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庄子的“天论”及其审美旨趣

庄子的“天论”及其审美旨趣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5卷第2期 烟台大学学报f哲学社台科学版J 15 N0 2 2.002年4月 j㈣ o{Yama ̄Un ̄verBity I P]・lk 曲y and sod sd∞瞳 Apt,2002 庄子的“天论”及其审美旨趣 马征 (烟台大学社科德育部,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庄子的 天论”即“自然论 亦为“道论 庄子认为 天”是 关”的本源,其 天论”是庄子姜学思想的价 值依托。基于此,庄子推崇素朴美、自然美、大美,以此作为对当时社会审美文化感性化、生理享乐化倾向的反拨与 否定,对审美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天论;审美旨趣;素朴;自然;太美 【中国分类号]1383,13223 5【文献标识码]A l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2—0141.05 “天”并非仅指一种自然状态.而是“自然之道”,故庄 子常以“天”言“道”,“天”即“道”。这样,“天”具有本 “天论”在道家经典中占有重要地位 老子指裨 源性,获得了本体意义。其“天论”旨在强调万物的自 的“天”是自然意义上的天,天即无意志,无目的性的 然性、原生性、整体性。 一种自然状态。显然,老子的“天论”破除了“天”的 那么,庄子“天论”的理论意义何在?本文认为 至上性,否定了所谓“天神”的权威性,也打翻了宗教 需要强调两点:首先,庄子明确指出各物的自然本真 意义上的“天命观”。庄子承其说并发展了老子的 状态才是各物价值的真实状态:“天地固有常矣,日 “天论”,他将“天”提到了哲学高度,对“天 作出了明 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术固 确界定。庄子说:“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一天地》 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道而趋 已至矣。叉何 下引该书只注篇名)他还举例说:“牛马四足,是谓 偈偈乎揭仁义。”(《天道》)庄子认定万物各依其自身 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 ((秋水))在庄子看来, 内在的矛盾、条件生成并发展,这便是“天道”,换言 万物保持其自来如此的本然状态,人保其纯真天性 之,“天遭”包然无为却变化有常,它是万物生存发展 ~“无为为之”即是“天”;而“人为”地扭曲或戕害 及至消亡的根本依据,这是最真实最根本的原因,无 自然本性的作为乃是生存的异化状态。是有违“天 须从“物之外 、“物之上”去追寻动力或原因;基于 道”的强作妄作,便是“人”。可见。庄子的“天论”强 此,庄子反对一切“以人灭天”(《秋水》)的观念及作 调的是各物的自性。与“人为”相对举。也正是从这 为。因为庄子发现,“人为”的干预、作为其实 满足 个意义上,庄子的“天”与“自然”(天然)之义相通, 人的欲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果往往危及自然界: “天”即“自然”,它是对天地间存在的万物本然状态 “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 及发展趋势的确认。庄子主张万物应各随其性,入 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 亦应保其自然天性不失才是常态滞理、常情。 也。”(《胜箧))尤其人类滥用智巧摧残万物本性: 同时,本文还注意到,老子所谓“天 .从属于道,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馒索肢 有“天法道”((老子・二十五章,)之说。而庄子认为 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骈姆》)处心积虑地将 [收稿日期]2001—10 24 L作着1訇介】马诬【1943一),女,青海湟源人,烟台大学社科德育部教授,从事审美教育与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2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5卷 自然万物纳入人为设定的模式,把人与自然原本存 在的亲合平等的关系变成了占有与被占有、掠夺与 被掠夺的关系.致使人与自然尖锐对立。而在社会 生活中,庄子认为“人为”所确立的仁义道德.巧伪权 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同上)故理想人格的本质特 征也是“虚静”。所谓“虚”不是空疏虚无.而是对主 体内在的要求——心如明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应帝王))所谓“静”,是主体对外物应取的态度,不 滞于外物,不受外在的干扰,保其精神的清静。而主 体要达此境界,须通过“心斋”、“坐忘”.以清除”成 心”,摆脱或化解尘世的蔽障,外物的牵累,是非的纷 扰,返本还原,使心灵与道“复通为一”(<齐物论)), “以天合天”。((达生))在庄子看来.只有此境界才 诈,造成社会大乱:“有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 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 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 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 以身殉天下・…・ 一也 ”(同上)问题的症结在于:“人 为”确立的道德规范、国家大法并非是人生价值的真 实状态.相反,它违人性.反本真.使社会各阶层的人 沦为仁义道德的殉葬品.这充分说明社会本身在价 值形态上的倒退、失落与异化。而社会在价值上的 全面失落,直接造成了对人生命的残害:“一受其成 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 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荣然疲役 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至于繁杂苛 刻的政举几置民于死地。可见庄子洞悉人类社会文 是真实的价值状态.是“道”的境界,也是审美的境 界。因为主体超越了一切有条件的有限存在.以虚 静之心.即空灵明觉的心胸“体道”,实现物我合一. 主客融合,完成主体对本源世界及终极意义的探索. 凝神静观天地万物之美,从中感受“通于万物”之“天 乐”。((天道>)这乃是至高的审美之乐。 综上.本文从主、客两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天论” 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庄子的审美思想、审美旨趣正 是以其“天论”作为价值依托.并由此生发的 明在其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故说:“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在宥>)以自然无为 的“天论”(天道)拒斥“人为”的社会价值体系,并认 为人要保其尊严、价值,必须“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缮性)),回归到人的自然本真状态,那不仅是人生 命的真实状态.更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的生存方式。 虽说庄子的“天论”有其偏颇,(将 人”与“天”对立了 起来),但是庄子强调的自然万物同人类在本质上应 该平等的观点,人应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尤其破除 “人为”规范的权威性等方面具有前瞻性、超越性、深 刻性。 在具体论及庄子审美旨趣之前,似有必要简要 地阐明一下庄子美学思想中的“非美”倾向,以使我 们对其审美旨趣有更为深刻、准确的把握。 庄子的时代正值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端期——先 秦。此时的美尚缺乏自足性,而所谓审美愉悦与寻 求人的生理需求的满足有关,诸如美味(饮食)、美色 (性欲)、美声(音乐)等。更与当时贵族骄奢淫逸的 腐朽生活方式与文化相关,审美带有明显的享乐的 特征,与人的情欲挂钩.故为当时社会的理性精神所 拒斥,也为庄子所诟病。庄子认为世俗追逐的“美” 其次,就主体言,庄子的“天论”要求人们追求一 种“虚静无为”的人生境界。“虚静无为”并非虚化或 否定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相反,庄子以重新确立人 的主体性为指归。庄子所说的主体性是指消除了社 会道德体系强加给人的种种束缚,回归人纯朴自然 既损物性也损人性,更与他所推崇的自然无为的“天 论”相背,故庄子美学思想中有了“非美”的倾向,其 实此倾向是庄子对当时社会审美中追求感官之乐, 浮薄之美的否定与批判,也正是为了矫正审美中虚 伪 奢侈、巧饰等的弊端.庄子提出了自己的审美思 想.阐发了自己的审美旨趣,其审美旨趣是: 素朴,是道家哲学在审美方面的基本要求。老 子曾论及素朴:“朴散则为器”(<老子・二十八章))旨 在强调“道”作为万有之根,化育万物的过程及价值 的转换,揭示了整体性的“道”向个体性转化的普遍 的人性,重建人本然价值的生存意义,最终达到自然 与自由的统一.实现“天人合一 的理想人类境界。 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体现在真人、至人、神人、圣 人身上,他们“无已”、“无功”、”无名”,“顺物自然而 无容私焉”,((应帝王))故具有不为外物所左右的超 越性、性:“圣人之生也天行 其死也物化,静而 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目无天灾,天物累,无人非, 规律。庄子从主体性的意义上阐发了“素朴”的价值 意义,庄子认为,“素朴”是道的本真的显现,在庄子 看来”素朴”也是人类早期本性不失的生存方式:“同 无鬼责,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 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 无恬淡.乃合天德。”(<刻意>)庄子认为“虚静”为“天 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 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5蹄))可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马征:庄子的“天论”及其审美旨趣 143 随着社会的发展,庄子看到,在一个丧失了“道”的时 旨,庄子索朴的审美观对审美主体的心理也提出了 具体要求:一是摆脱生理欲望的干扰 庄子将“五 色”、“五声”、“五臭”、“五昧”、“趣舍”视为危害生命 的祸端一“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他认为 人一旦沉缅于声色享乐,犹如“内支盈于柴栅,外重 埕缴”(同上)内塞外缚,心灵迷乱,性情浮动、心胸、 眼界为“嗜欲”所限,庄子断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机 浅”,((大宗师)).不能做到以虚静之心观照万物.更 难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故庄子提出.主体只有超 越了生理欲望,感官享乐的低层次的需求.净化情 代,大兴礼义教化,结果浇薄淳厚离散朴质,“附之以 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 反其性情丽复其初。”(<缮性)面对“朴”向“文”转化 的历史进程以及价值转换,庄子痛心疾首,认为这是 一种倒退,是背弃了“道”也丧失了美的具体体现,他 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齐物论)“遭”被小 的成就所隐,人为的浮华所蔽,庄子认为这是人类文 明不能“复其初”的根本原因。只有消除“人为”、“浮 华 方显“道”的本色.故庄子将未加雕饰藻绘的本色 美——“素朴”确定为一种审美观。 何为素朴?对其内涵庄子解释说:“素也者.谓 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刻意)) 其一“无所与杂”:不舍杂质,求其物性的纯粹.因为 “夫遭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感,升华到精神层面时.才能达到审美自觉。这样. 庄子把“去欲”作为实现审美自觉的先决条件。二是 不存“机心”于胸中。所谓“机心”就是智巧算计之 心。庄子认为心有算计.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又因 心多算计故常常劳神费心,精神不可能专一,“神生 不定者,遭之所不载也”,(‘天地’)为物所累,必然不 (<人间世))鉴于“道”有自足性,故无须人为地增损 变更,人为的增损便是“杂”,“杂”则失本性,所伤乃 自然之真.故难 挽回其损失。庄子试图排除审美 中违“道”的人为性,否定舍本求束的外在“小巧”。 可能做到顺乎自然无为之道;审美观照时也因心有 挂碍,不可能达到“不物于物”的自由境界。故庄子 提出“刳心”((天地)).即去掉算计之心,使精神得以 . 心斋接物,才能真正进八审美境界。 其=“不亏其神”:这是对审美主体精神状态的要求, “虚室生自,吉祥止止。”(<人间世))强调主体只有以 空明专注之心观照美.才会“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 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 为同帝,”((刻意))达到心与物台。 素朴作为庄子推崇的审美观,他还提出了两个 要求: “自然”是庄子美学思想中又一重要的审美观。 “自然”在老子哲学中不仅是对天地万物本然的存在 状态及发展状况的确认,也被视为最高的价值形态 老子说:“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庄子及其 后学发展了老子的自然之说。“自然”在庄子的美学 思想中内涵外延十分宽泛,宽泛到没有具体的规定 性.它是指遵循物自性价值准则的“常然状态”:“天 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 直者不以绳,圆者 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腔漆…一故天下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 得。 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 ((骈姆))在庄子眼里、自然 状态的美,因保有自然之质,自在自足.无偏无执.返 本源之真,合乎大道,故美即天然物性的自然显现; 倘与前文论及的“素朴”之美相比,“素朴 尚具有形 式或感情特征的要求,(尽管它反对人为的雕琢)而 “自然”则无此要求.“自然”更能显示庄子不” 人灭 天”的思想.并与 人为”之巧对举。 首先,虽说素朴之美有明确的形态特征或感性 形式的要求.但是庄子反对刻意追求的雕琢之美。 在他看来,只有内质虚弱者才注重外饰,而真正内质 充实者,虽然也借助于一定的感性形式,但旨在弘扬 “道”的精神.而非强调感性形式本身的意义.这即是 显“道”不显“小巧”的审美主旨。可见,素朴之美是 对人为规矩、形式的超越.也是对刻意雕琢之美的否 定。庄子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是天性不失,不尚 浮华的质朴美.故庄子将它视为最高的美:“朴素而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遭)) 正是从这一规定性出发.庄子还特别推崇平淡 之美。平淡之美其实是“素朴”美的一种形态特征。 老子认为恬淡是“遭”的本质特征,庄于认同此说: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刻意))恬淡虚无既为天地的本原、道德之极致,如 果将它形诸审美领域,恬淡(平淡)之美所显现的乃 是质实之美,其美顺自然之性,不倚重于人为雕琢之 功,消尽浮华,是或熟之美、内敛之美 其次,出于“纯素之遭,唯神是守 ((刻意))的宗 由于“自然 原本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发展状 态.所以庄子出于对自然状态美的推崇,十分关注大 自然的荑,冯友兰说:“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这 种赞美和热爱都被道家的人发挥到极致,”ll i。 的 确可以说,庄子在中国美学史上启开了人对自然簧 纯粹的审美关注.从中发掘出了有别于孔盂自然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5卷 美观的审美精神与审美价值取向。庄子看重对大自 然的审美.还在于庄子将人回归自然,观照大自然美 的过程,视为体悟自然之遭的过程及重要途径,即所 谓“观于天地”以求“道”:“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 理。 ((知北游))这样,庄子不仅提升了对大自然审 美的地位,使人对自然美的审美观照有了一个形而 上的理性起点,而且庄子认为人只有在与天地万物 的融合中,才会体验到最大的审美愉悦:“”以虚静推 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遭))尤其通过 个体的审美直观以实现对本体的观照,体验到美的 最高境界。也因此,庄子发出了 山林与,皋壤与,使 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的感叹。 同时庄子还以诗人的笔触描摹大自然之美,涉 笔成趣,情趣盎然,比如写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 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马蹄))自然天趣跃 然纸上;写养鸟:“栖之探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 之鳅撤,随行列而止,委她而处,”((至乐>)真切自 然;描摹风吹孔穴的情景:“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多多乎?山陵 之畏佳,大术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丰开, 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请者、叱者、叹 者、叫者、壕者、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齐 物论))庄子笔下描万窍之状历历在目,传“窍怒号” 之声,气势磅礴。庄子对自然界中各种物态观察如 此细致、深入。更为重要的是,从中我们发现庄子对 大自然的审美观照是一种审美趣味判断.完全是个 体性的体验,其特点是使自然审美情趣化、拟人化 显然,庄子是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发现了 自然美,将人与自然的契台以及人从中感受到的愉 悦(“乐”)视为美。庄子推崇的自然美其实是主客互 化、人与自然的统一。 而在审美创造中,庄子亦崇尚自然。首先,庄子 对审美主体的要求是,主体必具备自由自在的人格 ——无论外在条件有何种变化,他都能把握自己,消 除主、客对立.以内在自然纯一的心性与自然天道相 台时,主体才可能获得审美创造的心理自由。具体 而言,主体超越了功利心:“不敢怀庆赏爵禄,”((达 生>)消解了知性逻辑判断:”不敢怀非誉巧拙”(同 上),直至进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同上)的忘 我之境时,才可能做到心境空明,心神如一:“用志不 兮,乃凝于神。”(同上)这正是审美创造要求于主体 的最佳精神状态,达到了“无我”的审美人格境界。 其次,尽管庄子强调天地万物本然状态的美,但 他并不否认审美创造中对“技艺”的应用。他说:”能 有所艺者,技也。”((天地>)而“技兼于事,事兼于义. 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通于一而万事 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同上)庄子认为技艺关乎人 事,但只有从“实用”、“功利”层面上升到 道”的境 界,把有目的性、功利性的创造活动变成自然而然、 无为而为的过程时,主体才可能“内足”并神闲意定, 实现“以天合天”的境界。 至于如何应用技巧以合于“道”的问题,庄子认 为掌握技巧的过程与“体道”的过程同步,并需经历 长期的修练:“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达生))一 般而言,先是主体适应客体,再主体进一步掌握客体 的习性、规律,最后消除主客对立,使主体的生命结 构与对象世界契台。只有经历了如此修练过程并达 此境界者,才会摈弃有损于自然天性的技巧,把握到 台于“遭 的“大巧”,最终以神运技,“以神遇而不以 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以至审美创造 过程变成美的享受过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同上)达到人与物、心与手、技与道 的和谐三统一,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其巧必夺天工: 再次,庄子的自然审美观对主体在审美创造、审 美活动中的审美情感也提出了要求。庄子说:“悲乐 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故心不 忧乐,德之至也。”((刻意))在此,庄子否定了内伤其 身,外执于物的“世俗之情”、因这种情感出于人的种 种欲望,功利、好恶等,故往往虚假、刻意,有违人的 自然本真的天性。但他又充分肯定了“无情之情“ 所谓“无情之情”,是“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田子 方))之情,将“死生存亡,穷达.贤与不肖毁誉, 饥渴寒暑,”视为“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不 睫生,不惧死,将人生的种种遭际视为自然变化的正 常现象.如“Et夜相代乎前” (同上)这种感情是合 乎自然无为之“道”的感情,它具有超越性,纯粹性, 真实性,故成为审美主体应具备的真正的审美感情。 四 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中的又一重要命题。 老子曾言及“道”的本质特征是“大”,老子突出 了“道”的包容性、长久性、整体性。庄子认同这一判 断,他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 地))“道”具有时空上的无限性、气势、力量上的宏大 性。不过,庄子还进一步区分了“大”与“美”:在(天 道)中言及舜评价尧治理天下的业绩时说:“美则美 矣,而未大也 ”舜认为尧做到了“人之合”((天道)) 还未达到与“天台”,故够得上“美”,还够不上“大” 何谓“大”?庄子说:“天德而土宁,日月照而四时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马征:庄子的“天论”及其审美旨趣 145 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同上)所作所为台 感;“听之以心”方能突破形式的规定对其“内质”予 乎自然,台乎“道”者谓“大”。可见庄子心目中,“大” 以体昧;而最终以主体生命之“气”与对象互化,进入 高于“美”,“道”高于“美” 而所谓“大美”是指基于 “化境”时,才能对“道”有所感悟。庄子将这种有别 “美”叉超越了“美”者,庄子以此区别于世俗之美,在 于单纯的感性或理性的直觉体悟的审美方式称为 庄子看来,大美是具有具足的永恒不衰的本质 “以明”。(<齐物论’)它能“在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的美,绝对的美。 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叉深而能物焉;神之又 庄子进而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 神而能精焉。”((天地))它是感性与超感性的结台, 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 是对审美对象作整体性的感悟 故具有洞察性、随机 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 性。而主体在静默无心的观照中,将升华审美对象 地之谓也。”(<知北游’)天地间蕴含着的“大美”,乃 的内涵及意蕴,并作超越时空的穿透,从中感悟到人 是本体的美,它突破了世俗美的人为性,超越了形 生、宇宙万物的真谛。 式、形象的规定,是超感性的存在,又涵纳万有,故庄 子说:“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天下)) 至此,本文探讨了庄子基于“天论”的审美旨趣, 而对“大美”的审美观照不同于对世俗美的观 庄子试图确立与世俗之美迥然有别的审美价值系 照。“大美”既是“道”的显现,“道”又“不可言,言而 统,以拒斥社会文明对人自然天性的扭曲.重建人的 非也,……遭不当名,”((知北游’)因此对它的审美 纯朴天性,最终实现精神的自由。庄子所推崇 观照,只能“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 的审美精神、审美旨趣,给中国古典美学审美理念的 而听之以气。”((人间世))这其实是审美观照的三个 建构以极其深远的影响。 不同层次:寓于感官诸如耳,只能对其外在形式有所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t985 ZHUANG Zhou’s Theory About Nature and Its Aesthetic Purport MA Zheng (Dept.of Social Science and 2"Vloral Education,yd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 ina) Abstract:ZHUANG Zhou deemed that nature was the Source 0{beauty.His theory about nature is the value ba— s S 0{his aesthetics.ZHUANG ZhoU held in esteem 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and took it as a refutation and denial of the tendency of hedonism in the society at the time. Key words:the theory of nature;aesthetie purport;simplicity;nature;beauty [责任编辑、校对:隋淑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