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二年级上册)》1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建立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模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初步掌握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摆积木吗?有一位小朋友也喜欢摆积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上摆的积木是什么图形的?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1),会发现积木的形状是小正方体。 师:仔细观察,这些正方体是怎么摆的?
预设1:横着摆,一行摆5个,摆了3行,还多了2个。 预设2:竖着摆,有2行摆4个,有3行摆了3个。 预设3:竖着摆,一行摆3个,有这样的5行,还多了2个。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让学生自主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考,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一)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师:那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 预设:17个。
图1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一个一个数的。 预设2:我可以计算出来。
师:用自己的方法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二) 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师: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分享吗?要求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建立乘加模型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算的?
预设1: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一横行有5个,有这样的3行,就是5+5+5=15,再加上2个,一共有17个,列式是:5+5+5+2=17(个)
预设2:我们小组和第1组想的一样,先算一行有5个,有3行,3×5=15,再加上2个,列式是:5×3+2=17(个)
预设3: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一竖行有3个,有这样的5行,3×5=15,再加上2个,一共有17个,列式是:5×3+2=17(个)
预设4: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有2竖行,一行有4个,2×4=8;有3竖行,一行3个,3×3=9,再把它们的和加起来是17个,列式是:2×4=8,3×3=9,8+9=17(个)
教师组织学生边交流,边思考,弄清楚所列算式分别求的是图中的哪一部分,交流中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都算出一共有17个正方体。仔细观察同学们列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5+5+5是3个5相加,可以写成3×5. 预设2:5×3+2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 预设3:5×3+2这样计算比较简单。
预设4: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
小结:像5×3+2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作乘加(板书课题乘加)。 师:在乘加算式里,我们怎样计算?
预设:在乘加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教师相应小结并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乘加混合运算,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及探索的空间,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乘加算式的意义,明白算理,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初步建立乘加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并简单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初步感悟,深化模型 (一)汇报交流,建立乘减模型
师:刚才我们求正方体的个数,用了乘加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老师还发现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哪个小组来讲一讲?
预设:我们小组把第4行的正方体也看作5个,先算4个5是20,再减去3个,这样列式:5×4-3=17(个)。
教师组织学生边交流,边思考,弄清楚所列算式分别求的是图中的哪一部分,交流中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在这个算式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算式中有乘法和减法。 预设2: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
小结:像5×4-3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作乘减(板书乘减)。 师:在乘减算式里,我们怎样计算?
预设:在乘减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相应小结并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二)总结方法,深化模型
师:刚才我们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求出了小正方体的个数。观察乘加、乘减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算式中都有乘法。
预设2:计算时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小结: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解决绿点问题
师:我们再看这幅图(见图2)。图上有许多小圆片,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全班汇报交流。
师:谁把你的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1:4+4+4+4+2=18(个) 预设2:4×4+2=18(个) 预设3:4×5-2=18(个) 预设4:5×2+4×2=18(个) ……
小结:在乘加、乘减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经历解题的过程,通过观察、概括、比较、交流、总结等活动,建立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模型,理解运算顺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适时引导,学生的解决问题思路变得有条理、有根据。
四、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菠萝?
图2
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并强调运算顺序。 2.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3.口算下列各题。
4.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运用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模型解决问题,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有梯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并简单表述自己的想法,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1.回顾梳理。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学习历程,总结数形结合的方法。 2.收获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预设1:我认识了乘加和乘减,知道了怎样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预设2:数形结合的方法真好,我们更容易理解。
预设3:今天我们小组交流学习得很好,我还代表我们小组发言,我很高兴。 师: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研究过程,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学习感受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