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西部 1、地形特征
(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2)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主要分布在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山地主要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 注意:冰川对西部欧洲的影响
古地质时期(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的地形影响较大。如芬兰、瑞典众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东欧平原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阿尔卑斯山脉高山带峰峦挺拔、谷地宽阔、两侧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纪冰川塑造的结果。 2、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
气候成因:大部位于北纬35°~60°之间,受西风带影响明显;大陆轮廓曲折,山脉呈东西走向、中部多平原,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地区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3、河湖
河流特征及成因:本区多平原,降水量较多且均匀,河网较密,水量充沛,水流平稳,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
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 湖泊: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居民:白色人种为主;
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匈牙利、德国等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
经济特征:①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②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③具有发达的旅游业;④内河航运、海运发达。⑤农业中畜牧业比重较大。 德国
㈠自然特征与农业: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冬冷夏凉、土壤较贫瘠,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人口较稀;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㈡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①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I有利:丰富的煤炭、钾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II不利: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 ②工业分布:
I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II工业中心:莱茵—鲁尔区(最大的传统工业区);南部慕尼黑、斯图加特(新兴工业区)。 ㈢鲁尔区的发展优势、衰落原因、整治措施
I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⑤广阔的市场。
II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III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法国
⑴ 自然地理环境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有高山气候,东南部有地中海气候。 ⑵ 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 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 英国 ⑴ 西欧的岛国
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⑵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等分布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电子工业主要苏格兰南部。石油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能够自给。 ⑶ 农业
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东南部——种植业(小麦、大麦)集中地区(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 北美洲 1、区域特征
⑴ 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国家。
外来移民大汇集,英裔和法裔较多,英语为主。原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是黄种人。 ⑵ 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西部高山区:山脉(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间,山脉是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 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平原、西部:大平原)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地势较低。 ⑶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五大湖冰川作用形成。 ⑷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南有热带沙漠气候,西侧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北部有极地气候。 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布狭窄。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气候干旱。
2.中部平原气温变化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雨。 美国
国土组成:除本土48个州,1个特区外,还有2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居民:人口2.7亿,白种人占80%以上,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有华人聚居。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域,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几十年来人口由东北部向东南、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从事农业的人口少。 ②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燕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甜菜等,畜牧业很发达。 ③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小麦、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进口热带农产品。 ④农业生产实行了地域专门化。
地域专门化生产的好处:a.充分发挥地区优势。b.充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缺陷:加剧了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状况。
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高度发达的工业。⑤先进的科技。 工业特点:
现代化程度高,是输出工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本国消费最大,是世界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并进口大于出口,海外投资多,跨国公司遍布各大洲。 工业分布:
东北部工业区:位于五大湖南岸和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 南部工业区: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等地, “阳光地带”,多石油、化学、宇航工业。
西部工业区: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等地,“阳光地带”,多航空、飞机、电子等工业。拥有“硅谷”。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③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
④五大湖水运便利。(保证了铁矿石、煤炭与主要城市高效率的运输联系) ⑤平原肥沃,临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⑥拥有庞大的市场。(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发达的工农业,市场潜力巨大。) 拉丁美洲 ㈠地形特征
①北部:墨西哥高原②西部: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多火山地震③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④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均为世界之最。 ㈡气候特征
湿热为主,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也有广大热带草原,干旱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区也较狭窄。
[注意]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㈢拉丁美洲的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
(1)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
(2)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本区大陆西部的安第斯山脉,成为气流东西方向运行的屏障,对来自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安第斯山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燥少雨(巴塔哥尼亚高原)。安第斯山东侧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能够随信风深入大陆内部,直达安第斯山麓,使这一地区降水丰沛。安第斯山的海拔较高,高山地区的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㈣热带雨林的危机
热带雨林破坏原因:当地和外国公司的过度采伐;当地落后的农业方式(如迁移农业)。
危害:破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危害人类珍贵的物种宝库;热带雨林的破坏,将会导致气候异常、全球升温,沿海低地面临受海水侵吞的危险。 ㈤自然资源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伊塔比拉铁矿);智利、秘鲁的铜;智利的硝石;牙买加的铝土;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资源(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秘鲁附近的渔场;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世界第一);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蜂鸟。 ㈥居民和经济
①混血种人占多数;大多数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②人口:稀少区: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稠密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气候比较温和的高原地区,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增长快。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为超级大城市。
③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巴西的钢铁、汽车、飞机,阿根廷的肉类加工和机械制造工业;热带经济作物:巴西的咖啡、古巴的蔗糖和中美国家的香蕉;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还不能自给 巴西
⑴国土面积广大的热带国家
⑵人口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白种人占一半稍多,通用葡萄牙语。 ⑶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经济发展较快,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农业: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 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丰富,水电比重大。
⑷ 城市:首都巴西利亚是新建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