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理论・方法・案例 个体内隐知识的测量方法研究 个体内隐知识的测量方法研究 郭 健 ,中俊涛 (1.四川外语学院教务处,重庆400031;2.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400054)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不同学者对于内隐知识概念的理解,然后介绍了目前有关内隐知识的结构维度 和不同分类方法,接着对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内隐知识测量研究方法——开发内隐知识量表和模糊综 合评判两种方法进行了着重介绍,分析了各自的测量程序,并且还对开发量表中的构建因果图示的过程、 Self一9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技术以及模糊综合评判中设立评价指标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在介绍完这些方 法之后,文章对目前有关内隐知识的测量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从而为今后有关内隐知识的实证 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内隐知识;测量;开发内隐知识量表;模糊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2—9753(2010)05—0087—08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了许多西方企业奉行的一 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而我们的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对构成自身核 心能力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知识管理分为显性知识管理和内隐知识管理。由于内隐知识 本身所具备的稀有性、不易被模仿、难以替代和转移等特性,使得有关它的研究与测度的难度较大,成果 较少,而且又由于有关个体内隐知识的研究是对其它层面的内隐知识进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并且对于 个体内隐知识的评价和测度有利于丰富知识测度问题的研究,同时还可以指导建立诸如依据知识贡献程 度而形成的相关激励制度,根据知识构成现状而开发的贴近企业自身需求的培训方案,或者新型的知识 型薪酬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有鉴于此,本文将介绍和总结一些目前有关个体内 隐知识的测量研究方法,以期为今后有关个体内隐知识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个思路和方向。 一、内隐知识的定义 关于内隐知识的内涵,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领域对内隐知识进行了描述和定义。 Sternberg(1995)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内隐知识进行了定义,他们把内隐知识定义为“是行为定向的 知识,是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的,是个体为了达到有价值的目标而掌握的”。具体来说,内 隐知识具有3个特征。第一,内隐知识是一种不能言传的知识,通常依靠个人努力,而不能在别人的直接 帮助下获得,因此内隐知识是在环境支持最低条件下获得的;第二,内隐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这是一 种关于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下如何完成各项任务或作业的知识,是来源于个人经验的程序性知识。正是由 于内隐知识具备这一特征,所以它可以指导个体直接作出反应,但却不能明确表述这样做的理由;第 收稿日期:2010—04—10 修回日期:2010—05—08 作者简介:郭健(1972一),女,贵州织金人,四川外语学院教务处评估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 87 科学决策2010年第5期 三,内隐知识与个人的目标直接相关。内隐知识 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知识,从而有利于 个体目标的达成。 还有些学者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 内隐知识进行了定义。德鲁克(1999)认为:“内隐 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 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 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他还认为内隐知识源于经 验和技能。Nonaka(1994)提出,内隐知识是高度 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不易传递 给他人。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 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 和心智模式等。王德禄(1999)认为,所谓内隐知 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 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 达,也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内隐知识做出了不 同程度的定义,仔细分析这些定义可以发现,他们对 于内隐知识的理解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比 如内隐知识是难以表述、难以传播从而难以共享的 隐含经验类知识;它依赖于具体的情境,是通过具体 的行为获取的知识;内隐知识与个人经验密不可分, 对于个人价值目标的达成意义重大等。 二、内隐知识的分类和结构维度 按照知识载体进行分类,内隐知识可以分为 个体内隐知识、群体内隐知识、组织内隐知识和跨 组织的内隐知识。本文中我们只对个体内隐知识 进行研究,以下提到的内隐知识都是指的个体内 隐知识。 根据对于内隐知识结构维度的不同理解,不 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划分。Wagner(1987)认为 内隐知识是一个由3个维度组成的立体结构。第 一维度是内容,包括:(1)管理自己,指在工作相 关情景中,关于绩效方面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组织 的知识;(2)管理任务,指如何做好与具体工作任 务相关的知识;(3)管理他人,指关于管理下属和 与同伴交往方面的知识。第二维度是情景,包括: 88 (1)局部情景,指集中注意完成目前手头具体任 务,具有短期性,没有考虑到声誉、职业目标或长 远规划;(2)全局情景,注重长远目标,以及如何将 目前的情况和长远规划相匹配。第三维度是定 位,包括:(1)理想主义定位,指理想地评价解决问 题的方案;(2)实用主义定位,指一个方案的可实 施性。而Nonaka(1994)认为内隐知识分为两个维 度:认知维度和技能维度。认知维度包括信仰、观 点、思维模式,这类内隐知识对人们认识世界有着 巨大的影响;技能维度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掌 握的所谓“诀窍”的技能。Nancy Leonard和Gray.s Insch(2005)在对美国东部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 知识测量时,基于Nonaka的二维理论,提出了内 隐知识的三维模型:包括(1)认知维度,包括自我 激励和自我组织;(2)技能维度,包括个人任务和 组织任务;(3)社会维度,包括与任务相关的联系 和社会普遍联系。 根据内隐知识的不同本质属性,学者们将内 隐知识划分成了几种不同的类型。哈佛大学教育 学院的David Perkins教授和学生们在“探究:内隐 知识和直觉”课程中,提出内隐知识有如下几种类 型:情感方面的内隐知识、言语理解方面的内隐知 识、身体方面的内隐知识、社会习俗方面的内隐知 识、专家拥有的大量内隐知识。国内学者江新 (2005)等人则根据信息、知识、智能相统一的理 论,把个体内隐知识分为基于身体的内隐知识、基 于言语的内隐知识、基于个体元认知的内隐知识 和基于社会文化的内隐知识。而英国苏塞克斯大 学教育学院的Eraut(2000)教授把内隐知识分为 三类:人们对情境的隐性理解、行动中的内隐知 识、支持直觉性的制定决策的隐陛规则。 此外,国内学者李作学、王前(2006)还根据内 隐知识的特征以及在工作、组织和环境中的可转 移程度,将个体内隐知识分为通用隐性知识和专 用隐性知识两种类型。通用隐性知识就是那些能 够在不同工作和不同情境下运用的,能够满足多 种工作需要的隐性知识,如个人对价值观、性格、 决策理论・方法・案例 个体内隐知识的测量方法研究 认知等方面的隐性知识。专用隐性知识指的是只 适用于特定工作的,在不同工作和情境下难以转 性,通过对于特定领域及人群内隐知识构成的理 解来设立不同的测评指标,然后运用模糊评判的 方法,对内隐知识做出综合评判。这种方法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测量过程相对简单,测评结果也较 移的隐性知识,如专业技能、技巧和工作诀窍等方 面的隐性知识。 关于内隐知识的各种分类和结构模型允许人 们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内隐知识,为有关内 为科学客观,但是这种方法侧重于对于目标人群 的内隐知识含量等进行的测评研究,缺乏对目标 隐知识的测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内隐知识的测量方法 截止目前,有关内隐知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 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内隐知识的难以表达、不易 被模仿等本质属性,使得有关它的测量研究仍然 很少。内隐知识的测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开发目标人群的内隐知识量表,运用情境 判断测验的方法对目标人群的内隐知识进行全面 的测量和评价;另一类是根据内隐知识本身概念 的模糊性,通过对被测人群及行业或领域的理解, 设立相应的测评指标,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 方法或者基于语言信息的多指标群体综合测评的 方法来对内隐知识进行测量。两种方法的侧重点 各有不同,可以依据测评对象的特点或者测评目 的的不同来选取不同的测评方法,或者将两种方 法结合使用。 由于内隐知识具备了难以对它进行直接测量 的特性,因此我们通常通过评价个体在实际情景 下凭借经验或直觉等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行为方式 来测量其内隐知识。开发内隐知识量表就是这样 一种方法,它从内隐知识的结构出发,通过对于特 定情境的理解和把握,开发出一系列由特定工作 情境下的问题和相应的一组对待问题或者解决问 题的方法组成的若干题项,然后运用情境判断测 验的方法对目标人群的内隐知识进行全面的测 评。由于这种方法来源于现实情境,因此具备较 高的可信度,但是实施过程较为复杂。 和开发量表的方法有所不同,模糊综合评判 的方法或者基于语言信息的多指标群体综合测评 的方法虽然也是从内隐知识本身的结构出发,但 是这类方法是基于内隐知识本身概念界定的模糊 人群内隐知识构成内容的深入研究。 (一)方法一 内隐知识测量工具的开发,和情境判断测验 工具的开发程序一样,也是首先对工作情境中的 关键事件进行访谈,这些关键事件主要是个体在 一些特定的情境下学到的对于取得良好工作表现 有益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在学校或者一些书籍、 手册等资料中无法学到的。研究者通过访谈,让 被访者对这些关键事件进行讲述,从中提取概括 出包含情境描述和相应行动方案的内隐知识。然 后再要求被访者针对这些情境问题列出一系列其 它可能的行动方案,紧接着通过对该领域的相关 专家进行访谈,形成有关各个情境问题的最佳方 案,从而形成内隐知识测试量表。一个有关内隐 知识的测量工具就是由一定数量的问题和相应的 多种选择方案组成的。研究者在对目标人群进行 内隐知识测量时,被测者要求在众多的选项中选 出最好的反应或最差的反应,或者按照五点量表 或七点量表来评价每个反应的有效程度,又或将 反应按照有效性或先后性进行排序,只有当被测 者所作的选择和专家的选择偏差越小时,表明被 测者具备的内隐知识越多,反之,则越少。 是不是依照上述的开发程序就一定能做出内 隐知识的测试量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开发 一套内隐知识的测试量表不是易事,我们在了解 了它的程序步骤之后,就要落实实施的问题。由 于内隐知识难以表述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关键事 件访谈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大阻力,究竟如何让被 访者将自己这些不易表达也不易觉察的内隐知识 表述出来,下文将重点介绍一些有关内隐知识提 取的方法。 89 科学决策2010年第 5期 1.因果图示 由于内隐知识是关于行为的, 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因此采用因果图示这种方法 可以更为直观的表述这种程序性知识。因果图示 是将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概念连接起来,是一 种图示的方法,由结点和箭头表示,结点表示人们 生偏颇或者不够深入的现象发生。 3.半结构化访谈这种访谈之所以是半结构 化的,是因为它的目的和结构都是预先设定的,访 谈内容既包括一系列大的既定的问题框架,又包 括一些小的方面的开放性问答题目,这种访谈形 式照顾到了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而且也不会偏离 认为重要的因素或事件,而箭头表示这些因素或 事件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的作用,人们已经形 主题。在半结构化访谈中,我们鼓励被访者通过 成了关于自己工作实践或者个人目标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大部分以因果图示的形式存储在个人的 头脑中,而因果图示的方法就是将这些深藏于个 人头脑中的图示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的呈现出来,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提取内隐知识的方法。使用这 种方法的主要优势就是这种方法将许多概念联系 在一起,把模糊的关系结构化了,是一种对模糊事 物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有效方法。 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因果图示呢?首先,最重 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通过初步的访谈构建出初始 的框架,通过研究文献我们总结出了两种不同的 构建框架的方法。一种是通过SeW—Q——即自我 问答的访谈形式(这种方式可以最小化研究者的 影响),另一种是通过半结构化的访谈形式。这两 种访谈都建立在个体访谈的基础上,并且要求和 被访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下面,我们将对这 两种访谈的形式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2.& 一Q se ̄一Q是由Bougon(1983)提出 的,它是参与者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提取自身 的想法或观点。具体来说,参与者们通过阅读结 构化陈述开始自我提问(结构化陈述为参与主体 提供了有关自我提问的指导信息),然后对自己提 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提出更多的问题,整个过程就 是参与者依据研究者给出的提示等自己向自己一 次次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由于被测个体都是 有关指导他们自身行为的个体知识的专家,所以 这种自我访谈的形式有利于个体针对他们的自身 环境或处境提出问题,除此之外,这种形式还可以 最大程度的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避免由于研究 者对于测试领域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研究方向发 讲故事的方式将一些难以表述的内隐知识表达出 来,因为故事大多是包含一定的情境的,它可以反 映事情发生时所处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 讲故事的方式,被访者可以说出他做了些什么,从 而方便研究者提取内隐知识。有些时候,在语言 难以表述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采用讲故事的方 式了,这时我们发掘出了隐喻这种方式。形象的 说,隐喻这种表达方式,赋予了内隐知识画面,在 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所要表达事物的时候,特 别是在表达复杂的且有些模糊的经验的时候,隐 喻是种不错的选择。隐喻之所以能够帮助表达不 易表达的对象,一方面是它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 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解释工作中较为复杂的 现象;另一方面就是它可以通过想象、假想来传递 一个真实、完整的故事。隐喻就是通过这种想象 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和提取内隐知识的。 4.构建因果图示的过程 上文中提到的访 谈,无论是建立在SeW-Q的基础上还是半结构化 访谈的基础上,都为因果图示的构建提供了一个 良好的开端。构建因果图示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 导致成功的因素,这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首 先通过“是什么使您获得了这次成功”这种类似的 问题来开始构建,在被访者的回答的基础上再深 入提问“那您为什么这么做”,本着这种逐步深入 的探测思维,把隐藏在被访者头脑中的平时不易 被觉察的内隐知识逐渐挖掘出来,从而一步步的 完成这个因果图示的构建。在被访者无论如何也 讲不出更多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停止这个图 示的构建过程了。图一提供了一个构建因果图示 从而提取内隐知识的过程概要。 决策理论・方法・案例个体内隐知识的测量方法研究 吗? 图1因果图示构建示例 (二)方法二 知识的评价指标体系,只要所提取的指标科学合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或者基于语言信息 理,并且能够方便后期的测量评价即可。 的多指标群体综合测评的方法对内隐知识进行测 建立了目标人群的内隐知识评价指标体系之 量时,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两步,首先是依据相关理 后,接下来就可以运用相关的综合测评的方法建 论设立被测人群的内隐知识评价指标体系,其次 立目标人群的内隐知识测评模型,不过大多情况 就是根据已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 下还要将已设立的指标体系再分解设立二层或三 评判的方法或者多指标群体综合测评的方法对内 层指标(之后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 隐知识展开测量。 计算)。建立模型之后,通过德尔菲法或者随机调 设立被测人群的内隐知识评价指标体系是这 查法对各个指标设立权重,然后由相关人员打分 种方法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所设立的指标体系一 (通常由专家、上级、同事或下属来进行),接着运 定要能充分反映被测人群内隐知识的特点,各项 用模糊综合评判等相关数学方法对打分数据进行 指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并且能够保证对于不同 处理(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可以参考模糊评判方 个体内隐知识的区辨性。科学合理的设立评价指 法的相关文献,这里不再赘述),处理的最终结果 标体系是正确认识和测量目标人群内隐知识的前 即可作为被测个体的内隐知识测评数据。这种方 提和基础。关于如何具体的设置好目标人群的评 法既可以全面的对目标人群的内隐知识状况进行 价指标体系,可以依据被测人群的特点参考现有 测评,例如测出目标人群中内隐知识含量最高或 的关于内隐知识的较为成熟的理论进行。例如, 最低的个体,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内隐知识的 国内学者李作学,王前(2005)通过解读我国传统 不同侧面或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是一种相对灵活 思维方式获取内隐知识的过程提出的知识的广度 的测评方法。 和深度、取象比类的能力、运用意象的能力、隐性 四、内隐知识的测量研究成果与不足 知识的相对绩效和知情意相贯通的能力这五个指 Wagner和Sternberg(1987),Wagner(1991)采 标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指标。也有学者参考 用情境判断测验的方法相继开发出了管理人员的 Nonaka(1994)提出的认知维度和技能维度的二分 内隐知识测试量表,并进行了大量的效度研究。 法来设立指标。不管是基于何种理论来设立内隐 Somech和Bogler(1999)采用10个描述问题去测量 9】 科学决策2010年第5期 大学生的内隐知识,但是他们将内隐知识看作一 个整体而并没有测试它的结构维度。Hedlund, Forsythe,Horvath(2003)也采用情境判断测验的方 法开发了中排、连、营级领导的内隐知识测试 工具(TKML),并进行了领导人内隐知识量表 (TKML)与管理人员内隐知识量表的效度比较研 究,认为在测量领导人的内隐知识方面TKML 的效度要高于管理人员的内隐知识测试量表。 Nancy Leonard和Gray.S Insch(2005)通过对美国 东部大学生的内隐知识进行测量,发现一个包含 认知维度、技能维度和社会维度的三维模型更适 合被测者的内隐知识结构,这对Nonaka提出的二 维模型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对于目前有关内 隐知识的测量很少关注其结构维度方面是一个进 步。Elenal,Grigorenk(2006)等人对美国和以色列 两国的小学教师的内隐知识进行了对比研究,研 究发现了一些有关内隐知识的跨越文化、跨越国 度的相似性结果。 李作学,王前(2006)基于传统认知模式设立 了识别员工隐性知识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了模糊 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员工的内隐知识进行了初步的 测评,初步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这种数学方法在 内隐知识测评中的应用。邢艳楠、姜艳萍(2006) 从隐性产品知识和隐性流程知识两方面,建立了 个体隐性知识存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具有语言 信息的多指标群体综合测评方法,对个体内隐知 识存量进行测评,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出目标人群 中内隐知识存量最高的个体。李顺才,邹珊刚 (2003)提出了从知识工程角度对隐含经验知识进 行测度的指标体系,探索了内隐知识规模测度和 复杂性测度的方法,提出了内隐知识的综合测度 模型。 虽然目前关于内隐知识的测量取得了一些较 为令人满意的成果(比如内隐知识与个人经验适 度相关,内隐知识解释了传统智力测验所不能解 释的绩效差异,内隐知识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关联 的等),但是有关它的测量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92 第一,内隐知识不易表达,这就决定了它不易直接 测量,因此有关内隐知识的测量研究成果还是相 对较少;第二,尽管很多人认为内隐知识的结构是 的,但是由于内隐知识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因 此还是很少有研究者开发出相关的模型,从 而对内隐知识的结构进行深层次研究的(Nonaka 1994,Sternberg et al 2000,Wagner 1987, Wagner&Sternberg 1986);第三,由于内隐知识是在 各种各样的情境下通过广泛的经验和个人行为获 得的,因此有关它的测量仍然是针对各个专业领 域的内隐知识的测量,涵盖多个领域的内隐知识 的普遍性测量成果较少;第四,目前有关内隐知识 的测量还是集中于数量上的测量,而缺乏对个体 所掌握和应用内隐知识的程度的测量。 五、总结与展望 内隐知识的测量研究作为内隐知识实现操作 化的研究过程,是内隐知识研究中最具价值和重 要性的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内 隐知识的测评结果,可以建立“知识贡献分配”的 激励制度,该制度很好的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 于知识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企业鼓励所重视的隐 性知识资源在企业中的流动与共享。内隐知识的 测度研究,还可以用在人力资源的选拔测评上,根 据选拨目的的不同设立不同的测评模型,再参考 所得测评结果来决定人员的录用或晋升等。此 外,还可以根据内隐知识的测评结果,制定符合个 性需要的培训方案,从而加强所需内隐知识的学 习。总之,内隐知识的测量研究为人力资源管理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利于建立新型的人力 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于内隐知 识的测量研究。而分析目前有关内隐知识的测量 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有关它的测量研究相对较少, 测量方法大多集中于开发量表或者模糊综合评判 两者上,更加符合内隐知识特性的测量研究方法 急需开发。并且有关内隐知识的测量研究结果, 虽说理论上可以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模块 上,但是实践中究竟如何将测量结果科学合理的 决策理论・方法・案例 个体内隐知识的测量方法研究 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 eS8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rael:Measuring the Predictive 较少。另外,不同的内隐知识测量工具之间的信 度和效度的比较研究较为缺乏。最后,内隐知识 的测量结果与公司的核心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数 量关系,这方面还需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 Power of Tacit Knowledge.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J]. 2006,4(1):l4—33. [7]Anna Cianeiolo,Elea L.Grnigorenko,Linda Jarvin, Guillermo Gil,Michael E.Drebot,Robert J.Sternberg.Practi— cal Intelligence and Tacit Knowlege:Advancedments in the 之,这些有关内隐知识的测量研究不足为今后有 关它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前行的方向,以后我 Measurement ofDeveloping Expertsie[J].Learning and Indi— vidual Diferences,2006,16:235 253. 们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参考文献: [8]Roy Lubit.Tacit Knowleged and Knowleged Management: 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niza— [1]Sternberg,R. ,Wagner,R.K,&Okagaki,L. tional Dynamics,2001,29(4):164—178. (1993).Practical Intelligeee:tnhe Nature and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Work and Schoo1.In H.W.Resse,&J.M. [9]洪自强,冯明.实践智力与内隐知识研究新进展[.,]. 人类工效学,2000,1. Puckett(Eds.),Advance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PP.205 [1O]李作学,王 前.个体隐性知识的层次结构及维度模 型分析[.,].情报杂志,2006,11. [11]江新,郑兰琴,黄荣怀.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 227).Hillsdale,NJ:Erlbaum. [2]Sternberg ILI,Wagner RK,Williams WM,et a1.Testing Common Sense[川.An ̄can Psychologist.1995,(50):912 —[-,].开放教育研究,2005,2. [12 J李作学,王前,齐艳霞.员工隐性知识的识别及模糊 927. [3]Jennifer Hedlund,Geroge B.Forsythe,Joseph A.Horvath, Wendy M Williams,Scott Snooke.Robert J.Sternber.Identfi- ng andAssessing Tacit Knowledge:Understanding the Practi— 综合评判[.,].科技管理研究,2006,5. [13]吕 洁,田 剑.模糊综合测评在管理型人力资源价 值测评中的应用[,].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17. calInteUigecea ofMilitary Leaders[.,].The Leadership口 r- ,2003,14(2):117—140. [14]刑艳楠,姜艳萍.一种基于语言信息的个体隐性知识 存量综合评价方法[‘,].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论文 集,2006. [4]Naney eonLard;Gary S lnsch.Tacit K. ̄wledge in Acade— mia:,4 Proposed Model and Measurement Scale[J3.The,]our- aln ofPsychology.2005,11. [15]李顺才,邹珊刚.基于知识工程的隐含经验知识测度 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 [16]郑兰琴,黄荣怀.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关的隐性知识 测量工具的研究fI,].开放教育研究,2005,6. [5]Veronique Ambrosini,C1fifBowman.Tacit Knowledge:Some Suggestionsfor Operatioalnization[,].Jouraln ofManagement Studies,2001,38:6. [6]Elena L Grigorenko,Robert Sternberg.Sidney Strauss. Prctaical Imelligeace and Eleentmary——scoolh Teacher Effective— (本文责编:刘鲁梅) A Research on Individual’S Tacit Knowledge Measurement GUO Jian,SHEN Jun—tao (1.Dean’s Oficef fSio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1,China: 2.Chongqing JiansheMotorcycle CO.,LTD,Chongqing 400054,China) Abstract:Firstly,this paper introduced diferent scholar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tacit knowledgesecondly it intro. ,duced some diferent categories and structures of tacit knowledge,then it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the method about measuring tacit 93 科学决策2010年第5期 knowledge inside and outside—developing a tacit knowledge measurement scale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nalysised the ,procedure about the two method,and still introduced the method about constructing Causal Maps,the techmcal about Self—Q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as well as the method about how to set u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 tion.After his,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y about tacit knowledge measur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empiircal study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acit knowledge;measurement;developing tacit knowledge measurement scale;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上接第86页) 技,2008,(5):38—40. [2]郑翠娟,王丰,李静,罗少锋.虚拟物流组织风险研 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达到以最小的风 险控制成本投入,处理和控制各类风险物元,获得 较好的风险控制效果。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虚拟 究[J].物流技术,2005,(2):9—12. [3]冯蔚东,陈剑,赵纯均.虚拟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与控 物流风险评价方面不可避免的受主观人为因素的 影响,诸如评价指标遴选、评价量值的界定以及关 制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1,4(3):2—5. [4]柴大胜,申金升,李根柱.基于WBS—RBS和AHP方法 的虚拟物流组织风险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5 (3):31—34. 联度函数选择等。因此,针对虚拟物流联盟本身 的复杂性、多变性,还需要进一步对虚拟物流联盟 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5]兰荣娟,关忠良,徐东云.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虚拟物 流联盟风险评价[J].物流技术,2008,27(8):32. (本文责编:刘妍希) [1]姜荣,郝左罗.虚拟物流风险及其控制[J].物流科 Virtual Logiistics Alliance Risk Analysi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Based on Matter Element Theory CHEN Ye—hua,LIU Ying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llege。Yanshan University,Qinhnangdao,Hebei 066004,Chia)n Abstract:Wih 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moder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the virtual logistics alli- nce ha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tter—element char- acteristics and the reason of its formation,calcul ̄e the Featre vaulue of risk logistics allince witah matter—element analysis method, SO that to discover the main matter—element Feature f orisk that Virtual Logistics Alliance meet,and pointed out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irsk contorlling,provided the basis and tool for the virtual logistics risk contro1. Key words:matter—element analysis;vitrual logistics alliance;risk matter—element feature;control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