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 观察和识别铁碳合金(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2. 了解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对应变化关系。 二、实验器材
1、 XJP-100、XJP-200型金相显微镜; 2、 供实验观察用的金相试样(表2-1)。
表2-1 供观察显微组织用的金相试样 序号 样品名称 状态 显微组织 浸蚀剂 1 工业纯铁 退火 F 4%硝酸酒精 2 0.45%碳钢 退火 F+P 4%硝酸酒精 3 0.8%碳钢 退火 P 4%硝酸酒精 4 1.2%碳钢 退火 P+CmⅡ 4%硝酸酒精 5 亚共晶白口铸铁 铸态 P+CmⅡ+Ld′ 4%硝酸酒精 6 共晶白口铸铁 铸态 Ld′ 4%硝酸酒精 7 过共晶白口铸铁 铸态 CmⅡ+Ld′ 4%硝酸酒精 8 三、实验过程
未知铁碳合金 退火 4%硝酸酒精 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的组织和缺陷的方法称为显微分析;所看到的组织称为显微组织。 合金在极缓慢冷却条件(如退火状态)下得到的组织为平衡组织。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可以根据Fe-Fe3C相图来分析。从相图可知,所有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时的组织均由铁素体相和渗碳体相组成。但由于含碳量的不同,结晶条件的差异,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数量、形态、分布和混合情况不一样,因而将组成各种不同特征的组织或组织组成物,其基本特征如下:
1. 铁素体(F)是碳溶于-Fe中的固溶体,有良好的塑性,硬度较低(HB80~120),
9
经3~5%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呈白色大粒状或块状。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铁素体量减少。铁素体量较多时呈块状;当含碳量接近于共析成分时,往往呈断续的网状,分布在珠光体的周围。
2. 渗碳体(Cm)是铁与碳的化合物,含碳量为6.69%,抗浸蚀能力较强。经3~5%硝酸
酒精溶液浸蚀后呈白亮色;若用苦味酸钠溶液热浸蚀,则被染成黑褐色,而铁素体仍为白色,由此可区别开铁素体和渗碳体。渗碳体的硬度很高,达HB800以上,脆性很大,强度和塑性很差。 一次渗碳体(CmⅠ)是从液体中析出的,在显微镜下呈长条状,二次渗碳体(CmⅡ)由奥氏体(A)中析出,在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后,呈网状分布在珠光体边界上。另外,经不同的热处理,渗碳体可呈片状、粒状或断续网状。 3. 珠光体(P)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有片状和球状两种。
(1) 片状珠光体 一般经退火得到,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交替分布的层片状组织,疏密程度不同。经3~5%硝酸酒精溶液或苦味酸溶液浸蚀后,铁素体和渗碳体皆呈白亮色,但其边界被浸蚀呈黑色线条,在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时,组织具有不太一样的特征。
在高倍(600倍以上)下观察时,在珠光体中平行相间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都呈白亮色,而其边界呈黑色。
在中倍(400倍左右)观察时,白亮色渗碳体被黑色边界所“吞食”而成为细黑条。这时看到的珠光体是宽白条铁素体和细黑条渗碳体的相间混合物。
在低倍(200倍以下)观察时,连宽白条的铁素体和细黑条的渗碳体也很难分辨,这时,珠光体为黑块组织。
(2) 球状珠光体 共析钢或过共析钢经球化退火后,得到球状渗碳体。经3~5%硝酸酒精浸蚀后,球状珠光体为白亮色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白色渗碳体小颗粒,其边界为黑圈。根据钢的组织,估计出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便可利用杠杠定律计算出含碳量。 4. 莱氏体(Ldˊ)室温时是珠光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此时,渗碳体中包括共晶渗碳体和
二次渗碳体两种,但它们相连在一起而分辨不开,经3~5%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莱氏体的组织特征是,在白亮色的渗碳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许多黑点(块)状或条状珠光体。莱氏体组织硬度很高,达HB700,性脆,一般存在于含碳量大于2.11%的白口铸铁中,在某些高碳合金钢的铸造组织中也常可见到。亚共晶白口铸铁的组织包括:莱氏体、呈黑粗树枝状分布的珠光体及其周围白亮圈的二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与莱氏体中的渗碳体相连,无界线,无法区别。过共晶白口铸铁的组织是:莱氏体和长白条一次渗碳体。 四、实验报告要求
1. 写出实验目的。
2. 绘出所有试样的显微组织示意图(用箭头和代表符号标明各组织组成物,并标明材
料、放大倍数和浸蚀剂)。
3. 根据所观察组织,说明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影响的大致规律。 4. 分析未知试样,估算其含碳量,并指出其大致钢号。 5. 怎样鉴别0.6%C钢的网状铁素体和1.2%C钢的网状渗碳体? 6. 渗碳体有几种?它们的形态有哪些区别?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