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常见错误的对策
鹿城小学 朱保群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和运用,我们经常会有这样发现,课堂上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并且也进行了强化练习,感觉教学效果较好。可是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种种错误,让我们十分头疼。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
一要加强业务学习和提高。用心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情和学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心备课,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针对学生出现知识性和非知识性错误,教师要做好预设。比如像数字和运算符号,如果没有正确、规范的书写,在孩子头脑中留下的就是错误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在孩子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一时半会难以改正。
二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如计算时出现错误较多,常见错误有:忘记进位和退位。学生用竖式计算时进位加法没有写进到十位上的点,退位减法计算时没有写退位的点,造成十位上计算错误。加减法混淆。一道加法题,有的学生个位上用加法计算,十位上就用减法计算,造成错误。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学生喜爱的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三要运用表扬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比如用儿歌“小身子,坐端正;小耳朵,仔细听;小眼睛,看黑板;小脑筋,认真想;小嘴巴,不乱讲;小脚丫,不乱动”提醒学生端正坐姿、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认真思考等;用拍手操“棒、棒、
棒,你(我)真棒;棒、棒、棒,你(我)最棒”来表扬书写整洁、作业优秀、遵守课堂纪律、表现优秀的学生。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四要将数学知识和算理编成学生易于诵读的顺口溜,促进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如记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可以编成“大于号,口朝前;小于号,口朝后;等于号,两横长”。比较大小可以这样记“比大小,很简单,谁大口朝谁”。还有“求一共,用加法,两数合成一个数”。“求剩下,用减法,大数来把小数减”等。
五要在课堂上完成数学作业。最好是在每节新授课后,让学生及时地在课堂上完成有针对性的作业,然后当场收集,当场评判。可采用集体批阅,小组批阅,同桌批阅。要注意,这种集体订正的方法,务必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的批改自己的作业。长此下去,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速度,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做题时引导,对新授内容进行反馈并及时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六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定,并利用课堂时间对作业进行讲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后,能够在影响鲜明、记忆犹新的情景中,对自己的作业错误做出更正。通过每日及时评改作业,达到提高作业的质量及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七要利用家长会和校讯通等多种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教给家长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辅导方法,通过对学生严格要求、积极鼓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数学作业的正确率。
要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教师就要在作业上勤勤垦垦的劳作,查漏补缺。改进教法,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使作业真实的反应教学效果,如实、准确的反映教与
学的质量。教师要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认真反思教学过程,认真分析学生作业出错的原因,提高教学效果。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的对错题进行归类和分析,采取共性错误集体讲解,个性错误个别辅导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出错的机率。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全面关注学生,时时想到学生学会了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会运用、能举一反三,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分析不够透彻,知识点没有备全面;或是对学情了解不够,致使练习部分的典型题型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或是探究新知时没有从浅显的旧知引入新知,使得学生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掌握新知。
2、上课时,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差,教学方法不灵活,设计的重难点知识没能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方式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探讨和及时总结,课堂效率低。
3、上课贪多求快,教学深度不够,不能做到精讲精练,练习巩固较少。
4、上课时,教师不注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纠错;或是对学困生学习困难关注不够,没有进行“个别辅导”;导致有的学生错误不断。
5、教师对教学反思不够。没有
二、学生方面:
(一)、非知识性错误
1、在入学前学习不规范。每个孩子入学前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数学知识,比如像数字和运算符号,如果没有正确、规范的书写指导和练习,在孩子头脑中留下的就是错误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在孩子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一时半会难以改正。
2、学习的品质不好。
(1)、学习习惯差。作业书写乱、笔误、粗心(如书写出错,抄错题,不带单位,口算出错等);懒惰怕动手(如写字拖拉、做题不及时等);不善于动脑思考(如不爱动脑,
遇到“难”题就不做等)。
(2)、 听讲习惯差(如上课爱做小动作、不善发言等),导致知识没学会。
(3)、理解能力差(如识字量小,老师读题不用心听,理解力差,分不清题意,随意列式等)。
(4)、做作业时,求“快”不细心,仓促完成不检查。
(二)、知识性错误
1、
2、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和统计这方面知识缺乏与生活实际联系,出错较多。
(1)、由于学生空间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差,所以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分还有一定的难度,容易混淆,容易出错。如区分不清长方体和正方体。
(2)、由于学生还不能将自己浅显的观察能力转化为理解力,以致不能抓住时针和分针在整时、半时的特征准确的说出和表示整时和半时。
(3)、统计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只要善于动脑,就很容易掌握,但因为学生年龄小,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导致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统计问题。
3、做应用题时不认真读题或听老师读题,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出现错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时识字量较小,理解能力差,因此做题时有老师或家长读题,久而久之学生做题时就不愿自己读题。这样学生在测试时就出现很多错误。如把加法做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或是忘带单位,或是题做一半等等。问学生为啥出错,回答大多是题目没有看清楚或没读题目。虽然这只是测试,但我想一大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点也是在做作业时审题不认真造成的,在特意留心看他们做作业并巡问时也得到了证实。认真审题,读懂每道题目的意思再进行解答,这是做题目的基本要求,但却是很多学生懒惰不读题、列式计算粗心的地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