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来源:爱go旅游网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学科:物理

题目:

1、电场强度,极化强度,电位移矢量,这三个物理量有什么关系?它们矢量线的源与汇与哪种电荷有关?

2、麦氏方程组是建立在哪些实验规律的基础上的?在设立的过程中,采取了何种基本观点?做了哪些基本假定?麦克斯韦据此理论上得出了什么重要结论?

3、物理教师的职业修养包括哪些? 4、物理教学常见的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5、如何做好水的沸点与水面上的气压有关的实验?怎样操作,才能使现象明显又安全?实验时采用纯水还是含有杂质的水?二者有什么不同? 6、物理规律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错误认识大多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例如如图所示,光滑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半圆形的光滑轨道,有学生认为:在水平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开轨道后,将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因为离开轨道后小球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圆周运动状态)。

(1)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的是哪些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2)学生这一看法是由于对哪一物理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并分析理由。

7、阅读“浮力的应用”的两个练习教学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沉浮条件等内容、然后用讲解法,把应用浮力解决的问题分为空中飞行、水面漂浮、水中浮沉等3类,并列举典型实例,应用浮力的知识对这些实例一一分析解决,最后,总结解题方法,布置作业。 案例二:

教师课前让学生复习浮力一章,把学生分成6组研究“浮力的应用”,课上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空中飞艇、海上巨轮、海中潜水艇的视频,提出问题:如何应用俘力的知识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并组织各组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1:用不同鸡蛋在水中浮沉,演示盐水选种的原理;播放盐水选种的视频,与其他组讨论交流。

小组2:介绍收集整理的有关热气球、空中飞艇的资料,分析原理,并演示自制的热气球模型的升空过程。

小组3:用外形相同的空心笔和装有滚珠的笔在水中的漂浮演示密度计直立漂浮;用自制密度计演示测量原理;并提供制作密度计的资料来源。

小组4:用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巨轮航行片段;用橡皮泥捏成的不同形状物体的浮沉,演示轮船的漂浮原理;多媒体呈现各种船、筏、舰只等图片;编制了一道计算题,由其他组同学回答,讨论轮船吃水线的作用。

小组5:用课件模拟描述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展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的工作过程。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小组6:介绍收集整理的打捞沉船的几种方法,用自制模型演示浮筒打捞法。

教师在小组汇报时记录问题,补充解释学生没讲清楚的密度计工作原理,表扬编制了计算题的小组4,肯定了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和讨论文流的积极性。

问题:

(1)请比较以上两个案例中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理念上的不同 (2)简述以上两个案例所体现的练习教学功能的不同

8、计算题如题24图所示,水平面上间距为L的两光滑导轨间有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导轨上静止放置着质量为2m、电阻为R的导体棒a和质量为m、电阻为2R的导体棒b,两棒刚好够长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导轨电阻不计。现给导体棒a一个瞬时冲量,使它获得初速度v0向右滑动。问:

(1)导体棒a、b运动稳定后,速度分别为多大?

(2)开始滑动到稳定的过程中,两棒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 (3)开始滑动到稳定的过程中,导体棒a产生的焦耳热是多少?

(4)开始滑动到稳定的过程中,导体棒a、b间距离变化了多少? 9、有一根质量M=lkg,长L=lm的均匀细杆OP,左端用光滑铰链固定,右端系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它跨过两个光滑轻质定滑轮,另一端挂一重物,如题25图所示,图中滑轮A在铰链的正上方,当杆处于水平位置时,绳与杆的夹角是30°。(取重力加速度g=l0m/s2)

(1)如果要让杆水平时系统恰好能静止,重物的质量m应多大?该平衡是哪种平衡?(答 “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不要求

论证)

(2)先让杆的P端斜靠地面,对第(1)小题中的重物施一竖直方向的力F,让杆恰能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角速度为0.1 rad/s。当杆转动经过如题25图所示的水平位置瞬间,求重物下落的瞬时速度大小。

(3)杆做第(2)小题所述的匀速转动时,重物做的是变速运动,杆经过水平位置的瞬间,假设重物此时加速度是a,写出此时加在重物上的外力F的表达式。(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

(4)用(1)(2)小题所给数据求出第(3)小题假设的加速度a的大小。(本小题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10、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汽化”教学片段

(上课开始,让学生在手上擦上一些酒精,让学生感受、体验、观察、讨论。)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生1:手感觉到凉。

生2:酒精是液体,涂在手上,现在不见了。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汽化现象? 生3:湿衣服会干。

生4:家里的锅底有少量的水烧开后,很快就干了。

师:你们看到的汽化现象可以分为两种:蒸发和沸腾。对“水的沸腾”,我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5: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生6: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越来越高?

师:现在请同学们2人为1小组,利用桌上的器材,按教材里的图进行组装,探究“水的沸腾”。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观察、记录。) ……

师:大家已合作做完实验,请相邻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你们看到的现象。

生7: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生8:水沸腾之前,不断加热,水温不断升高。但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点是从实验得出的数据特别是从依据这些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中看得很清楚。

生9:水沸腾时,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这说明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

师: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激化现象。 生2:激化时需要吸热。

(同学们七嘴八舌,个个踊跃发言) ……

师:现在研究蒸发现象,大家猜想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生6:温度和液体表面积。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现在我们先从生活经验中体会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同样的湿衣服,晒在太阳底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同样的湿衣服一件摊开,一件揉作一团,都在太阳底下晒,摊开的湿衣服干得快;同样的湿衣服,挂在通风的阴凉处比挂在不通风的阴凉处干得快。可见,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

放一段录像:有关喷灌、滴灌、新疆坎儿井、荒漠化、森林的蓄水和减少蒸腾的作用等知识的短片,使同学们体验学以致用,强化环保意识。

课后探究实验:

比一比,谁的头发干得快。两个同学的头发长短差不多,都弄湿,一个自然晾干,另一个拿电吹风来吹干,看谁的头发干得快,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课后作业: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写一篇有关雾、露的成因的科普小论文。

(1)上述教学片段中,有关“沸腾”的探究过程,侧重体现的科学探究要素是

A、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B、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C、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 D、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

(2)评价本教学片段是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3)分析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1、阅读案例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测量硬币的直径

小李同学按题7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眼睛的视线分别从硬币的两侧边缘瞄准刻度尺进行读数,从而测出硬币的直径。

小王同学按题7图(2)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把刻度尺直接贴到硬币的中央,分别读出硬币的两侧边缘所对准的刻度读数,从而测出硬币的直径。

题7图(1) 题7图(2)

(1)请你对案例中两位同学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价。 (2)请提供一种正确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 (3)该测量实验,应注重哪些实验原则的指导?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科学家费尔和德国科学家格林贝格尔发现了巨磁电阻(GMR)效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巨磁电阻(GMR)效应是指某些材料的电阻值随外磁场减弱而增大的现象。

如图所示是研究巨磁电阻特性的电路,当闭合开关S1、S2后,使滑片P向左滑动,指示灯明显变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滑片P向左滑动过程中电磁铁的磁性减弱 B.滑片P向左滑动过程中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C.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增强而明显减小 D.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增强而明显增大 某学生认为正确的答案的选项是A。

(1)请你简述案例中学生的错误,并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2)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上述的错误,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简述在物理

概念、物理原理的学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前沿。

问题讨论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以下是两位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物体抽象成质点模型”的讨论案例。请认真阅读,并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一位学生首先认为小的物体能够看成质点,大的物体不能抽象成质点;另一学生马上反驳,地球绕太阳转、轮船在大海中航行也可以看作质点;另一位学生接着话题说,军舰也可以看作是质点,他最喜欢军舰,尤其是航空母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都是航母的舰载机起了主要作用;又一位学生接过话题说,德国的潜水艇也很厉害,电影《从海底出击》就很好看,场面极为逼真、壮观。渐渐地,学生由质点的讨论转移到二战军事装备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一言不发,任由学生发言,学生们针对二战军事装备的讨论十分热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了。

材料二:老师和学生针对能否可以把物体抽象成质点展开讨论,一个学生提出主要看物体的大小,小的物体可以把它看成质.点,大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老师马上提出反驳,指出把一个物体看成质.汽不能根据大小,而应根据研究的问题而定,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转,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教师接着举了大量的能够抽象成质点的例子,又举了大童的不能把物体看成质点的例子,学生们听得十分入迷,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问题:

(1)请简述把物体抽象成质点的条件。

(2)从问题讨论法教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案例各存在什么样的间题?并简述问题讨论法教学的注意事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