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他者凝视下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分析——广州荣华楼曲艺茶座个案研究

他者凝视下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分析——广州荣华楼曲艺茶座个案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 5年第2期总第142期 文章编号:1003—2398(2015)02—0050—08 DOI:10.139598.issn.1003—2398.2015.02.008 他者凝视下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分析 ——广州荣华楼曲艺茶座个案研究 陶伟 。程梓源’ (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2.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广州510631) THE ANALYSIS OF PEI 0RMING SPACE I. NDER GAZE OF THE OTHER:A CASE STUDY OF QtWi TEAHOUSE IN GUANGZHOU RONGHUALOU TAO Wei 一,CHENG Zi—yuan f1.School ofGeography,South China NormM Universi(v,Guangzhou 510631,China, 2.CenterforSocialand Cultural Geograph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Cantonese opera is a special local music form.It is very popular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xi province,Macao,Hong Kong and colony of Chinese.The study of Cantonese opera has been concentrated on the artistry of performance,but rarely revealed the interactiv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people contained in the micro space.This article tries to use the Gaze theory and adopt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method to ex— plore how the material space,space function and social space of Ronghua Teahouse changed and constructed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seeing and being seeing.In the meantime,it also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 chang- ing of performing space effected the survive or perish of Cantonese opera,which has been chosen as non—ma- terial culurtal heritage.Meanwhile,the traditional functions such as social contact,bite and sup,recreation are being weakened and changed under the deprivation of other performing cultura1.So,the performing space of Cantonese opera is a productive space,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is the result of the pursuit of identity,basing on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Secondly,gazing prompts the subject of performing and operators to self-examination,it becomes an important force of shaping the material stuctrure of perform— ing space.Finally,the performing space of Cantonese opera stores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LaoGuang”, gazing the performing space,people quest the identiy,so tthe performing space place a role in holding a cul— uralt system of a particular group together. Key words:gaze of the other;cantonese opera;music culture;space analysis 提要:人文地理学领域鲜有关注“饮茶听粤 曲”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景观,鉴于此,本文以百年 茶楼——荣华楼的曲艺茶座为例,采取深度访谈及参 促使经营者思考如何改造展演空间的功能达到维持经 营的目的,致使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原有功能被分割; ②“凝视”是一种展演反思的作用力;③粤剧粤曲展 与式观察、定性描述方法,用“凝视”理论探讨在他 者与我者、“看”与“被看”的互动中,荣华楼曲艺茶 座其空间功能的塑造及转变、其社会关系的建构及意 义。结果表明:①对茶楼关注的焦点随时间发生转移 演空间发挥着维系社会某一特定群体文化体系的功能。 关键词:他者凝视;粤剧粤曲;音乐文化;空间 分析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78,40971096) 作者简介:陶伟(1971一),女,河南平顶山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形态理论与方法、旅游发展与规划。 E—mail:muyang426@hotmail.tomo 收稿日期:2014—02—19;修订日期:2014—10—03 HUMA 蘸0G网APHY Vo M。30 No.2 201 5/4 陶伟,程梓源:他者凝视下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分析——广州荣华楼曲艺茶座个案研究 文化扩散(cultural hearth and cultural difusion) 、文化区 1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展衍。 著名学者Parris曾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音乐的熏陶, 虽然我们几乎常常忽视它的存在。音乐从家庭的音响设备 里传出,在我们的汽车里飘荡。它出入银行、办公大楼、 超级市场。电影和电视画面与音乐相配,才使得我们感受 (cultural region) 、空间交互(spacial interaction)、人类与 环境的关系(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西方地 理学者对音乐的关注,从最初将音乐视为文化现象加以区 域划分,到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视角,体现地理学对音 乐文化的人文关怀倾向,正如Lily Kong提及文化地理对音 乐文化的兴趣,大致反映在五个方面:①关于音乐的形式、 活动、乐手与相关人物的空间分布;②音乐的起源与扩散; 致深。”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之内 ,音乐文 ③具有音乐特质(musical traits)的音乐区划定:④有关地 化展演是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音乐展演作为文化的呈现 方的特征与地方认同;⑤对于歌词进行主题分析从而挖掘隐 形式存在于不同尺度的场域中,任何场域都是音乐表演者 含在音乐中的环境意涵 。这五个方面都反映了地理学者有 与受众交流的媒介,“凝视”则贯穿音乐展演的全程。 “饮茶听粤曲”是广府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粤剧曲艺 社受茶楼之邀或到茶楼驻点演出,成为粤剧粤曲展演的形 式之一,也是广府独特的音乐文化景观。近几十年来,粤 剧粤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日趋世俗化和城市化,演出场 合从农村旷野移入室内剧场,演剧的功能和目的也由酬神 祀鬼转为纯粹的娱乐和艺术欣赏,昔日在农村野外戏台演 出场合所奉行的宗教形式日渐褪色 。粤剧粤曲的展演空间 可以是高端剧场,亦可以是民间小型曲艺社,现今不管是 曲艺茶座抑或是民间曲艺社团的展演,其内容已不是纯粹 的粤剧或粤曲,通常两者熔于一炉,曲剧不分。本研究不 属于音乐本身的研究范畴,故而对展演内容以“粤剧粤 曲”统称之。茶楼中的曲艺茶座,是粤剧粤曲展演典型而 传统的展演场所,其中茶客获得感官体验,在“看”与 “被看”的辩证关系中,“凝视”不再是单向的观看方式, 而是在表演者、受众、茶楼经营者之间形成循环的视觉回 路。法国哲学家HenriLefebvre曾提出空间的三重性:空间 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 ,即空间具有物理性、 社会性与可生产性,这是本文对茶楼粤剧粤曲展演空间从 “物理空间”、“空间功能”、“社会关系的生成”三方面进行 分析的依据。 本文试图探讨:不同受众的凝视需求有何不同?在展 演空间中,“看”与“被看”的互动行为建构了怎样的社会 关系?它们是如何促使空间的功能及形态发生变化的?这 种变化对粤剧粤曲文化的存亡有何影响?本研究试图为微 观空间音乐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文献回顾 2.1音乐地理学 音乐文化的研究在地理学兴起,如同加拿大学者Peter HNash与美国学者George O Carney所述:“就文化的量度 而言,音乐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媒介,特别是在其成长与变 迁方面” 。西方音乐地理的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 峰,特别在美国,研究对象集中在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 1968年Peter H Nash发表第一篇关于音乐文化在地理学研究 的文章Music Regions and Regional Music引起强烈反响,描 述了音乐的区域特点。21世纪以前地理学家对音乐文化关 注的重点在文化感知(cultural perception) 、文化熔炉与 意识地将音乐作为文化的呈现形式探讨其与空间与地方的 关系,从与音乐相关的人物入手探讨人与空间的关系。 音乐地理的普遍定义为:音乐地理是以人一地关系为 理论基础,探讨与音乐有关的人和事项 。综观近十多年的 研究文献,也反映了这一特点,如在TimothyRommen的研 究中,通过追踪巴哈马音乐从次要的、传统的音乐到流行 的城市音乐的转变,打开了关于巴哈马音乐中空间的、经 济的、政治社会的容器的分析窗口,揭示音乐的迁移与变 化与乡恋有关,将地方怀旧的话题引入音乐地理的研究n”; Smith在其研究中集中讨论由音乐展演实践营造的具有政 治、经济、情感意义的空间 ;空间尺度集中到具体的人、 地交互作用的空间上,Peterson M作了详细个案研究,探索 音乐表演空间的空间生产,通过阐述芝加哥文化中心的音 乐会如何将“芝加哥城、墨西哥、全球”三个尺度的空间 联系起来,揭示特定空间中“物质空间”、“空间表征”、 “社会空间”的区别 ,其研究内容倾向于与音乐相关的微 观层面例如音乐的表演空间中音乐与建筑细部之间的关 系、表演实践和观众听觉空间的关系。从这些研究可总结 出,音乐文化涉及表演者、受众、音乐产生所处的宏观或 微观的环境等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国内对音乐地理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相关 文献为叶林《苏南松江分区一带的小调民谣研究》一文), 集中在音乐学领域,已经形成民族音乐学中的子学科。综 观音乐学中的成果,其研究热点在于色彩区的划分[1 、音乐 的区域特点和传播流布 、音乐的文化分区 、音乐与 环境的关系、声音景观[20,211等。大部分关注具有地方特色的 民歌,从音乐学的角度分析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的地 域特点以及流变过程。从文化地理的视角研究“与音乐相 关的人”这一要素,音乐学者蔡际洲在其文献中已作详细 论述,探讨古今音乐人才的空间分布及其成长环境与自然 环境的密切关系。而国内地理学者对音乐文化的研究起步 较晚,主要有宏观描述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 。 、音乐的迁 移扩散和地域流变 、戏曲的地理分布和地理特征 。 、歌 曲对旅游地感知的影响 等。综观现有研究,国内地理学对 音乐文化的研究多为宏观尺度的描述,相关研究方法主要 为定性分析,尚未借用具体的理论工具对特定微观空间中 的音乐现象进行探索,远不及西方研究的深入和细致。 音乐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与之相关的现 象、群体或个人理应受到人文地理的关注,对丰富文化地 髓U嘲AN G匪0G融APHY VOI,3O No。2 201 5/4 田 陶伟,程梓源:他者凝视下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分析——广州荣华楼曲艺茶座个案研究 显。其次,荣华楼位于广州老城区——荔湾区,地处典型 剔除;2013年5月一6月逢周末下午茶时段正式到荣华楼展 的西关文化聚集地段,保留着传统的“饮茶听曲”的广府 开调研,受访人群包括粤剧“发烧友”、不以听曲为目的的 文化生活方式,荣华楼该微观空间是呈现粤剧粤曲音乐文 化的典型载体。 3.2研究方法与过程 普通茶客、茶楼经理、粤剧团演员、茶楼职工,最后对访 谈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访谈内容的具体做法是:将原始的 访谈按照研究内容分成三类,对深度访谈对象重新编码, 最后从陈述中为理论分析提供佐证。出于对受访者特别是 作为平民茶楼,荣华楼听曲的茶客以老年人为主,普 表示,受深度访谈的对象年 遍对问卷的调查方式不予接受,服务人员较少,处于工作 演员的隐私保护,年龄一栏以/状态亦不便于接受问卷调查,因而,本研究利用“发烧 龄段相对均匀,涉及不同身份,在同一个展演空间中有不 友”的身份采取了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话语分析法。① 同的关注点,访谈内容的重点不尽相同,具有较好代表性 (表1)。 深度访谈法(in.depth interviews)。在调研过程中与受访者 多次接触,逐渐进入深入细致的访谈。寻找受访者的途径 是通过朋友关系找熟人,通过熟人找研究对象,再从研究 对象中发展新熟人,以及通过师生关系找到熟人,借助会 4研究内容 4.1他者的凝视:空间功能转变的动机 他者的凝视具有现实的指向意义,展演空间中的空间 说方言的优势,再发展自己与熟人的关系 。②参与式观察 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本文参与观察地点是荣华楼, 变迁体现了他者的诉求,在展演空间中,他者的凝视与展 对社会环境及现象系统地记录和分类。③话语分析法(dis. 演空间的建构是共生关系,展演空间的建构是为了满足他 course nalaysis)。鲍尔德温等人指出凝视是视觉支配或组织 者的凝视,看与被看是相互影响的。福柯在其“凝视”理 了体验的东西 ,本文的话语分析是透过经营者、茶客、表 论中认为,作为~种观看方式,凝视是人的目光投射,是 演者对所凝视内容的言说与表述,以观察他们如何在展演 凝视动作的实施主体施加于承受客体上的一种无形的、抽 空间中,按照自己的意念构建空间以及影响他人的行动。 本文展开调研的方式是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于 况;4月份分两次于荣华楼进行预调研,通过简单的访谈向 象的作用力 。 在具备粤剧粤曲展演空间的茶楼中,他者凝视的焦点 间。茶楼的出现是光绪中期,时称“茶居”f36】,曲艺茶座则 2013年4月前利用网络进行文本搜索初步了解荣华楼的情 归结为:展演空间中展演内容、影响其视觉感受的物质空 观众、经营者以及两名演员对网络检索的内容进行校正和 是二十世 ̄3---十年代为应对茶客的多重需求而发展,广 -表1深度访谈样本的构成情况 Tab.1 The Samples of In-Depth Interviews 注:编号根据访谈时间先后排列。 HUMAN G£0G稳ApHY Vo1.3O.NO.2 201 5,4 圄 201 5年第2期总第142期  州茶楼林立,声色娱乐成为茶楼吸引茶客的手段之一。荣 体验功能。华楼适应时势为有一技之长者提供了免费的展演空间,许 多瞽姬 也进入其中表演技艺。,茶楼设一高台,置一几两 另外,从荣华楼职工的谈话可知,现今多样化的新潮 的主流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荣华楼 椅,两位瞽姬分坐两旁,面对茶客,自弹白唱粤曲,词曲 粤剧展演空间的展演内容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他者的凝视 清雅,此情景中论诗作对,符合当时部分群体对古代文人 复合多元的要求,粤剧发烧友关注的只是粤剧粤曲展演本 骚客的想象,颇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受众不仅仅观看粤 身带给他们的视听盛宴,纵使午茶时段上座率高达90%以 曲,而且在展演场景中对自我身份的想象,而文人为女伶 上,然这些粤剧拥趸饮食消费不高,一盅两件即可渡过一 撰词写曲的繁荣现象,使茶楼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交流的 个下午的听曲时光。为增加利润维持经营,茶楼增加夜 场所,是瞽姬与受众相互凝视下对话的结果。另外,作为 场,原本纯属于粤剧粤曲的展演空间到了晚上转变为现代 平民茶楼,听众还囊括商人、手工业者、无业游民、学 歌曲的展演场所,展演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空间功能也  生、教师,形成文化娱乐最庞大的参与群体,广州市民把 发生了改变:“夜晚饮一顿茶,听瞽姬、看女伶”看成是“更觉疏肝”。 问:“你喜欢看下午茶时间的粤剧粤曲表演吗?” 的一件日常乐事。这体现了他者在展演空间中的视觉欲 望。由于视觉传媒的缺乏,茶楼的曲艺展演地成为百姓重 要的消费场所和社会话语空间,茶楼的展演空间兼具了社 会各阶层人士需要的饮食、娱乐、社交三大社会功能。 空间的功能性是在他者关注的过程中建构而成,是注 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主体是与展演空间直接相关的粤剧 粤曲表演者、乐师,相对主体而言,“他者”包括与展演空 间间接相关的茶楼经营者、服务员、粤剧“发烧友”、不以 听曲为目的的普通茶客。 展演空间同时作为一种消费空间,不同类型的他者所 关注的焦点有差异。对空间具有改造权力的经营者关注的 是如何维持茶楼的经营,同时接受其他茶客的凝视促使其 思考如何改造展演空间的功能、塑造百年茶楼的形象。 “宜家慨荣华楼已经分成三个铺面,一个咻荣华茶楼,一 个唏下边一楼慨饼屋同埋西关小食……我吡觉得无咩特别, 因为荣华楼啉个老字号,比较多人知道呢家老茶楼,过嚓食 下特色点心。无可能话饮茶食饭同埋糕饼小食挤埋一齐(一 层楼)……” ——受访者A010 “我第一次来广州上学,知道广州的茶楼饮食文化比较 有岭南特色,同学推荐西关这家老茶楼,所以过来了,不知道 这里有粤剧表演,挺特别的……(喜欢听并且留下来听一会 吗?)喜欢说不上,只是觉得很特别,但是坐下来听一两个小 时还是不习惯,太吵了,吃完饭就走,这里的粤菜蛮不错 ,, ……——受访者A016 多数茶客对荣华楼的关注基于“百年茶楼”的认知, 追寻美食与历史而来,于他者而言,粤剧粤曲展演只具有 点缀意义,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事物。经营者通过强化百年 茶楼的表征,以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来维持盈利。何为百 年茶楼的表征?地道的荔湾美食、富贵鸡、九大簋、麻香 酥、骑楼、满洲窗构成荣华楼的表征,对普通茶客,特别 是有着游客身份的茶客,他们凝视的对象是展演空间的美 食及空间的历史,而非粤剧粤曲展演本身,茶楼的表征又 强化了这些茶客对茶楼的凝视,进而关注到粤剧粤曲展 演。原本的茶楼分成了三个铺面,没有对粤剧粤曲展演空 间直接造成侵占,功能分割却更加明显。在他者,特别是 普通茶客的凝视作用力之下,粤剧茶座更侧重饮食与文化 UMA GE0G APHY Vol 30 No,2 2015/4 答:“唔中意(看粤剧粤曲表演)。不过要韫个两餐。无计 啦。会睇呢度呒夜场,晚上有歌舞表演。”(不喜欢,不过为了 生计,没办法了。会看这里夜场的歌舞表演) ——受访者A010 白天荣华楼粤剧展演空间的社会公共话语功能已削 弱,成为中老年受众以消磨时光为主的“疗养”场所,晚 上则展现出现代都市的娱乐功能。受众的凝视要求和欲望 促使了展演空间中展演内容的转变,从而使该空间功能发 生了变化。这种功能的转变为迎合新时期普遍茶客的关注 的焦点而发生。 “僵地边有系嚓听曲噶,系度消磨时间咋嘛,滴老人家只 要听到耳边有锣鼓声就得噶喇,上边唱得好坏都无所谓嘎E。” ——受访者A003 凝视欲望的膨胀促使空间功能属性发生变化,在现代 化进程中,该展演空间不为粤剧粤曲所独有,经营者需要 通过扩大受众范围,满足其他群体的凝视需求,以维持茶 楼的经营。 4.2我者与他者的相遇:展演空间的塑造力量 粤剧展演的空间的变迁与建构,很多都是因演出的需 要而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为了迎合观众的期待,受表演 主体的受众的影响,所以,他者的定义范围是与演员相对 的观看者,而我者则为表演主体以及茶楼经营者。 粤剧曲艺社的展演主体为乐队师傅、演员,其展演的 具体场景和目的多样,但一般以“有目的地向观者展示” 为最基本条件 ,所在语境应该包括表演者和观者,才能形 成空间中展演的意义。相对展演主体而言,但凡出现在展 演现场的受众,均可视为粤剧曲艺社展演空间中的“他 者”。因此,茶楼中的展演空间,成为我者与他者相遇的中 介。在粤剧展演的凝视场景中,看与被看的双方基于各自 的需求相互建构,彼此成为欲望对象。展演空间的格局的 改变,并非仅仅为了本地人或者茶楼的经营,它与西关的 传统一起产生召唤力量,等待受众的到来,开始展演。展 演空间的一切变化都是为他者准备的,为他者制造出一个 粤剧粤曲文化的展演空间。 在此特定空间中,他者的类型包括粤剧“发烧友”、茶 楼职工、一般食客(并非以欣赏粤剧粤曲为目的)。对粤剧 “发烧友”而言,荣华茶楼定时的粤剧展演已是他们日常生 活熟悉的一部分,因此展演空间也是他们的生活空间,两 陶伟,程梓源:他者凝视下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分析——广州荣华楼曲艺茶座个案研究 者是并置存在的,作为熟客,他们更有权力向展演主体提 视来获得认同: 出视觉感官上的要求,以获得舒适的生活空间的欲望。主 体根据受众的期待营造合适的空间物质结构、人际氛围, 使其尽可能的符合受众脑海中的“异者幻想”;对茶楼职工 而言,该展演空间是他们工作空间的一部分,其变化的基 “都话叫但(茶楼老板)装修好滴噶喇,个音箱大乜旧系 度,楼面又窄,锣鼓一响好嘈噶嘛……我得闲先嚓呢度稳班 老友倾下计。” ——受访者A005 本点出自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展演的内容、展演的空间结 构以及人事变动,必须符合利润最大化:而他者中的“一 般食客”,在看与被看的复杂权力关系中,凝视主要聚焦于 影响其就餐环境的空间的物质结构。 荣华茶楼已经三易其主,物理结构经历由砖木结构到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转变,茶座的空间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室内具体的格局却由于粤曲茶座的出现、繁荣、没落而发 生了改变。时代的要求体现观众的审美需求,荣华楼的经 营者以及粤剧粤曲表演者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审美需求对其 维持经营和获得认可的重要意义。展演空间作为他者心理 认知的对象,传递他者凝视的欲望并由经营者有意设计, 建构社会生活中他者心理认知中的景物。早期茶楼只经营 饮食,民间艺人常持一乐器到茶楼为茶客唱一支粤曲或广 东音乐,唱奏完毕拿一箱子向茶客要求施舍,可视为曲艺 茶座的雏形。。茶楼经营者发现茶客对边品茗边赏曲有特殊 的偏好,便在茶楼中设一可站立的小舞台作为的空间 (图2),邀请粤曲名家前来演唱以招引茶客。早期茶楼的粤 剧粤曲展演以唱曲为主,随着曲艺茶座中折子戏展演的流 行,茶楼亦间或表演折子戏以满足他者的视觉要求。折子 戏需要茶楼腾出更多的展演空间使戏曲表演中虚拟的空间 表演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受众认知、理解世界的方式发 生变化,对视觉文化更强调观感体验,因而对展演空间中 的物质环境、舞台的灯光及布景亦有所要求,遂形成荣华 楼现今的展演空间格局(图3),其粤剧展演舞台虽小,但 灯光、背景乃至电子宇幕一应俱全。 “我毗相当于将专业哦粤剧大舞台缩细放入茶楼,我毗 只有不断提高表演质量。先能够留住观众。” ——受访者:A004 “以前呢度个舞台仔好细噶,够两个人企系度唱就ok嘎 喇,果边系滴师傅伴奏,电梯都系后来为嘘师傅搬乐器上落 先整慨。以前呢好多人听噶,都系滴老街坊,宜家少啦,好多 人觉得粤曲过时嘎啦,唔好睇,咐后尾咪晚上慨时候搞翻个 歌舞演出咯,吸引滴年轻食客,所以个舞台扩大成宜家个样, 歌舞表演喟巳时候撩起个布幕。宜家唔使。” ——受访者:A007 总而言之,具有消费者身份的观众有权利对他们凝视 的内容及视觉环境做出要求,该作用力驱使茶楼经营者以 及表演者为迎合凝视要求,联合对展演空间的外观及展演 内容做出合理调整。凝视不仅是主体对物或者他者的看, 也是作为欲望对象他者对主体的注视,是主体的看与他者 的注视的一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统治和控制力量,是看与 被看的辩证交织,是他者的视线对主体欲望的捕捉 ”。因 而,凝视是一种看的方式,在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中,该 行为使空间发生变化,在展演过程中他者有权对所凝视的 内容——表演及空间环境作出评价,表演者也需要这种凝 图2早期荣华楼粤曲展演空间平面示意图 Fig.2 Sketch of Cantonese Opera Performing Space of Ronghua Teahouse in the Early Days 图片来源:根据实地调研绘制。其中,粤剧粤曲茶座位于荣华楼 二楼,楼梯即为二楼入口。 图3现今荣华楼粤曲展演空间平面示意图 Fig.3 Current Sketch of Cantonese Opera Performing Space of Ronghua Teahouse 图片来源:根据访谈绘制。 酣 MA G基0G敬Ap Y V0I 3O.No.2 2015/4 困 201 5年第2期总第142期 他者和自我彼此成为欲望对象,他者的凝视对主体具 有召唤性,双方也在凝视中进行着调适,即受众中的“发 经济,如果唔系因为经济而单纯系爱好,但地(演员)就唔会 曝呢滴地方。” ——烧友”被主体的展演激起不断的凝视需求,主体以及茶楼 的经营者为他者的凝视需求积极进行着文化的自我表征。 受访者A006 O:“刚才过来和你说话的演员是你朋友吗?” 但由于受到建筑本身结构定型的局限,楼面高度及宽度都 无法作大的修改,2005年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维系茶楼 A:“边有啊,过来俾你识下,等阵但唱嚼果阵好俾利是但 啊嘛。” ——的经营,除了对室内空间的表面做了修饰、展演舞台扩 大,其他基本不变,在受众看来应该得到满足的听觉条件 受访者A001 通过访谈整理可知,荣华楼粤剧粤曲展演舞台开放性 并没得到改善。一些“发烧友”因为越来越无法接受这里 强,以往允许不同曲艺社在约定时间前来展演,如今由云 的环境选择离开该展演空间或者减少到来的频率,部分粤 峰粤剧团一力承担所有演出。所以在过去,他者的凝视与 剧受众因此流失。 表演者的身份认同在展演中是有共生关系的。凝视是认同 “但地边有系噤听曲噶,系度消磨时间咋嘛,滴老人家只 的动力,演员的身份代表的不仅是他们自己,还代表他们 要听到耳边有锣鼓声就得噶喇,上边唱得好坏都无所谓慨。” ——受访者:A003 4.3展演空间及其社会关系的生成 在一般的文化语境当中,展演(performance)是文化 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国内多数译为“表演”[35]0粤剧粤曲 的演唱也属于展演艺术的一种,而且是兼备听觉和视觉的 展演艺术。 荣华楼中的粤曲展演与一般的舞台表演区别在于,大 舞台穿着晚装,空间距离以及心理距离和观众较远,茶座 和观众比较贴近,一曲完毕会有感情交流。在该空间中, 粤剧演员的表演成为他者眼中的一种展示,是直接服务于 他者的: Q:其实这不是一个十分正式的演出,而且你们每天来这 里演出,对于这里的观众来说是很熟悉的了,为什么还要化 上妆穿上礼服如此隆重呢? A:贪靓啊嘛(笑)。观众嚓到哩度梗系要着得好好睇睇 啦,人地都过嘹听曲都系使嘘钱噶嘛。 ——受访者:A002 表演不仅注重表演的风格和文本,还要关注观众、乐 队师傅以及其他人。它紧密关注消费者,向自己和他人传 达自己的形象。根据访谈以及参与式的观察,曲艺社的表 演经费来源证实的有两部分,一是茶楼会从消费者的茶位 费中取出一部分作为酬劳;二是演唱过程中观众上台给演 员的“感情利市”,还有一个途径是付给曲艺社的固定底 薪,这个是否存在,团长的回答模棱两可。所以最主要的 酬金来自观众的“感情利市”,因而在演唱前后,演员都会 主动到观众席与观众互动,注重个人形象的宣传以得到他 者的认同。这种民间驻茶楼演唱粤剧粤曲的方式有心照不 宣的行规:对认为唱得不错的演员,按心意给“感情利 市”,10元20元不等,在演员演唱的时候走上前直接把钱放 到他手中或固定位置。这些“感情利市”现今成为曲艺社 收入的重要的一部分(荣华楼中演员分得六成,乐队分得 四成)。因而在该展演空间中,他者的凝视是存在于主体的 想象中的,这个凝视表明我是一个为他的存在,我在他人 的凝视中反思并发现了自己,我者是为他者而存在。这种 主体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更多受经济利益推动。 “我地虽然系业余但系都要认认真真唱好每支曲,观众 捧得你场梗系要做到最好啦系咪?……每个行业都系因为 HUMAN GEoGRAPHY Vo1 30.No 2 2015/4 所在的曲艺社,存在展演空间中的他者凝视促进主体自我 反思,所以在质量上要求较高,这是在竞争态势下的自觉 反思,在该情景下形成以受众为主导的主体与他者的凝视 对话。现今该空间中的社会关系颇为微妙,在这种凝视场 景中,观众对自己的凝视要求并不强烈,大部分老年人只 是为了寻找一个“叙旧聊天,消磨时间”的场所,所以对 演员前来互动并不在意,多数茶客意不在赏曲众所周知。 对粤剧粤曲展演进行凝视的他者与整个空间不仅存在 受众与表演者间的关系,也存在经营者与消费者间的关 系。对凝视的反馈过程就是一种意指实践,经营者能否维 持经营在于是否满足场域中消费者的凝视需求,经营者的 反馈着眼于受凝视的展演空间的环境的改造,以及饮食服 务质量的改善。该展演空间中他者以老街坊为主,他们熟 习该空间中的布局以及服务设施,下午茶时段上座率达九 成,服务员却只有两三名,因此戏迷茶客自取茶水,自取 点心,服务基本属于“半自助式”。经营者与兼具消费者身 份的他者(戏迷茶客)的关系是具有深厚情感纽带的街坊 邻里关系: “做街坊生意喟E老茶楼,边使时好装修、喈好服务啊…… 我日日噤哩度叹茶听曲噶,宜家就叫系缺好似荣华楼咐保持往 日特色慨老字号,点都会撑住嘎!” ——受访者A008 “我毗呢滴常客,入曝扭位坐低就听,老板有时都唔会收 我眺茶位费,茶水又可以自己摞。” ——受访者A012 与福柯充满监视、控制、规训I、权力的“凝视”不 同,在譬如荣华楼这种平民茶楼的粤剧展演空间的凝视, 更多是发烧友愉悦的视听体验,从受众的年龄段来看,该 展演空间是“老广”寻找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场域,演员与 消费者受众、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彼此熟络,这种“看” 与“被看”(seeing and being seeing)的互动形式基于一种 平等的、亲民的关系基础之上,若排除外在因素的影响, 粤剧粤曲文化在这种和谐的三角关系中得以存续。 5结语与讨论 以往有关舞台展演的研究,文化地理相关的工作主要 集中在旅游语境下民俗文化展演舞台真实性的分析;音乐 陶伟,程梓源:他者凝视下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分析——广州荣华楼曲艺茶座个案研究 地理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探索工作,则过分强调了音乐元素 化、现代化、城市化浪潮中的价值是什么?展演过程中主 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事实上,人的要素对展演空间中音 体在“凝视”场景中对粤剧粤曲本身的认知和反思、适 乐文化展演、地方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至关重要的意 应,缘何并不能改变粤剧粤曲至今在广州茶楼中不招待见 义。关于粤剧舞台展演的已有研究主要是以艺术鉴赏、物 的惨淡处境?以荣华楼为例,百年茶楼低价位附送粤剧粤 理设计(如灯光工艺、系统配置)的角度为主。引入凝视 理论对该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对“凝视” 曲折子戏还难以为继,于2013年8月关门歇业,2014年1 月3日重开,取消曲艺茶座却宾客如云。茶楼的经济属性决 定其必然要遵从市场规则进行营利,粤剧粤曲茶座是招徕 茶客的一种方式,从市场角度,市场的选择事实是消费者 的选择,茶楼作为一个消费空间,为何吸引的只是低消费 理论、空间变化进行定性描述,揭示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通过结合凝视理论的分析,探索在展演空间中 “看”与“被看”的互动行为所建构的社会关系,以及它们 如何促使空间的功能及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粤剧粤 的中老年群体?对年轻消费者而言,茶楼粤韵为何更多是 种广府文化的符号而不能成为消费的时尚?在体验经济 曲文化存亡有何影响。文章不仅为地方音乐文化景观的研 一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广府茶楼这种独特的地方文化 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如何?这将是本工 的存续、粤剧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荣华楼这一案例的解读可以得出:地方音乐展演 景观是物理环境、表演者、消费者受众、经营者四要素共 同作用形成整体的场景。他者的凝视不仅是看的方式,也 是其心理需求的反映,对展演空间的建构有指向性的作 用,新的时代背景不同,审美观发生变化,其凝视欲望也 不同。结论如下所述: (1)荣华楼作为广州老字号茶楼,其展演空间的目的 在于维持经营,经营模式的改变是为了满足他者的凝视复 合多元的要求。时代背景决定了他者的审美需求,茶楼展 演空间中单~的展演模式不能满足他者多元化的凝视要求 以及经营者的利润效益,粤剧展演空间受到其他展演文化 的侵蚀和剥夺,展演空间传统的社交、饮食、娱乐功能发 生弱化甚至转变。粤剧展演空间是具有生产性的空间,其 社会关系的建构源于追求身份的认同,基于经济利益的 追求。 (2)“凝视”促使展演主体以及经营者反思自身,联合 对展演空间的外观及展演内容作出合理调整,粤曲展演物 质空间及设备的革新、展演内容的调整与创新与这种反思 的作用力有关。在该场景中,他者与被看的主体在“看” 与“被看”的互动同塑造着展演空间的物质结构,粤 剧粤曲展演空间的物质空间基于主体和他者的需求而构 建,映射注视者的凝视欲望,展演空间中的视听环境一旦 无法满足他者的凝视需求,部分受众流失或者转向其他展 演空间,这与粤剧粤曲本身是否合时宜无关。 (3)粤剧粤曲展演空间发挥着维系社会某一特定群体 文化体系的功能,提供“发烧友”赖以聚会活动的契机。 在城市化的时代,音乐的功能从抽象的象征和仪式转变为 具体的娱乐、审美、群体认同。粤剧粤曲作为广府独有的 特殊音乐形式,储存着“老广”们“一盅两件”、“饮茶听 曲”的集体记忆,对展演空间及展演内容的凝视,受众追 求身心的愉悦,寻求文化与身份的认同。 据调查,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360多 个,到今天,全国少于70个剧中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 多数剧种已消亡或濒临消亡,“戏曲夕阳论”此起彼伏,戏 曲文化成为众多文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对象。然而,这种 地方音乐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形式,本文认为其应受 到文化地理研究者的重视。以粤剧粤曲为例,其在全球 作继续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括号内为创业年份。 ②唱粤曲的女盲艺人。 ③根据殷经理谈话整理。 ④黄行.进庐杂缀・饮茶【N】.广州日报,1925—07—18。 ⑤根据与广东粤剧学校讲师陈仲琰先生谈话整理。 参考文献 [11孟妍妍.]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探究[J].大舞台,2010,52(8):12— 13. [2]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6. [3】叶超,柴彦威,张小林.“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 市研究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3):409—413. [4]Susan J Smith.Beyond the geography’s visible worlds:A cultural politics ofmusic[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7,21(4):502- 529. [5]Lehr J C.’Texas(When I die)’:N ̄ional identity and images of place in Canadian country music broadcasts[J].The Canadian Geog— rapher/Le Gdographe canadien,1983,27(4):361—370. [6]Ford L.Geographic factors in the origin,evolution,and diffusion of rock and roll music[J].Journal ofGeography,1971,70(8):455—464. [7】Nash P H.Music Regions and Regional Music[M].Minnesota:Uni— vcrsity ofMinnesota Press,1968. 【8]Carney G O.Geography of music:Inventory and prospect[J].Jour- nal ofCultural Geography,1990,10(2):35—48. [9]Kong L.Popular music in geographical analyses[J].Progress in Hu- man Geography,1995,19(2):l83—198. [1O]郑长玲.近2O年音乐地理学综述【G]//中国音乐年鉴.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2003:213. [1 1]Rommen ”Come back home”:Regional travels,global encoun- ters,and local nostalgias in Bahamina popular musics[J].Latin American Music Review,2009,30(2):159—183. [12]Smith S J.Performing the(sound)world[J].Environment nad Plna— ning D,2000,18(5):615-638. [13]Peterson M.Performing the”people s palace”musical performa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at the Chicago Cultural Center[J]. Space and Culture,2002,5(3):253—264. (下转第140页) HUMAN GE0GRApHY Vol,30.No 2 201 5/4 囫 201 5年第2期总第142期 [6】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 2004,18(2):21-28. 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empirical observations on regional dynam— ics in Europ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9(35):121— 146. [7]王向东,刘卫东.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 2013,32(1 o1:1490—1500. [19】高龙.城市演变中的场所地域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8]Strijker D.Agriculture:still a key to rural identity[C]//Haartsen L Groote P-Huigen P P P-Claiming Rural Identities.Assen:Van Gor— cam,2000:47—53. [20]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 .旅游学刊,2007,22(1 1): 7O一77. [9]Simon C,Huigen P P Groote R Analyzing regional identities in the Netherlands[J].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Geography, 2010,101(4):409—421. [10]Hague C,Jenkins P.Place Identiy,Patttieipation and Planning[M]. Oxfordshire:Routledge,2005:13—45. [21]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2):95.100. [22]Massey D.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Place[M]//Massey D,Jess P.A Place in the Worl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45-85. [23]Devine—Wright P.Beyond NIMB Yism:Towards an integrated rameworfk for understand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wind energy [11]洪长安.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0. [12]Butt B.Commoditizing the safari and making space for conflict: Place,identity and parks in East Africa[J].Political Geography, 2012,3l(2):104—113. [J】.Wind Energy,2005,8(2):125—139. [24]Needham B.Dutch Land Use Planning[M].Den Haag:Sdu Uit— gevers,2007:24—68. 【13]钱俊希,钱丽芸,朱弦.“全球的地方感”理论述评与广州案例解读 [J].人文地理,2011,26(6):40—44. [25]Tsubohara S.The Effectiveness of an Open Plnning Process ain Ob— Taining Public Suppoa[R].Groningen:URSI,Universiy of tGron— ingen,2008. 【l4】罗小龙.竞争性区域主义与区域建构研究展望[J】.人文地理,2012, 27(3):7—10. [26]Woltjer J.Consensus Planning[M].England: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0:56—98. 【15]Rijnks R H,Strijker D.Spatial effects onthe image nd aidentiyt of a rural are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3.36(12): 1O3.111. [27]Raagrnaa G.Regional identity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 ning[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2,10(1):55—76. 【16]Proshansky H M.The ciy atnd self-identiy[tJ].Environment and Be— [28]Foster S.The city as an ecological space:Social capital and urban land use[J].No仃e Dame Law Review,2006,82(2):527—582. havior,1978(10):147—169. 【17]Paasi A.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regions:A theoretical frame— work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he emergence of regionst and the [29]Spilling O R.Entrepreneurship in a cultural perspective[J].En仃e— 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1(3):33—48. constiuttion ofregional identiy[tJ]_Fennia,1986(164):105—146. [18]Paasi A.The resurgence ofthe’Region’and Regional Identiy’t:The— 责任编辑:梁璐 (上接第57页) [14]李晋东.方言色彩区与民歌色彩区共性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1, 53(12):72—73. 【25]吴康.戏曲文化的空间扩散及其文化区演变——以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谁剧为例[J].地理研究,2009,27(5):1427—1438. 【26]胡兆量.中国戏曲地理特征[J].经济地理,2000,12(1):84—87. 『15】冯光钰.从凤阳歌看“同宗民歌”的传播流变[J1.音乐研究,1991,33 (2):81—86. 【27]吴述席.河南戏曲的地理分布[J].平原大学学报,1998,14(3):41—43. 【16】冯光钰.鼓吹乐的传播与文化生态环境【J].人民音乐,1996,46(1): 18—19. 【28]朱拢,韩亚林,陈晓亮.藏族歌曲对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 [J].地理学报,2010,76(8):992—1003. 【17]蓝雪霏.畲族民歌在迁徒途中的遗留【J].音乐研究,1998,40(3):47— 56. [29] ̄1J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旅游学刊,2007,21(6):91—95. [30]洛秦.音乐人文地理[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1,138. 【18] ̄E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区划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03,45 (4):64—70. [31]吴琼.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5:25. 【19]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 究[J].音乐研究,2011,53(3):6—18. 【32]罗敏,梁卓慧.百年荣华楼,亏本亦坚守粤曲茶座[N】.民营经济报, 2012—09・13(26). [20]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J].音乐 学院学报,2008,28(1):83—88. [21]汤亚汀.音乐的流动景观与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读谢勒梅新 [33]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393—394. [34]魏美仙.生活与舞台的互文[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96. [35】刘丹萍.旅游凝视:中国本土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2. 著《声音景观:探索变化中的世界的音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 学院学报),2001,22(4):91—94. [22]马勇,邓亚波.试论音乐与地理环境[J].人文地理,1995,10(4):52—55, 8O. 【36】冯明泉.富有地方特色的广州茶楼业【M].广卅I: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1—2. 【23] ̄J岩.音乐文化的地理研究[J].人文地理,1996,10(4):57—59. [24]陈东.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2000,20(2):126—128. 责任编辑:赵永宏 HUMAN G乏0GRAP Y VOl 3O No.2 201 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