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设计
与实施计划编制提纲
第一章 综合说明
简要说明开发建设项目概况及建设意义、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其水土保持背景状况、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情况、监测任务缘由及其实施组织等。
第二章 编制依据
包括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应用的主要技术资料和监测技术服务合同等。
第三章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 开发建设项目的概况。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组织与施工工艺,突出选址(选线)、施工场地布置、取料、弃渣、土地扰动、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况。
2、 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自然概况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状况等。社会经济概况主要介绍项目所在(经)县(区)的人口、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产业结构等情况。
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
防治责任范围、预测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工程征占地(行政隶属、性质和利用类型)、防治目标、措施布局、主要工程量和实施进度安排等。
第四章 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1、 监测原则与目标。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2、 监测范围及其分区。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确定监测范围及其分区。
3、 监测点布设。根据确定的监测范围及其分区,分析确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提出监测点布局。监测点可以根据监测目的、指标的不同,分为观测样点和调查样点。观测样点要有设施设备的配置设计,调查样点要求设立标志,根据监测指标采用相应监测仪器或设备进行量测以获取数据。
4、 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和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确定监测时段及工作进度。一般情况下,监测时段包括项目施工准备期之前、施工期(含施工准备期)、水土保持措施运行初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
第五章 监测内容和方法
1、 监测内容。根据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和施工工艺特点,分析确定项目施工准备期之前、施工期(含施工准备期)、水土保持
2
措施运行初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的主要监测内容。
在施工准备期之前,主要是对监测范围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状况。
在施工期(含施工准备期),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
水土保持措施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主要是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益等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防风固沙工程等措施的数量、质量。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确定工程项目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防治目标。
2、 监测指标与测试方法。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结合各监测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每项监测内容的具体监测指标。针对每个监测指标,分析确定监测的方法、频次、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数据记录格式。对于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同时确定监测指标数据记录表、观测数据精度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3、 监测点观测设计。列表说明每个监测点的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对于设施复杂、需要安放设备的监测点,应进行设计,说明设施的规格尺寸、结构、施工布设要求,明确设备的规格、型号、安
3
装位置及操作、维护程序。
第六章 经费预算
1、 编制原则和依据。其中,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颁布的投资估算办法,以及咨询服务费计列指导意见等。
2、 编制方法。包括基础单价、监测工作量和预算等编制方法。编制项目包括监测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其中,直接费包括人工费(含监测设施设备建设与安装费)、材料费(含建设监测设施所需材料)、资料费、差旅交通费、现场办公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必需的费用,间接费指企业管理费、财务费用和其他费用等。
3、 预算结果(概算表)。包括总预算表、年度(进度)投资表及预算附表等。
第七章 预期成果及其形式
1、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包括监测依据、项目及项目区概况、监测设施布局、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组织与质量保证以及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论与建议等章节。
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参见附录1,监测报告提纲参见附录2。 2、 监测阶段报告。反映监测过程中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情况(质量、进度),特别是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建议。
3、 数据记录册。如果数据较多,又不能在监测报告中全部列
4
出时,可以单独成册,作为报告的附件。对于水土流失危害,应附专项调查报告。
4、 附图。图件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图、监测点布设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图、监测设施典型设计图。照片主要是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期间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动态照片。
5、 附件。包括监测技术服务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函。
第八章 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 监测人员组成。明确主持和参加监测的人员及其职称、专业和分工。
2、 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分析提出野外观测、图像图形编制、数据整(汇)编、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包括数据登记与审查、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档管理和成果审核等。
附图
附图应包括地理位置图、工程总体布置图、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图、水土保持监测点分布图、典型监测点设计图。
附录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附录2: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提纲
5
附录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填表时间: 年 月 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全称 建设地点 工程等级 所在流域 工程总投资 工程总工期 项目建设区 工程所在省、市、县 主体工程的等级 按七大流域及某级支流填写 如为静态投资需予注明 年 月 日 项目征地租地占地和土地使用管辖范围 建设主体工程主要特性 规模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主要技术指标 自然地理类型 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植被类型 水土流失预测总量 责任范围内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 “三区”公告 项目所属“三区” 方案目标值 经治理后项目区达到的侵蚀模数 水土流失容许值 对应地貌类型区容许的侵蚀模数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主要类型及其工程量 渣场料场座数、占地面积、取料量和弃弃渣场取料场工程 渣量、采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数量 主要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投资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项目建设区+直接影响区面积 项目征地租地占地+土地使用管辖范围 项目建设区外,因开发建设活动而造直接影响区面积 成水土流失及其直接危害的范围 项目建设区面积 水土流失背景值 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 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技术指标 监测单位全称 监测指标 1、 2、 3、 4、 分类分级指标 监测方法(设施) 5、 6、 7、 …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设施) 监测内容 防治效监果 6
测 结 论目标值 达到值 监测数量 hm2 (%) (%) 措施 永久建筑 水面 扰动地 扰动土地整治率 物面积 表面积 面积 面积 水土流失治理度 方案目标值 项目区容许值 土壤流失控制比 措施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 拦渣率 实际拦渣量 总弃渣量 植被恢复系数 植物措施面积 可绿化面积 林草覆盖率 林草总面积 责任范围面积 水土保持治理 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标准,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数量与质量,评价其达到规定标准的程度(达标情况)。 达标评价 用简洁的文字从总体上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作出初步结论。 总体结论 主要 建议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中建议内容的摘要。 7
附录2: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提纲
综合说明 1 编制依据
1.1 法律法规 1.2 规范性文件 1.3 技术标准
1.4 技术资料及其批复文件 1.5 技术服务合同
2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开发建设项目概况
2.2 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2.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3 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3.1 监测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3.2 监测范围及其分区
3.3 监测重点地段、重点对象与监测点布局 3.5 监测时段与工作进度
4 监测内容和方法
4.1 不同时段监测内容
4.2 各监测分区监测内容与监测点监测指标
5 监测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8
6.1.1 水土保持措施分类分级评价 6.1.2 水土保持治理达标评价 6.2 建议
监测数据附表 附图 附件
说明:
1、“综合说明”应简要介绍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工作过程、组织管理和监测成果质量控制,说明监测的主要目标、监测内容及其监测方法、主要结果等。
2、“5 监测结果与分析”应按照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分别分析水土流失动态,水土保持措施质量、数量及其效益等。
3、“6.1.1 水土保持措施分类分级评价”应按监测分区分别说明各指标的数值及其实现防治目标值的程度。“6.1.2 水土保持治理达标评价”是指按项目有关文件的规定目标,分析对应指标的达标情况。“6.2 建议”应在总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主体工程安全运行、水土资源保护、项目区人居环境等主要方面提出建议。
4、其他部分的基本内容可参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有关章节编制,同时根据监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