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来源:爱go旅游网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借助由表及里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语:

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点滴事 诗海心——由表及里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旨在借助由表及里这种阅读方法,通过词文,知人论世,从作者“沙湖道中遇雨”这件点滴小事中去感受他作为一代词宗,旷世文豪那种通达超旷的诗性情怀。

一、导入新课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过渡语:那作者是怎样将一件生活小事写的如此有哲思、哲理、哲情的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寻找答案。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接下来听范读,解决字词句疑惑。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节奏

1

2、疏通重点字词义

①读出节奏2/2/3

②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烟雨 萧瑟sè

③释词

芒 鞋:草鞋。

吟 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萧 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料 峭:形容微寒。

过渡语:相信大家都大致了解了这首词的词义,那么我们就走进文本小序,一起来下面的填空。

3、自读小序,完成填空。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2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3)天气:雨,晴。

(4)人物:同行,余

(5)感觉:同行觉得(狼狈), 独我不觉

加入方法指导:由表及里法,借助表面的文字解读作者的内心情感。

过渡语:这篇小序仅仅只是写作者不惧怕自然风雨吗?肯定不是,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文的写作背景。用“由表及里”的方法(由表及里法,借助表面的文字解读作者的内心情感的方法),思考一下,作者想借这场自然的风雨告诉我们他怎样的处世态度?

⿻插入文章的写作背景。

4、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借“道中遇难雨”一事来表现作者“泰然处之”的心境。

3

5、小结:

过渡语:表面看:作者不畏惧自然风雨。风雨无惧,特立独行。实际上:作者身处政治风雨中,但保持着泰然自若,随缘自适的心境。

板书:

(表)自然风雨——不惧——人生风雨(里)

三、赏析上片

过渡语: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上片,思考:

(一)上片写了什么事?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写风雨中踏歌吟啸的情景和怡然自乐的心境:

过渡语: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由表及里法”对全词进行赏析:

(二)精读文句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字面义:不要去听“穿林打叶声”,不要去听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何不一路高歌往前慢行呢?

4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置之不理,表现出无所畏惧

“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足见作者潇洒的人生态度,豁达的人生境界。

小结:

(表)穿林打叶声——莫听——不在乎<外物>(里)

(表)吟啸徐行——何妨——潇洒旷达(里)

2、竹杖/芒鞋/轻胜马

字面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

“竹杖芒鞋轻胜马”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5

小结:

(表)竹杖芒鞋——轻胜马——无官一身轻(里)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字面义: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了。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再回看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所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中 这一句并不是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眼前“乌台诗案”这场暴风雨让他开始虑及往后余生。他安心地回归到平凡的生活,这次遇雨的路途,就是作者“沙湖买田”回来的归途。可见,他开始重新规划人生,安心平凡。这是一个多么坦荡旷达的灵魂。

可见行走雨中的他,是一个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小结:

(表)自然风雨——谁怕——人生风雨(里)

板书: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

6

四、赏析下片

(一)下片写了什么事?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写风雨后酒醒而回首的情景和云淡风轻的心境:

(二)精读文句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字面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在这样的艰难里,作者并没有完全绝望,而是坦然地接受,对于明天他又有了新的期待。

小结:

(表)料峭春风——微冷——心灰意冷(里)

(表)山头斜照——相迎——微茫的希望(里)

7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字面义: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安安心心的买田做回平民就可以了。

小结:

(表)萧瑟处——回首——忧乐两忘(里)

五、小结

全词通过一些带有较强主观色彩的词语对自然界的客观物事进行评点和判断,表明自己内心不为外物所扰的主观情思,于日常小事中生发哲理。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一连串的打击、挫折与不幸,没有使他意志消沉颓废,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苏公的学识、胸襟和人生态度的确令人钦佩。

六、概括人生哲理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8

七、探究解释苏轼的思想体系

1、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苏轼 360首词中,归字出现 100多次。他要“归去”到哪里?

1)归朝廷 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受到“奉儒守官”正统思想的影响,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2)归田园。他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寻得一种心灵的解脱。如《记承天诗夜游》: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苏轼的归去遵循心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个朴拙、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9

他不同庄子、陶潜,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后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所以: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雨后东坡——勘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板书)

过渡语:纵观整首词,作者只是借人生这场偶遇的风雨告诉我们当他面对政治上的大起大落,他内心怎么坚守,做到宠辱不惊泰然处之。

八、艺术特色总结

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结语:作者的《定风波》平定了作者内心的风波,也平定无数读者不平的内心世界。他告诉我们不要以困顿自困,而应该更多地去寻求人生中美好的东西。他这种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闪烁着永不灭落的精神火花!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