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课例
沐抚前山小学 王勇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寻求探究问题的方法时,本人旨在让学生借助配服装、配早餐、解密码、选路线、拍合影等实践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搭配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本课的教学,我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采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方法——交流思路——解决问题——形成策略——创新应用”的流程进行教学。
【片段一】买衣服
师:你知道恩施大峡谷吗?哪些同学去过?今天,来自大峡谷的王老师就带你去一趟大峡谷数学乐园,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在到大峡谷之前,我们得做一些准备工作,先去给女孩子们买一套漂亮的衣服,怎么样?
师:在服装城,小红看中了2件上衣,3条裤子,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条裤子是一种搭配方法,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猜猜看?
生1:我认为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生2:我认为有1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师: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请大家分组用手中的图片摆一摆,看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把你的方法记下来?注意:一件上衣搭配一条裤子是一种搭配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进行搭配,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小组展示。
师:谁把小组探索的方法展示一下?
生:先选好上装,再依次和下装进行搭配,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生:还可以先选好下装,依次和上装进行搭配,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你们想出的办法真不错!先选择一种,再和另一种依次搭配。
【反思】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搞清楚搭配的方法,从生活走向数学。通过展示,少数学生对一件上衣搭配一条裤子是一种搭配方法不是很明白,所以有重复的现象。
【片段二】吃早餐
师:在进入大峡谷数学乐园之前,我们先吃一点儿早餐吧!今天的早餐是一种饮料、
一种点心,请你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出示2种饮料、3种点心的)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记录搭配的方法。
生:先选好饮料,再依次和点心进行搭配,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生:还可以先选好点心,依次和饮料进行搭配,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生:先选好饮料,再依次和点心进行搭配,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生:还可以先选好点心,依次和饮料进行搭配,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生:先选好一种物品,在与另一种物品依次搭配,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真聪明,再增加一种饮料、一种点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生:共有1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从上面的探索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2种饮料、3种点心,共有2×3=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反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步步深入,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让他们独立尝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经历观察、 操作、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同时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想办法解决,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片段三】选路线
师:进入恩施大峡谷数学乐园,我们准备到猴山去看一看,遇到了一个路线问题:从数学乐园到百鸟园有3条路可以走,从百鸟园到猴山有2条路可以走,那么,从数学乐园到猴山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生:为了叙述方便,我先把几条路编上了1~5的号码。
生:我用字母A、B、C、D、E进行了编号。
生:我认为有AD、AE、BD、BE、CD、CE等6条不同的路可走。
生:我认为从数学乐园到百鸟园有3条路可以走,从百鸟园到猴山有2条路可以走,那么,从数学乐园到猴山一共有2×3=6(条)路可以走。
【反思】“选线路”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片段四】拍合影
师:走出数学乐园,四位同学遇到了聪聪和明明,4名同学都想单独和两位明星合影,一共要照多少张?
生:聪聪与4名同学单独合影,明明再与4名同学单独合影,一共要照8张。
生:4名同学都单独和聪聪、明明合影,一共要照2×4=8(张)照片。
师:同学们真聪明,结束了今天的旅程,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怎样进行搭配。
……
【反思】在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怎样 “搭配”已有了深刻印象,设计这一环节,既能首尾呼应,又能把新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做到学以致用。
本节课设计了一个恩施大峡谷数学乐园游览活动的情境,将学习的五个活动进行有机的串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买衣服”时,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侧重实践感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吃早餐”时,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形成规律,则侧重抽象,形成规律。本节课我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做学习材料,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但是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后,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
1、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不够。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一个班级中,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限于大赛经验不足,事先了解学生不够,课中有些手忙脚乱,在反馈是更多关注结果,对部分学生的思维误区没有有效引导,造成检测时达标率不够高。
2、课堂教学的语言有待进一步锤炼。
本次课中,教师表述的不清楚,使得学生对“一件衣服搭配一条裤子”的搭配要求没有理解透,出现了两件衣服配一条裤子的搭配方法。在学生说出可以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时,本人没有因势利导,形成“乘法原则”,是本节课的最大败笔。在发给学生检测题后,没有讲清楚题目的要求,学生关注搭配过程,却不能快速写出搭配结果,影响了教学效果。
总之,《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虽然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生动;让学生学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世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想出有创意的解决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遗憾,在教学细节上需要精心打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