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岩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设计
摘要 以弋阳县南岩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设计为例, 从堆体整形与处理、防渗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封场覆盖、渗沥液收集与导排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以期为同类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设计
弋阳县南岩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弋阳县南岩镇,距县城7.0km,属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服务范围为弋江镇、南岩镇,自1997年投入使用,于2013年停用,垃圾堆放面积34585.9m2,体积约19.36×104m3,主要成分为塑料制品、纺织制品、陶瓷和玻璃等生活垃圾。
国内外简易垃圾填埋场的综合治理普遍采用异地卫生填埋、筛分后异地处理及就地封场3 种技术路线[1]。其中,前两种技术路线因成本过高,在我国难以推广;而就地封场治理因其工期短、投资省、见效快、易操作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技术路线[2]。本工程经综合考虑采用就地封场治理方式对弋阳县南岩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治理。
1 堆体整形与处理
拟建工程场地区原始地形为山谷间冲沟地带,地势由东、南、西向北方向倾斜。现场地已全部被垃圾覆盖,垃圾表面不平整,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场地标高最大值73.46m,最小值63.22m,地表相对高差10.24m。
场地东面、北面垃圾堆体已形成自然边坡,边坡坡角60°~80°之间。目前处于安全状态,但若垃圾堆体常年处于裸露、陡坡状态,堆体边坡极易发生失稳状态,需进行坡面整形,将边坡坡角降低至安全限值内。
北边部分采用原有挡墙并在其上进行防渗处理,同时将挡墙向东西延伸,与地下的垂直防渗一起形成立体完整的截水屏障。东侧采用自然放坡,坡度为1:4的缓坡,坡地标高与原有道路标高对接。在起坡点和道路中间设置一条截洪沟将道路和场区的排水迅速排入东侧的水塘。
2 防渗系统
根据现场地质勘查报告,东南西三个方向的渗沥液通过地下冲沟统一向北迁移,故设计沿垃圾体北面设置防渗帷幕将填埋场的地下水和周边的地下水形成良好的隔离,避免渗沥液对地下水的污染。
经综合考虑本工程采用在帷幕防渗施工技术中得到大范围应用和推广的高压旋喷桩,并布置双排灌浆孔,孔距1m,排距1m,分两序施工,每序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
3 填埋气体收集
填埋气体的导出有竖向导出和横向水平导出两种方式,结合本填埋场为山谷型填埋场的特点,本设计选用竖向导气井的导出方式。此方式结构简单,能形成立体的导气体系。
4 封场覆盖
封场覆盖的目的为了阻断外界与垃圾场垃圾的相互影响,其目的是阻断雨水进入垃圾场,减少渗沥液量,防止垃圾场气体的无规律逸出,恢复垃圾填埋区域的生态系统。
整个系统可分为4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植被层、排水层、防渗层和排气层,排气层以下为垃圾堆体。封场大样如下:
5 地表水导排
设计沿垃圾堆场边界外侧设置永久性环库截洪沟,主要用于排除最终填埋边界线至分水岭(山脊线)之间的地表径流,并兼排垃圾填埋终了坡面的地表径流。本工程永久性环库截洪沟的总长为613m。
6 渗沥液收集导排与处理
在填埋库区沿挡土墙内侧设一道渗沥液收集盲沟,盲沟为梯形断面,内敷设1根dn315HDPE穿孔管,坡度为0.02,坡向渗沥液收集主管,主管采用dn315HDPE实管,位于垃圾坝体中间,渗沥液经导排管道收集后最终排至渗沥液调节池,调节池容积设计为300 m3,采用密闭钢筋混凝土池。
由于本工程渗沥液产生量较小(33.5m3/d),设计采用外运至现状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处理,并配备渗沥液运输用洒水车一辆。
7 绿化及生态恢复
将填埋场恢复至本地的生态水平可以提供城市地区最需要的户外空地和绿化带,因此使用本地植物就是必要的。总体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对土壤要求不高、抗干旱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强的浅根灌木。如海桐、山茶、胡桃夹等,不得使用根系穿透力强的树种。除了木本植物之外,填埋场植被重建也需要种植草坪。为实现成功恢复,最后要施以合理的管护以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要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实施长期护理及浇灌计划。在废弃垃圾场的植被试种实验过程中,初期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浅根类耐性植物和野生先锋草本植物,中后期选择灌木和乔木,完成草灌乔的群落结构的过度。
在完成生态恢复的同时,要把景观设计融入其中,为本市居民提供游玩休憩
的场所。并可选择重点表达地域文化认同感、社会文化认同感和时代气息认同感的室内外景观雕塑作为点缀。
8 总结
南岩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工程采用就地封场法进行弋阳县南岩垃圾场生活垃圾存量治理,即对现状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水、气和外形采取补救措施实行封场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投资较少,安全系数高,生态恢复完全等优点。工程实施后将使垃圾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水质也将会有较明显的改善,同时也将现状垃圾场由一个污染源变成一个生态景观区,整个工程对弋阳县城南片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齐长青.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方案的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8,16(3):59-62.
[2] 陈峰,高洪振,于明泉,等.简易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方案[J].环境工程,2011,29(1):8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