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领悟新课程美育——感悟美创造美

领悟新课程美育——感悟美创造美

来源:爱go旅游网
/德育研究/ 领悟新课程美育 王志红 感悟美创造美 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 1前言  新课程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 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也要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 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 美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 2.2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 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 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感受美、鉴赏美、 创造美,是一 “语文难教”,常听教师这么说,笔者也有同感:“语 个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新课程语文与美育——感悟美 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 义。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 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 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 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及美育活 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 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他学科也都能够而 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由于语文 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 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 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 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 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 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1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 “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 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 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一篇游记教完 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 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 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 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 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 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一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 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 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 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 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 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 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 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 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 潜移默化,从悦人、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 文难学”,不少学生这样反映。其实“难”的根本原因 并不全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也不能全怪学生不想 学,而是难在未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填鸭式”填得学生大倒胃口,“满堂灌”灌得学生晕头 转向,纯知识性讲授使学生兴味索然,政治图解式分析 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些做法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为了提高应试水平,人们重视能力的培养,把教 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放在概括大意、归纳中心、理出思路、 举例分析写作特点以及强化语基训练等上面,尽管这些 举措并非错误,而且就培养能力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但 若是天天如此,千篇一律,从介绍写作背景到总结写作特 色,形成教学上的“八股”,就会显得程式化、公式化,缺 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容易使学生厌倦,教师烦闷。教育家 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逼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 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长此以往,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3新课程语文中美育因素渗透——创造美 要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审美境界,先要带学生 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语文课文中所呈现的美的形态丰富 多彩,如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技术美、 生活美等领域。艺术美中又包含文学美、绘画美、建筑 美、音乐美、舞蹈美、影视美等不同门类;形式美中又 有色彩美、线条美、形体美、声音美等不同因素。中学 语文教材中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自 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 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 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 例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 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 温馨、生机勃发的美; 《荷塘月色》则为人们描绘了明 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 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 的静谧、和谐,充满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 《听 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 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 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 现出一种悠闲之美; 《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 的图画美。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这些课文的特点,肩 2011年5月卜第13期(总第235期) —下面’ _ 一169— \德育研究\ i0.3969/j.issn.1671—489x.201I.i3.170 加强师德修养业道德建设暂行条例中规定的两点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规范教学行为 侯炳荣 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活动的学习,笔者受益匪浅,感触也很深。下面笔者就加强教师职 i)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面对学生的错 水就越甜,当糖加到一定量时,再加糖是不会溶解的, 误,教师在忍无可忍时可能暴跳如雷,一气之下说出 水的甜度也不可能增加。教学也是一样。知识的多少与 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如果在以前受 方法的掌握也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并不是用在知识学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影响,还勉强可以理解,可如今 习上的时间越多,精力越大,掌握到的方法与技能就越 只能说这样的教师应该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因为当学生 多。比如在小学识字阶段,有的教师让学生把写错的字 有了认识及行为上的偏差时,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才 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学习四则运算时,同类相同水 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讽刺、训斥、责骂、大打出手等 平的验算反反复复地进行。这些做法都是没有处理好上 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 述关系。教与学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随意增加学生 至产生其他不良后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百害而无一 的作业量和课内负担是不科学的,更是不可取的。 利。教师应该善待、珍视学生的错误。其实错误也是一 因此,为了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教 笔财富,人总是在不断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 师有义务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成熟和自我完善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最终认识并 加强师德修养。俗话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 改正错误,一时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绝对不会使这个目的 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提升职业道 走向归途,正确地、耐心地、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具备了良好的师德修养。 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族 爱自己孩子一样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无私奉献。 不仅体现了一名教师的胸襟,同时也说明这名教师已经 强盛的需要,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教师要行动起来,像 2)教师不得随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从 因为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以 形式上给人的感觉是减少了教与学的时间和内容,有使 人为本,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关爱每个学生,要无愧 学生学不到知识之嫌。因此,有些出于“好心”的教师 依旧搞“题海战术”,使得很多学生叫苦不迭。可见, 好心并不一定会办好事。就如一杯水里不是加糖越多, “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 业”的美誉。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气中心校) 发学生把有关语句转化为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 造”(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不断地 境的具体形象,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 被唤起、激发,也不断地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 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 高尚的审美情感。 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教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文章审美教育  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当适当进入“角色”,积 的高级阶段。写作使文章能表现美、创造美。鲁迅说:极投入情感,与作者悲欢与共,休戚相关,并以自己情 “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 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烈焰, 让学生从文章与教师融会贯通下受到审美情感的陶冶, 中去吸取、捕捉和采撷,教师带学生观察日出后写“日 出”,效果很好。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去接触、感 从而丰富学生对文章的体验。于漪老师从每节课的导入 受、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例如感受自然界中 到结语,始终用情感来牵动学生。洪镇涛老师教《最后 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皎洁、花的清 一次讲演》,讲到“擂桌”处,不仅音量提高,一字一 香、绿叶的柔美、山河的壮丽。观察社会现象,积累更 多的资料。要在学习课文基础上指导观察方法。课文是 个例子,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带动性。 实践证明:在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 顿,而且和学生一起擂响桌子,声音、表情一起到位, 让人真切地感到闻一多先生当时的激情和怒气。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时 低吟呢喃,情细意绵。“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有时又如花丛中的鸟语 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 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进 一(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学生“就 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 2011年5月上第13期(总第235期) 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中学) ] _荻 —-1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