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状态很早就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了,但长期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被宗教所利用,虽在民间传播,但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仅见于一些神学或原始艺术之中;从点滴的文字记载中考证,催眠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如我国古代武林中的“定身术\",用双眼凝视对方,口中念念有词,手指划动可使对方身不由已地呆滞直立一处,这与目前的暗示催眠术所呈现的催眠状态,有许多相似之处。
为了科学正确地理解和系统地理解催眠,有必要对其历史演变进行阐述。催眠经历了从神学理论到科学心理生理学理论的三个阶段。
一、神学时期
催眠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了。当时,催眠的目的不是为宗教活动服务,就是修身养性,就是治病,三者往往混在一起。当然当时没有使用“催眠”一词,实施方法也不同。
据心理治疗学家考证,催眠术的最初发源地是在中国、埃及和印度。象中国古代的江湖术士所惯用的让人们神游阴曹地府、扶乩等,事实上都是借助于催眠术的力量,使人们产生种种幻觉或进入自动书写状态。
在15世纪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许多自然现象都是用“上帝”或“魔鬼”来解释的。催眠被神职人员当作一种“魔法”或“法门”来召唤神和驱散恶魔。例如,在古罗马,僧侣在献祭时在众神面前自我催眠,呈现一种缺席状态
——催眠,要求信徒赈灾。在一些寺庙里,虔诚的信徒像集体催眠一样祈祷,要求他们盯着自己的肚脐,很快他们的眼睛就会闭上,呈现出催眠状态,看到神,甚至听到神的意愿,以摆脱忧虑和烦恼。在2世纪,希腊寺庙的僧侣们挖了一个洞,里面充满了硫磺蒸汽。在禁食几天后,僧侣们慢慢地走进洞穴,吸了吸蒸汽。很快,他们表现出一种恍惚的催眠状态,为人们占卜。在一些寺庙里,神职人员通过凝视古老的镜子逐渐进入催眠状态,并要求信徒占卜。
在《新约全书》中也有类似催眠现象的记载:如果丈夫认为妻子有外遇,不贞,就将妻子送到祭司那里。祭司使那妇女站在耶和华面前,蓬头散发,祭司拿着诅咒的苦水,说:“如你与他人行淫,愿耶和华叫你的大腿消瘦,肚子发胀”。用暗示言语来观察其生理变化,以鉴别该妇女有无不规行为。如若该妇女感到肢瘦腹胀说明有不规。
“闭上眼睛的人可以看到全能者的奇怪形象”。事实上,在催眠暗示后会出现各种幻觉,甚至是附在身体上的鬼神。例如,佛教学院的一位年轻僧侣坐在佛陀面前诵经。很长一段时间,他处于催眠状态,看到了上帝的降临。僧侣们相信这是虔诚的人可以体验的境界。本质上,这种现象是通过自我催眠呈现的一种催眠状态。这是一种暗示性的视觉错觉,而不是上帝的降临。
总之,古代对这种催眠现象的描述,都用“神”“魔”来解释。当时催眠术这一专用名词还未出现,但使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催眠状态则早已有之。
二、 流体科学时期
15世纪后期,对催眠术的理解,逐渐从神力的影响转为天体星相对人体内体液的影响,从而开始注意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尽管不符合科学的原理,但能从神的桎梏中出来,这不仅对催眠术的认识是一大进步,同时也开创了新的流体学说理论。
占星术是流体力学的典型代表,其基础是天体对人体的影响。有些人认为恒星有能力彼此开始其他事情,对人类也是如此。宇宙中的各种奇怪现象和心理治疗也不例外。他们都受到星星的影响。因此,催眠中的各种神奇现象都是天星作用的结果。恒星是如何影响人体的?他们认为整个宇宙都充满了“磁性气体”,而人体内的磁性气体是由天体恒星提供的。因此,人体和恒星可以相互影响。换言之,人类的生存、思维、情感等活动不仅依赖于进食,还依赖于壮丽宇宙中的磁性气体来获取营养。恒星之间以及恒星与人类之间的影响是通过磁气体进行的,人类也可以通过磁气体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意志启动了他人的意志,并通过这种磁场效应征服了他人的意志。它可以浸入所有对象并发挥作用。即使是分离的对象也会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想象力有一种无法想象的力量来控制远处的物体,这就解释了远距离催眠的原理。人类的意志力也会对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本质上,这是现代药学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还有人提到,精神生命可以依靠宇宙的磁力沉浸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性质并进行活动。
这时期催眠术已逐渐被医生用来诊断疾病,尤其在治疗心理创伤上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曾轰动一时。随之,催眠术遍及欧美各国,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之中。
直到18世纪,F·A·梅斯默特1734-1815年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催眠,提出了动物磁流体理论。他学习神学、哲学和法律,后来从事医学研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当时,他受到磁铁治疗的影响。1778年,他来到法国,用这种方法治愈了许多病人,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由于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迅速增加,单独使用磁铁治疗患者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这已不能满足许多患者的需求。因此,他创造了磁气桶集体治疗的方法:让患者坐在磁气桶周围,桶里装满了磁水、铁屑和其他物体,桶顶放着一根闪亮的铜线,每个人都用一根铜线连接到磁性桶,这表明磁性气体可以通过铜线传输到人体。当所有的安排都准备好后,麦穿着黑色催眠服,拿着一根磁棒,反复低声说出催眠词。很快,受试者进入集体催眠状态,给出各种心理治疗提示,并暗示在治疗后醒来。Michaelis认为,磁性气体的流动会影响磁性气体在人体内的流动,并起到治疗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动物磁性气体”理论。后来,确定磁性气体桶中没有磁性气体。Michaelis后来发明了手按压法,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但他仍然坚持认为,磁性气体可以通过手掌影响其他人体内的磁性气体流动。由于医学界同龄人的嫉妒和无情的指责,米凯利斯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药物,回家后死于抑郁症。后人在德国竖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他。这种流体理论的观点持续了大约三个世纪。它也可以被视为催眠的科学胚胎阶段。
三、科学时期(又称心理生理时期)
18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在工业思想的影响下,催眠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认为催眠是由心理暗示和神经系统疲劳引起的,因此我们对催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841年11月,一位名叫C·布拉德的英国医生去看一位瑞士医生,他为一位梅斯迈患者治病。布林奈尔试图用批判的眼光找出这个,但他没有发现任何瑕疵,病人被治愈了。布林奈尔被这种奇怪的现象所吸引,震惊,然后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经过多次观察,发现受试者总是闭着眼睛,表现出疲劳。布林奈尔认为这是一种人工睡眠方法。布林奈尔开始怀疑和鄙视催眠,逐渐变得信服并开始使用催眠。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让受试者盯着装满水的玻璃瓶也能
达到同样的效果,达到催促口腔的状态。因此,布林奈尔认为,这是睡眠引起的视神经疲劳。根据这一观点,布林奈尔引用了希腊语单词“催眠”(sleep)的意思来创造英语单词“催眠”(hyptosis)。从那时起,人们将“麦食麦术”改为催眠。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
布雷德对催眠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l843年发表《神经性睡眠论》,提出催眠状态的几个阶段和对神经症的治疗作用。l850年催眠术已作为麻醉方法应用于外科手术中,称之为“催眠麻醉术”,代替药物麻醉进行手术,曾风行一时。催眠术虽然获得了新生,但又带来了催眠术的滥用现象,甚至把它描写成治病的万灵同春术。但随着化学合成药物和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渐感到催眠术并非“仙术”。而且其治疗效果又不稳定,其应用受到许多,渐渐地又失去了它应有的信誉.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采用自由联想法代替了催眠术,但在他的“自由联想”方法中,仍然可以看到催眠术的影子。有人甚至认为:自由联想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催眠法。
总之,催眠在医学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它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至今仍被人们所使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