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研究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教育逐渐被弱化,中小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很少有接触劳动教育的机会,这导致他们缺乏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不利于长远发展。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正确的劳动教育,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劳动能力,本文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实情,客观阐述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提出具体实施与评价策略,期望通过劳动教育更好地推动中小学生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劳动教育; 实施价值; 全面评价

劳动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技能。然而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禁锢于应试思想,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存在明显的“重文轻劳”现象,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落后,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因此在素质教育倡导下,亟需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一方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另一方面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挖掘发展潜能,培养独立生活技能,提高社会适应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努力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有利于激活创造精神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的重要教育方针,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提出培养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将智力教育与劳力教育有机融合。劳动教育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既包括个人卫生,也包括环境保护,通过系统性地劳动教育,既能让学生

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丰富劳动实践,也能在劳动中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激活创造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1]。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

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而以更乐观、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塑造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与此同时,参与劳动的过程还能锻炼身体素质,有利于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推动骨骼、肌肉等健康发育,在快乐的劳动中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也能获得审美熏陶,这与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方向一致。中小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形成了吃苦耐劳、抗挫折的坚韧品质,战胜自身的惰性,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三)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责任意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责任感提出必然要求,良好的责任意识也是评价道德标准的参数之一。中小学生未来融入社会竞争,既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也要加强自我约束,树立责任心。在学校教育阶段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对自身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例如,小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体谅父母、分担家庭劳动,这就是家庭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

(一)完善教育基地,丰富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让学生在亲自参与和体验过程中,理解劳动的意义与劳动的价值。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劳动教育为着力点,促进其讲文明、爱劳动、会创

造的综合素养[2]。为了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我校结合农村地区的优势条件创办“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土地灌溉(注意灌溉中土地的变化,对于跑水,漏水的处理)、土地的耕耘(采用铁锨翻地,爬犁平地,打垄等过程)、播种(采用人力点种并覆盖地膜),出苗后的浇水,施肥,捉虫,支架、一直到等待收获的全过程。理解“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以及“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这种直接经验远远比间接经验的传授更有趣、更高效。

(二)衔接家庭纽带,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设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密切的家校合作关系,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必要性,让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放学回家都能做到知行合一,把握每一次劳动机会,习得劳动技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学工学农等课外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劳动的乐趣;再如,开展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开设“家长志愿者服务队”、“教师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书香家庭”、“我劳动,我快乐”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开阔视野,体验生活的真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规范评价制度,共享劳动成果

客观了解劳动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构建规范化、全面化、科学化的评价制度。核心素养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创新,相应的综合性评价模式应运而生,而劳动教育在综合评价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实践表明,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品质与劳动习惯,对其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学校在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时,应细化评价指标,包括每学期参加多少次劳动、每一次的劳动态度、参与劳动的过程以及获得劳动成果等,将劳动能力评价作为今后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要素。通过多元化、发展性评

价结果,一方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劳动教育的方案,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意识,强化自身劳动技能,养成终身受益的劳动习惯。

总之,通过完善教育基地、衔接家庭纽带、规范科学制度,让中小学生置身多样化的劳动体验,传播深厚农耕文化、开展特色劳动活动,促进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有素养,会学习、会劳动、会生活的优秀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王清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导刊(上半月),2020,(4):21-27.

[2]郑亚君.劳动教育,中小学校的应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19,(22):6-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