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在讲授了走进地理、地球概况与世界的居民后 ,安排学习世界的气候。气候是自然环境中的根本要素 ,也是学习的重点。天气与气候是本章第一节 ,分为“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三框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本课是后边三节学习的根底和铺垫。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思维开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 ,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尤其是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辨析过程与实践练习。另外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 ,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 ,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2、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学法指导】
1、“学习有用的地理〞。从生活实际入手 ,化枯燥为有趣 ,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且不好记 ,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我采用比一比、试一试 ,进行看图识天气抢答比赛等游戏 ,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 ,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生:天气、气候〕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天气与气候。 讲授新课:
一、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练一练: 概念
天气
气候
1 / 2
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平均状况。
区别
以下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 ,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 四季如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 天 气 气 候 天 气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答复?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 ,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 ,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 ,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 ,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 ,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 ,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 ,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 ,风向的判断。第三 ,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 ,假设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 ,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 ,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泼课堂气氛 ,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 ,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 ,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作业:
合作探究学习:以下三个问题 〔多媒体投影〕 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 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小结:〔多媒体投影〕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
1、天气和气候概念
2、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 3、天气和气候的联系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教学反思】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小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参与性。与以往的教案相比 ,本教案更加联系生活实际 ,贴近生活 ,既注重了对学生终身开展有用的知识传授 ,又表达了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并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