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灾害: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自然属性(地灾是地质环境自然演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质环境渐变过程中的一种突变作用,是地球内动力、地表外动力和地外天体引力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社会属性(一方面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作为一种动力促进或抑制了地质灾害的产生,从而实现了地质作用向灾害作用的转化。)、资源属性(强调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人类创造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华和生息场所,同时也形成现代社会的人文与旅游资源。)
3、地质灾害特点:必然性与可防御性、随机性和周期性、突发性和渐进性、群体性和诱发性、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区域性、破坏性和建设性、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显著性、社会性和迫切性。
4、灾变: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灾体:指受到地质灾害影响和损害的人类社会主体。
5、地质灾害危险区: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6、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7、地质灾害危险程度: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8、地质灾害划分的依据:①按空间分布状况分:陆地地质灾害(地面、地下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底、水体地质灾害)②按灾害的成因分: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复合动力型 ③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分:突发性地质灾害、渐进性地质灾害。 9、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致灾体和受灾体 前者是由地质自然动力作用引起的灾害活动;
后者是人和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直接开发利用的资源和环境; 只有这两方面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出现灾害过程,形成灾害后果,即形成灾害 10、地质灾害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膨胀土。
第二章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总述
1、地质灾害调查:指对地质灾害进行的一般性考察了解,其精度比较低,使用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运用遥感和地面调查手段。 2、地质灾害评估(价):又称地质灾害评估,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破坏损失情况进行评定估算的工作。主要类型:地质灾害概略调查、地质灾害普查、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注:(基础: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 核心:破坏性评价
应用:防治工程评价)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又称地质灾害灾变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是度量地质灾害体的活动程度,活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对影响区的威胁程度,它是评价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的基础。
4、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方法: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物探、钻探、原位及室内实验分析、长期动态观测。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
①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及发生速率的确定方法
--------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经验法、灾害活动的动力分析法(概率统计法和可靠度分析法)和频数法
--------地质灾害发展速率计算方法:约束外推法和模拟模型法。 ②地质灾害危险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
地质灾害危险范围的确定:地质灾害规模和活动方式。
地质灾害危害强度分区:根据地质灾害破坏能力大小,将危害区划分若干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采用危险性指数来划分
③统计分析法——数理统计理论(概率、分布规律)
层次分析模糊评判法——不同层次因素影响程度、组合效应,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危险性程度评价结果
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估中应用
神经网络法——非线性模型建立,研制评价系统 信息量法——危险性区划
GIS计算机技术分析——因子、模型相结合,危险性评价和区划 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内容
①主要任务:评价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并反映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
②时间:历史危险性——已发生。灾害类型、规模、活动周期及研究区灾害分布密度。潜在危险性——灾害具有形成条件,但未发生。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条件 ③范围:点评价——潜在灾害体或已经出现的灾害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确定未来灾害发生概率、规模和危害范围、活动强度及破坏程度。
面评价——对一个地区或几类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确定研究区未来灾害的类型、活动频率及其破坏能力,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区域评价——对大范围内多种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的综合分析,通过危险性区划确定区域性地质灾害的活动水平和危险程度。
7、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 : 级别 死亡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 特大型 30人以上 >1000万 大型 10—30人 500—1000万 中型 3—10人 100—500万 小型 3人以下 100万以下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等级: 第三章 崩塌地质灾害
1、崩塌:指较陡斜坡上的大块或巨块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随山坡翻滚,岩块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或沟谷的过程。 2、崩塌发生的条件
①地形地貌:山坡表面凹凸不平,沿突出部分容易发生崩塌。
②岩土体类型:岩土体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坚硬而脆性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等)易形成较大的崩塌。
③地质构造:岩层产状、构造面、岩石的节理程度。
④地震 ⑤融雪、降雨 ⑥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⑦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开挖墙角、地下采空 崩塌的形成条件: 一、内部条件
岩石类型:坚硬的岩石会形成较大规模的崩塌、松散岩石会形成小型坠落和剥落 地质构造:断层、节理、界面导致崩塌易于发生 地形地貌:大角度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二、外部条件
环境因素:地震、降雨降雪,冻融、地表水冲刷,浸泡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开掘矿产、切割边坡、水库蓄水、堆砌矿渣、剧烈振动
3、崩塌的形成阶段:
第一阶段:不稳定因素积累阶段 第二阶段:重力崩坠阶段 第三阶段:平衡恢复阶段
发生在土体中为土崩;在岩体中为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为山崩。 按照崩塌体的规模、范围、大小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三种类型。
第四章 滑坡地质灾害
1、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土体或岩体沿着一定的面或带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 2、滑坡的要素和术语 P10
1.滑坡体;2.滑坡周界;3.滑坡壁;4.滑动面;5.滑坡床;6.滑坡剪出口;7.滑坡舌与滑坡鼓丘;8.滑坡台阶;9.滑坡后缘;10.滑坡前缘;11.滑坡洼地(滑坡湖);12.拉张裂缝;13.剪切裂缝;14.羽状裂缝;15.鼓胀裂缝;16.扇形裂缝; 17.牵引性裂缝; 18.主滑线 3、滑坡的形成条件 ①地形地貌: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②岩土类型: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性质易变的岩、土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③地质构造:斜坡岩、土被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下滑条件。 ④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软化岩土,降低强度。 ⑤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滑坡四个发育阶段:蠕滑阶段(K>1)、滑移阶段(K=1)、剧滑阶段(K<1)、稳定阶段(K>1)。 4、滑坡的防治
地表排水工程地下排水工程控制工程浅层地下排水工程边坡渗沟双层排水沟平孔排水平孔排水排集水井排水隧洞深层地下排水工程减重工程反压工程河道工程桩工程滑坡防治工程抑制工程大直径就地灌注桩工程锚索工程挡土墙工程 5、滑坡的作用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震、降雨、河海冲刷、崩塌加载 ②人为因素:开挖墙角、坡上堆载、水库水位升降、灌溉、生产(生活)水下渗、采空坍塌、破坏植被、爆破震动 6、滑坡推力的计算 滑坡推力计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①滑坡推力的计算范围; ②计算公式的选择; ③滑带各段强度指标(c、φ)值的选取; ④附加力的考虑与确定; ⑤安全系数的确定; ⑥计算推力的校核。 一、滑坡推力计算范围的确定 1、首先从地质分析上划分各滑动条块,各条分别计算。 2、同一条滑坡是否分级及前后级之间的关系。一般只计算到贯通裂缝的一级,若前面稳定后面自然会稳定。 3、多层滑面应分层计算其滑坡推力。 二、计算公式的选择
计算方法很多,应根据不同滑面情况选择,一般多用分块推力传递系数法。 第i块的剩余下滑力为:
Ei = KWisinαi - Wi cosαitgφi – CiLi+Ei-1Φi 式中:K —安全系数,一般取K=1.10~1.25; Wi —第i块滑体的重量,KN;
αi —第i块滑体滑面倾角,度;
Ci —第i块滑体滑带土的黏聚力,Kpa; φi —第i块滑体滑带土的内摩擦角,度; Li —第i块滑体滑面的长度,m;
Ei-1 —第I-1块滑体滑面传给第i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 Φi —传递系数。
Φi = cos(αi –αi-1 )– sin(αi –αi-1 )tgφi 三、滑带各段抗剪强度指标( c、φ)值的选取
1、由于地质条件和土性的差别很大,不同滑坡c、φ值差别较大。取样试验因取样代表性、试验方法等问题导致数值分散,故至今国内外均是参考试验值并结合经验值,用反算法求主滑段c、φ值。
2、试验法。既要做原状土的,更要做重塑滑带的不同含水量下的(天然、塑限、软塑状态)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
3、经验数据对比是指同类地质条件下同类型滑坡滑带土指标的类比。牵引段和抗滑段岩性变化和c、φ值变化小,可据经验选取。 4、反算法,主要是反算主滑段c、φ值。
(1)首先判定滑坡当前的稳定度,如1.0、0.98、1.02等;
(2)一个平衡断面方程求一个指标,两个平衡断面方程联立求c、φ两个值,也可用图解法求。
(3)有条件恢复滑前极限平衡状态时,用极限平衡断面反求;若无法恢复原断面时(如古老滑坡),只能以现有稳定断面反求。 四、附加力的考虑
1、地震力的考虑(7度以上地震区考虑); 2、静、动水压力的考虑; 3、滑体浸入水下浮力的考虑; 4、其它附加力的考虑。 五、安全系数的确定
1、对滑坡性质等了解的程度,清楚者取小、不清楚者取大; 2、保护对象的重要性,重要者取大值; 3、滑坡的危害性,危害大者取大值;
4、临时工程取大值,永久工程取大值。 六、计算推力的校核
1、从当地已被破坏建筑物的强度确定其下限值;
2、从当地滑坡剪出口和抗滑段滑体厚度界定滑坡推力下限值(如被动土压力);
3、从类似滑坡性质和规模比拟滑坡推力值。
崩塌和滑坡的区别: 一、斜坡坡度
崩塌坡度常大于500° 二、运动本质
崩塌:倾倒、坠落, 滑坡:切向位移
崩塌后崩塌体破碎凌乱,滑坡体整体性好 崩塌脱离母体,滑坡很少脱离母体
第五章 泥石流
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突然爆发的、破坏性极大的、含有大量固体物质(泥、砂、石)的特殊洪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灾害。
三个形成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条件;保证丰富的松散泥石物质来源的地质条件;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的水文气象条件 按结构流变:
粘性泥石流:粘性大,稠度大,石块处于悬浮状态(容量2-2.3t/m3) 稀性泥石流:分散性大,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运动(1.5-1.8t/m3) 按沟谷形态: 沟谷型泥石流 坡面型泥石流
第六章 地面沉降
一、地面沉降:在自然元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幅度和速率均较大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
二、导致因素
自然:地质构造、气候 人为:人类工程活动
1.大量抽取液体资源、地下气体活动
2.采掘地下团体矿藏形成的大范围采空区及地下工程 3.地面上的人为振动作用
4.重大建筑物、蓄水工程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 5.建筑工程中对地基处理不当
三、为什么长期超重开采地下水可以导致地面沉降?
第七章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潜蚀作用导致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 在地下水刘作用下,岩溶冬靴和含盐土洞中的物质和上覆盖层沉积物产生潜蚀、冲刷和掏空作用,岩溶洞穴或潜蚀裂隙中的填充物被水流搬运带走,在上覆盖层底部的洞穴或利息开口处产生空洞。若地下水位下降,则渗透水压力在覆盖层中产生垂向的渗透潜蚀作用,从而使土洞不断向上扩展最终导致地面塌陷。
第八章 地裂缝
地裂缝:岩体或土体中直达地表的线状开裂现象。 构造地裂缝与非构造地裂缝的形成机制:
构造地裂缝是构造运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非构造地裂缝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崩塌、滑坡、岩溶地面塌陷和矿山开采,以及过量开采地下水所产生的地面沉降都会伴有地裂缝的形成。 地裂缝特点:
1.地裂缝发育的方向性与延展性 2.地裂缝灾害的非对称性和不均一性 3.地裂缝灾害的渐进性 4.地裂缝灾害的周期性
地震效应:
第五章 矿井水害
一、 水灾预兆
一般突水事故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突水量小于矿井最大排水能力,地下水形成稳定的降落漏斗,迫使矿井长期大量排水;另一种是突水量超过矿井的最大排水能力,造成整个矿井或局部采区淹没。在各类突水事故发生之前,均可能表现出多种突水预兆,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 一般预兆
(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可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及硫化氢气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臌。 (二) 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
(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臌起,底臌量可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有“嘶嘶” 或刺耳水声;(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水大量涌出,水色乳白或呈黄色。 (三) 冲击层水的突水预兆
(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滴水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可发现水中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的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至流砂大量涌出;
(3)顶板发生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二、突水总水量的计算
(一)现场测量突水量方法 1 、浮标法
矿井发生突水后,初期水量一般较小,可在巷道的水沟内测定其水量。2 水泵标定法 突水后,一般应增开水泵或增加水泵运转时间,水仓 内增加的水量可用下式计算 QKNWSH,m3/min t式中 W——水泵的铭牌排水量(m3/min); N——增开的水泵台数;
K——水泵的排水系数,可参照表7-3-2选取; H——t时间内水位上升高度(m); S——水仓的水平断面面积,m2; t——水位上涨H所用的时间,min 3.容积法 矿井突水时,如水由下向上充满井下巷道及其它空间,可利用下水平巷道硐室的淹没时间来估算突水量,即
VSH3或Q,m/min tt式中 V——下水平巷道的淹没体积,m3:
t ——淹没时间,min;
S ——下水平硐室巷道的水平断面,m2;
H——在t时间内水位上升高度,m。 (二)突水总水量的估算
突水抢险过程中,需及时掌握从突水开始到某一时刻的突水总水量,其计算方法如下:
1、算术迭加法
V=Q1t1+Q2t2+Q3t3+……+Qntn,m3
式中 V——从突水开始到某一时刻止突水总体积,m3 Q1~ Qn——从突水开始分段计算突水的涌水量,m3/min
t1~ tn——从突水开始到某一时刻止,与上述涌水量相 对应的连续时间段(t1+t2+t3+……+tn=t,min)。 2.曲线求积仪法
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出涌水量变化曲线,其横坐标为时间, 纵坐标为涌水量,绘出从突水开始到某一时刻涌水量变化曲线, 在曲线图上用求积仪量出坐标轴与曲线所包围的全面积,然后 用该面积乘以单位面积所代表的水量,得出水淹没的总体积。
第六章 环境地质工程与工程监测技术
一、安全监测的意义 安全监测的意义
(1)基坑边坡土体承载力不足,基坑底土因卸载而隆起,造成基坑或边坡土体滑动; 地表及地下水渗流作用,造成的涌砂、涌泥、涌水等而导致边坡失稳,基坑坍塌。
(2)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或者稳定性不足,引起支护结构破坏,导致边坡失稳,基坑坍塌。 二、基坑安全监测指标
基坑内降水或基坑开挖引起的基坑外水位下降:累计不得超过 得超过2000mm,发展速率不得超过500mm/d。
三、安全监测参数及技术
内力:钢筋应力、孔隙水压力、锚索拉力、土压力。 变形:沉降、水平位移(测斜)、局部弯曲、整体倾斜。
第七章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
一、陡坡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示意图 Q
注:在出口处设挡土墙(应设仰斜孔) 二、矿山开采从开始到闭坑的过程
①矿山的勘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的勘探 ②分析矿山附近可能会引起的地质灾害类型 ,如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③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④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设计方案 ⑤施工,管理及监测 三、小型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①基坑、宕面 ②尾矿(煤矸石) ③水的去处(改变了水的条件) ④住宿、道路、机器(风电)、原料间等
注:上面只是开采矿山后产生的影响,具体措施自由发挥。
第十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边坡地质灾害的评估范围如何确定?(崩、滑、泥)
二、地面变形的地质灾害的评估范围如何确定?(沉降、塌陷、地裂缝)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哪些等级?划分依据?
四、建设性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应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进行分析确定),一般考虑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占用地面积50%以上,适宜性差;小于50%为基本适宜;建设场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不论比例多少,基本适宜;建设场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适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