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计划学时:32学时 计划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知识模块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制订单位:药学系化学生化教研室 执笔人:罗婉妹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以及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的科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能解释物质代谢规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以及物质代谢与疾病的关系,为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及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为今后在工作实践中拟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提供有关依据。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认识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生物功能以及物质代谢过程及规律。 2、理解机体内物质代谢与机能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基本实验操作机能。
2、初步运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 章 次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蛋白质化学 酶 生物氧化 糖代谢 脂类代谢 氨基酸与核苷酸代谢 遗传信息的储存与表达 名称 教学 时数 4 6 4 6 4 4 4 其 中 理论教学 4 4 4 4 4 4 4 实验与实训 0 2 0 2 0 0 0 总 计 实验实训学时安排(总课时4学时) 序 号 1 2 3 实验实训项目 实验三 酶的特异性 实验四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实验六 血糖的测定 32 28 4 周 次 7 7 12 学 时 1 1 2 类 型 验证 综合 基础 四、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
蛋白质化学(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特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连接方式。 2. 掌握蛋白质各级结构及维持各级结构稳定的作用力。 3. 掌握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蛋白质变性。
4. 熟悉蛋白质的胶体性质、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5. 熟悉氨基酸的分类及理化性质。 6. 熟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7. 了解蛋白质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特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连接方式;蛋白质的各级结构及维持各级结构的化学键;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蛋白质变性。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分类;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蛋白质变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肽键连接氨基酸。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构象,蛋白质构象与功能。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的两性电离、高分子性质、沉淀与变性、吸收光谱及呈色反应。
酶(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酶的化学本质、组成和酶的催化机制。
2. 熟悉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B族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3. 了解酶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酶的活性中心;酶原及酶原的激活;同工酶;Km与Vmax;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酶的活性中心及酶原及酶原的激活;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竞争性抑制与非竞争抑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酶的化学组成、分子构成,酶的活性中心,酶原与酶原的激活,同工酶。
第三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
第四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生物氧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电子传递链和能量代谢。
2. 熟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3. 了解各电子传递体和生物氧化中二氧化碳的生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呼吸链的概念、组成成分极其排列;ATP的生成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ATP的储存和利用。
*呼吸链组成成分的排列即D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偶联部位和电子传递抑制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反应类型和酶类;生物氧化中二氧化碳的生成。
第二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呼吸链
呼吸链的概念、组成及作用机理;两条重要的呼吸链;呼吸链的生化作用。
第三节 ATP的代谢
ATP的结构、作用和生成
第四节 穿梭系统
糖代谢(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糖在体内代谢的途径、主要过程和生理意义。 2. 熟悉糖的贮存与动员;血糖水平。 3. 了解血糖水平的调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糖的无氧氧化的概念、反应过程、特点和意义;糖的有氧氧化的概念、过程;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糖异生的概念、过程、生理意义和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糖的无氧氧化的反应过程、特点;三羧酸循环的过程;糖的有氧氧化与无氧氧化的区别;糖异生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第二节 糖原的代谢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第三节 糖异生 第四节 血糖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浓度的调节;高血糖与低血糖。
脂类代谢(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其功能。 2. 掌握甘油三酯分解代谢。
3. 了解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和在体内的分布;胆固醇的消化吸收及其在体内转变和排泄;
磷脂的代谢。 教学重点与难点:
血浆脂蛋白的概念、分类、组成特点和生理功能;脂酸氧化能量的生成和利用;酮体生成和利用。脂酸合成的原料、部位、产物及关键酶,α-磷酸甘油的生成。
*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酸氧化能量的生成和利用;脂酸合成时乙酰辅酶A的转运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脂类化学、分布与功用;脂类的消化吸收。
第二节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动员;甘油的氧化分解;脂肪酸的氧化;酮体的代谢
第三节 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 第四节 甘油磷脂的代谢
甘油磷脂的合成部位与原料;甘油磷脂与脂肪肝
第五节 胆固醇的代谢
胆固醇的合成部位与原料;胆固醇合成的调节;胆固醇的转化与排泄。
第六节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血脂;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分类、主要功用与代谢。
氨基酸与核苷酸的代谢(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的代谢。 2. 熟悉一碳单位的代谢。
3. 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作用;氨基酸的转变为生理活性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尿素的生成过程,高血氨与氨中毒;一碳单位代谢,含硫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及意义;尿素的生成过程;蛋氨酸循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蛋白质的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作用;氨基酸代谢概况。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的代谢;α-酮酸的代谢。
第三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一碳单位的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基因信息的传递(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及复制、转录、翻译和逆转录的概念; 2. 掌握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各类物质及其主要作用;
3. 熟悉DNA、RNA生物合成的主要过程,参与的酶因子及其作用; 4. 熟悉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
5. 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各类物质及其主要作用。 *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DNA的生物合成
DNA的复制的概念,参与酶因子及其作用,复制的主要过程;逆转录。
第二节 RNA的生物合成
转录的概念,参与酶因子及其作用,转录的主要过程,转录后的加工。
第三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及其作用,翻译的过程及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生物合成与
医学。
第二部分 实践教学
实验二 酶的特异性(1学时)
1、目的要求:
验证酶催化的特异性。 2、实验内容: 酶催化的特异性
实验三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1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实验内容:
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四 血糖的测定 (4学时)
1、实验目的:
能进行血糖测定的操作,掌握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 2、实验内容:
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浓度。
五、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占60%,题型及比例(选择题:60%;名词解释:12%;简答题:28%) 平时成绩占20%(考勤、作业、阶段考、小测、练习)
实验成绩占20%(实验报告占25%,实验操作占50%,实验课参与情况占25%)
六、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白波.《正常人体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二)参考书目
[1]潘文干.《生物化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黄诒森.《生物化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 3 ] 殷蓉蓉.《生物化学》.第1版.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