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现状综述及趋势

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现状综述及趋势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7卷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1期2007年2月 (Philos.&Soc.Sci.Edit.)Vo1.27 No.1 Feb.2007 ・三农研究・ 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现状综述及趋势 冯文勇 ,一,郑庆荣 ,李秀英 ,刘丽芳 (1.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山西忻州034000;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近年对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不仅在农村聚落空心化的概念、类型、空间模式、空间分 布、形成因素、形成机制、动力机制、阶段与过程方面,而且在农村聚落空心化带来的i' ̄-i题、对策和措 施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多进展。今后,要重视研究在农村聚落空心化的生命周期与中国城市化的背 景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深入揭示农村聚落空心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本质规律,并在综合研究 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村聚落空心化;中国;空心村;三农问题;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7)01-0070-04 一、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的状况 集村的住户,在空问欲望驱使下逐渐向周边新扩带 自2O世纪9O年代末以来,农村聚落空心化问 迁居,导致原聚落成新度下降、非居住房屋增加、废 题备受关注。一方面,不少报刊和网络对农村聚落 墟面积扩大、人口密度锐减,并与新扩带形成强烈反 空心化引发的问题与治理的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报 差的一种聚落形态。由原来成新度相对均质的聚 道。其中经常使用的“空心村”这一概念,从现象层 落,发展为新旧二元结构的空心化聚落的过程”。 面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几乎遍及中国南北的农 这一概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了农村空心化的特征。 村聚落问题,并反映了浪费土地资源的严重局面。 薛力 认为聚落空心化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发生的,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聚落空心 补充说明了聚落空心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化开始了较深入的学术探讨。但是,将“空心村”这 2.农村聚落空心化的空间模式和空间分布 一笼统概念,明确提炼为“农村聚落空心化”和“农 冯文勇 调查认为,空置房屋在聚落内的分布 村空心化聚落”概念,并加以深刻阐述的是程连生 可以分为点状分布、块状分布及而式集中分布三种 等…。这些研究者在农村聚落空心化的内涵界定、 形式。程连生等…从聚落所受应力将农村空心化 空间模式、空心化发展阶段、形成原因、形成机制、动 聚落的空间模式总结为环状卒心化聚落、扇状空心 力机制、过程模型、空心化聚落类型、聚落空心化带 化聚落和带状卒心化聚落三种模式。许树辉 认 来的各种问题、遏制聚落空心化的对策和措施等方 为农村住宅空心化在空问形态上大致有以下三种表 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现形式:扩散式、带状式和跳跃式。李福龙、陈淑 1.农村空心化聚落的定义 兰 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对“空心户”的分布形式做 纪永茂 提出,邻近的几个自然村轮番向外扩 了阐述。薛力 认为空心村不仅表现出苏北、苏中 张,大致联为一体,“可是各个自然村处于中心地带 和苏南的空间分异,空心村在镇域范围也存在近郊 的老村址却在周边新房子的重重包围下悄然变成一 区、中郊区和远郊区在经济发展和地理区位的差别。 片废墟,形成空心村 。程连生、冯文勇等…在对太 3.农村聚落空心化的原因 原盆地东南部1979.1997年农村空心化聚落实地调 冯文勇0”]、单胜道 、薛力 、程连生…、张春 查的基础上,把相对成新原则、功能转换原则、绝对 娟 1、许树辉 j、李福龙 等都对农村聚落空心化 抛弃原则、人口锐减原则作为界定卒心化聚落的4 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探讨,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个条件集,将空心化聚落定义为“居住在平原地区 有宏观经济和制度原囚,有微观规划和管理原因,也 收稿日期:2006.11-20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2003年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200359)。 作者简介:冯文勇(1967・),男,山西保德人,忻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在读博士,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 ・7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冯文勇,等: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现状综述及趋势 有文化观念的原因与人口和家庭的原因等。但是 某一种原因发生作用都需要有一定的背景条件, 而且各种原因又是相互密切关联的,其间关系仍 需要探讨。 4.农村聚落空心化形成机制和动力机制 薛力_3 认为在当时的城市化政策背景下,经济 结构的非农化与家庭和人口结构的非农化是诱使空 心村产生的两个动因。迅速发展的农宅建设与落后 的村庄规划管理是空心村产生的主要原因。程连生 分析了空心化聚落潜育环境,将之看成是由空 间欲望、家庭数量、经济收入和土地政策等4个要素 构成的一个雷达模型并进行了类型划分。通过经济 学分析提出聚落空心化的动力机制是低建筑成本驱 动、低移动成本驱动、低土地成本驱动的共同作用。 冯文勇【7.1训还着重探讨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 社会保障制度对空心化形成的深层机制和社会经济 背景。王成新等¨ 通过实证研究概括了聚落空心 化机制的三对矛盾:聚落离心力与向心力、经济发展 与观念落后、新房建设与规划滞后。 5.农村聚落空心化阶段与过程 薛力 在分析江苏省空心村时,按空心村的发 展程度把其分成初期、中期、晚期三个发展阶段并与 一定区域对应。此对应关系值得商榷,但他提出的 时间过程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程连生 系统提出聚落空心化过程模型,规 定了三条界线即基准线、缓冲线和终止线,并以此将 聚落消长空间划分为3个部分:村核带、缓冲带和新 扩带。据此提出了村核带增长过程、村核带膨胀过 程、缓冲带增长过程、缓冲带膨胀过程和新扩带增长 过程等5个空心化过程模型。 6.农村空心化聚落的类型 程连生等…提出相对空化率和绝对空化率两 个概念,分析了聚落空心化强度和聚落空心化水平 等级,并以此将样本区空心化聚落划分为快速空心 化聚落、稳步空心化聚落、潜在空心化聚落和缓慢空 心化聚落4种类型。薛力[3]认为,空心村的表现形 式可以划分为单核同心圆式和多核型空心村两种形 式。前者主要反映的是聚落空心化的强度,后者则 是反映空心化聚落的空间结构。 7.农村聚落空心化带来的问题 单胜道 引、薛力 、程连生[‘。、冯文勇 、张春 娟 、许树辉 等指出了聚落空心化引发的问题, 如:土地和资金的双重浪费;农村聚落耕聚比急剧下 降,i空心村中的养老问题;农村社会衰落;农村景观 布局的破坏;农村人居环境的破坏;农村基础设施规 划和安排不便;宅基地纠纷不断增多;安全问题和灾 害隐患;等。 8.聚落空心化的对策和措施 纪永茂 、单胜道…、冯文勇 、程连生 、许 树辉 、张春娟 ” 、李福龙、陈淑兰[ 、薛力 等提 出解决空心化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是:加强有关立 法,重视村庄规划,加强宅基地管理;建立农村集体 住房建设基金,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划定基本 农田保护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宣传力度,促 进农村土地流转;等。并指出应根据聚落空心化发 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 研究者们从上述8个方面对农村聚落空心化进 行了研究和探讨,但是总体上存在明显不足:现象揭 示和理论分析多,定量研究少;宏观或中观尺度上的 区域对比研究少;微观研究即对农户个体建房行为 机制的实证研究少;空心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内在机 制研究明显不足;遏止空心化的对策研究方面没有 将之融入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综合分析 和研究之中:等。 二、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困难与农村聚落空心 化的生命周期 1.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困难 程连生、冯文勇等 调查认为农村空心化聚落 是我国许多农村聚落扩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趋势或现 象。而薛力 认为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市化 过程中发生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 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 就目前普遍的认识和研究来看,都认为农村聚 落空心化明显发生在2O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 末,现在仍然存在并发展着。众所周知,中国自从 2O世纪7O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粮食 生产稳定增长;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少农户的收 入来源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和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也逐步显化并大规模流 动。傅崇兰、陈光庭等¨ 。 指出,中国城市化进入 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 36.O9%(现已经达到43%)。 然而,城乡协调发展和转移非农产业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面临的现实却是复杂和困难的。 现实一:当时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的社会体 制,人口城市化的门槛很高。城乡壁垒在农村人口 心理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现实二:城市化严重滞后。无论在数量上还是 质量上,无论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转为城市 ・7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1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2月 人口还是城市地区本身的城市现代化,都明显滞后, 尤其是制度层面的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严重滞后。 现实三:中国农民阶层的高世袭率和高同职率 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 变迁的速度十分缓慢,同时,为农民提供的择业位置 与机会极其有限¨ ] 。 现实四:由于农村经济结构非农化的发展,农民 的收入来源开始多元化,人们对大家庭的依赖程度 逐步降低,联合家庭开始消失,主干家庭也逐步向核 心家庭过渡,在2O世纪8O年代家庭分户高潮已开 始出现。 现实五:“在中国农村,是否有新房已经成为男 青年结婚的先决条件。由于6O年代初期是人口出 生的高峰期,加上改革前用于建房投资的巨缺而产 生的极大抑制性需求,使得收入一旦增加和私人的 建筑活动成为可行,就会产生建房热以调整住房的 存量”[H]111 H。 现实六:乡村规划和建设管理非常薄弱,农村宅 基地审批制度难以落实。 现实七: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远未建立, 农村劳动力转移常常是“藕断丝连”。尽管改革开 放速度较快,但以拉力型为主的农村向城市的劳动 力转移,多属暂时性转移,带有两栖性和不稳定性, 没有割断与农村土地联系的“脐带”『1 5]Ⅲ。 现实八: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土地产出效益低 下;从社会保障功能看,自己承包的土地又是农民的 “退路”;从家庭迁移成本看,聚落外围土地作为宅 基地(新迁入地)成本最低。 2.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的生命周期 农村聚落空心化是不少地区农村聚落在我国城 市化现状条件下必然经历的一种聚落发展阶段。聚 落空心化的生命周期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具有密切 的关系。聚落空心化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 个阶段。 早期,聚落景观空心化:均质景观聚落向二元结 构景观聚落演变的阶段。许多关于空心村的讨论主 要指这种情形,其显著特征是从景观上看聚落内部 房屋新旧二元结构明显,而新扩带房屋基本上为户 主所居住。1995年以前处于这一阶段的聚落占绝 对优势比例。 中期,聚落功能空心化:二元结构景观檗落向人 口空心化聚落演变的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聚落内 部景观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且新扩带房屋有约50% 无人居住,另外一小部分为老人所居住,聚落中长期 居住者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1995年以后处于 ・72. 这一阶段的聚落表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大量农村 人口长期出外打 亡或经商,相当一部分举家迁移。 晚期,聚落中心复兴化:人口空心化聚落向景观 比较均一化聚落演变的阶段。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聚 落内部景观二元结构已经不太明显,村核带被统一 规划为公共生活服务场所用地。在近年,处于这一 阶段的聚落开始出现,该类聚落往往是具有较强集 体经济实力、交通方便且为靠近城镇的聚落,应该代 表聚落空心化演化的方向。 三、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趋势 近年程连生、薛力和王成新等在农村聚落空心 化研究方面,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进行了高度的理论 概括和实证分析,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是,农村聚 落空心化和农村空心化聚落的研究还有不少没有解 决的问题,尤其是它作为全国许多地区普遍出现的 一个问题,又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多个方面。因 此,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应该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 向,并积极借助于对地观测技术、遥感(RS)和地理 信息系统(GIS)以及数学模型方法深化它的研究。 1.农村聚落空心化的宏观研究 宏观研究主要应集中于农村聚落空心化在区域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方面,揭示农村聚落空心化在区 域尺度上的空间过程和时间变化特征,不仅要探索 造成农村聚落空心化宏观社会背景和区域经济背 景,而且要借助对地观测技术、遥感(RS)和地理信 息系统(GIS)以及数学模型,进行一定空间尺度上 的遥感识别和空心化面积估算,充分阐明为数众多 的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造成的双重浪费问题及其严 重危害,从而为有关部门提供农村规划和土地管理 上的科学决策依据,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服务。 另外,城市化的实质应该是乡村和城市居民共 同创造、继承和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并非企图使所有乡村都变为城市u Ⅲ。如 果说在聚落空心化生命周期的晚期之后还有一个阶 段的话,那就是实现城乡网络化发展的阶段。对于 中国目前的许多地区来说,大多数农村空心化聚落 处于聚落空心化生命周期的早期和中期阶段,进入 晚期的时问和速度往往决定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尤其是城市化水平。实际上,现代乡村景观功能 主要体现在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功能(社会功 能)、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功能(生态功能) 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功能(美学功 能),传统乡村景观仅仅体现了第一个层次的功能, 而现代乡村景观的发展除立足第一层次的功能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冯文勇,等: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现状综述及趋势 越来越强调后两个方面的功能¨ 。生态功能和美 学功能应该是聚落空心化生命周期的晚期着重发挥 作用并完善的功能,以减轻现代工业污染的危害,降 低城市噪音,维持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 乡村景观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幽静、清新的 居住环境,并对人们心理和生理作用产生美好的感 受,从而真正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共生共长。因此,在 研究中必须重视将农村聚落空心化和我国城市化的 大背景联系为一个整体,深刻揭示它与城市化的内 在关系和基本规律,并与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景观旅 游开发(甚至空心化突出的聚落可以作为一种旅游 资源)、乡村社会建设、城乡协调发展联系起来,进 一步提升其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实际上,农村空 心化聚落的宏观研究都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以 及水平和一定时期内城乡聚落本身的发展状况相联 系,才能够反映聚落发展和演变的时空动态特点,才 能够使其研究结果真正具有切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2.农村聚落空心化的微观研究 微观研究应深入探索诸多因素,如较小尺度区 域城镇化过程、经济收入及其变化、人口增长、土地 制度、宅基地审批制度、人口迁移、人口素质、传统观 念、风俗习惯等与农村聚落空心化的内在关系,以及 各因素在聚落空心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相互关系,丰 富聚落地理学、土地经济学和城市化理论的内容。 尤其要重视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揭示城乡经济发展 与聚落空心化的内在机制。如农村经济结构非农化 这一因素主要体现的是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具有了 盖房的实力。可是,选择在农村还是城镇盖房、在聚 落内部拆旧建新还是直接在聚落外围择址新建、占 用耕地还是非耕地、所占地块是否超标等问题,这不 是盖房经济实力本身所能够决定的。所以,农村聚 落空心化研究还需要从结构研究、功能研究转向过 程研究和机制研究,才能够使聚落空心化许多因素 及其关系更加清晰和条理,并进而揭示影响农村聚 落空心化的主要的或主导的因素以及作用过程,为 空心化治理提供分类指导依据。 3.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农村聚落空心化综合研究 聚落空心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过程,而是一 个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的社会化。聚落空心化涉及 农村社会经济的许多方而,如法律层而、制度层面、 经济层面、管理层面、社会层而、文化层面、宣传教育 层面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城市化快速发 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外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不同区 域的农村聚落空心化的表现特征、发展过程、驱动机 制总会存在许多差异,研究其地域差异对于制止聚 落空心化或改造空心化聚落才会具有针对性。而 且,聚落空心化造成的景观和功能方面的二元结构 极不利于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在中 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聚落空心化与解决“三农”问 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 环境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探索从治理空 心化和整理农村土地人手来规划和管理新农村的思 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农村聚落空心化问 题,为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服务,为城乡协调 的网络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i]程连生,冯文勇.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 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4):437446. [2] 纪永茂.改造“空心村” 建设新农村[J].发展研究, 1998,(8):4o一41. [3]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 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25(6):8- 13. [4] 冯文勇.浅谈“空心村”[J].忻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2):33-34. [5] 许树辉.农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J]. 南方农村,2003,(4):14-l6. [6]李福龙,陈淑兰.关于中国农村聚落中“空心户”问题 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119(16):142-144. [7]冯文勇.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 究,2002,(4):267-269. [8]单胜道.“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 2000,(3):24-25. [9] 张春娟.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唯实, 2004,(2):83・86. [1O]。冯文勇.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J].人文 地理,20o3,(6):93-96. [11]王成新.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 理科学,2005,25(3):257-262. [12]傅崇兰,陈光庭.中国城市发展问题[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读书 ・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1. [15]南京地政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研究[M].北京:中 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16] 谢花林.乡村景观功能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 (9):1988-1993. (下转第80页) -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1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2月 实现利得或损失数额及其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方法和依据。 (3)以前期间确认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在本期实现的金额及 参考文献: [1] FASB&IASB.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la Repor- ting: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ecision--Useful Financil Reportaing In-- 计算基础。(4)有助于正确理解企业收益的其他信息。如可 借鉴ASBI992年发布的FRS3要求,要求提供“历史成本损 益附注”,披露严格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确认的历 史成本损益。 formation(Preliminary Views)f R/OL].2006-06-06.ht. tp://www.fasb.org. 注释: ①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相关 [2] [美]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上海: 资产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不利差异进行确认,而对公允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有利差异不确认的例证。 [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137[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②根据FASB于2006年9月6日发布的SFAS No.157 版社,2002. “公允价值计量”,输入估价模型的市场信息为市场输入量, [4] 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日-大学出版 泛指市场参与者做出定价决策时所使用的假设,包括可观测 社,2005. 的和不可观测的。公允价值估价的市场输入量分为三个层 [5]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 次:第一层次为反映计量日报告主体能够进入的活跃市场上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的相同资产或负债报价的可观测市场输入量;第二层次为除 [6]RASHAD ABDEL.KHALIK A.布莱克书尔会计学百科 反映计量日报告主体能够进入的活跃市场上的相同资产或 辞典[K].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负债报价之外的可观测市场输入量;第三层次,不可观测的 [7] FASB SFAS.Fair Value Measurements[R/OL].2006. 市场输入量,如无法通过可观测的市场数据加以确证的需要 09-09.http://www.fasb.org/pdf/fas157.pdf. 采用外推或内推法进行推断的市场输入量。 Recognition and Reporting of Unrealized Gains and Losses in Fair Value Accounting SHAo Tian—yi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Law,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providing useful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making to recognize and report the unrealized gains and los・- SOS in fair value accounting.The unrealized gains and losses will result in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net assets of na entity.They differ from hte traditional net income,and investments by or distirbutions to owners.They can be recognized dierctly as gains(or income)or losses(or expenses)regardless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Meanwhile,the related ifnormation should be presented nad disclosed in hte fi— nancila statements and the notes to them fully and completely,to help the users of financial reports to understand the unrealized gains and losses recognized and their implication to current financial performance. Key words:fair value accounting;unrealized gains and losses;recognition;reporting (.责任编辑:吉家友) (上接第73页) Trends and Summary on the Study of I 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 in China FENG Wen.yong , ,ZHENG Qing.rong ,LI Xiu.ying ,LIU“n.fang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Xinzhou Normal College,Xinzhou 034000,China; 2.Department of Resources&Environment,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any researchers have analyzed not only the conception,types,space model,space distribution,driving powers,driving system,diferent stages and process of ru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but also some problems resulted from rural settle— ment hollowization,and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trend of ur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For the future,the study on the time and space process model,essentila laws of urrla setltement hollowiz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fast urbaniz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regarded highl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u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 from microcosmic,macroscopical and integrated angles,researchers should offer some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supports for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new rural settlement. 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study;China;three agri・problems;new rural area (责任编辑:吉家友) ・8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