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科门类大量增加,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接踵而来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激发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和勇气。
日新月异的工业化进程急需大批各行各业的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毫无疑问,教育将承担这项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与此同时,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震荡,由启蒙思想家掀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禁锢,也席卷了教育领域。
近代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教育目的上,“开发民智”取代了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如十七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期所主张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在教育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知识-技术”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教育普及、教育大众化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国民教育体制的逐步确立,受教育者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于是近代工业社会中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自己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
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
工业社会教育发展逐渐世俗化,越来越贴近群众。 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
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
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
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