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爱go旅游网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概要:我们在教学中提倡 “自主探究,教师导学”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我探究,建构知识体系,教师适时地帮助、点拔、提升,使学生能自主发展,形成学习能力。这是任重而道远的,它需要我们大胆实践,反复总结,不断改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打造“高效课堂”而努力!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信息,创设有趣的情境,紧紧牵引着他们。例如:卞丽萍老师的课堂中,把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人物“图图”请进了课堂。她把教学内容紧紧地和“图图”联系在一起,设计了形式多样的问题情景,让“图图”始终活动在课堂中,整节课就像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又如课外阅读推荐课《蓝色的海豚岛》中,教师精心选取了书中“海星的捕食”、“海鸥啄食贝壳”等充满吸引力的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孩子关心主人公卡拉娜惊险遭遇的心理,设计扣人心弦的问题:“卡拉娜独自生活在孤岛会遇到什么?她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如果她遇到自己的仇人,她会怎么做?”等等问题,牵引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兴趣盎然,既领略了书中的精彩片段,也激发了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所以,善于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营造氛围,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1.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教学要真正变得高效,变得有趣,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会学得更有效,更快乐。此次南京之行,听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你想知道什么?”“孩子,你想说什么?”“孩子,你懂得了什么?”教师不仅在言语上让学生感受到:这是我的课堂。更是“以生为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徐薇老师教学《古诗两首》时,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第一首诗的理解到学习方法的总结,再到第二首诗的对比学习,每一个过程都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讨论,师生交流”为方式,让学生的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自始至终只是一个从旁协助的引导者。从思想到实践中,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

2.教师的语言魅力是无穷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那么,教者怎样营造这种“和谐”呢?教师轻松,快乐,充满活力,就为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奠定了基础。快乐的老师会面带笑容,语言亲切:“孩子,你真棒!”“孩子,你太会学习了!”“孩子,老师忍不住喜欢

你!”……一句句美妙的话语犹如春风吹进孩子的心里,学生“乐学”且情绪高涨,自主探究的欲望也就强烈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时给予鼓励性的语言:“别急,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行!”“是这样吗?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这种亲和力极强的语言就像是温暖的阳光,给孩子们无穷的能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沉迷于对知识的探索,全身心投入在课堂里。

二、指导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正所谓“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

(一)指导课前预习

叶圣陶同志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所以,在上课前,教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学案”,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番独立探究,获得初知,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学习一篇新课文,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把课文读熟,画线圈点,作旁注,找答案,首先要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的音、形、义,可通过查找字典或工具书自主解决;还要反复朗读,把课文读通读顺,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是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预习结果写在学案上。如:“我读懂了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还要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课堂上共同探究。而且,还要通过上网、查阅书刊等方式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教学《石灰吟》一诗中,徐薇老师就让孩子们了解了于谦的《两袖清风》的故事,这就有助于在课堂上深入地理解于谦的高尚品质。可以说: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二)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有法,学无定法。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1.字词的学习。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是从字词的理解开始的。生字新词是学习最基本也最关键。所以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教者就重点对文中的生字和词语进行了学习。教者针对生字的构字差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如:“幼”是形声字,所以用“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而“茱萸”二字较为难记教师采用“直观法”,出示了植物的图片进行识别;“眺”属于熟字,所以,老师巧妙地采用了“换部首”的方法进行对比认识,这样,学生记得快记得牢。又如《鸟的

天堂》一文中,“巢”属象形字,教师出示了“巢”的演变过程,加深了印象;而“目不暇接”的“暇”字,学生容易写错,教师能抓住“暇”的含义“空隙”进行意义教学,避免出错。当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识记方法后,对于文章的自学也就得心应手了。

2.句子的理解。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元素,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小学阶段,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如《鸟的天堂》结尾一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在教学中,紧扣中心句,学生质疑:“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指什么?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很快就读懂了课文,并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诗歌的理解。诗歌内容简短,丰富却极其丰富。怎样走进诗人的内心取品读诗歌呢?徐薇老师在教学《古诗两首》中做了精彩的展示。《石灰吟》和《墨梅》,写法相同,诗人的境遇相近,表达的情感亦大同小异。教师运用“学法的迁移”巧妙地将两首诗的学习结合在一起。首先,徐老师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石灰吟》,一读,理解诗句意思,二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三比,对比诗人生平,体会诗人情感。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犹如拔丝抽茧,将古诗理解的透透彻彻。然后,再运用这个方法自学《墨梅》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指导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唤起内心视像。进入如见真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受到感染和激励,从中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是最好的朗读素材。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中,老师坚持“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悟情。尤其是对诗中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引导学生诗文对照,设身处地,感受王维“孤单寂寞,思念家乡”的情怀,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情诵读,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再如《鸟的天堂》中,张陶老师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用“读”的形式将“鸟的天堂”中“动”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读中感受到“热闹非凡”的场面。未学文,先品文,为下文的学习埋下正确的感情基调。

我们在教学中提倡 “自主探究,教师导学”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我探究,建构知识体系,教师适时地帮助、点拔、提升,使学生能自主发展,形成学习能力。这是任重而道远的,它需要我们大胆实践,反复总结,不断改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打造“高效课堂”而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