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4.《苏轼二首》》研学案(教师版)

来源:爱go旅游网
15.《苏轼词二首》(2课时)

主备人:黄飞冰 协备人:史琼君 高___级___班 第___组 学生姓名:_______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五步法”学习苏轼的两首词,学习这两首词时要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表情达意,了解苏轼的豪放诗风和婉约诗风。【研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背诵《定风波》。(重点)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自主研学案】

一、走近词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jiá)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文艺全才)

二、苏轼与豪放派词

在苏轼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苏轼登上词坛后,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

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豪放词题材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苏轼的豪放词,虽篇数不多,却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旷达的性格、横溢的才气、精博的学问和其锐意求新的精神,挥洒笔墨,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开一代豪放词风。

苏轼的豪放词题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另一类是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写作背景

(一)《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21岁中进士,满怀报国热情,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至此42岁的他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豁达,以“闲人”自居,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是真正得意。

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谪居黄州,坦然自适,和苏轼心境相同。在其宅西南长江边筑亭,作为陶冶性情之所。苏轼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二)《定风波》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四、自主学习质疑(至少写2个)

请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写下来,待小组学习讨论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案】

一、通过“五步法”学习《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1.诵词:注意读音、节奏、情感。2.解词:散译词的内容

1句: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 2句: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 3句: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 4句: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醉翁(欧阳修)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5句: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 6句:忽然一阵飓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 7句: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风、雌风。 8句: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3.悟词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却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豪迈旷大的处事精神,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炉。4.赏词

(1)落笔两句,用实笔展现出落日时分,水天相接,苍茫阔远的景致。然后再折回写新亭初建,本是张梦得建亭,苏轼游赏,这里却反客为主,谓“为我新建”,豪爽而幽默。下面不再正面描写快哉亭风光,而是回忆当年在平山堂上之所见,以迷蒙虚景侧面映衬当前的实景,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胜景联系在一起,扩阔了词的时间、空间。 下片又回到眼前,前三句为静景,写江水之澄静。“忽然浪起”与前文恰成对比,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隐有自喻之意,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关于“风”的议论。“堪笑”以下五句,用了用典的手法,显现了词人坦荡的胸襟。全词大开大合,在艺术特色和手法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化用典故,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2)词中描绘了“白头翁”怎样的形象?

明确:词中描绘了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的形象。他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搏击,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于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定风波》1.诵词: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解词

(1)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故,交代写作缘由。(2)散译词的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散译词的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3.悟词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词通过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4.赏词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明确: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风雨”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用了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5.背诵并默写《定风波》。

【检测反馈案】

(2007年高考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

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剖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古诗词通常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或叙事,也不是一味的抒情,而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对于宋词来说,一般上片描画对象,以托物起兴;下片则铺展生发,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对象之中。本词即运用此种写作手法。(1)要了解作者的心情,先要知道描写的什么景,才知道词中传达了什么情。“柳斜

斜”、“望”、“春水”、“烟雨”、“晴”等,均是传统诗词中关于“愁绪”、“怀人或怀乡”的经典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对此词进行赏析,先要根据全词的结构明白三个问题:本词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情景如何交织在一起。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诗中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出这种淡淡的却无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总结反思案】

苏轼的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

(一)苏轼词风以豪放为主

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时《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把酒问青天”,到“欲乘风归去”,再到“起舞弄清影”,真是空灵蕴藉,不知身在人间。进而写月照无眠之人,抒发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和人世的感慨。天上人间、虚实并写,飘逸空灵,疏宕洒脱,以浪漫主义手法展示了开阔的胸怀和坚定的生活信念。他豪放词的最突出的代表是题为“赤壁怀古”的《念奴桥》(大江东去)。这首词以夸张的手法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视野高远,其实恢宏。既正面描摩赤壁的江景,又具体刻画了周瑜的雄姿。这两方面的文字都颇为夸张,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结尾又联想到自己志不得伸,早生华发,发出“人生

如梦”的感叹。这与曹操《短歌行》同样苍凉悲壮,把作者不平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苏轼遇事达观、超脱,心胸狂放开阔,他不管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被压得抬不起头,如《定风波》词形象地体现了这种旷达的襟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突然而来的风雨袭击下,苏轼逍遥自得,安之若素,果然微寒驱散了醉意,前进迎来了日光。他在旅途上如此,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也是这样坦然自处,这种旷达的襟怀,简直可以傲视一切磨难艰危,而达到谈笑生死,履险如夷的境地。正因为苏轼还有这么一股不畏“风雨”的精神,所以他不敢受困厄运摆布。他见到黄州的兰溪竟是从东向西流的,便高兴的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抒写了他对所谓命运发生的抗争,表现出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二)婉约风格

苏轼的词又是婉约的。苏轼为人,情至深,意至重,对宇宙人生万物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才气过人,内心的感情在他的笔间自然流露,让人深深的感动。最能体现这方面的是他的《江城子·记梦》,这首词是他纪念亡妻王弗而写。上片写实,苏轼与亡妻分别十年,一开始便笼罩着十分凄凉伤感的气氛。十年中,苏轼的人生又经历着几番沉浮。几度奔波,与妻子的坟墓相隔千里,想在坟前对妻子说说悲凉的心情都不能。“十年”、“千里”,时间的长久与距离的遥远既深沉了感情,又寄寓了世事沧桑的感慨。下片写梦境,梦里实现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相逢”。“小轩窗,正梳妆”是全词一片凄凉黯然氛围中一点难得的亮色,这个场景,或许是妻子生前最为熟悉的,现在生死重逢,回到温馨的从前,都已物是人非,千言万语只化作千行泪水,平常场景的描写更充满感人至深的浓厚情意。“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使心中有再多的密语甜言,此刻也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现在再也见不到“小轩窗,正梳妆”的亲人了,能看到的只有凄清月色下一座孤坟,“明月夜,短松冈”的意境甚是凄凉。以发自内心的率真语言,表达生死不渝的夫妻之情,词人敦厚的天性,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慨,倾注其中,沉滞深刻,感人肺腑,令人不忍卒读,凄凄惨惨戚戚也无法形容苏轼心中的悲凉。

东坡的婉约词中,也不缺乏“缘情而绮靡”之作。这些词颇多传统的风采,如《水龙吟》咏唱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春色三分,二分为土,一分流水。细

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尽显一片幽怨缠绵;再如《蝶恋花·春景》写墙里佳人的笑声,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画面妩媚动人。王世贞在《花草蒙拾》中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道:“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他第一次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他作于徐州任上的五首《浣溪沙》描写了农村情景,词人以亲切的态度,欢悦的心情,平易的笔调,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仲夏农村的风情画,又是一组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生动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田园画。“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的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总之,苏轼突破原来词的规范,在用调上引进不少激动慷慨大方豪放的词对后代影响很大,而且直接影响到后代曲的创作。如他的《哨遍》: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他的豪放风格、旷达风格与婉约风格都是苏轼感情的喷火口,其底蕴仍是现实主义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