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然而当幼儿到了大班的年龄,他们的好奇心将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则是表现出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故而幼儿不再被角色性、情境性的游戏所吸引。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喜欢主动学习、思考、挑战!大班幼儿探索学习性区域便成了趋势。面对全班幼儿,我们如何保证让每位幼儿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活动、活动的完成性以及了解他们实时的学习需求。我们只有通过观察、记录和反馈。那我们又该如何针对幼儿区域完成性这一问题进行设计表格,这是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第一步!
【关键词】学习性区域 观察 记录 表格 方式
一、出发点
升入大班的幼儿,心理活动表现为比较明显的是概括性和有意性。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和个性初具雏形是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正是这样的年龄特点,大班幼儿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好问好学的诉求。所以,大班幼儿更热衷于学习性技能方面的探究。
学习性区域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之后延伸活动的场所。让幼儿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并进行自我学习巩固。有效地帮助幼儿从集体教学活动顺利过渡到学习性区域的个别化学习。
《3~6岁儿童发展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在科学领域中指出5~6岁幼儿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所以我们在学习性区域里投放一些有趣的探究材料,感染和带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弥补了集体教学中无法保证每个幼儿学习的有效性的缺憾。
为了更好地评估幼儿的兴趣、特点和需要,有效地拓展儿童的经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我们就必须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这个时候我们教师不仅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更是支持者。我们除了为幼儿提供各种可行的学习性材料,我们还要为幼儿做好一定的游戏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观察之前需要为幼儿设计好区域内的记录表格,这样有利于关注每个幼儿的游戏情况。
二、疑问点
实录1:“成长你我他”主题下的学习性区域初次开展,幼儿们根据自己的
1
兴趣自主选择区域进行学习。45分钟后,区域活动结束,师幼进行讲评。
T:“小朋友们,今天区域活动你们都玩了什么?”
S1:“我今天玩了头脑风暴下的‘指纹档案馆’。” S2:“我和乔乔一起在体检中心量身高。” S3:“我在创意空间制作了《我的成长小书》。” S4:“我在乐玩天地玩了成长棋。” S5:“我一直在玩‘一把几颗豆’这个游戏。”
分析调整1:尝试了第一次开放性的学习性区域活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相当高。看着他们沉下心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探究玩耍着,甚是欣慰。但是在最后评价环节,教师在了解幼儿玩了哪些区域活动时,不自觉产生了疑问:一个班有36个小朋友,在师幼互动评价的环节,总共时间也一般控制在5~10分钟的样子。那么,教师的一个提问,最多请3~5个幼儿进行了解,那意味着剩下大部分幼儿的游戏动态,教师是很难甚至是无法掌控的。如果有一类这方面记录的表格,对教师来讲是不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幼儿区域活动完成的一个具体情形呢。
三、分析调整点
回归到教师在大班初期侧重于学习性区域的问题上,我们的初衷是能让幼儿从集体活动中顺利过渡到学习性区域,为幼儿创设更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幼儿学习并巩固相关学习性技能。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幼儿在区域内的表现,力图保证每位幼儿在区域中的完成情况。
虽然我们在游戏观察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各类表格进行记录观察。但是效果总是展现在个别幼儿身上,绝大多数幼儿的游戏完成情况反馈还是有所欠缺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若干幼儿的个别差异化,我们更加要争取做到不讲100%,至少是能了解一次学习性区域游戏开展下90%以上幼儿活动完成的情况。故而,我们首要解决的还是学习性区域内的表格设计问题。不是针对某个幼儿的,而是要尽量体现全体幼儿的游戏情况的表格。于是我们就先行设计了一张表格,表格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位幼儿的游戏动向的。(见图一)
观察者: 时间:
创想天地 (美工区) 头脑风暴 (数学区) 奇思妙语 (语言区) 7号(……) 乐玩天地 (益智区) 8号(……) 1号(10分钟) 5号(……) 2号(……) 6号(……)
(图一)
2
分析调整2:图一表格投入后,教师能够在幼儿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时对班级幼儿的整体进行一个了解:哪些学习性区域进入了哪些幼儿,幼儿的游戏持续时间大概是多少(为了方便,用学号做记录。)
第一次尝试操作后,我们也发现了这张表格的不足之处。由于幼儿人数太多,再加上幼儿的游戏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游戏情况而无法顾及幼儿们在游戏中的具体完成情况,不利于对幼儿游戏的具体指导。表格需要再次优化。深入思考之后,我们发现图一表格更多的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的,观察记录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不仅工作量比较大,而且效率也并不是太高。于是,我们想从幼儿自身出发,设计一张能主动激发幼儿记录下来的表格(见图二)。
(图二)
实录2:豆豆和多多在头脑风暴中一起合作帮小动物找家。找完后,豆豆和多多一起收拾整理好材料后。多多正想换一个区域时,豆豆喊道:“多多,别忘了来记录一下。”于是在托盘底下拿出表格进行完成性的记录。
实录3:学习性区域开展约5~6分钟后,美美拿着表格来询问:“老师,这是一把抓几颗豆的记录表吗?”教师:“是的,你看这里的字。”教师一边指着标题,一边念给幼儿听:“一把几颗豆……”
实录4:壮壮和乐乐一起在合作量身高。量完身高后,壮壮拿出托盘底下的区域完成记录表开始记录,记录完后,壮壮尝试将记录表放回托盘底下。总共尝试了4次之后才成功将记录表放回托盘底下。
实录5:学习性区域评价环节,教师将幼儿们操作材料下面的记录表取出来看了一看。发现幼儿在记录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学号,将√是打在学号前面的空格内的。有一两张表格上的记录痕迹被抹掉了。
分析调整3:图二表格投入后,观察记录的主体便是幼儿。这样的投入方式,让幼儿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既视感。每次完成一项游戏内容,都会在表格上打√做记录。虽然前期大部分幼儿还在适应这个记录的环节,不过通过幼儿自我暗示和互相监督提醒,一两周后,幼儿记录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除了看到幼儿记录的积极性之外,我们也发现了这张表格投入的不足之处。
3
1.每张表格对应的游戏项目用文字来表示,对大班第一学期的幼儿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幼儿的识字量有限,还是需要结合一些标志,简单明了。
2.表格应该放在哪里比较方便游戏进行操作?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从游戏实录来看,将表格放在摆放游戏材料的托盘下面,一是幼儿不容易发现而忘记去记录,二是记录表虽然是塑封过的,但是A4纸大小幼儿不容易将表格拿出来放进去。
3.塑封过的记录纸放在托盘底部下面抽进抽出很容易将记录痕迹擦除。 4.幼儿还不清楚完成游戏后打“√”的具体位置。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表格上面的游戏项目用不同颜色的“小熊”“蝴蝶”来代替文字表述。例如“一把几颗豆”这个游戏项目的托盘上贴上“紫色小熊”的标志,相应的在其中一张表格上也贴上“紫色小熊”,用来操作材料和记录表格一一对应。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材料的有序摆放,我也在摆放“一把几颗豆”的柜子上贴上了“紫色小熊”。这样就达到了操作材料、记录表格、材料整理三个项目的一一对应。
2.将所有的记录表格挂在墙上代替先前的放在托盘底部,便于幼儿观察和记录。
3.为了节约用纸,增加表格使用率,还是将表格进行塑封。用白板笔进行记录,有利于一个主题完结后,方便擦除,重复利用。
4.利用学习性区域游戏开展前2~3分钟的时间,通过幼儿示范,让幼儿明确表格记录的时候,要先找到自己的学号和姓名,在自己的学号姓名后面的那个空格里打“√”记录。
调整后,我们设计了新的记录表格(见图三)并投放至学习性区域活动中。为了探究这类表格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我们决定将探究范围减小,只在学习性区域下的头脑风暴(即数学区)内投放,并对这类表格进行不断地观察和调整。另一方面,也是减轻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工作量,可以定点在头脑风暴区,提高观察的效率。
我们将调整后的新表格投入了新主题“龙的传人”的头脑风暴区。除了头脑风暴区内日常的区域材料,以及保留了上个主题“成长你我他”的个别区域材料,我们新添加了有关“龙
(图三)
4
的传人”的“翻花绳”、“棋棋乐”、“接龙游戏”和“数字接龙”等学习性材料。并对“头脑风暴区”进行了重点观察。
实录6:区域开展20分钟后,有部分幼儿已经完成了相关游戏项目,于是进行记录。天天、小宝和菜菜都是玩接龙游戏的。三个人争先抢后地拿笔拥挤在有蓝色小熊标记的表格上。随后,壮壮和畅畅也来记录了,他们找到了有绿色小熊标记的表格,进行记录。
壮壮:“我先记,等我记好了,我把笔给你,你再记好了。”
旁边正在记录的菜菜:“壮壮,你刚刚碰到我了,害得我的勾打乱了。” 壮壮:“那我也在记呀。”
等这5位幼儿记录完后,墙上的记录表有点松动了……
实录7:“龙的传人”主题区域活动进行到第三周的时候。我突然注意到阳阳来到一张有紫色小熊标志的表格纸前,在自己学号名字后面打上了第三个“√”。
T:“阳阳,你为什么打了三个勾呀?” S:“因为这个游戏我已经玩了三次了,所以我打了三个勾。”(见图四)
分析调整4:按照实际调整后的图三表格投入区域使用后。教师通过定点头脑
(图四) 风暴区域进行观察后也是对这类表格的利弊有了一定的认识。
利:
1.表格悬挂于墙面,足够醒目,有利于起到隐性提醒幼儿区域活动结束后要记录的作用。
2.幼儿在记录表格的过程中,自发衍生了一个关于“游戏次数”的记录方式。同一个区域游戏玩多次,就在对应的表格上记录上相应的次数。这完全是出于教师的预设目的之外的。
弊:
1.所有的表格并排悬挂于墙上,当有多个幼儿同时来进行记录的时候,空间狭小,容易发生幼儿之间拥挤的现象,不利于幼儿记录。
2.统计幼儿的游戏情况比较麻烦,需要每张表格进行比对,不够直观,会影响区域评价的速度和质量。如果教师需要评价这方面的情况,需要提前就要对表格内容进行整理和提炼。
5
3.还是有大部分的幼儿在完成一项操作材料后,不会记得去记录,需要旁边的小朋友或者老师提醒。
4.“头脑风暴”区里面大约有10种操作材料都有不同颜色的小熊标志。当幼儿每次进行区域的时候,都会产生和这10种带有标志的操作材料的活动。这样的观察范围太广。每次45分钟左右的区域活动,教师要分配关注这10种不同操作材料的完成情况,那将会是一件很宽泛,浪费了时间精力,又缺乏重点观察内容的事情。
5.这类关于记录幼儿区域活动完成情况的表格,更侧重于幼儿的完成度,缺乏教师实时观察的情况记录。
分析调整5: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又做了相应的调整。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为了让幼儿把操作和记录融为一体,我们将幼儿的记录方式转换成一种更接近幼儿,更能让幼儿接受和乐意记录的方式。我们将记录的载体呈现于夹子上面。每个夹子上面都有幼儿自己的学号。以“我们的城市”为例,我们在“头脑风暴”内投入新的操作材料——种花。种花需要用到的材料(雪花片、色子等)放在有深度的盒子内。当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选择“种花”游戏并完成后,取一个带有自己学号的小夹子,夹在纸盒边缘处。
这样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幼儿记录表格的不便性,同时引进一个新载体,也更能激发幼儿记录的兴趣。也使教师在最后进行区域评价的时候,能够直接将这个操作盒直接将过程和结果展现给幼儿看,简洁直观!(见图五)
除此之外,我们也没有直接摒弃之前表格的记录方式。而是将表格又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表格除了有幼儿主动记录的痕迹,还有教师实时观察的痕迹。(见图六)
这张表格的优化和生成主要是一为教师提高观察的有效性,二为幼儿预设游戏内容。其中为了提高教师的有效性,我们结合当下主题的区域
(图六) (图五)
6
计划以及每周区域的观察重点。我们在“头脑风暴”区定点观察2种学习性材料的完成情况。一般我们一个主题是4周,我们会根据自己班里的情况,在制定每周的区域观察重点时,我们会侧重观察1~2个。比如像图六所示,每位幼儿用学号来表示,每个学号后面分别分为4周,每周里显示的1 2 3 4 5代表周一到周五。每个主题的前两周和后两周我们设定好重点观察的学习性区域。一般前两周的观察内容是一致的,后两周的观察内容是一致的。每样新投入的操作材料要持续观察起码大于等于两周。那么这样的周期对幼儿的操作巩固以及教师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要不然也都是乏于表面。
再者教师在利用这张表格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好表现特征。表格的最后一栏里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了“A.语言表达 B.游戏的持续性 C.互动性 D.问题解决 E.同伴支持”等5类表现特征。有助于教师在实际观察中做标记,让观察省时、有效。
从幼儿角度出发,由于我们这张表格的所示范围又缩小到只有2~4个操作游戏。所以在每个主题投入新的操作材料的同时,需要通过一些谈话活动,让幼儿明确这张表格上的操作材料是在不断更新的,而且也是每个主题下的重点。并引导幼儿如果要进行表格上所呈现的操作材料,必须先在表格上圈出时间,记录好在周几玩的什么材料。时间和材料所示标识要一一对应。
例如图六所示,以“大自然的密语”这个主题为例。区域“头脑风暴”里重点观察的是“我的树叶信”和“春夏秋冬”这两个新投入的与主题有关的材料。表格上,用太阳标志代表“我的树叶信”,用月亮标志代表“春夏秋冬”。前两周我们重点观察的是以太阳为标志的“我的树叶信”。于是,幼儿在操作之前要在自己学号后面找到第×周的星期×(以第二周的星期三为例,幼儿就要把自己学号后面太阳标志下的第二个框内的数字3圈起来或√),再进入区域进行游戏。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利用表现特征在表格的观察幼儿的最后一栏处做好相应的标记,便于观察和评价。
四、未知思索点
教师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调整,有关幼儿区域游戏完成性的记录,也从单一的表格记录变化到更贴近幼儿一日生活的多样的实物替代方式。幼儿也从被动的游戏者逐渐走向主动,做游戏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慢慢隐身于幼儿的游戏之后,争取作为幼儿游戏的隐形支持者。
但是从这一系列的观察调整来看,我们更多的也是关注了每一位幼儿在学习
7
性区域中的材料操作完成情况。但至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到底是对是错,幼儿的操作结果的正确性还有待我们教师进一步探究。
对于大班爱探索好问好学的特点,在保证每位幼儿进区操作材料的有效性之前,教师起码要保证为每位幼儿提供舒适自由探索性强的环境。其次保证每位幼儿愿意去探索和完成每次主题下新投入的重点操作材料。我们才会更有机会看到幼儿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结果。保证保障幼儿学习是万事开头的第一步。
8
参考文献
【1】桑徳拉·海徳曼.迪波拉·休伊特.《当游戏不再简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钱志亮.曾阳煊.《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3】朱宗顺.《学前教育原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发展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宋文霞.王翠霞.《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6】傅建明.《学前教育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7】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规划教材编写组.《综合素质(幼儿园)》【M】.人民出版社,2012
【8】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规划教材编写组.《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M】.人民出版社,2012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