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当前高校实验班的初步思考

关于当前高校实验班的初步思考

来源:爱go旅游网
关于当前高校实验班的初步思考

摘要:在我国,高校实验班的设立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现实实践需要和所面临的时代要求;它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上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窄口径的人才培养,在组织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上也有着广泛的可能性;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提高教育质量,提倡通识教育的使命,本文对高校实验班将来的发展进行了理念追求、教学实施、组织建构和完善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实验班;通识教育;组织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系统最主要最重要的功能,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取决于高校的师资、学术水平以及管理制度、大学理念等方方面面;在组织实体上,则落在了高校内部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近些年来我国诸多高校所推行的人文社科、理工交叉实验班,以实施通识教育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为鹄的;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一个新生事物,其所牵涉到的高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实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已然形成高等教育理论、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拟从高校实验班的时代背景和组织特征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一、高校实验班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历史因素,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教育模式日益沦为改革开放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建国后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沿袭前苏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特征在于,窄口径培养人

才,以直接造就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对口性人才,轻视人文社会学科。从195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其初衷即是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培养大批量的技术人才。但院系、学科调整自身违背了中国大学发展的内在诉求,一方面在用计划生产的管理理念裁度高校内部专业设置;一方面用技能训练替代现代教育模式;虽然满足了特殊历史情景下的需要,但其偏重工科,忽视理科,严重削弱政法、财经等人文社会学科,致使近代历史上我国大学内部的通识教育被迫中断;在这样的体制下导致整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实践诉求,我国高教大众化进程的推动。1999年,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到现在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十年来,政府投入资金的增长,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高校合并、升级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高校在组织、规模上大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入学人数急剧增长不可避免地使得原有本来就陈旧的高教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下滑,加上前述计划经济时代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内部所遗留的观念和模式,都成了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要克服的障碍;于是,推行通识教育、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议题开始提上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是高等教育量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进一步质量提高之逻辑使然。高校实验班就是作为一新的教学组织,企图通过在组织结构上的调整为高等教育带来人才效益与高校人才理念的完善。

(三)时代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成为推动

高校实验班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因素。在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化、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求其所培养的学生具有”世界眼光”(global perspective);在多元文化相激相荡的全球化时代中,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具备批判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兼具批判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之培育的愿景,只有在批判思考导向的优质通识课程中才能获得实现。

二、 当前高校实验班特征简析

教育理念上的追求。如前所述,当前高校实验班以张扬”通识教育”为其使命;新时代的通识教育理念,承载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品质,暗合当前创新教育的节拍,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它远与古希腊时代博雅教育理念遥相呼应,近与当前提倡人文精神,发现人类文明不变价值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派别的教育思想有诸多共鸣;但同时更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发展提供丰厚的知识基础与文化底蕴。随着高校实验班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历炼,相应的高等教育理论的不断充实,通识教育理念也势必在实验班实施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整合。

培养目标上的完善。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互为表里,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的精神气质,而培养目标则集中体现了高校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其培养目标,不是反叛单一为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专业人才培养而走向另一主要关注人的精神的极端,而是在整合社会与人发展诉求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发展与人自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

创新型人才,其目的在于:探索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正视学生差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的研究型人才;相应的培养方针也强调”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高教教学组织的创新。高校实验班作为以通识教育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我国高校内部长期以来口径狭窄、课程统一、教学死板的旧有模式而言,显然是一”异物”。要求教育教学组织进行创新,自主设立课程,探究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是其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的逻辑诉求,进而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有着更为灵活、民主的特征。以北大元培实验班为例:学生入学时没有专业之分,仅仅大致按照文科和理科的界限进行分类;先接受通识和基础教育,然后在此基础上,依个人兴趣和导师选择专业,实施通识和专业相结合的教育。实施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安排3-6年的学习计划,何时毕业则依学习计划的完成与学分的修满与否而定。实施导师制:由院系推荐、校长聘任的程序,从各个文、理院系中选择20余名资深教授组成指导委员会,对元培班学生进行选择专业、选修课程、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度,其课程类型包括全校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任意选修课四部分,其中基础课的比重相对而言有所加大,与其”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相适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

另外,在管理层次上,高校实验班分”校级实验班”和”院级实

验班”两种形式。”校级实验班”是指由学校设立的用于进行各种人才培养实验的相对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一般由学校或委托院系集中管理;”院级实验班”是指由学校二级学院设立的用于进行各种人才培养实验的实验班,由学院单独管理。在当前,无论是”校级实验班”还是”院级实验班”,与之自身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与制度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当前高校通过全国高考统招专业并在院系级管理的模式下,其牵涉到一系列相关人事制度安排、经费分配模式和各种工作习惯,这种学生管理体制的变更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教职工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三、 对高校实验班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新生的事物往往承载着人们许多的期望,在当前我国开放的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全球化,谋求自身质量提高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反往常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教学目标和模式,以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鹄的的高校实验班,其进一步的发展,对于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组织理论的优化与创新,对于丰富高等教育理论等诸多方面都蕴育着广泛的可能性,以下是笔者就此而做出的简要思考。 首先,高校实验班要体现大学精神,凸显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精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就历史形成的角度而言,所谓大学者,学术独立、学术自治无疑是其最为核心的内涵,是其永远都不能放弃的操守。高校实验班作为高校内部教与学的组织形式,虽然并不能全部承担起如此厚重的文化使命,但是其自身一定要坚持学术方面的追求,即”自由”、”独立”,这是由其自身的品质决定的。

同时,作为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组织,其内部课程的实施定会一改干瘪的师授生听”一言堂”范式,积极调动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在其中,思想自由,独立思考,不盲从既定结论的学术精神方得以凸显。

其次,高校实验班应力求其学术组织品性的独立性,避免在组织目标、文化以及组织成员行为方式上完全趋同于既有的组织。就是不能为高校广泛的既定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所同化从而空有其名而丧失其原有的价值追求。大体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我国当前高校实验班组织方式多样,在当前开放的办学环境下,有着广泛的备择组织形式,但核心是要独立于行政权力。高校实验班在具体的组织管理建构上,要与行政组织有所区别,从行政实体中剥离出来,成为教师、学生自由交流,独立思考的场所。就我国高校目前现状而言,在组织建构方面凸显学术自治的似乎还不为多,在此方面更为凸显的,倒往往是那些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组织形式。第二就是高校实验班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来执行。提高教育领导力,是当前高教理论探讨的一个热点,在此不宜具体展开,简而言之,就是高校领导者要有过硬的素质,其自身要有教育家的思想,同时,其自身还要有足够的权力能够足以与其他权力实体相抗衡,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实施其办学思想,不至于沦为权力的附庸。 再次,高校实验班实施过程中要兼顾高校的整体教学效益,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不能单单”一枝独秀”,更不能在其与

其他绝大部分专业教学相比较而出现”马太效应”的局面。高校实验班的实施,要在追求新的理念,培养新型人才的同时,兼顾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既是实验班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实践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然诉求。

再者,高校实验班要凸显其独特的优势,赋”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内涵,促使高深知识研究--这一大学使命的得以更好的履行。这里主要是就其开设的学科、课程而言,从实验班课程改革的趋势上看,融合课程与广域课程成了新的课程类型,也因为其适应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特点而日益受到重视。整合以”高深知识”为特征的大学课程尽管有一定难度,但对于学生发展而言,广泛的学科课程的设置和选择却是一个有益的前提,学生可以在宽广的知识背景下,在导师的引导之下,以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或科学问题为中心,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运用所拥有的各方面知识来进行阐释和解决。从而在探究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训练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教授群体的知识结构以及高校课程设置背后的学科整合也会从中得到优化和加强。从而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师生抛弃了单个学科的孤军奋战,共同驰骋于汇总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很可能为知识的整合带来新的契机;从而也有可能避免”偏狭的学科分类框限着知识朝向专业化和日益互相分割的方向发展”。

总之,高校实验班作为一个在高校内部有可能获得相对独立性的学术性教学组织,它对当前高等教育中行政权力主宰一切的现象在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反叛,我们不能因其在当前发展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而不对其寄予厚望,须知高等教育的进步更多是逐渐积淀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自由开放的办学环境中整合其所承载的通识教育理念,探询并完善其现实可行的培养目标,积极探求其实现的组织管理形式;从而在构筑高校文化之硬核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上有进一步的作为。 参考文献:

【1】黄俊杰.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8

【2】金顶兵.环境下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的案例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第9期

【3】郑海涛.验班的现状与思考[j]. 江苏高教.2008,第6期 【4】汪韬.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课程设置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7)

作者简介:刘晓晓(1985-),女,山东安丘人,山东经济学院2008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管理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