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一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来源:爱go旅游网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

  一、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

①发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洨(xi 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 ⑥堙(y n):填塞,堵塞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以堙于东海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①小数也,不专心致志②,则不得③也弈秋④,通国⑤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⑦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⑧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⑨?曰:非然也 注释

①弈之为数: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弈,下棋数,指技艺②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③不得:学不会④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弈,所以叫弈秋⑤通国:全国 ⑥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同“唯”,

只“……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⑦鸿鹄:天鹅⑧援弓缴(zhu)而射之:拉起弓来去射它援,引,拉缴,系着丝绳的箭之,代词,指天鹅⑨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 ③虽与之俱学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三、景公出猎⑴

  景公⑵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⑶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⑷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⑸所谓不祥⑹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⑺夫有贤⑻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⑼,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⑽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⑾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⑿为不祥也?” 注释

⑴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的一部书⑵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⑶泽:聚水的洼地⑷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⑸殆(d i):大概,恐怕 ⑹不祥:不吉利⑺是不与焉:这不同你所说的那些⑻贤:贤人,有才德的人⑼任:信任⑽乃若此:就象这些乃,是,就是⑾如:往,去⑿曷:同“何”,为什么,怎么

阅读训练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

文章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四、 景公闻命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侧陛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时齐卤人,齐景公时任宰相 ②霁(j):雨后或雪后初晴③被(p ):同“披”④裘:皮衣⑤陛:宫殿的台阶⑥有间:有顷,一会儿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通“”,意思是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雨雪三日而不霁中“霁”的读音是意思是,现代汉语仍保留了这个意思,请举出一个成语:

4.翻译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6.宴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日:“夫子⑤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⑧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注释

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 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⑦枉:违法曲断⑧给:供给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我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②恃人不如自恃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译文: 

②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表现了公仪休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子罕不受玉《左传》

宋人或得玉(1),献诸子罕(2),子罕弗受(3)献玉者曰:“以示玉人(4),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5),若以与我(6),皆丧宝也(7),不若人有其宝(8)”

【注释】

(1)宋:春秋时宋国或:有的人 (2)诸:“之于”的合音字子罕:春秋时宋国执政贵族乐喜的字 (3)弗:不 (4)以:把,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玉)示:给人看玉人:治玉的工匠 (5)尔:你 (6)若:如果 (7)丧:(sàng)丧失,失掉 (8)不若:不如人:各人 (9)稽(j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之地

问题探究

1.文中的故事展示了两个人的价值观,献玉者和子罕,分别看重的是

什么呢?

2.文中通过一件事使子罕的形象十分完美,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3.指出加点的词的反义词

① 我以不贪为宝 ② 皆丧宝也

② ③若以与我

3.根据句意解释加点的词 若

若以与我 ( )不若人有其宝 ( )

4.写出文言中相关的人称代词各两个

①第一人称: ②第二人称:

七、狐假虎威《战国策》

虎求百兽而食之(6),得狐(7)狐曰:‘子无敢食我也(8)!天帝使我长百兽(9),今子食我(10),是逆天帝命也(11)子以我为不信(12),吾为子先行(13),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14)?’虎以为然(15),故遂与之行(16),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6)求:寻找 (7)得:捉到狐 (8)无敢:不敢 (9)长(zhǎng)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名词用作动词,做主管者 (10)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11)是:这逆:违背 (12)不信:说谎信:语言真实 (13)先行:走在前面 (14)走:跑,这里指逃跑 (15)然:对,是这样 (16)故:所以遂:就

问题探究

1.“狐假虎威”是个童叟皆知的成语故事,请你就“狐”和“虎”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今子食我,②是逆天帝命也 ③虎求百兽而食之 ( ) ④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八、晏予使楚

晏子将使楚①,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②?’曰,‘坐盗”

晏子至,楚五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反顾之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通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楚:楚国②坐:犯罪③枳:树名,似橘树而矮小,果小味酸

④得无:恐怕……吧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 2.晏子反顾之曰

3.齐人固善盗乎

二、下列句中加点部分与“王曰‘何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曰,“坐盗” B.何以然者

C.技止此耳 D.学然后知不足

三、荆王想要羞辱晏子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 晏子针对荆王的答话是:

四、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譬喻,“橘”比喻 ,“枳”比喻 这段话反映出晏子的

九、王冕故事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

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阅读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

3.门人事冕如事性

4.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三、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十、南辕北撒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②闻之,中道③而反,衣焦④不申⑤,头尘不去⑥,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⑦,方北面而持其驾⑧,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⑨为北面?’曰:‘吾马良’臣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⑩’曰:‘吾用⑾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e王之动

愈数,而离王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①邯郸:赵国的都城 ②季梁:魏国的官员 ③中道:中途,半路上 ④焦:皱缩 ⑤申:同“伸”,伸展 ⑥头尘不去: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 ⑦大行:大道 ⑧持其驾:用手持着缰绳,驾着马车 ⑨奚(灯)为:为何,为什么 ⑩此非楚之路也: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⑩用:路上用的资费 ⑩善:本领好 ⑩动:举,举动 ⑩信:取信⑩广地尊名:扩张领地,抬高声望 ⑩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此处指依仗国大、兵强等条件去进攻别人的次数愈多,离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愈远了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今者臣来

2.方北面而持其驾

3.我欲之楚

4.吾用多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十一、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

敢,则怀丸操弹④,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呜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吴王:指吴王阉闾 ②荆:指楚国 ③舍人:官名,掌宫中之政 ④怀丸操弹:怀揣弹丸拿着弹弓丸,弹子弹,弹弓 ⑤旦:早晨 ⑥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 ⑦务欲:一心想要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2.如早者三旦—— 3.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2.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三、少孺子对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他的用意是(用文中语句回答)

十二、杯弓蛇影

乐广字修辅,迁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

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注释]①河南听事:河南官府的厅堂当时乐广担任河南地方长官 ②角:弓 ③意:猜想 ④不:同“否” ⑤沈疴(ch6nk6):重病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亭甚恶之—— 2.沈疴枣愈——3.久阔不复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酒中复有所见不?

———

2.广乃告其所以

三、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 ③既饮而疾

②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四、“杯弓蛇影”后来作为一个成语,比喻

十三、田 子 退 金(8分)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休假回家),得金百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当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侍奉父母)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家)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拿开)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上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通“悦”,喜欢)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1.找出与“归休”的“归”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众望所归   B..暮而归

2.判断下列“为”的读音和用法,对的打“√”,错的打“×”(2分)

①五个“为”都是动词,读第二声(   ) 

②四个“为”是动词,一个“为”是介词(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王贤其母,说其义

                           

4.指出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辍耕之垄上  B.吾欲之南海  C.孝子之事亲也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十四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养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24.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凌空而去 (2)与钱一万

(3)知其贤 (4)天之织女

25.凭助注释翻译下面句子(2分)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26.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得到什么启迪?(4分)

十五、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

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   )      ④乃往,身自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岂可不一会期哉?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十六、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注:①师旷,盲乐师,名旷(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如日出之阳          ②如炳烛之明 (2)翻译下面句子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十七、齐景公出猎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刘向《说苑》(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殆所谓之不祥也(   )       ②是不与焉(   ) ③夫有贤而不知(   )        ④用而不任(   )(2)翻译下面句子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十八、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 ① 者,谒者② 操之以入中射之士③ 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④ 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⑤ 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⑥,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①荆王:战国楚顷襄王② 谒者:管进谒的人③ 中射之士:中射士,诸侯宫里的侍御之臣④ 说王:向荆王解说⑤ 是:这⑥ 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2、请指出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 答:

3、“‘可食乎?’曰:‘可’”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谒者理解的是什么意思?中射之士利用的是什么意思? 答:

十九、东坡画扇 (宋)何薳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

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悔不胜而去

2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 、即以付之曰(把)

24.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25.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3分)

二十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⑷谷年十有五( )

  ⑸是负义也( ) ⑹乃载祖归养( )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 捐祖于野 移其民于何东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2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4分)

  2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二十一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2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惟一女远适他乡 B.老者暴卒

惟吾德馨 士卒亡者过半

C.乃俱归 D.仍牢守故宅

吾谁与归 彼竭我盈,故克之

24.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 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 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

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25.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二十二

陈胜王凡①六月已为王,王陈②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③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④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入俱归

注释:①凡:总共;一共②陈:陈县③宫门令:守卫宫门的长官④遮:拦住

11.对下列四句话中“之”字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 ②之陈 ③宫门令欲缚之 ④陈王闻之

A.①与④同 B.①与③同 C.③与④同 D.四个都不同

12.针对上述文言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陈涉称王六个月,把陈县定为王都

B.陈涉的老朋友到陈县想见陈涉

C.守宫门的长官想把敲打宫门的那个人绑起来,不肯向陈涉通禀

D.陈王出巡,宫门令拦住去路呼叫陈涉

二十三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瓘《书断&8226;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5.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2分) 今 而 用 之 使 待 成 人 恐 蔽 儿 幼 令也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恐不能秘之 ( )

(2)待尔成人,吾授也 ( ) (3)不盈期月 ( )

17.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七岁善书”中的“善”应选择的义项是 (只填序号)(2分)

善shàn①好,好的,善良的《韩非子&8226;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不遗匹夫”②友好,亲善《战国策&8226;秦策二》:“齐、楚之交~”③善于,擅长《史记&8226;孙膑传》:“~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④爱惜《荀子&8226;强国》:“~日者王,~时者霸”⑤应答之词表示同意《三国志&8226;魏书&8226;郭嘉传》:“太祖曰:‘~’乃南征”⑥副词好好地《左传&8226;昭公十三年》:“子~视之”

18.“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其夫呓语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此子必蔽吾名!

20.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4分) 原因: 认识:

二十四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三国志 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9.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10.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①奇: ②一 ③识

11.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2分)

.

12.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13.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14.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2分)

二十五、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jù):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2分)

太宗益刻意临学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二十六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8226;寇准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闻准入相 ( )

(2)咏适自成都罢还 ( ) (3)准莫谕其意 ( )

16.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张公谓我矣

                         

17.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2分)

                  

二十七 (7分)

王罴①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②,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火透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我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 ——《周

书·王罴传》

[注释]①王罴:北周大将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③舂火: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

1.解释加点词(3分)

①性俭率      ②为其设食     ③大惭      

④意嫌之      ⑤及瓜皮      ⑥乃引手就地     

2.翻译句子(2分)

乃尔选择,当是未饥

                     

3.“俭率”二字高度概括了王罴的性格,这段文章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的,试作简要说明

答:                                      (2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答案文言文阅读分析《精卫填海》

 1.①,来 2.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 4.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3.提示: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译文:发鸠山上生长着很多柘树,有一种鸟生活在那里,它的外形长得很像乌鸦,花脑袋,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这只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因而变为精卫鸟它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

老父告诫孙叔敖

译文:孙叔敖当了楚国的令尹以后,全国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来祝贺他有一位身穿粗布衣,头戴白帽子的老人,最后来向孙叔敖表示慰问孙叔敖穿好衣服,戴正帽子出去接见这位老人,对老人说:“楚王陛下不知道我不贤能,(让我掌握国家大权,我没有能力管好国家大事),应该受到官吏和老百姓的责备人们都来祝贺我,您独后来,表示慰问,难道有什么指教吗?”老人说:“有该说的:自己身价高了,但对人民就骄傲起来的人,老百姓就疏远他;地位高了,又独揽大权的人,国君一定要讨厌他;薪俸已经多了,可是还贪心不足的人,别人就害怕同他接近”孙叔敖向他一再鞠躬,然后说:“谨遵你的教导!我愿意倾听你还没有说完的话!”老人又说:“地位已经高了,越要想到下面的百姓;官职越大,越要谦逊,心欲要小;薪俸多了就要谨慎,不取不义之财你如能遵守这三点,就足以把楚国治理好了!”

《学弈》

1.①教导②引,拉 ③共同,一起 2..①一门心思听弈秋的讲解 ②虽然他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郊果却不及那个人3.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译文: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来说),只是小技艺,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起弓去射它(他)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效果却不及那个人能说是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景公出猎》

1.①是不与焉是,这 ②乃若此此,这,这个课文中:①微斯人,吾谁与归?斯,这,这样 ②非独书为然然,这样  2.A(A.与动词览组成名词性短语 B.名词,处所 C.放在介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处所”, D.“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3.“曷为不祥

也”中“曷”通“何”,为什么,怎么 4.有贤人而不知道;知道而不任用;任用而不信任

译文:齐景公外出打猎,登上高山,遇见了猛虎;下到沼泽,遇见了毒

蛇他回到王宫就召见晏子,并问晏子说:“今天我外出打猎,登上高山,就遇见了老虎;下到沼泽,就遇见了蛇恐怕就是所说的不吉利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种不吉利,这不同于你所说的那些有贤人而不知道,这是一不吉利;知道而不任用,这是二不吉利;任用而不信任,这是三不吉利平常所说的不吉利,就是象这三种今天大王登上高山遇见猛虎,是因为山是老虎的住处;下到沼泽遇见蛇,是因为沼泽有蛇的洞穴到老虎的住处去,到蛇的洞穴去,遇见它们,怎么能说是不吉利呢?”

 《景公闻命》

1.“公被狐白之裘”中“被”通“披”,穿2.“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名词“雨雪”活用为动词,“下雨雪”3.j  雨后或雪后转晴 光风霁月 4.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5.因“公被狐白之裘”6.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而“出裘发粟与饥寒”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的君主不如他们啊”景公说:“讲得好我听你的话”便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1.①即使 ②依靠 2.①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这是为什么呢?②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要求别人的表现 3.言之有理即可 4.秉公执法、清正廉洁

译文 公仪休做鲁国宰相!而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仪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弟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是为什么?(公仪休)说:“就是因为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人们送我的鱼)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责求别人的表现,有不敢责求人的表现,就将违法曲断;违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免去了宰相的职务,那(我)虽然喜欢(吃)鱼,这些人必定不能送给

我鱼,(这时)我就不能自己供给鱼了如果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而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即使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我(也)能经常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是明白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别人替自己(打算),不如自己给自己(打算)”

六、子罕不受玉《左传》

问题探究 1.献玉者看重的是玉的经济价值,子罕则看重的是清正廉洁的品质2.拒收财物 扶贫致富

应试训练 1.①“完璧归赵” 或 “珠联璧合”等 ② “置之度外”等2.①廉 ②往 ③

得 ④取 3.①代献玉的人:代玉 倘若,如果:如:比得上 4.①我,吾,余 ②汝,尔

七、狐假虎威《战国策》

问题探究 1.分析要点:狐,假借他人权势,欺侮弱小虎被他人利用毫无觉察2.显得比较直路无缓冲,让人难以接受用了狐假虎威的故事设喻,让荆宣往在得到自慰的时候接受了江一的观点

应试训练1.①借助;与“真”相反②行走;跑:逃跑2.D 3.A 4.①缘木求鱼②走马观花

《孙叔敖纳言》

一、1.国都 2.穿 3.是不是有…… l教育,教诲 5.看低、看小(自己) 二、“老父”是“吊”,而众人是“贺”,行动不同,服饰也相异

三、“位已高……不敢取”,引导孙叔敖正确处理与民、与君、与财的关系四、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八《晏子使楚》

一、1.经过 2.回头看 3.本来,天生 二、B 三、齐人固善盗乎?今

民生长于齐不盗,人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齐人 到楚国后变为盗窃的齐人 不卑不亢和机敏善辩

九《王冕故事》

一、A B 二、D 三、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2.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3.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 4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在车子后面 四、勤奋好学,孝敬母亲

十三 田子退金

1.B 2.①(√ )②(×) 3.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 4.C

译文: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您怎么得到这些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十四

24.(1)离开(2)给(3)他(4)的

25.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26.(1)知恩图报 (2)好人有好报 (3)恪守承诺(4)孝敬长辈

十五、魏文侯期猎

(1)约定下雨,做动词到,往,动词身,亲身,亲自(2)难道能够不遵守约定的时间吗?一,动词,始终如一,引申为一贯遵守会,期,

同义(3)言必信

十六、炳烛而学

① 阳光②点燃蜡烛照明(2)蜡烛的光亮虽然是有限的,但比在黑暗中摸索,哪一个更强呢?(3)活到老,学到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十七、齐景公出猎

(1)①大概,恐怕②在其中③知道,了解,引申为\"发现\"④信任

(2)见译文重点词:如,往,到歇,何,什么(3)①为政,要举贤授能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译文:有一次,齐景公外出打猎,登上高山时看见老虎,下到沼泽看见老蛇返回王宫后,召见晏子问说:\"今天我外出打猎,登上高山看见老虎,下到沼泽看见老蛇,这大概是不吉利的预兆吧?\"晏子说:\"国家有三种情况不吉利,但您说的这种情况不在其中这三种情况是,贤能的人没有发现,这是第一种;发现有贤能的人,但不任用,这是第二种;任用贤人,但不信任,这是第三种所谓不吉利,就是这样的情况今天登上高山看见老虎,那高山是老虎的藏身之处;下到沼泽看见老蛇,那沼泽是老蛇的藏身之所去老虎的藏身之处,去老蛇的藏身之所,看见

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十八、不死之药

1、中射之士用巧妙的辞令破除了不死药的迷信

2、扬了中射之士机智善辩、敢于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

3、谒者理解的是:“这个药是可以入口吃的吗?”所以回答“可以”中射之士则利用类似问题“这个药我可以吃吗?”“可以”,于是夺而食之

十九、东坡画扇 

22.(1)职业(2)适逢、恰逢、正赶上(3)离开(3分,每小题1分,意思符合即可)23.C(2分)24.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2分,意思符合即可)25.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2分,每一点给1分) 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1分) 二十

21.(1)穿着 (2)回头看 (3)离开 (4)通“又” (5)这 (6)于是、就

  22. B 23.(1)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2)哪里有(因为)年老就抛弃他的呢?

  24.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25.敬老爱老

二十一

23.A 24.C

25.例:①我觉得文中的猴子对养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义,那么我们做人更应该有情义

②我觉得文中的猎人富有同情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主动关心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③文中的乡人不但出钱掩埋了老人,而且给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块碑,由此可见他们的善良与淳朴,这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此外还可以从老人或老人的女儿的角度来回答

二十二

11.D 12.D

二十三

15.(2分)今 而 用 之/ 使 待 成 人 /恐 蔽 儿 幼 令 也 评分标准:每标示正确一处得1分,共2分

16.(3分)(1)严守秘密;(2)传授,教授;(3)满,到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3分 17.(2分)③

评分标准:序号选择正确,得2分 18.(2分)C

评分标准:选择正确得2分,选错或多选不得分

19.(2分)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评分标准:“蔽”“名”两个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句子意思明白通顺得2分;关键词翻译欠准确,句子大意通顺得1分;关键词翻译不准确,句子不通顺不得分

20.(4分)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评分标准:能概括出王羲之成功原因中的两项,意思对即可2分;联系实际谈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共4分 二十四

9.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

10.①着重(以……为奇) ②全(满) 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

11.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

12.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

(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

13.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

1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二十五、王著教帝学书

二十七

七、(7分)1.①本性,个性 ②给 ③很,十分 ④内心,心里 ⑤等到 ⑥伸,伸出 2.你却挑挑拣拣,想必是肚子不饿3.撤掉浪费粮食的官员的粮食捡客人削下的稍厚的带肉的瓜皮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