥,嘈杂、烦热汗多,形体消瘦,或大便秘结,尿多且黄。
取穴:天枢、三阴交、滑肉门、胃俞、足三里。
下消(肾虚)
症状:小便频,尿量多,渴而多饮,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皮肤干燥或全身瘙痒。
取穴:肾俞、关元、三焦俞、天枢、太溪、血海、三阴交。
23、肥胖症
(1)脾胃蕴热型
症状:体胖匀称,按之结实,食欲亢进,面包红润,畏热多汗。
取穴:脾俞、胃俞、天枢、曲池、内庭、三阴交。
(2)脾胃俱虚型
症状:体胖以面颊部为甚,肌肉松驰,神疲乏力,纳呆腹胀,尿少浮肿。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
24、关节炎
症状:关节疼痛,酸、麻,甚则肿胀畸形,屈伸不利。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为主。
肩部取穴:大椎、秉风、肩井、曲池、肩前、肩后。
肘部取穴:曲池、合谷、天井、尺泽、外关。
膝部取穴:犊鼻、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粱丘、风市。
躁部取穴:悬钟、三阴交、昆仑、上巨虚、跗阳、涌泉。
腰背部取穴:大椎、风池、身柱、至阳、筋缩、悬枢、命门、腰俞、环跳、秩边、腰阳关。
25、肾绞痛
症状:腰腹绞痛,血尿或伴尿频、尿急、尿痛、多因结石引起。
取穴:肾俞、三阴交、关元、三焦俞、阴陵泉、阿是穴。
26、前列腺炎
症状:尿频、尿急、或小便淋漓不尽,性欲减退,遗精等。
取穴:关元、阴陵泉、三阴交、命门、涌泉。
27、膀胱炎
(1)湿热下注型
症状:小便少而黄,小腹胀痛不适。
取穴:水道、阴陵泉、膀胱俞。
(2)气虚邪恋型
症状:小腹坠痛,面色苍白,夜尿频繁,,小便量少。
取穴:脾俞、肾俞、水道、气海。
28、肾盂肾炎
(l)湿热蕴结型
症状:畏寒发热,尿频尿急,尿浊或尿血,小腹有坠痛感,腰酸腰痛,舌边舌尖红。
取穴:肾俞、膀胱俞、阴陵泉、足三里、中极。
(2)阴虚邪恋型
症状:轻度尿频、尿急或尿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低热盗汗、手足心热。
取穴:肾俞、膀胱俞、水道、三阴交、足三里、太溪。
29、阳萎
(1)命门火衰型
症状:阳事不举,临房早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
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大赫。
(2)心脾两亏型
症状:阳事不举,纳呆腹胀,心悸、失眠、神疲便溏。
取穴:a、大椎、心俞、肝俞b、身柱、心俞、肾俞;c、神道、命门、关元;d、灵台、脾俞、中极。每次取一种,可交替进行。
(3)惊恐伤肾型
症状:阳事不举,胆怯多疑,心悸易,夜寐不宁。
取穴:肾俞、志室、关元、膀胱俞、命门、,三阴交、足三里。
(4)湿热下注型
症状:阴茎萎软,阴囊湿痒,阴部酸胀不适。
取穴:大赫、中极、关元、肾俞、三阴交。
30、感冒
(1)风寒型
症状:畏寒发热,鼻塞声重,头痛、肢体酸痛、咳嗽流涕、苔薄而白。
取穴:大椎、肺俞、风门、风池、外关、太阳(闪罐)。
(2)风热型
症状:发热重、头胀痛、咳嗽痰稠、口于咽痛、苔薄且黄。
取穴:大椎、曲池、太阳(闪罐)、风池、天突。若先在背部督脉及双侧膀胱经走罐,至皮部潮红,再将罐具拔于俞穴及相关穴位,效果更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