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4月,第8卷,第4期 105 ・医学教育・ 浅谈医学科普创作的体会 窦杰贵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5386(2007)04・0105-0l 毕业留校笔者就走上了讲台,一直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 与科研工作,因课时多,工作量大,整日感到忙忙碌碌,不 知不觉已渡过了28个年头,多年来,虽然工作很忙,然而, 笔者却忙中偷闲潜心钻研医学科普创作艺术,曾先后在 中 国红十字 中国卫生画刊 长寿 中老年保健》、 人 I:l与优生 、 健康之友 等全国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 00 多篇,l994年被 健康向导 杂志社聘为重点作家,I995年 获 西城卫生 杂志社优秀通讯员奖。在此,笔者谈谈自己 从事医学科普创作的点滴体会。 1人民群众对医学的要求需要医学科普创作 由于医学的进步,过去曾经肆虐人民的传染病、结核病、 营养缺乏病、地方病等,都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人们已经不 满足于治好病,也不满意不得病,而是希望小孩长得快、长 得高、长得结实、长得聪明;希望中年人精力充沛、体力健 壮;希望老年人健康长寿。对这种希望的满足,医学科普创 作人员是最好的使者。当前医患矛盾增多、医患关系紧张已 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群众普遍反映 求医难、看病贵只是表现之一,更多更大的问题是服务态度、 服务质量,其症结之一是病人想了解病情、病状、病后保养, 需要咨询,需要医药卫生知识帮助,但医生没有时间,没有 精力去作耐心细致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没有意识到患者要求 咨询的社会意义,因此而相互误解,产生了医患矛盾,使医 患关系紧张。解决这个矛盾,一靠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水平, 把健康咨询、医学科普创作视为己任,二是靠更多的人投身于 医学科普创作的行列中,去适应和满足社会人群的客观需要。 2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当前,撰写一篇论文,只要不讲水平、不怕花钱是很容 易发表的,而在全国发行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一篇科普文章则 不那么容易。它要求通俗易懂,文字筒炼,内容生动有趣。 要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因此要求作者要随时 掌握群众生括的脉搏,在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 的工作与专业特长写自己熟悉而群众又最关心的问题。也可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如我的论文 阑 尾的应用解剖研究》改写成 阑尾有了新用途》后很快被医 学科普杂志刊载并获得二等奖。在不同的季节根据群众的需 求撰写的 白雪皑皑话溜冰))(冬季)、 腹泻止泻等于闭门留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832002) 作者简介:窦杰贵,男,56岁,教授。 寇 (夏季); 学雷锋作好事为什么可以延年益寿 (春季); 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教学实践撰写的 警惕排球场上的病一 冈下肌萎缩症 奇妙的工具——牙齿 、 枕头高低与颈椎 错位趴 为什么男女老幼音不同>>、 为什么人老会变矮>>、 精 子趣谈 卵子趣谈趴 成语与医学——肝胆相照》等文章 发表后很受读者欢迎,还收到一些读者来信,有些还被广播 电台转播,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人体解剖学变得 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效果非常显著。 3摒弃社会偏见,坚定科普创作信念 多年来,笔者在业余科普创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遭到一些非议。有些人对科普创作有一种偏见,他们认 为撰写科研论文是高、精、尖、深,而写科普文章则是雕虫 小技,是“小儿科”的水平,这是很不应该的。医学科普学 是科学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医学科普的构成特性及医学科普 创作的全过程。医学科普创作是医学科普学的一部分,是作 者利用现有医学知识的再创作,作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医学 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深入生活,接触实际、善于用艺术的, 形象的、大众的语言来阐明医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1 991 年6月召开的中国解剖学会第5届科普会议上共有30多名代 表出席,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占总人数的80%以上)。 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水平,没有对科学知识的真知灼见, 融会贯通,就不可能把深奥的科学原理,抽象的科学术语, 运用通俗的语言,贴切的比喻表述清楚。对文字语言没有一 定的修养,就难以写出富有文彩,引人入胜的科普文章来。 4全社会都应重视医学科普创作 早在1 988年卫生陈敏章就指出:一篇科普文章就是 一张社会处方,一篇好的科普文章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并不 亚于高技术学术论文的效果。看不起科普工作是没有道理的, 评薪论职时不把科普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一项指标是很不公 平的。因此,目前应尽快改革职称评定中重“两文”(论文、 外文)论资排辈的弊端。对优秀的科普工作者,应当特殊对待, 另一方面作为科普作者也应当有奉献精神,摒弃社会偏见, 克服科普创作“吃亏”的错误认识,焕发创作热情努力工作, 在撰写医学论文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与专业特长, 结合教学与临床实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撰写出高水平的 科普文章,赢得科普应有的社会地位,为人类身心健康做出 更大贡献。 【收稿日期2007.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