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寄情山水的田园诗人,他不是驰骋沙场的边塞诗人,他是万人之上、劳神于朝政却能乐在其中的帝王。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勤于朝政、治国有方,他为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而喜悦振奋,也为年少丧妻、九子夺嫡而黯然神伤。他是一国之君,更是个会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当他需要排解心中情绪、抒发一腔感慨的时候,也会将这种种情绪融于诗文创作之中。
皇帝的文学创作自然是有别于职业文人,不必用太过专业挑剔的眼光来评判其诗文的优劣,其中的用辞引典、音律韵脚也不必太过深究,这更像是皇帝的有感而发、即兴随笔。康熙皇帝在历朝历任帝王当中可算是学识相当渊博的一位,他从小接受严格而良好的教育,文学功底非常扎实,又受到一些西方理念的渗透影响,作为封建皇帝已是属于思想相当开放且涉猎广泛的一位,以上种种则是影响了他是诗文创作。
一、少年天子,内抚诸臣,外安邻邦
作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国家领导人,康熙皇帝接过的是一根沉甸甸的接力棒,此时的少年天子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又险些被天花带走性命,大清帝国也像一个新生儿一样百废待兴。年少的康熙心中非常清楚,他必须励精图治,使整个帝国平稳而健康的运转起来,康熙年幼时便向父亲顺治皇帝表明志向“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立心以天下为己任,许死而后已之志1”康熙皇帝也确实以六十一年的勤勉兑现了年少的志愿。
在巧降鳌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之后,少年康熙要面对的便是父辈的历史遗留问题——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分别镇守南疆重镇云南、广东和福建。这三股力量曾是大清开国元勋,功不可没,却也在这过程中积蓄了自己的力量,为患一隅。康熙皇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国中之国”存在,果断决定削藩平叛。运筹八年,削藩集权得胜之时写下了这样一首代表性的诗作。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1
《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康熙的诗作善于借代和用典,这得益于他博览经典通晓历史。以“洱海昆池”指代吴三桂割据的云南地区,表现云贵高原地势崎岖、行军艰难的特点。“长安”自大唐以来则是国都的代名词,指代康熙所在的紫禁城。康熙帝运筹帷幄,捷报连连。“三苗”乃是上古黄帝至尧舜时期的部族名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2
,尧舜禹曾多次平乱于三苗。“六诏”则是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六大少数民族
部落。正如当下康熙平叛于三藩,此处康熙以古喻今。三苗平定,六诏依顺,康熙帝也如愿削平三藩。将士们远征他乡,得胜卸甲,回想八年来日夜操劳,此时南疆祥和、举国同庆。这一年,康熙皇帝二十八岁,不及而立的青年天子,已在这场政治军事的斗争中过得了最终的胜利。
康熙的七言诗基本上遵循了律诗的规则,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又富有音律美感。对于借代的运用恰到好处,通俗易懂又显得别具一格。以古喻今彰显了康熙熟谙历史、学识渊博的个人素养,作为封建帝王一国之君,能够做到以古鉴今治国有道,那已是国之幸、民之福了。
南疆三藩之乱告一段落,准噶尔部族也在不停的进犯我大清北疆边境,这也让康熙皇帝费神不已。历经大清三祖三宗六任皇帝的不懈努力,才算是解决了清代的蒙古问题。
残寇疲宵遁,横冲节制兵。 我师乘锐气,谁许丐馀生。 貔虎三军合,鲸鲵一战平。 愧称谋画定,讨罪荷天成。
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为人聪明狡黠,娴熟弓马,工于谋略。此人又野心勃勃,凶恶残暴,连年征战扩张。北方又有沙皇俄国对中原虎视眈眈,噶尔丹公然向康熙皇帝放出狂言“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3。如此狼子野心,又企图分裂国家的举动,康熙皇帝断然不能够允许。“噶尔丹一日不灭,则边陲一日不宁”4。因此康熙皇帝三度御驾亲征,不畏艰险,不避辛苦,亲自筹划,周详部署,展现出
23
《史记·五帝本纪》 《平定朔漠方略》卷七 4
《清圣祖实录》卷一七三
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雄图远谋、雄伟气魄。
诗中表现康熙皇帝誓要诛灭逆贼叛党的决心,绝不给贼寇喘息翻身的机会,除恶务尽。天子御驾亲征,百万雄师势如破竹,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被动摇。康熙的诗句底气十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强大帝国维护主权和尊严的自信。康熙三十六年,四十三岁的康熙皇帝在第三次亲征的途中,得到了噶尔丹兵败身死的消息,不战即胜、班师回京。遥想第一次御驾亲征准噶尔,已是七年之前。
二、潇洒玄烨,遍览园林,情钟江南
紫禁城,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办公的主要场所。自明成祖朱棣以来,北京紫禁城及其附属的“三山五园”几建几毁,及康熙帝晚年时期,才基本确定成为了如今的样式规模。说到紫禁城的金銮殿,也不得不提三大殿的命名变化。康熙皇帝御门听政的主殿“太和殿”,在大明永乐十八年首建之时,命名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第三次重建三大殿完工,易“奉天殿”为“皇极殿”,直到大清顺治二年,三大殿才改为如今的名字。
从三次易名的变化中不难看出,“奉天殿”突出了“天”,“皇极殿”突出了“极”,而到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则突出了“和”的观点。从突出“天神”到突出“皇权”再到突出“人和”,这是一个历史进步的过程。事实上自大清入关以来,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处处践行“和”的观点,民族和睦,官民和善,君臣和谐,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西山初夏玉泉清, 暮雨随风满凤城。 四野皆霑比屋庆, 八方尽望乐丰盈。
这是康熙皇帝在玉泉山静明园所题的诗句,描绘初夏时节玉泉山的美景。山色沐浴在微雨之中,田野仿佛被笼罩了一层薄纱,在康熙皇帝的治理之下,四海祥和、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山色也显得空灵迷人。这首诗是康熙皇帝写景抒情诗的很好体现,展现康熙皇帝驾驭词汇描写景物抒发内心喜悦情感的功力。
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之下兴建的另一座著名园林建筑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于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兴建,历时八年基本告成,康熙皇帝御笔门额,并撰
有《避暑山庄记》。这里是康熙皇帝夏季办公的主要场所,御门听政由太和殿移至此处。康熙《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被制成铜版画传入西方,对十八世纪英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极大。5
康熙皇帝如此大兴土木修建园林,也在侧面反映出康熙朝中叶、康雍乾盛世启元,国力强盛物阜民丰的状态。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生产力水平很高的情况下,才会使康熙这位英明果敢、体恤百姓的皇帝有兴建园林的财力和人力。也让他拥有了寄身园林、写诗撰文的情趣。
终康熙皇帝一生,共有六次游历江南的重大系列活动,自康熙二十三年31岁,到康熙四十六年54岁,六下江南共计520天。康熙皇帝的南巡目的主要有四:一是视察河务与漕运,二是促进满汉文化交融,三是宣扬皇威与督察臣工,四是省耕问俗与游览山水。
大清最初入主中原时,努尔哈赤的“屠杀汉儒”,皇太极的“六掠中原”,多尔衮的“强令剃发”,这一系列政策使满汉两族闹得很不愉快。康熙皇帝带着促进满汉团结一心的重任,六下江南先后祭孔子、祭岱庙、祭明陵、祭禹陵,为化解民族之间的隔阂做出莫大努力。
行遍江南水与山,柳舒花放鸟绵蛮。 明朝又入邳徐路,凤阙龙楼计日还。
这是康熙皇帝御题《己卯南巡视河工回跸》,康熙皇帝视察江南水务,回到行宫时所作。他是大清十二位帝王当中第一位航经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条大江河的皇帝,开创了清帝南巡的先例。康熙皇帝游遍江南山水、看遍江南美景,又马不停蹄的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巡游之后回到紫禁城,处理朝中大小奏章。如此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怎能不叫人敬佩。
三、勤政皇帝,注重农事,治理水患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加之自封建社会以来的重农抑商制度,农业则成为了中国的立国之本、经济命脉。康熙皇帝深知这一点,他坚持以农为本,重视农桑,敬农、重农、悯农、恤农、爱农、务农,采取了众多措施。
康熙皇帝敬农重农的一个表现就是行亲耕礼,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礼制规定:“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一推便是一个来回。每年春耕季节,
5
梵蒂冈图书馆藏马国贤避暑山庄铜版画册,余华
康熙皇帝在先农坛举行祭农仪式,在“一亩三分地”亲自“三推”以示以农为本、重视农桑。他还御制一套《耕织图》,每幅图配诗一首,流传后世以示重农。
紫芒半顷绿阴阴, 最爱先时御稻深。 若使炎方多广布, 可能两次见秧针。
这是康熙皇帝在西苑开辟的御用试验田,开地一亩三分,作为他御用的耕地,康熙皇帝先后在这里种植了十几种稻米。某一天,他惊奇地发现有一棵稻杆较其他的高出许多,且颗粒饱满已经成熟,康熙便留下了这棵种子,年复一年反复播种,培育出了“御稻米”。诗中则是描述了这种稻米颗粒饱满、口感香糯、且在南方热带一年两熟,被康熙皇帝广泛推广。更加难得的是,作为天子帝王,康熙皇帝竟然粗通农事,做起农活也是像模像样。
康熙皇帝亲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宿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却因夹带大量泥沙,河床升高,时常引起溃堤。黄河水关系到沿岸的农田、灌溉、漕运,康熙对此极为重视。他对于治理黄河有三点经验:亲理河务、审慎用人、慎待争议。
淮扬罹水灾,流波常浩浩。 龙舰偶经过,一望类州岛。 田亩尽沉沦,舍庐半倾倒。 茕茕赤子民,凄凄卧深潦。 对之心惕然,无策施襁褓。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七,路经高邮,舟泊城北廓外,见两岸居民田亩被水淹没,十分震惊”,康熙皇帝“登岸亲行堤畔十余里,察其形势,如集生员耆老,问其致灾之故,细与讲求。”7康熙皇帝乘船行至高邮地界,见水患如此,写下这样一篇诗作记录下所见的情景。良田千顷已变为一片泽国,百姓流离无以安身,康熙见状心中悲悯伤感,却也显得无奈。康熙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能做到的,
67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四 《高邮州志》
也只有即可召集官员和水利专家,治理黄河顽疾,修复水道,还千顷良田于百姓。
诗中对于高邮地区水灾的描写形象而具体,有着强烈的画面感,百姓流离失所,良田倾覆的状态被表现出来。作为一国之君,看到自己的子民遭此劫难,康熙皇帝不禁动容,心中急切却无奈。于景于情,康熙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学者皇帝,崇尚科学,关注西方
在思想相对封闭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康熙皇帝可算得上是较为开明开放的一位君主,他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对西方自然科学、西方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大清王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闭关锁国也锁不住西方科学的层层渗透,加之康熙这样勤勉好学的性格,促成了学者皇帝这样的说法。
康熙皇帝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得益于他出色的外籍教师。南怀仁,康熙皇帝的第一位外籍教师,授命为康熙皇帝进讲天文学、数学等学科,他亲自或主持制作了大量仪器供康熙学习使用,仪器制作之精细,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仪器,很多是清朝以前所没有的。此外,康熙还在西医西药、地理勘测等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
功成十架血成溪, 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 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 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 七言一毕万灵啼。
这是康熙皇帝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十架上,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名曰《基督死》,人称《康熙十架歌》。康熙在很小的时候,在他皇父顺祝皇帝、祖母孝庄太皇太后那里,接触到了耶稣会士,也大概是从那时起,康熙对西方科学、西方教会产生了兴趣。
康熙精通古诗韵律,这首七律诗押韵严谨,虽只有八句五十六字,但却将耶稣从被捕到殒命的主要情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奔放的诗句和整齐的韵律相结合,使人读来铿锵有力,意味无穷。如果一面读诗,一面默想基督苦难经历中那些悲痛场面,必会历历在目,催人泪下。然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巧妙的诗句,绝非轻易信手捻来,如没有熟读圣经,深刻理解耶稣钉死十架的意义,反复推敲,素含深邃语言功底和丰富想象力是绝不会雕琢出如此佳美的诗句来。
康熙也许是最了解基督教的一个中国皇帝。从以上这首他所作的一首《十架
颂》七言诗便可见一斑。若不是对圣经新约的四本福音书十分熟悉,是绝对写不出这么一首奇巧而又准确的叙事史诗。另一方面,这首《十架颂》也显出康熙的杰出文才。在短短五十六字之内,竟包含了由一至十、百、千、万数目;又有寸、尺、丈量度。但最难得的还是康熙对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过后直到上十字架的受苦历程描述的历历如在眼前;并且,除了对史实有准确的记实描述以外,字里行间竟盈溢着殷殷慕孺之情。康熙身为一代上国之君,愿意如此虚心接受西方宣教士所传之道理至此地步,确属非常难能可贵之至。
五、积极教子,无奈晚年悲苦
康熙皇帝一生共有三十五个儿子,其中排序的有二十四位,然而到康熙晚年,能够考虑继承大统的皇子只有十四人。
康熙皇帝首立太子是在康熙十四年,是年康熙皇帝二十二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此时确立太子主要有几点考虑:满洲和汉族历史教训,避免未来的夺嫡之争;平定三藩所需,起到稳定民心、巩固皇权;另外就是悼念发妻,难产早逝的皇后赫舍里氏。综合以上考虑,年轻的康熙皇帝便确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 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 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康熙皇帝培养太子可谓尽心尽力、倾注心血,他亲自教授太子诗书骑射。胤礽天资聪颖,身体健壮,一表人才,“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8深得康熙皇帝喜爱。从诗中也可以看出,康熙勉励自己的孩子们勤于学习、踏实做人。这更像是一位慈父把孩子们叫到膝前循循教诲,把做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
终其一生,康熙称得上是勤政爱民的成功皇帝,走到晚年,康熙确成了疾苦缠身的失意父亲,在庞大帝国继承人的问题上,康熙伤透了脑筋。著名的“九子夺嫡”,在后宫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这是康熙最不愿看到的情况,无奈却真切的发生在了他的身上。四皇子胤禛是顺承大统还是假传遗诏,如今人亡物非早已无从考证,但是这样的事情确是成了康熙晚年难以抚平的遗憾。
8
《清史稿·胤礽传》
六、结论部分
这篇文章从开始构思的时候我就在纠结,康熙皇帝是一代帝王君主,不是纯粹的文人墨客,所以康熙的诗文当中能发掘出什么样的文学价值。那么我所论述的重点是在于他诗文的文学内涵,还是结合康熙纵横政坛的一生,他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体现在诗文中的状态对此加以分析。康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位封建帝王,他的人格魅力确实令人着迷和钦佩。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说:“中国两千年皇朝史,堪称大帝者,前有唐太宗,后有康熙帝。”他与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大帝同为十七世纪不可小觑的三位政坛大腕。
康熙的诗文创作,虽然不像他的政绩那样灿烂卓著,却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他是一代帝王,他的工作重心在于内政外交、黎民百姓,并不是舞文弄墨、寄情山水。诗文只是他聊表心意、抒发情感、或是题赠他人的载体。作为君王,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他需要处理君臣、官民、民族之间的种种问题,要处理朝中内外的大小事务,又要专注于他所钟爱的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这样一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皇帝,在他的诗文作品中,既有游览山水的有感而发,又有历经世事的由衷感叹,还有赠与他人的作序题跋,以上种种,渗透着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执政生涯甚至六十八年人生经历的凝结与沉淀。
到了明清时期,诗文创作开始出现趋向白话的状态,诗文本身的词藻韵律变得平实易懂。康熙皇帝通晓历史,又受到过良好的文学熏陶,同时又学识渊博、涉猎广泛、眼界宽广。以上这些要素,使他的诗文内容丰富、富于典故,颇显文采。在他之后的帝王当中,也只有乾隆皇帝的文采能与他并驾而论。综上所述,康熙皇帝独特而传奇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的诗文独有的气质内涵,在历代帝王的诗文创作中独树一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