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适应性初探
作者:刘忠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第06期
一、问题
1.主观因素
步入小学大门,新生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在新的环境下要适应群体,结交新朋友、新老师,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等;班级竞争远比幼儿园激烈,有些学生对此不能很好的适应,不能进行适时的调整;有些方面遇到困难,不像幼儿园那样受到老师的关注,容易对新环境产生畏惧、抵触情绪,甚至有自我封闭的心理,逃避竞争;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或学习习惯较差,竞争不过其他同学,没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受挫。 2.客观因素
从幼儿到儿童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处于从幼儿期的幼稚向儿童期的相对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个体看问题还不够全面,个性心理倾向还不够稳定,在个体心理发展中难免会出现的问题。
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条件优越、父母过分的照顾和呵护使孩子的耐挫力较差。同时,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刚刚升入小学,距以后的升学还比较远,对孩子的日常表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等到孩子问题严重了才开始着急,而此时,孩子的不良习惯已经形成。
从社会因素来看,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望子成龙心切。家长的期望在没有转变为孩子的内心需要,甚至与其需要相冲突时,最容易引起孩子的精神压力而导致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从学校因素来看,由于没有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或措施不力、方法不当,使学校教育不切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德育成为“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而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又只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追求考试分数的提高,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稳定学生情绪
班主任初次与学生见面,要注意组织好语言,讲话时面部表情不要太严肃,做到和蔼可亲;语言要尽量具有亲和力,吸引学生,稳定学生紧张的情绪和紧张的心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让学生一开始就有归宿感。 2.培养良好的习惯,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新学期伊始,教师就应该扎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所谓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习惯、作业习惯、复习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决定一个学生是否有良好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 3.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学生的状态
根据理论知识与初步实践体验,具体做法主要是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入手。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和一切场所与学生谈心,尽可能倾听学生的诉说。 4.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生活在关爱中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种情感,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性需要不断地培养才能形成,要有一个过程。一旦行为习惯经过训练建立条件反射后,就能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就会变成孩子自身的需要,继而发生迁移,表现出良好的学习适应性。 作者单位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刘 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