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珠算教案

珠算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一节 珠算基础知识 课时 总 4课时 第1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珠算在中国代代相传,兴盛不衰,历经二三千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还被其他国家所用。 教学重点 珠算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珠算含义:用算盘为工具,以珠记数,运珠计算,并以其固有算理结合数学原理为基础,进行数值计算的一种计算技术。 二:珠算起源 一)前身:春秋时代以“竹筹”计数的“筹算方法”-----见于《。骨髀算经》由“筹集法”演变----“珠算”(圆珠盛放在有底有格的框盘内)由此产生了古代算盘。 二)历史: 1、“珠算”一词最早见于徐岳撰的《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把木板刻为三部份,上下两部份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份定位用,每位各有五颗珠,上一下四以颜色区分,上一当五,下一为一。 2、南宋1274年出现珠算歌诀,《算经》中提到“算盘”。 3、元朝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框、梁、档、珠”四部份构成的七珠大算盘。 4、明朝算盘已被广泛应用----见《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 附:1宋代《清明上河图》的“赵太承家”药铺柜台就摆有一算盘。 2现存最早书籍可见算盘图的是洪武四年1371新刻《 本对相四言杂字》 3现丰最早书籍----珠算书是闽建(福建建瓯县)徐心鲁订正的《盘珠算法》1573。 4流行最广,历史上作用最大珠算书----明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 5国务院已将“算盘”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三:影响 1、叙谈文化交流,传到了朝鲜、日本、美国、东南亚等一些国家。 2、美于1977年成立了“全美国珠算教育中心”,许多小学生都在学。 3、日将算盘作为“新文化”用于教学。

1 / 150

板书设计: 第一节算盘的基础知识 一含义 二起源 1、前身 2、历史 附:最早 图 书 画 作用 现在 三影响 作业布置:珠算的含义 教学总结:主要是对要学习的珠算弄清来历。

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二节 算盘的结构和拨珠指课时 总 4课时 第2课时 法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理解算盘的结构和拨珠指法 教学重点 拨珠指法 教学难点 拨珠指法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算盘结构: 一)框梁档珠 1框(边),四周之边,作用:固定。 2梁,连四边置于中间的横木,将算盘一分为二;作用:记载记位点(每三位一记位点)。 3档:串连算珠,从梁中穿过连接上下边框的细杆。 4珠(算珠),记数的部件,被梁一分为二,梁上是上珠,一当五,梁下称下珠,一为一。 二)七珠算盘 古时是“16两制”,上二珠为10,下5珠是5,共15,满16就进位。从而形成了16进制。 三)六珠算盘 上一下五,在七珠算盘基础上发展的。 四)五珠算盘 上一下四,上一为5,下4共9,满10进位,即五升十进制。现国内外都用此款算盘。 二打算盘的姿势和执笔方法 正确运算快速完成,正确的方法最不可或缺----握笔拨珠。 三拨珠指法 一)七珠大算盘:1、2、3(拇、食、中指) 二)五(六)珠算盘 单指独拨 单:2 两指联拨 -----主要介绍:13种指法 两:11 3 / 150

板书设计: 第二节算盘的结构和拨珠指法 一结构: 一)框、梁、档、珠 二)分类 七珠、六珠、五珠 二姿势、方法 握笔拨珠 三拨珠指法 一)七珠1、2、3 二)五(六)珠单指、两指 作业:五珠算盘的拨珠指法有哪些? 教学总结:理解算盘结构,如何科学地珠、指结合进行运算。

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盘与置数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1:学习算盘的清盘2:训练掌握算盘的置数 准确置数 准确置数 讲授 教学过程 一:清盘 1概念:清盘就是使上下珠完全离梁靠框。 2方法: 1)七珠大算盘:用手;提上框,先下珠离框,再速放平算盘。 2)小算盘:左手两指或三指指甲平推珠离梁靠框。 二:置数 1概念:把表示数的珠靠框。 2五升十进制:下珠每珠为1,上珠每珠为5,下珠满5用一上珠表示,每一档满10便向前一档位进1。 3作法: 1)先找到数字“最为档位” 2)由算盘从左向右逐位按数拨珠 4分节记数法: 小算盘上每三位有一个“记位点”,不同的是数字分节号点在本位数下下位数字之间,算盘记位点是定在本档的梁上。一般在算盘选定一“记位点”为“小数点”小数点所在的档为“个位档”。 5如何准确置数? 1)看准数字 2)默记数字 3)听读置数 4)置数过程 加减法“个位点”靠近算盘右边 乘除法“个位点”靠近算盘中盘偏左。

5 / 150

第三节清盘与置数 一清盘 1概念 2方法 二置数 1概念 2五升十进制 3分节记数法

作业布置:1五升十进制、分节记数法概念。 2如何正确置数?3习题练习一,一拨珠、置数和清盘的练习

教学总结: 置数在算盘的学习过程中如“万丈高台平地起”的基础,能训练置数,匹配科学的指法,准、快才能做到。

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四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4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掌握数字的各种书写方法,规则;掌握书写错误的更正方法 数字书写规则;更正方法 数字书写规则;更正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写数 珠算用珠来算总离不开数。所以对数字的书写有规范化的要求。 一)分类:两类三种 1汉字 1)大写 基数词: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零 数位词:个拾佰仟万亿 用途:防涂改的信用凭证 规则:基数词要与数位词结合起来表示数 数字间不能留空位 字末尾元角以下没分,写“整”“正”字收尾。 2)小写 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O 数位词:个十百千万亿 用途:用于无需防止涂改的数字 规则:类同大写 2阿拉伯数字 基数:12334567890 规则: 1)紧靠格底线书写,高度占全格二分之一,倾斜度约为55度 2)注意向左写分节号,向右点点儿 二更正的方法 划线更正法:数字错误,不更换凭证。方法:将错误的全部数字用线划掉,加盖订正人图章,再将正确数字写在上方。 注意:一个结果只能修改两次。

7 / 150

板书设计:第四节数字的书写与更正方法 一写数 分类 一)汉字 1大写: 2小写: 基数词 数位词 用途 规则 二)阿拉伯数字 基数 规则 二更正方法 划线更正法 作业布置: 1数码分类及规则;2更正的方法;3习题练习一,二数字书写练习

教学总结: 算离不开数,数就必须书写,涉及到类别及书写的规范要求,书写错了允许更改,但必须符合规定。

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 补数与凑数 课时 总 9课时 第1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掌握常用的补数,凑数数对及定义,并能训练地合成或分解于算盘之上 算盘运算过程中训练的运用凑数、补数 讲授 教学过程 一补数: 1定义:如果两个数字和是10、100、1000、、、、、、即10n(n为自然数)时,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补数,其中一个数称为另一个数的补数。 2要求:补数间须数位相同,数位不足添“0”。 3常用:1 9;2 8;3 7;4 6;5 5。5对。 二凑数: 1定义:如果两个数字之和是5或15时,那么这两个数互为凑数,其中一个数叫另一个数的凑数。 2数对:1 4;2 3;---常用 9 6;7 8;5 10。 附:满十破五加法:六上一去五进一 七上二去五进一 八上二去五进一 九上二去五进一 板书设计:一补数 1定义 2数对 二凑数 1定义 2数对 附:满十破五加法 作业布置: 1算盘练习;2习题练习二,一直接回潮练习,五限时练习12345。 教学总结: 补数、凑数的熟悉及合成、分解将影响珠算的运算---即速度。 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加法的口诀 课时 总9课时 第2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要求熟练掌握加法口诀这一基本功 理解加法口诀 理解加法口诀 讲授 教学过程 珠算重在算,算完成了结果就在算盘上。所以要求对算中的加法有些诀窍,窍门需熟记、背诵下来。 一:不进位的加法口诀 1概念:不进位加法,就是在同一档位上的两个数字的和不超过10,也就不用进位,直接上加数。 2口诀: 1)几上几,九句;指法:上推、双合。 2)补五加法(凑五加法、满五加法):档上原有数,加上一个不超过五的数,此时和已超过5,还不超过10。 一共四句;指法:双下。 二:进位加法口诀 1概念:就是同一档位上的两个数字的和超过了10,就是满10进1。 2口诀: 1)去补进一(满十加法) 指法:扭进;左手拨“进位珠”,右手拨“去补”珠。 2)加上一个比五大的一位数,可以用“上这个数补数的凑数,再去五进一”的加法----“满十破五加法” 指法:拇指,食指同时上,再用拇指进一; 左手食指或拇指“进一”的珠,与右手同步一次完成。 板书设计:一不进位加法口诀 1概念: 2分类:几上几;指法:上推、双合; 补五加法;指法:双下 二进位加法口诀 1概念 2分类:去补进一,指法:扭进;左、右手 满十破五加法,指法:拇、食指同上,再拇指进一; 左右手 10 / 150

作业布置:习题练习二,二补五加法练习,三进十加法练习,四破五进十加法练习 教学总结:熟记加法口诀,按口诀拨珠。通过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从而令大脑达到条件反射----见数手动无差错。

1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二章第三节 课时 总 9课时 第3、4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掌握运算规律,理解前加法、后加法并进行对比; 初步理解心算与珠算的关系。 教学重点 运算规律,前加法,心算的理解。 教学难点 心算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多位数加法特点:方便、快速 运算规律:档位对齐,同档相加,满十进一。 一方法: 一)前加法:由高位开始计算------普遍使用 做法:由最高档位开始拨珠运算至末档为止。适用:看数,听算。 二)后加法:从最低位开始计算----也需掌握 做法:与前加法相反 二心算加珠算 一)对比学习,有心算基础的少了一个置数环节,速度是明显的。 二)指法 1拇指、食指(右手发) 2左、右手结合速度更快。 板书设计:第三节多位数加法 一前加法与后加法 1定义 2使用情况 3适用 二心算和珠算 作业布置:练习二,五加法练习 教学总结:加法的方法及 心算在珠算中的地位。 1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二章第四节 课时 总 9课时 第5678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通过加法的学习,练好基本功—拨珠,提高准确性及速度 一目十行弃九法 一目十行弃九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连加法定义:连续几个数相加的运算。 二横式连加法: 一般是一个数一个数上盘计算,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可两个数或三个数同时心算出结果,再上盘计算。 三竖式连加法: 一般是一个数一个数的上和盘相加,熟练度高了可逐步采取一目多行来计算。 一)一目多行直加法: 1一目双行:两个数用心算得出结果,一次上盘。 2一目三行:三个数同时相加,心算得出结果,一次上盘。 二)一目多行弃九法: 弃九法:是为了妥善处理进位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提前进位法。 1做法: 一)首位加一,二)中位弃九,三)末位弃十。 2弃九规则: 有九弃九,无九凑九,无九无凑减九;无九可弃,前位退一本位和加一。 3口诀: 首位加一,中位弃九,末位弃十。 4弃双九法则: 有双九弃双九,无双九凑双九,无双无凑减双九,不足双九,前位借一本位减双九。 板书设计: 一横式连加法 二竖式连加法 三一目多行弃九法 1定义 2做法 3规则 4口诀 5弃双和法则

13 / 150

作业布置: 习题练习二,加法练习

教学总结: 由普通加法到横式竖式加法,再到一目多行,需不断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这些都是前人经验的传播。

1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二章第五节 几种常见的练习方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通过常见的练习方法的练习,掌握正确的运算指法,口诀,提高速度。 教学重点 练习过程要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握笔拨珠,正确的指法 教学难点 将科学正确的拨珠指法贯穿于运算过程,以达到快、准的结果。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打定数: 一)定数累加,传统的练习方法,如16,875累加10次。在算盘上向前串了一位得168,750。 二)见子打子,三回头,传统的练习方法,如:123,456,789,档上几就加几得:246,913,578;第二次见几加几得:493,827,156;第三次见几加几得:987,654,312;最后于末位加9得:987,654,321。数由原来的倒了个如回头,累加三次,由此得名。 三)打百子,就是由1+2+3+„„+100=5050,加到36时等于666,加到77时等于300,3,等趣味十足的数字。 四)打同数,传统趣味型练习法 12,345,679累加9次得九个1,再加8次得九个2,再加8次等于九个3等等。 二利用账表进行加法练习(横打竖克) 一)定义:行、列分别连加后,再反行、列各自合计相加,二数相等叫扎平。 二)优缺点:适用性大,练习效果好,能自检。 三听算: 缘于合作,念、听、记、算相结合。 应注意的: 1指法正确,次序合理方能保证准、快。 2精力集中防错。 3出现错误及时查原因,纠正、克服、确保准、快。

15 / 150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几种常见的练习方法 一打定数 1累加 2见子打子,三回头 3打百子 4打同数 二账表练习:横打竖克----扎平 三听算 作业布置:1习题练习二,六账表练习 2打定数的练习方法有几种? 3听算过程应注意科学哪些问题? 教学总结:传统练习方法的练习能体会到打算盘蛮有趣味性!

1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三章第一节 珠算减法口诀 课时 总 6时 第1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要求与加法口诀对照学习,充分掌握好减法口诀 减法口诀 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已学过的加法知识,从而进行对比学习 讲授 教学过程 加法须进,减法则借而退 一、不退位减法口诀 一)不退位减法:是同一档位上的被减数“够减”,就不“借位”,这类减法用两类口诀计算。 1如果被减数已置到盘上,减去减数的口诀为“几去几”。----对比一下加法是 “几上几”。 指法:下拨、上挑、双分。 2如果档上被减数字减去一个不超过5的数,但下珠不够减,上珠有5时,用“破五减法”,口诀为“上凑去五” 一下加法口诀是“实五加法”的“补五”,“一下五去四” 指法:双上 二退位减法 一)定义:同一档位上被减数小于减数,通常所说的“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在本档位当十。珠算中“借一”叫“借十”是专业称呼与传统叫法不一致,对借位档“退十”就是从“十位退一”(即把借位档视为个位档),如果再向前借,叫“退百”„„口诀有2: 1退十还补,退百还补,退千还补等。 对本档而言,已减去十个,再加上减数的补数。 2退十下五去补凑(退十下五减法) 去补凑:去掉补数的凑数(此数与五之差)。 此法是:减去比五大,但比十小的数才会出现的。 附: 加减法口诀对照学,更好掌握。

17 / 150

板书设计:第一节珠算减法口诀 一不退位减法: 1定义 2口诀 加法 指法 1)几去几 几上几 下拨,上挑,双分 2)上凑去五 补五加“一下五去四” 双上 二退位减法(加减口诀对应,动作相反) 1定义 2口诀 加法 1)退十还补 去补进一 2)退十下五去补凑 满十破五加 作业布置:1习题练习三,一直接减法,二破五减法 ,三对加、减口诀进行对比。 教学总结:减与加对比学习较好理解掌握。

1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三章第二节 多位数减法 课时 总 6课时 第2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掌握珠算中的多位数的减法中的:前加法和后加法,熟练之后再与心算相结合提高运算速度。 前加法、后加法与心算结合使用 前加法、后加法与心算结合使用 讲授 教学过程 运算规则:档位对齐,同档相减。 回忆一下加法的口诀:档位对齐,同档相加,满十进一。 一前减法:从减数高位开始,从被减数相应数位算起,至末位。 1一眼减数,默记。 2找数位,逐位一次算完。 二后减法:从减数最低位开始,逐位向左,按口诀减至最高位。--需掌握 注意:无论什么方法,计算过程右手食指不离档位,防串档。 三比较: 二者难易相当,后减定位优于前减,但减数倒过来记较难。 四心算加珠算 1、被减数不置到算盘上,先心算出结果,再置数(一位一位,或几位一起)算。得数为正时,按加法法则置到相应档位,得负数,按退位减法置到相应档位。 2、比较,减少拨珠更简单。 注意: 1一般够减时(得正数)可几位联算,联系自身情况(心算能力),不可强求。 2心算与前减法结合,也可与后减法结合。要求盘上有数不宜空盘。

19 / 150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多位数减法 一前减法 1、定义 二后减法 2、运算程序 三二者比较 3、要求:前减--普遍使用;后减--也要理解。 四心算加珠算 一般与前减结合使用,后减也可。 作业布置:1多位数减法的种类有几种? 2习题 练习二,三借十减法练习 教学总结:前减、后减方法只是

2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二章第三节 倒减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12会计 理解掌握倒减法的3种方法 3种倒减法的口诀 3种倒减法的口诀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倒减法 一)定义:在减法计算中,当减数大于被减数时,不是简单地把减数与被减数交换位置相减,而是在被减数最高位的前1位(左前)虚借1 。照常运算求差的方法叫倒减法或借减法。 二)方法: 1有借有还: 1)出现两个数相减,在减数大于被减数的情况下,首位相减时,开始向前档位虚借1,计算完成后是可能还上的。 2)口诀:有借无还盘现虚,求补定差为负值。 2有借有还: 1)出现于加减混合运算,不够减虚借,加时再还上。 2)口诀:有借有还盘现实,得出即为正确值。 3借了又借 1)一般出现于连减法中,虚借一次,再借必须向第一次所借的前一位借,因此得名。 2)口诀: 借大还小总借一,借了再借盘为虚。看着盘现求补数,结果补数为负值。

21 / 150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倒减法 一定义: 二方法:1有借有还 2有借无还 3借了又借 一)出现的情况 二)口诀 作业布置:1倒减法的方法有几种? 2习题,练习三,四 五题 教学总结:减法中,够减得正数,不够减虚借得负数,运用到算盘口诀中来比较好理解。

2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多行加减法混合运算 课时 总 6课时 第4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掌握多行加减法混合运算 遇减加补弃十法 遇减加补弃十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正加反减穿梭法 从左到右加,又从右到左减,来回穿梭的算盘打法叫正加反减穿梭法。 二、一目多行混算法(心算、珠算结合运用) 1、一目双行:先心算得数,再上盘计算,也称一目双行混合法。 2、一目三行混合算:在双行的基础上发展而得。如果心算比较快,不影响拨珠的可锻练四行。前提:心算的能力。 三、遇减加补弃十法 完全当加法运算,在同一档上几个数相加减,遇减数则加其补数,再弃掉一个10。如减3=加7-10。

23 / 150

板书设计:第四节 多行加减混合运算 一、正加反减穿梭法 二、一目多行混算法 三、遇减加补弃十法 作业布置:习题练习三,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总结: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用到心算,心算能力强,珠算速度才能强,但不能强求。

2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五节 打传票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一、传票 传票是会计凭证。 二、打传票 打传票是财会工作的基本功,是珠算加减当练习的一种好方法。 三、打传票题型意思: 1--16(三)从第1页开始计算到16页止,每页上都取第三行数累加,答案写在后面。 四、传票常见打法 1、 左手翻页,右手拨珠。 2、左手拇指握传票下方,余四指握纸面向上方扇形面微开,开扇角度30度左右。 1)大夹夹纸左端,用一小夹夹纸右下端。 2)拇指翻页,食指可协助,翻过的夹在中指、食指中间,小指、无名指固定住传票。 3)中指、食指间夹一页,食指、拇指夹一页同时看两个数,心算上盘。 关键:翻页。

25 / 150

板书设计:第五节 打传票 一传票定义 二打传票 1定义 2题型意思 3打法 作业布置:练习三 七 打传票练习 教学总结:左翻页,右拨珠,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来的时候,就是运算我已懂了,那么关键就剩下了翻页了。

2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三章第六节 加减的检误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掌握几种常见的检误法 常见的检误法 常见的检误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差错的类型:看 拨 记 写 一)看错数:漏看、重复看、颠倒看、看错符号、看串行、看串档。 学会:看数、兼顾算盘才会两不误。 二)拨错珠 弦珠(漂珠) 有的却没有了 带珠 没有的却被带上来了 三)记错口诀,不易查找,须从源头解决,就是背回正确的口诀。 四)抄(写)错,串行串档,少抄错抄等现象。抄错是最不应该出现的。所以需要认真。 二几种常见错误的检误法 一)漏计、重复计 1特点:错与对之差是题中某一数。 2检误步骤: 1)求差 2)差与题某数同 3)得数中与题目个位档运算得数两得数个位档同,则其得数正确。 二)看错符号出现错误 1假设特点:对错差额为符号出现错误项的两倍 检误法与漏计步骤基本一致。 三)相邻两位数字颠倒后出现差错 1假设特点:对错差额为两位以下的有效数(不含0),其差为9的倍数,用9除得1位数,恰好是被颠倒的相邻二数之差。 2步骤,按特点求差确定。 四)串们错档 1特点:对错差是9的倍数,能被9整除。恰好等于原被串们有效数字(不含0)。 2步骤: 1)求差2)找差除9倍数3)确定正确答案 板书设计:第六节 加减的春误法 一差错的类型 看 拨 记 写 27 / 150

二常见检误法 1漏记重复 2看错符号 3相邻两位数颠倒后的差错 4串位错档 作业布置:1常见的检误法有几种? 2习题练习三 八和差检误法练习 教学总结:学习检误法是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为了去犯错误让自己来检查,学的过程,动动脑筋,做总结用实践提高技能。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四章第一节 大九九口诀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为什么会有在九九,不用小九九 大九九口诀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大九九口诀 珠算计算使用口诀时,既包括小九九,也包括大九九,即逆九九口诀,这样的口诀我们称为大九九口诀。 二、大九九口诀在珠算中的使用 按乘数,被乘数和积的顺序读出,积为两位数,不足用0补。运算时做到:记乘数,看被乘数,按口诀置积数。 28 / 150

板书设计:第一节 大九九口诀 一、大九九口诀 二、大九九口诀在珠算中的使用 作业布置:背诵大九九口诀 教学总结:大九九的出现是运算过程遍数顺序的习惯性而出现的。

2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四章第二节 积的定位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1学会确定数字的位数 2能用定位的公式进行定位 积的定位;档定位乘法 积的定位;档定位乘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数字的位数 1整数部分确定位数,大于1即整数有几位就有几位的位数。 2零位数:十分位非0的纯小数。 3负几位数:十分位0的纯小数,小数点后连续有几个零就是负几位数。 二积的定位 1定义:公式定位法:根据乘数、被乘数位数确定积的位数。 2公式:1)积的位数=M+N M:被乘数位数 2)积的位数=M+N+1 N:乘数位数 3珠算大九九口诀中乘积必为两位数,不够用0补。不考虑第2种情况。 三档定位乘法 1定义:计算前确定积的“个位档”,再按公式“M+N”找积的最高数位档,也叫“积的最高档”。 2可能出现的情况 无进位,本档是0 有进位,本档非0 板书设计:第二节 积的定位法 一数字的位数 1整数 2零位数 1)纯小数 2)十分位非0 3负几位数 2)十分位是0 且连续有几个0就是负几位数。 三档定位乘法 高 30 / 150

低 作业布置:1习题 练习四 一定位练习 2积定位的公式及档定位乘法的定义是什么? 教学总结:要定位先知位

3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一位数乘法 课时 总 16课时 第3、4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一位数乘法的多种方法 置数前乘法、空盘前乘法 置数前乘法、空盘前乘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位数乘法: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叫“一位数乘法” 一、前乘法 前乘法:从高位开始计算的珠算乘法。 有两种方法: 一)置数前乘法 1定义:“被乘数”首先置到盘上,从高位算起,按“大九九”口诀把与被乘数首位的乘积进位到被乘数的左一档位,把被乘数的运算本档视为“积的本位档”,运算完,被乘数首位被去掉,拨上积的个位,余下数位均按此法计算,直到最后一位。右手食指一定不能离开运算的本档位。 2定位:M+N 乘积向左进档,正好在M+N的档。 3优缺点 1)先置数,运算中逐位去珠,增加了拨珠的次数。 2)这种方法道理简单,只进位与计算同时完成。 二)空盘前乘法 定义:不把数置盘,直接计算,往盘按档置积数。 1运算:先确定“个位档”,按M+N找“积的最高数位档” 2注意: 1)什么数乘以零,食指往后挪一档。 2)积得数一位时,前置0也占一档。

32 / 150

板书设计:第三节 一位数乘法 一前乘法 1定义 2置数前乘法 1)定义 2)定位 3)优缺点 3空盘前乘法 1)定义 2)运算 3)注意 作业布置:1习题练习四 二乘法口诀练习 2置数前乘法,空盘前乘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学总结:乘法的学习各种方法先进行练习,熟悉以后再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3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一位有选举权乘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掌握置数后乘法,空盘后乘法 置数后乘法;空盘后乘法 置数后乘法;空盘后乘法 讲授 教学过程 后乘法:从被乘数的尾数开始计算,逐位升高。 方法有二: 一:置数后乘法: 一)与置数前乘法类似,都要把被乘数置到算盘上,再计算,计算时把被乘数计算完的尾数去年,拨积的进位数,尾数占一档置积个位数,从右到左逐位计算,至被乘数最高位。 二)和置数前乘法不同 在“个位档”固定之下,“后乘法”是在“M+N”档开始置“被乘数”,“前乘法”要在“M+N”档置“首位积数”。 三)优缺点: 置数乘法是传统方法,连乘法时运用方便,但先置数导致拨珠次数多,所以比较少用。 二:空盘后乘法 一)空盘乘法:与置数乘法相对而言。 二)空盘后乘法:“后乘法”与“前乘法”相对应,用乘数和被乘数尾数开始计算,从右到左,从低位到高位,依次进行。 三)计算过程:置数方法与“置数后乘法”基本一致,只是不用退被乘数。 四)整数乘:从“个位档”置积。 优点:方便 小数乘:两个因数小数位数和,确定积的最低档位,缺点:确定最低档位花时间。 三:二法相比: 1空盘的方法比置数的方法简单,空盘的前乘,后乘拨珠速度同。 2后乘法找尾数档,被乘数倒过来用。 3前乘法找积的最高档,小数乘法中积的尾数档加注意,免出错。

34 / 150

板书设计:第三节 一位数乘法 二后乘法 1置数后乘法 2空盘后乘法 三前乘法与后乘法的比较 作业布置:1习题练习四 2后乘法的定义 3请你说说前乘法、后乘法有什么不同? 教学总结:乘法、除法在算盘学习中有一定难度,不求快,只求明白。明白了才能快。

3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计算技术 章节 第四章第四节 多位数乘法 课时 总16课时 第5-1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掌握前乘法、后乘法 会运用空盘穿梭乘法及“档定位法”在四舍五入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前乘法;后乘法 教学难点 前乘法;后乘法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多位数乘法:乘数和被乘数都是多位数的乘法,把几个一位数乘法的积错档相加,就完成了多位乘法的运算。 方法: 一前乘法: 一)置数前乘法: 1先置数于盘,再从被乘数的首位开始,从高到低,从左到右,逐位与乘数相乘,并且要从M+N档开始置被乘数首位与乘数的积。 2首位以下的各位乘数与被乘数置到盘上的位置,要看被乘数运算的本档位是第几位数,从M+N(积的最高档)向右移几个档位置积数。逐位错档相加,直到最后一位求得结果。 3出现“1”,多位数前加0,出现“0”置积档位右移一档。 二)空盘前乘法 1以“一位数空盘前乘法”为基础,按一位数“空盘前乘法”逐位计算,再错档相加每个积数。 2确定档位,运用“档定位乘法”(固定个位档):根据“个位档”和M+N的值,确定“积的最高档位,再开始计算。” 3积的最高档位:首位乘数与被乘数乘积置数开始的位置。其他位数,按乘数依次排列,计算中要找准记住。 4左手食指,跟档记位:可避免串错档,方法“两手三指”或“两手四指”。左手始终跟在各位积的最高档位上。 5不考虑,“乘数”,“被乘数”的“小数点”和“分节号”,记录时再加以区分记录。

36 / 150

板书设计:第四节 多位数乘法 一多位数乘法定义: 二方法 一)前乘法 1置数前乘法 1)定义 2)M+N定档 2空盘前乘法 3)错档相加 4)*1时原数拨珠 *0时右移一档 关键:手指头不离开本档位。 作业布置:1习题练习四 二乘法练习1—10 2什么叫置数前乘法? 3什么叫空盘前乘法? 教学总结:多位数乘法难度大,课时安排较多,以能保证每一学生都能运用,都学会。

3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计算技术 章节 第四章第四节 多位数乘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1理解掌握置数后乘法,空盘后乘法 2会空盘穿梭乘法及“档定位法”在四舍五入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置数后乘法空盘后乘法 教学难点 置数后乘法空盘后乘法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二后乘法 一)置数后乘法(掉尾乘,留头乘) 先按M+N档位,把“被乘数”置到盘上,从“被乘数”和“乘数”的尾数算起,自右向左逐位计算。“被乘数”计算完一位退下一位,改上积数,也叫“掉尾乘”。 1整数乘法中:从“个位档”上开始,向左逐位置积数。 2小数乘法中,在“被乘数”“乘数”小数位数和的档位上开始,向左逐位置积数。 3“留头乘”,如掉尾乘一样只是把运算顺序调整了,按乘数的排位,非顺,非逆,按中、后、头顺序运算的方法。 4使用情况,是传统的方法,现不常用。 二)空盘后乘法 首先根据“个位档”位置确定“积的最低档位”,用乘数的末位逐位去乘被乘数,从“积的最低档”开始,从右到左逐档置积数。 1整数乘法中,积的“个位档”是积的“最低档”。 2小数乘法中,利用“乘数”与“被乘数”小数位的“和数”在“个位档”的右侧,确定“积的最低档”开始计算,按盘上“记位点”记录运算结果。 3注意: 无论乘数还是被乘数都是倒过来使用的,置积数也是从右到左。 4与前乘法相比 倒过来运算练习开始总觉得不如“空盘前乘法”方便,熟练后才知快。 板书设计:第四节 多位数乘法 二后乘法 一)置数后乘法 1定义 2M+N定档----高档 3使用情况----不用了 二)空盘后乘法 1定义 38 / 150

2M+N不定档 3注意置积数顺序:从右---左 4与前乘法相比 作业布置:1习题练习四 三乘法练习11-16 2请你比较一下前乘法和后乘法有什么不同? 教学总结:传统的方法被取代了,只要能完成计算,最简便的应该更好。

3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四章第四节 多位数乘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学多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 空盘穿梭法 档定位法在四舍五入中的运用 空盘穿梭法 档定位法在四舍五入中的运用 讲授 教学过程 三空盘穿梭法 1定义:将“空盘前乘法”、“空盘后乘法”联合使用的方法。 2说明: 1)拨珠:“两手三指”、“两手四指”;关键:跟住档,记住位,拨珠不忙乱。 2)过程:右手食指跟住计算本档位---从左到右。 右手食指跟住进位档---从右到左,左手负责拨进位珠上盘。 3总结:使用这种方法,开始显得忙乱,两手不好协调,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4左手的问题:不用左手拨进位珠,左手可以在积的最高档上,即指在每位乘数积的起始档上,每运算一位,右移一档。所以,左手必须使用,没有不用的道理。 5空盘运算对比:拨珠动作几乎一致,只是先后顺序不同,动作大小各弃,先学会各方法再择一而精,就能做到“准”“快”。 四档定位法在四舍五入中的运用 1乘法运算中为什么用到四舍五入?可减少拨的动作,回忆速度。 2如何运用 1)按M+N找“积的最高档”,用“档定位”以固定的个位档为第一档。 2)积的最高档出现的位置 M+N大于1,在个位档左侧 M+N=1, 在个位档本档 M+N小于1,在个位档右侧 3)乘法中积的最高档位置不同,小数乘法需要计算的档位也就不一样。 3总结:按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不影响到四舍五入的位数不参预计算。 板书设计:第四节 多位数乘法 三空盘穿梭法 1定义 2说明 拨珠:跟住档,记住位(关键) 过程左---右 跟本 右---左 跟进 3总结:循势渐进 4对比:前乘法,后乘法,穿梭法,动作拨珠一致,先后不同。 四“档定位”在四舍五入中的运用 40 / 150

1积最高档按M+N定---M+N大于1 在个位档左侧 M+N=1 在个位档本档 M+N小于1 在个位档右侧 2个位档:用档定位法固定 3舍去不须保留位数后的运算 作业布置:1习题练习四 P72五乘法练习17—24 2空盘乘法一共有几种?请你对它们进行比较。 教学总结:1乘法运算熟练后使用空盘穿梭法才好用。 2运用四舍五入结合“档定位法”在小数位运算中可省略运算时间。

4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四章第五节 几种简捷乘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几种简捷的乘法运算 理解进行简捷乘法的前提条件,满足这样的条件才能运用简捷法 减乘法 跟踪乘法 截乘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凑整减乘法 1定义:利用补数进行运算的乘法,也叫“补数乘法”。 2条件:乘法两个因数中必有一因数近10的乘方数。这种情况下数字的补数都是一个好运算的一位数字,就能用这种方法。 3方法:1)置数“被乘数*凑整乘数” 2)减“被乘数*乘数的补数”的积 3)结果:为积,故称“凑整减乘法”。 4基础:空盘前乘法 5总结:“补数”只有一位有效数字,或凑整减乘数的差,只有一位有效数字时,才能有速算的目的。 二跟踪乘法 1定义:空盘乘法中,乘数各位数字同或成倍,先按一位数相乘得出积,利用此积,按相应位置加上(倍加),即得积,欲叫“随加法”。 2说明:这种方法从道理上讲易明白,好掌握,按固定“个位档”M+N确定积最高档位,开始运算。 三截乘法 1定义:乘法中,凡是遇到其中一个因数,可截成两个数,这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就可用截乘法。 2一个三位数,所截成的两个数有下面两种情况 1)“倍数在前,较小数字在后”,则先用较小数字进行运算,再向左串两档,用倍数同盘上的结果进行运算,再逐位加到盘上,就得出结果。 2)“倍数在后,较小数字在前”,先用较小数字运算,然后向右串两个档位,用倍数同盘上的结果进行运算再逐位加到盘上。 板书设计:第五节 几种简捷的乘法 一凑整减乘法 1定义 2条件:能得到一位数的补数 3方法 置:凑整乘数*被乘数 减:乘数的补数*被乘数 4基础:空盘前乘法 42 / 150

5总结:补数只一位适用。 二跟踪乘法 1定义 同 倍 2说明 同 倍,再错档相加 三截乘法 1定义 一截为二 倍关系 2关系 倍前,小的数后,按小算,再左串两档,盘数倍数置数。 倍后,小数前, 按小算,再右串两档,盘数倍数置数。 作业布置:1习题四 四几种简捷乘法的练习 2什么叫凑整减乘法? 教学总结:简捷必须按题目给出的具体数字,按3种方法查找适用的,如果不适用而用之则会适得其反。

4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期中考试复习 课时 总 2课时 第1、2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对考试的内容进行复习,顺便检查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加减的检误法;加减运算口诀;加减法混合运算。 讲授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考试? 二考试的题型 单选、多选、简答、检误、计算。 三考试时间90分钟 四考试要求 五复习内容 1口诀P17页加法口诀;P38减法口诀。 2算盘的基础知识 结构;指法;清盘;置数。 3加法 错---可改 限2次。 1)补数;凑数 2)方法 前加 后加 一目多行加法 一目多行弃九法:有九弃九,无九凑九,无九无凑减九,无九可退,前位退一,本位和加一。 常见的练习法: 定数累加;见子打子,三回头;打百子;打同数。 4减法 前减 后减 倒减 有借无还:有借无还盘面虚,求补定差为负值。 有借有还:有借有还盘面实,得出即为正确值。 借了又借:借大还小总借一,借了再借盘为虚。 看着盘面求补数,结果补数为负值。 5加减混合运算 正加反减穿梭法 一目多行混算法 遇减加补弃十法 6检误法 1)错误类型: 44 / 150

数(看、写) 口诀 珠子(漂、带) 2)方法 漏、重 同 看错符号 倍 相邻二数颠倒 九倍 串位错档 九倍 六习题集练习:练习三 五加减法混合练习 八和差检误法练习 七平时作业自检 教学总结:盘点本学期前半段时间已学知识。

4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五章第一节 商的定位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学会如何进行商的定位 商的定位法 商的定位法 讲授 教学过程 引入:1、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有自己的口诀,方法与乘法对应。 2、商的定位法与积的定位法同,利用“公式定位法”。 一商数的“公式定位法”定义: 通过比较被除数和除数位数的多少和最高位数字的大小确定商数位数的一种方法。 二公式 设定:1:位数 M:被除数的位数; 2:数字 a:被除数首位数字 N:除数的位数; b:除数首位数字。 3规律: 1)当ab时,M-N+1=商的位数---头大差加一; 3)首个a=b—2个a=b—末个a=b或a>b时,M-N+1=商的位数。 4公式 商的位数=M-N 头小位相减; M-N+1 头大差加一。 5用公式定位的步骤: 1)确定M、N 2)比较a、b确定使用公式。 板书设计:第五节 商的定位法 一商数的“公式定位法” 1定义 2公式 M-N--------头小位相减; M-N+1-----头大差加一。 3规律 ab--------------------------M-N+1 首a=b,2a=b„„末a=b(a>b)-----M-N+1 4步骤 1)确定M、N 2)比较a、b 46 / 150

3)确定公式。 作业布置:1练习五 二除法定位练习 2商数公式定位法定义及定位的步骤是什么? 教学总结:要定位先知位。由M、N、a、b确定。

4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五章第二节 归与归除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掌握九归口诀 教学重点 九归口诀分类原理 教学难点 九归口诀分类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引入:传统的珠算除法是归除法;归除法是用口诀计算。 一九归口诀 1何为归:除数为归,除数是1叫一寻,类推—九归。所以有此口诀。 2归的关系:除数、被除数、商数之间的关系。 3除数归不同口诀也各异。 二口诀分类原理 一)整除没有余数 1、 1)逢几进几: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2a/a=2----进二 3a/a=3---进三 被除数是除数倍数的 数,正是所进之数。 2)逢几进一:被除数等于除数。 a/a=1----进一 注意:逢几的几:在除数个位档上。 进几的几:在左前档上,是商数的个位档。 2、几几改作几,二一改作五(二归,10/2=5) 被除数小于除数,又能除得一位商且没有余数。 二)有余数(即不能除尽) 1几几几余几,三一3余1(三归,10/3=3„„1)当除数3遇到被除数本位档1,把被除数本位档上的1改为3(商数),右一档加余数1。 2几几几下加几,八一下加2(10/8=1„„2) P进位档:正好是商数的“本位档” 下一档:待运算的档位。 板书设计:第二节 归与归除法 一九归口诀 1何为归:在珠算中除数称为归;2口诀 二规律: 1汉字数字:H、P的数字(看到) 2阿拉伯数字:O、余数的拨珠数字 三根据: 四分类原理: 一)无余数 1、1)逢几进几2a/a=2---进2、3、4、5„„9 2)逢几进1 a/a=1-------进1 2、几几改作几,二一改作5(10/2=5) 二)有余数 1、几几几余几,三一3余1(10/3=3„„1) 2、几几几下加几,八一下加2(10/8=1„„2) 作业布置:1练习五 一九归口诀练习 2九归口诀一共有几类及其分类原理是什么。 教学总结:九归口诀一珠算的除法学习中起关键性作用。

4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五章第二节 归与归除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掌握九归口诀在一位数除法中的应用 掌握归除法中试商的三种可能性 教学重点 试商的三种可能性 教学难点 试商的三种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五“九归”口诀在一位数除法中的应用 一位数除法运算时,运用九归口诀可完成。 1遇珠用口诀计算,遇0下串。 2遇被除数比除数大,或比除数的倍数还大时,分两步计算,第一步先“逢几进几”,第二步把本档余下的数再按口诀计算。 六、归除法 1定义: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叫多位数除法,在珠算传统计算时,分为“归”和“除”两步,因此也叫“归除”。 2归:就是用除数的首位数字去除被除数的首位数字,除数的首位数是几,就用几归口诀,求出商数做为试商。 其可能性有三: 1)试商够减,直接运算 2)不够减,退商:把“试商”退下1或者几(一般是1),在退商的右一档上加除数的首位不同,使用的口诀也各不相同,也就有了退商口诀,如:一退1下还1----九退1下还9 3)除数首位数与被除数首位数相等时,按九归口诀是“逢几进一”,但如首位同,第二位或以下从某一位起,被除数小于除数,这时用“逢几进一”会出现被除数不够减,如若用“退商”不如用“撞归”方便,撞归:见一无除9余1„„见九无除9余9 (9是商,余数同除数发、被除数首位数)。 附:撞归口诀商都是9,也称“商九口诀”,除数、被除数首位数须相同,也称“齐头口诀”。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归与归除法 五九归口诀在一位数除法中的应用 运用口诀能完成 1运珠用口诀 2大数分两步 六归除法 1定义 2归:得试商 50 / 150

1)试商够减,直接运算 2)不够减,退商:一退一下还1„„九退1下还9 九是除数,1是商退,9是下一档加所还之数。 3)首位等,口诀“逢几进一”,后被除数小于除数,用“撞归”:见一无除9余1„„见九无除9余9 一9是商,二9是余数同除数、被除数首位数。 作业布置:1习题练习五 三 一位数除法练习1—5 2试商有几种可能性? 教学总结:试商的确定就完成了除法的运算。

5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五章第二节 归与归除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为什么要补商;掌握归除法的运算顺序;掌握当除法的档定位法。 教学重点 归除法的运算顺序和档定位法 教学难点 归除法的运算顺序和档定位法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引入:试商时用到退商口诀:一退一下还1 撞归口诀:见一无除9余1 如果同一档上商数算完,余数还能被除应继续运算,不能将其分开处理。 3补商:九归口诀试商后,余数比除数大,要用“逢几进几”的口诀试商。然后从被除数中减去补商后的商数同第二位除数及以下各位除数和乘积。一直到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为止。商数每补一个“1”被除数中就减去一个除数。 4归除法的运算顺序:和一位数归除法一样,但在除的过程中,应注意减商与除数之积的档位。逐位右移一档。 5归除法的档定位法:小数除法一般当整数计算,得出结果用公式定位法给商定位;也可先定位再计算:要从M-N开始置被除数,按整数计算,盘上按固定的“个位档”直接得商数这就是归除法中的档定位法。 例6:3136/32 例7: 424.65/0.745 98 57 32 3136 0.745 424.650 27 35 18 20 256 25 24 5215 16 49 0000 28 35 00000 板书设计:第二节 归与归除法 六归除法 3补商 每补一个“1”,被除数中就减去一个除数 4运算顺序 同一位数单归除法,除时档位不断向右移一档。 5归除法的档定位法 52 / 150

M-N开始置被除数 作业布置:1习题练习五 三 一位数除法练习6-9 四多位数除法练习1-2 2归除法的运算顺序及档定位法 教学总结:珠算除法与算式除法对比学好理解。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五章第三节 商除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掌握商除法的公式定位法 公式定位法 公式定位法 讲授 教学过程 商除法:用“大九九”口诀求商的方法。 计算方法和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类似。心算估商、试商,再用大九九口诀求商与除数的积,再从被除数相应档位减去,也叫“减乘”,依此连续进行,可完成“商除法”运算。 商除法可用“公式定位法”也可用“档定位法”。 一、一位商除法: 一)定义:除数是一位数,并且用商除法计算的叫“一位商除法”。 二)置被除数的情况有两种情况: 1公式定位法:没限制,确定一被除数最高档位,也可叫除法的标准档,被除数置好后开始试商(不估商)。 1)与九归的区别:没“改商”,有“隔位商”、“挨位商”。 2)口诀:试商档位:“头小挨位头大隔” 3)退商:补商 试商过大,过小须“退”、“补”与归除法中的“退商”、“补商”是一个道理,但退下的档位是不一致的。 退商口诀:商退---隔隔位加除数 补商口诀:商补---隔位减除数 试商后,减试商与除数乘积的档,都是从本位商的下两档中按大九九口诀减去。 附:一位数除法中,每次有两位被除数参与到运算当中来,与除数进行运算。 板书设计 :第三节商除法 一:一位商除法 一)定义 二)置被除数 公式定位法;档定位地:M-N-1档置被除数 1公式定位法 53 / 150

1)与九归的区别 2)口诀:“头小挨位头大隔” 3)退商:口诀:商退---隔位加除数 4)补商:口诀:商补---隔位减除数 参与运算的数位,头小时,两位被除数参与和除数运算。 作业布置:1公式定位法的定义?及与归除法有何区别? 2习题P75练习五 四、多位数除法练习3-6 教学总结:商除法类同笔算除法。

5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五章第三节 商除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掌握商除法的档定位法 档定位法 档定位法 讲授 教学过程 引入:商除法亦叫“减乘法”类同于笔算除法。 一、二)档定位法 1定义:固定“商的个位档”,计算前根据商的个位档,利用公式确定被除数的置数位置,“个位档”固定后,被除数的位置也是固定的。 2与归除法相比 “归除法”中,固定从M-N档开始置被除数,在“商除法”中,是固定“M-N-1”档开始置被除数。 3注意: 1)一位数除法中,“头大时”每次只拿一位被除数和除数运算。 2)上商时,只考虑“挨商”(挨着位),还是隔商(隔一位),不管中间的空档,记录得数时写上0即可。 3)“头大头小”出现:试商,运算中,试商小了,须补商,增加运算量应避免。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商除法 一:一位商除法 2、档定位法 1)定义 2)与归除法相比:商M-N-1置 M-N置 3)注意: (1)头大时,一位被除数参与运算 (2)上 商“挨商”“隔商” 头大挨、头小隔。 (3)头大头小:试商,运算过程,试商小了---补---麻烦----避免。 作业布置:1档定位法的概念 2P76习题练习五 四多位数除法练习7—10 教学总结:公式定位法与档定位法是商除法中确定档位置被除数的两个不同的计算方法。

5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五章第三节 商除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理解掌握多位数除法的公式定位法 多位数除法的公式定位法 多位数除法的公式定位法 讲授 教学过程 二、多位数除法 定义:除数是多位数,并且用商除法计算的叫“多位数除法”。 一)公式定位法计算 1定义:此法计算时置被除数的档位是没限制的,一般由计算者自己确定一个“被除数的最高档”再开始计算。 2步骤: 1)置被除数 2)按“头大”、“头小”找置商位置,头大隔、头小挨。 3)在被除数中找准档位减:商与除数各位乘积。 4)得出结果用“公式定位法”给商定位。 3注意: 1)估商时,一般除数第二位数四舍五入后与被除数首位(头大时)比较,或与除数前两位(头小时)比较,按“大九九”口诀估商。 2)右手食指拨珠的同时不能离开档位以免串档错位,可用左手上商数,右手拨乘减数,会加速。 3)用“大九九”口诀首位“0”时,须占档位。 4)补商: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要“补商”,一般原商数补1,隔位减除数。 5)退商:按口诀退商,加除数的档要准确。 6)计算过程不考虑0、小数点,商定位时才考虑。 7)估商时除数一般四舍五入,用“五入”的数估商,较会须“补商”,除数用“四舍”估商,较须“退商”。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商除法 二多位数除法 定义: 一)公式定位法 1定义: 2步骤: 1)置被除数 2)头大隔、头小挨 56 / 150

3)减除数乘以商的积 4)用M-N或M-N-1定位 3注意: 1)估商,四舍五入除数 2)右手食指不离档,左手—商数;右手---拨减乘数 3)口诀得首位“0”须占档 4)补商,余大于或等于补1 5)退商 6)不考虑0、小数点 7)五入---补商,四会---退商 作业布置:1公式定位法计算多位数除法的步骤 2习题 练习五 四多位数除法练习11-14 教学总结:多位数除法的公式定位法与一位数除法的公式定位法雷同。

5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五章第三节 商除法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二多位数商除法 二)档定位法计算 1定义:和“一位数商除法”一样,固定商的“个位档”,根据公式“M-N-1”置被除数上盘,开始计算,过程和“公式定位商除法”一致。 2优点:在除不尽要保留小数位时,能准确地按要求停止计算,免去了不必要的计算步骤。 3确定商的结果(3种可能) 1)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的一半。规定商位下一位商大于或等于5,即规定商位最后一位加“1”。 2)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规定商位下一位商小于5,此时结果即为得数 3)不好比较

5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5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6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7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8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9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9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9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9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9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9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9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9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98 / 150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9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0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1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2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3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3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40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41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42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教 案

143 / 150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44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45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46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47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48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49 / 150

教 案

备课时间: 科目 课型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技术 章节 第一章第节 课时 总 4课时 第3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讲授 教学过程

150 / 1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