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静以修身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阐述“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C.作者先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先反后正,论述了“静“与“学”“志”三者的关系。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

D.从文章中可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答案】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 (2)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

【解析】【分析】(1)“静以修身”翻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意思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意思是“飞驰”。

(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意思是“明确志向”,“宁静”意思是“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意思是“实现远大目标”。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慢”意思是“怠慢”,“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尽心,专心”,“险躁”意思是“冒险急躁,狭隘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C.“接下来先反后正”应为“先正后反”。故选C。

故答案为:⑴①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② 增长 ;③ 疾行,指迅速逝去

⑵ 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 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真能好学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理明矣/当窗理云鬓

C.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问焉以求一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答案】 (1)A

(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解析】【分析】(1)A.均为喜欢;B.名词,道理/整理;C.说/认为;D.助词,不译/代词,他们。故选A。

(2)该句翻译为“(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据此可知“等于己者”是句子的主语,接着“问焉以资切磋”和“所谓交相问难”是并列关系,为了避免句子太长可以将他们分开来看。故断句为“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该题是开放性题目,回答时先明确自己的看法,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主张,喜欢学习的人,不以为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为耻,向他们提问是为了求得正确的意见,因此这也是提高自己见解的一种方法。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A

⑵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⑶ 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附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选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① 宋濂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② , 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

(《宋文献公集》)

【注】①狸狌:野猫。②甕(wèng):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束氏日市肉啖之 愿为市鞍马

B.竟不知世之有鼠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C.沿鼠行不敢下 求之下流,固颠 D.鼠度其无技 关山度若飞

(2)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①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②熙熙:和乐的样子。③如也: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 下联:狎狌________ 【答案】 (1)A

(2)“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4)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解析】【分析】⑴B: 竟不知世之有鼠:竟然;竟不可得 :最终,最后; C :沿鼠行不敢下:跳下,下去;求之下流: 下方,下游 ; D:鼠度其无技:估计;关山度若飞:越过; A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A。

⑵ “食己,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意思是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内容上写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 ,结构和写法上 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南郭:城南。士:读书人。病鼠:家里发生鼠患。堕甕: 掉进瓮里 。句意是: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 文章以老鼠的事例告诉人们: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根据“ 束氏日市肉啖之 ”“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对出下联: 狎狌 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故答案为:⑴A

⑵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 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附参考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

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4.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②轻吾射________③笑而遣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只“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后,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本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做射箭和酌油等事皆可由手熟练就高超的技艺,而不仅止写射箭。

C.本文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方法完全相同,都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等方法。

D.“笑而遣之”既可理解为陈尧咨对卖油的的油技术表示赞许,也可理解为他有点尴尬。 【答案】 (1)自夸;轻视;打发

(2)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卖油的老头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轻”:动词,轻视。遣:打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自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无他”:没有别的奥妙。“尔”通“耳”,罢了。

(3)本文描写陈尧咨用了语言、神态;描写卖油翁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细节。没有外貌和心理描写。故选C。 故答案为:⑴自夸;轻视;打发;

⑵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卖油的老头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

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5.阅读《卖油翁》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公亦以此自矜 徐以杓酌油沥之 B.尔:尔安敢轻吾射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C.去:睨之,久而不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自: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C

(2)①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②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3)做事:熟能生巧做人: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A. 凭借/用。B. 你/通“耳”,相当于“罢了”。C. 都是“离开”。D. 自己/由,从。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释:放。而:承接关系,然后。睨之: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这里指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去:离开。矢:箭。中:正中目标。但:只,不过。微:微微,颔:点头。之:代陈尧咨射箭这件事。

(3)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

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②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⑶做事:熟能生巧做人: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 ①吾射不亦精乎________ ②但微颔之 ________ ③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④以钱覆其口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尔安敢轻吾射!

(3)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答案】 (1)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盖

(2)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C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射”是指“射箭的技艺”;“颔”是名词用如动词,“点头”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①句中的“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尔(你)、安(怎么)、轻(轻视)”几个词是赋分点。

(3)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据此,最符合题意的是C。 故答案为:⑴ 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 ;盖

⑵ 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和辨析。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

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陋室铭》的文体是________,《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调素琴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④亭亭净植 ________

(3)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

(4)“莲,花之君子者也。”如果请你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君子”之风,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5)表述志向和情操时,作者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的比较含蓄,这种写法是什么?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铭;周敦颐

(2)调弄;亲近而不庄重;形体,躯体;耸立的样子

(3)围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回答即可。(原文语句来答亦可)

(4)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没有沾染污秽,正如君子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

示例2:“中通外直”,写出了莲中间通达、外形笔直的特点,正如君子正直不阿、通达事理。

(5)托物言志,《陋室铭》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3)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陋室铭》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蕴。(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君子”之风。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均可。示例: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正如君子美名远播、自尊自爱。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正如君子谦逊、刚直、公正、纯洁、清誉。

(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与作者情感。托物言志是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陋室铭》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故答案为:⑴1、铭;周敦颐

⑵调弄;亲近而不庄重;形体,躯体;耸立的样子

⑶ 围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回答即可。(原文语句来答亦可)

⑷ 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没有沾染污秽,正如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⑸ 托物言志,《陋室铭》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⑶此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⑷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取信息、分析问题及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在抓住答题要点的同时,还要做到表达清楚,语句通顺。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的理解能力。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附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音乐的喧闹,没有批阅案卷的劳苦。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乙: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欲居九夷①。或②“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或;有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无丝竹之乱耳 C.何陋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乙】文中的“子”是指孔子。

B.《陋室铭》骈散结合,且以散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宜通过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C.【甲】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D.【乙】文表现了孔子对君子的期许。君子的精神风貌是有积极的影响力的,可以感染他周围的人,并最终改变环境。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答案】 (1)出名,有名;大;调弄 (2)C (3)B

(4)“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5)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鸿:大。词类活用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2)ABD三项都是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C。

(3)B项,“以散句为主”错误,以骈句为主。故选B。

(4)本题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

(5)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答案为:⑴出名,有名;大;调弄; ⑵C; ⑶ B;

⑷“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⑸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⑸,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 ,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罢兵而去________ ②是亡吾信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离开;失去

(2)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3)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亡:失去。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吾:我。为:做。

(3)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

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如,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故答案为:⑴离开;失去;

⑵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⑶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10.文言文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① , 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②见黜

③ , 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①饶鲁:南宋著名理学家。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②伉

直:正直、刚直。③黜,降职或罢免,这里指落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解释下列句中加词语的意思。

①后从父之浮梁(________ ) ②志益笃(________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去,到……去;专一,坚定

(3)①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

(4)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克宽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之”做动词用, 去,到……去。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乃:于是,就。句读:断句。专勤:刻苦专心的程度。异:不同。凡儿:一般的儿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

(4) 【甲】文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吕蒙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乙】文根据“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可知汪克宽 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由此可知读书的方法很多种,我们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读书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故答案为:⑴ 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⑵去,到……去;专一,坚定

⑶ ①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

⑷ 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②

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 ⑵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所获启示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1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阋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仙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室主人的“德馨”。

B.文章从陋室幽美的自然环境、室主人博学多识、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C.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诸葛亮、扬雄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并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也有与古代贤人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D.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多用四字句、五字句,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答案】 (1)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2)yi5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指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丝竹(代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公文,文书)、形(身体)”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不是对比的手法。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⑵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译文要流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涉及的是多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进行分析理解,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⑥与昧行⑦乎?”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②暮:晚,迟。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④戏:戏弄。⑤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⑥孰:谁,哪个。⑦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黑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从师旷劝说晋平公的言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怎么;恐怕

(2)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安”“恐”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孰:比;昧 :黑暗;情行:好。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晋平公想学习,就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概括来说就是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获得的启示,晋平公已经七十岁了,还想学习,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活到老学到老”。师旷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这是师旷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晋平公 “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启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怎么;恐怕

⑵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⑶ 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⑷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概括即可。

⑷此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句子的含义来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